《普濟方》

明 朱橚;滕碩;劉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發背

(附論)夫發背者。熱毒之氣發於背俞。爲癰疽是也。此內本於五臟。外傳諸腑。熱氣攻發。必生於府俞之間。得之乳石發動。及肥甘滋味之過。臟腑壅熱。經絡爲之不通。毒氣凝滯。必因俞穴而出。是以服石之人。於居處衣食。嗜慾喜怒。尤宜節慎。一有過舉。則毒氣乘隙而發。初如芥粟。治之稍緩。則盈尺寸而難圖。故始覺熱搏於分肉。痛傷於經絡。宜速治之。蓋其脈不通。則腫毒增甚。經所謂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也。血敗肉腐。爲患不一。實則爲癰。浮則爲腫。深則爲疽。然發於背者兩胛間。初起甚微。或癢或痛。往往忽之。數日遂致不救者。治之始則度其腫之正中而灸之。壯數逾百。使惡氣外出。次以藥疏利腑臟。決其邪毒。則有可治之理。凡發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又有平生不服。而自發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爲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於死。其臨困之時。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中皆膿出。尋時大困。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淨土水和爲泥。捻作餅子。濃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火作炷。灸泥餅上。貼着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即瘥。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數。仍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法諸發背未作大膿。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當兩肩上發者。凡服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其不爾者。多有發動。亦不得逐。便恣意取暖。稱已適情。必須遺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終無發動之慮耳。凡腫起背胛間。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也。禁房室酒蒜肉面。若不灸治。即入內殺人。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背疽其原有五。天行一。瘦弱氣滯二。怒氣三。腎氣虛四。飲火酒。食炙爆物。服丹藥。熱毒五。蓋治背疽。不可一概將爲熱毒。其治之難易。當自一而至五。病有至甚而生。有微而至死。病證難辨。死生何從決乎。蓋發背透膜者死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潰肉陷、面青、脣黑、便污者死。(此言壞藏便下瘀血)潰喉者不治。陰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鬢深及數月不治。(謂如及寸餘者)在頤後一寸三分。毒銳者不治。無此者生。流注雖多。療之必愈。發背之人。雖雲有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若疽疾減退五分之後。便合根據法五更初。服山藥丸。或加減八味丸背疽嘔逆。乃是毒氣衝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託散楊氏家藏方雲。有人因鼻衄初愈。不曾表汗。餘毒在經絡。背發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甚。堅如石。色極紫黑。醫以涼藥服之。中夜大嘔。乃連進此藥。三四服嘔遂止。既而瘡潰。出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瘰者。痛過即嘔。服此藥嘔亦止。近見有人病疽。醫者不肯用此藥。爲恐傷脾胃。愚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凡發背疽之後。不曾服內託散。致使熱毒衝於心經。必使後來咽喉口舌生瘡。甚至黑爛。合先服犀角散。以解散其毒。免有此證。凡有背疽之人。難於隱几。但用綠豆十鬥。作一大袋隱伏。則自然心涼身體安穩。飲食居處。根據法戒忌。已安後。半年間血氣未定。猶當謹之。不廢藥餌。方能保全。外科精要雲。氏敘源幼時學舉業。全不知醫藥。甲申年自太學歸省。國醫常穎土器之。適在府下。求爲母氏一診。雲。有蓄熱必渴。時母氏所飲。大略喜水。又云但防作瘡。覺瘡便着艾於上。熱盛則五花灸之。謂中及四旁。隨赤到處灸。非方停也。切記。至辛巳年六月望日。母氏忽言背胛間微癢。視之有赤半寸許方。有白粒如黍粟。記器之言。乃急着艾。其赤隨消。至二十七壯而止。信宿復覺微痛。視之有赤下流。長二寸。闊如韭葉。舉家不悉。皆以前灸爲悔。親戚交責。謂赤熱如何用火。有詆器之者。遂呼外醫用藥膏覆之益引。一日夜增一暈。至二十二日。衡斜約六七寸。痛楚不勝。間一呻吟。聽之心碎。倉皇詢告。或雲等慈寺老智全者。前病瘡甚大。得灸而愈。奔問之。全雲。劇時昏不知。但小師輩言。範八奉議守定。灸八百餘壯方蘇。約艾一篩。爾亟歸白之。見從。始以銀杏作炷其上十數。殊不覺。乃截四旁赤引。其炷減四之三。皆覺痛。七壯後覺癢。每一炷燼。則赤隨縮入。灸至三十餘壯。赤暈方退。病者信。遂以艾作團。梅杏大。灸其上。漸加至雞黃大。約四十團方覺痛。視火焦處已寸餘。蓋灸之遲。而初發處肉已壞。攘盛隔至好肉方痛耳。四旁知痛者。肉未壞也。又有言一番殿直居城南。施瘡藥每效。敘源即再拜邀請。時已燻黑。火滿背。番以手捫瘡五六寸許。試之雲。瘡高阜而熱。不妨。且雲只怕不高而熱氣少者。病者食粥訖。安寢。前此六夜不寢。至曉視之。瘡如覆一甌。突然高三四寸。上有百數小竅。色正黑。以千金所說。與潘氏高阜之言求之。突然高者。毒氣出外而聚也。百數小竅者。毒未聚而浮攻皮膚也。色正黑者。皮與肉俱壞也。非艾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裏。則五臟畢矣。至是方悟明堂圖與煙蘿子所畫五臟。在背如懸掛然。今毒行分肉間。待其外穿潰。則內虛。外實則易入。內實則難出。皎然可見。而聽庸醫用尋常赤腫敷貼涼冷藥。以消散之。此藉寇兵也。源痛自咎。爲人子不知醫。致親疾危甚。荷神明扶佑。於倉皇間問知艾灸。已危而獲安。醫學類證論曰。治發背發腦、髮鬢、疔瘡鬼箭、射工、魚臍等。一切惡瘡。無不靈驗。方纔覺有患。便用蒜橫切作片子。如兩重紙濃。貼在瘡上。以綠豆火艾丸子灸之。待痛稍可忍。即漸大作丸灸。痛又可忍。便除蒜灸之。若是正發背。二日內灸者。十得十愈。四日內灸者。十得七八。六日內灸者十得五六。八日內灸者。十得一二愈。十日以後灸即不得力。若得力者。即是熱毒瘡。非發背也。凡發背者。灸無多少定數。但初痛候不痛即住。若初不痛候痛即住。然則大約如此。若住火後。又腫及痛者。即須更灸。候不腫不痛即住。火每患一個瘡。或灸三百圓。或灸五百圓。或一千圓。或二千圓。以差爲度。若患三個五個瘡。直須各各用前法灸之。候不腫不痛。然後用膏,藥貼之。或問曰。何以知是正發背熱毒瘡。愚應之曰。若有患者。待請人識認得是正發背。或者熱毒瘡。即已遲也。何異諮丈人而後救火者哉。古人云。面無好靨。頭無惡骨。背無好瘡。但根據此灸之。又何須識別者。或問曰。前言醫一切惡瘡後。但灸發背而已何也。愚應之曰。瘡中人言醫不得者。發背也。令若早灸。無有不驗。則其餘不言可知也。或曰。忽遇春夏。火正旺相。得行灸乎。若灸多得無火毒入心乎。愚又應之曰。此是未知灸法之人也。千萬勿信。本事方雲。元三年。夏四月。官京師。疽發於背。召國醫治之。逾月勢益甚。得徐州蕭縣人張生。以艾火加瘡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血盡潰。膚裏皆紅。亦不復痛。始別以藥敷之。日一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月許瘡乃平。是歲夏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餘獨生。此雖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論之。可爲慨然。儒門事親雲。一富家女子十餘歲。好食紫櫻。每食即二三斤。歲歲如此。至十餘年。一日潮熱。如熱勞。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洪大而有力。謂之曰。他日必作惡瘡腫毒。熱上攻目。陽盛陰脫之證。其家大怒。不肯服解毒之藥。不一二年。患一背疽如盤。痛不可忍。其女忽思戴人曾有是言。再三悔。過請戴人。戴人以針繞疽暈刺數百針。去血一斗。如此三次。漸漸痛減腫消。微出膿而斂將作痂時。使服十補內託散乃痊。終身忌口。然目亦昏。終身無子。凡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行。次用針於腫處。循紅暈周匝內。密刺三層出血盡。以溼軟帛拭去血。甚者百會委中出血。後用陽起散敷之。不可便服十味內託散。其中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爲陽。更以熱投熱。無乃太熱乎。

二烏丸

(一名萬靈丸

發背托里定痛。驅風毒。涼血脈。

羌活(去苗)薄荷葉(各三兩)川芎(三味不見火)玄蔘地榆麻黃(去根節)蔓荊子(去蒂白膜旋復花(去萼蒂)荊芥穗(各二兩)防風(去叉蘆)天麻白芷(不見火)白殭蠶(直者去絲足口炒)牛蒡子(炒各二兩)甘菊花(三兩)大川烏(去皮尖炮)何首烏(各四兩)粉草(炙四兩半)蟬蛻(洗去土前足半兩)上爲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茶酒任下。

大黃膏發背疼痛。日夜不可忍。塗敷。

大黃(銼)雄黃(研)芎黃連(去須)白芷檳榔(銼)當歸(切焙)木香桂(去粗皮)黃柏(去粗皮)芍藥附子(去皮臍)乳香(研)麒麟竭(各半兩)雞舌香麝香(各一分)豬脂(一斤)上爲末拌勻。先於銀器內熬豬脂。令沸。去筋膜。下諸藥末。調成膏。塗患處。日三上。以瘥爲度。

竹葉黃湯療動散腫。已自利。虛熱不除宜服。

竹葉(切三升)黃(四兩)小麥(一升)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石膏(二兩研)人蔘(二兩)升麻(一兩)茯苓(二兩一用七分)桂心(六分一用三分)當歸(三兩)幹棗(十四枚)五味子(三兩)生薑(三兩)乾地黃(一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知母(一兩)上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溫分四服。

千金托里散

(出儒門事親書)

治一切發背疔瘡

連翹(二兩二錢)黃(一兩半)厚朴防風桔梗(各一兩)川芎白芷芍藥官桂甘草(各一兩)木香沒藥(各三錢)乳香(三錢半)當歸人蔘(各半兩)上爲細末。每服三錢。用酒一大盞。煎三沸。和滓溫服

地黃丸常服令人終身不患發背

熟地黃(五兩)蓯蓉(酒浸)天門冬石斛當歸防風白茯苓川芎(各三兩)遠志甘草(炙)芍藥(各二兩)人蔘細辛巴戟(各一兩)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荊芥湯下。

莽草膏發背癰腫。牢核成膿。

莽草當歸細辛附子(炮)黃芩烏頭(炮)牛膝躑躅野葛茯苓防風杜蘅(各一兩)豬脂(半斤)上切。用豬脂合煎。去滓敷瘡上。日再。忌豬肉、冷水、生菜、大酢。

神仙萬靈散專治發背疔瘡。一切惡瘡

金銀花(一兩半)皁角針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甘草節當歸防風藿香赤芍藥(各半兩)乳香(別研)沒藥(各三錢另研)上咀。每服一兩重。水一碗。無灰好酒一碗。砂石器內頓放。瓷盤蓋口。紙條糊縫。文武火煎至重車行十里遠。藥香爲度。熱服。仍飲好酒數杯。濃衣被汗出爲效。滓再煎服。病重者不過三服。合煎服時。並忌雞犬婦人見。老病氣衰者。加黃半兩。

連翹散發背腫。癰疽惡風結膿血。

連翹獨活去蘆頭)木香射干(各三分)甘草(炙銼)桑寄生(銼)升麻雞舌香沉香乳香(研)大黃(銼炒一兩一分)麝香(研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入淡竹瀝半合。去滓。空心溫服。快利三五行爲度。未利再服。

排膿內補鐵屑散療癰發背

當歸人蔘細辛甘草(炙)蓯蓉黃桂心防風黃芩鐵屑芎芍藥(各等分)上爲散。服方寸匕。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等。

玄蔘散熱毒氣攻衝背上。初覺疼痛。心神煩悶。

玄蔘黃芩當歸赤芍藥麥門冬去心犀角甘草(生銼)遠志去心)生乾地黃(各一兩)赤茯苓升麻人蔘去蘆頭各一兩半)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治初覺皮膚及頭背有瘡癤。恐成癰疽。兼臟腑壅澀。或寒熱口乾心煩

犀角屑(一兩)知母(三分)木通(一兩銼)赤芍藥升麻薺葳蕤黃芩甘草(生各三分)麥門冬去心馬牙硝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上爲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竹瀝半合。不計時溫服。以利一兩行爲度。

黃芩散治大熱發癰在背。或於陰股間。

黃芩(銼)黃(銼)木通(銼)前胡去蘆頭)川升麻(各一兩半)栝蔞根(二兩)赤芍藥(一兩)赤茯苓(一兩)甘草(一兩生銼)當歸(半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人蔘(半兩去蘆頭)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生地黃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湯發背癰。已服利湯。後服此。

麥門冬去心焙)黃(銼)芍藥乾地黃(各一兩)前胡去蘆頭)黃芩(去黑心)升麻遠志去心)栝蔞(去皮各三分)當歸(半兩)小麥一合)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生薑一片拍碎。竹葉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連翹散積熱毒氣攻腑臟。出於皮膚。爲發背癰腫。

連翹沉香玄蔘升麻桑根白皮(銼)藍子露蜂房(微炙各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犀角寒水石(各二兩)川樸硝(二兩)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長利爲度。

黃散發背熱毒腫痛。四肢煩疼。

黃(銼)黃芩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生乾地黃人蔘去蘆頭)芎赤芍藥當歸犀角甘草(生銼各半兩)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川烏丸

(一名沒藥丸

發背及活經絡。五七日病漸退。合用此及二烏丸

排膿生肌。

川烏(生去皮尖)當歸去蘆酒浸)赤芍藥木鱉子(去殼切炒)蘇木(銼炒)川獨活去蘆羌活去蘆以上各二兩)五靈脂(淘去砂土微炒用)乳香沒藥(並別研)穿山甲蚌粉炒以上各一兩)上爲細末。酒煮麪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

桔梗散

(一名木佔斯散

發背癰腫消膿。及婦人髮乳腸癰

桔梗去蘆頭炒)木佔斯防風(去叉)甘草(炙銼)敗醬厚朴(去粗皮薑汁炒)人蔘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乾薑(炮各一兩)上爲散。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日三。以瘥爲度。一方有栝蔞無桂。如入咽覺流入瘡中。若癰疽灸不發壞者可服之。瘡未壞去敗醬。此藥或時有膿癰令成水者。病在上常吐。在下常膿血。此謂腸癰。若瘡已膿便愈。發背無有不療。

犀角湯治初發背上似琴絃。抽痛有頭。

犀角(鎊)人蔘黃芩(去黑心)山梔子木通(銼)連翹升麻芍藥(各三分)甘草(炙銼)大黃(銼炒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前胡散發背及諸瘡腫疼痛

前胡去蘆頭)麥門冬去心)川升麻黃芩知母甘草(銼生用)川大黃(銼碎微炒)赤芍藥當歸(各一兩)黃(一兩半銼)上爲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五香湯大黃。加人蔘犀角湯

人蔘(四錢去蘆)綿黃(一兩去蘆犀角屑(二錢)木香沉香乳香(別研)丁香(各半兩)粉草(四錢)上爲粗末。入麝香一錢。別研。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兼服內託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五香湯四方。宜相間多服。藥性平和。自有宣熱拔毒之意。仍諸香散氣行血。免生變證。若見發熱口燥。熱赤腫。六腑祕結。宜服神仙追毒丸漏蘆湯。或孫真人單煮大黃湯。盡不妨也。若慮太峻。只服六味漏蘆湯。以次對證用藥。萬不失一。

虎牙散發背癰疽。

乾薑(炮)附子炮製去皮臍)虎牙當歸(切焙)防風(去叉)王不留行甘草(炙銼)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上爲散。每服三錢。米飲調下。一法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醋物。

麥門冬散熱毒氣盛。背上發癰腫。漸覺牽痛。

麥門冬去心當歸玄蔘(各一兩)甘草(三分生銼)赤芍藥(三分)生乾地黃(一兩半)藍葉地骨皮犀角屑(各三分)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升麻散發背疼痛。身體壯熱。心腹煩悶。

升麻(一兩半)沉香(三分)藿香(半兩)木香(半兩)甘草(一兩生銼)葛根(一兩半銼)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一兩)赤芍藥(一兩)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漏蘆散發背腫痛煩悶。

漏蘆白蘞黃芩白薇赤芍藥甘草(生銼)枳實麩炒微黃)麻黃(去根節各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射干湯治初發背上似琴絃。抽痛有頭。

射干犀角(鎊)升麻玄蔘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大黃(銼炒各一兩)山梔子仁(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八分。入芒硝末一錢。去滓。空心溫服。快利兩三行爲度。未利再服。

止痛藥發背熱盛。速用此藥。

櫻桃根洗去粗皮。銼搗一盞。生甘草半兩同杵。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滓。旋入銀盞內。溫服。取盡一盞。又入童子小便一碗。煎至八分。去滓。旋入銀盞內溫服取盡。如心中覺逆。食少白梅則止。次服後藥。大黃(生)甘草(生各一兩)麝香(研一字)木香(一分)丹砂(研一錢)鬼腰帶根(洗銼)金櫻根(洗銼各半碗)上都用水五碗。煎至兩碗半。入酒一碗半。更煎至一碗。去滓。旋入銀盞內。溫服令盡。取下惡物。如覺瘥。即去甘草大黃。餘藥根據前分兩。入水四碗。煎至兩碗。入酒一碗。更煎至一碗。去滓。旋入銀盞內。溫服令盡。如未瘥。更根據前方合一料服之。無有不瘥者。若瘡已破。用生肌膏藥貼。及摻後藥斂瘡口。

龍骨散

龍骨(赤地上去火毒研)赤芍藥(爲末各半兩)鉛丹(一分)胡粉(半錢)上同研勻細。先以蔥湯洗瘡。後拭乾。以藥摻之。

神金膏發背瘡。

白芨密陀僧(研)甘草黃柏(去粗皮)黃連(去須)膩粉(各半兩)麝香(研一字)上研爲細末。用津唾調成膏。以無灰白薄紙。看瘡大小。塗紙上貼之。無力即換。

五倍子散發背。生肌肉止痛。

五倍子地龍(去土)黃連(去須)乳香(研各一分)木香(半錢)密陀僧檳榔(銼各一錢)上爲散。每用少許。幹貼瘡上。

發背、髮鬢、乳癰。及諸毒腫神方。

黃連(去須)蛇牀子乳香(別搗各一兩)杏仁三七枚去皮尖雙仁炒研)蔓荊子鹽花(各一撮)人糞尖(少許)上搗和作餅子。濃如五錢。粗布攤貼之。每日三四度易。夜亦然。每易時以甘草湯洗藥。便撮作頭。如已穴及膿水亦貼。肌生膿自出。

治癰疽發背。及髮乳方。

吳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癰上。

發背欲死。

以芭蕉搗根,塗上。

治背上瘡。彌驗。

以針挑四畔。白殭蠶爲散。水和。敷之即拔出根。

狼毒膏發背瘡如葡萄。破後。瘡孔無數。

狼毒藍根龍膽(各半兩)定風草(一兩)乳香(一錢)水銀粉(炒一錢匕)上爲末。蜜調成膏。攤帛上貼瘡。

藍根膏治背癰如底。又如蒲扇。疼痛不止。

板藍根黃芩(去黑心)黃連(去須)大黃(各一兩)白芨(一分)乳香(半兩)上爲末。用新汲水調成膏。量大小貼之。日四夜二。

金花散發背熱毒結聚。赤疼痛。消腫解毒

雄黃(研細三分)黃連(九節者半兩)檳榔(銼)麝香(各一分)鬱金大黃(各半兩)上爲散。入麝香雄黃同研勻細。每取生油調如糊。塗患處。日二上即瘥。

沉香散發背腫如杏。或如雞子者。

沉香(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木香(一兩)川升麻(一兩)麻黃(二兩去根節)川大黃(一兩)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背疽

麻黃(去節)甘草陳皮(各四錢)沒藥木香乳香(各二錢)上爲細末。每服四錢。蔥白同煎。上搭手食前。下搭手食後。先用別藥推。臟腑如利者。不必推。極妙。如推可用當歸連翹散

木香散發背腫毒如杏。煩熱疼痛

木香(一兩)地骨皮玄蔘(各二兩)甘草(一兩生銼)川升麻(二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溫服

大黃散發背初欲作腫宜服。

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銼)玄蔘(一兩)上爲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一方不用玄蔘。得快下數行便止。不下則更服。

黃散發背赤腫發熱疼痛。膿不出。

黃(一兩銼)赤小豆(一分炒熟)赤芍藥(半兩)白蘞(三分)芎(三分)栝蔞根(三分)上爲細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懸蔞散發背惡瘡

懸蔞(一個)大黃金銀花皁角刺(各一兩)當歸(半兩)上銼碎。用酒一碗。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有頭者。加黍粘子。

栝蔞散內消惡肉。生好肉。

黃(四兩銼)皁角刺(八兩紅者拍碎銼)甘草(六兩)牛膝(二兩)黃栝蔞(十個銼)上用蜜一斤。旋入鐺內。炒至紫色。見風吹脆爲末。有粗、再炒爲末。酒調下二錢。此方七裏道人張元甫。用之如神。元甫當時祕藏此方。人莫傳者。餘少時目擊其事。後凡三十年。始得之於章明叔。蓋其徒雲。

當歸連翹散

連翹當歸大黃芍藥梔子鷺藤(各半兩)上爲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大盞。生薑五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量力減。熱者加一利之。

祕方發背已潰未潰者。最有神效。

厚朴(二錢薑汁制陳皮(三錢去白)蒼朮(五錢米泔浸)甘草(二錢炙)上入桑黃菰五錢。同爲末。瘡潰則幹摻之。未潰則油調塗之。

救生膏治一切發背

密陀僧(碎炒)黃柏旁根(金州濃者用黃蠟一彈子大火炙塗盡爲度各二兩)烏賊魚骨(白者去甲半兩以上三味搗研極細)膩粉(半錢)上和勻。每用新汲水調。攤紙上。先令患人口溫酸漿水洗瘡。然後貼。每日一換。

化毒散發背癰瘡。

白礬灰(研)鉛丹(研)密陀僧(研)木鱉子仁(各一兩)上同入瓷盒赤。放冷地上。紙襯盆蓋一時辰。細研。以菜子油調貼。其冷如冰。

發背及諸惡瘡

取石如鵝卵大。猛火燒令赤。內醋中十餘度。至石碎盡。取屑曝幹。和醋塗腫上。

發背

掘地爲孔。一頭旁通取風。以穴大小可腫處仰臥地上。令癰入穴孔中吸之。作三五個覺熱即易。

還魂丸發背癰疽。一切腫膿。

膩粉水銀硫黃(各一分同研)巴豆仁(四十粒)上將巴豆單覆銚底。以三物按上。巴豆令平。以瓷盞蓋之。四面溼紙搭合。勿令氣泄。炭火四面緩燒之。時於水中蘸銚底。少頃又燒又蘸。其盞上底內。滴水一點如大豆。幹則復滴。以三滴乾爲度。候冷研。陳米飯丸作二三十丸。每服一丸。熟水吞下。疏下惡物。以白粥補之。此藥一丸活一人。曾無失者。才取下實時不痛。其瘡亦幹。

發背疔瘡。蛇傷虎咬。

京墨白梅生薑豬膽上爲末。繞瘡圍之。

發背。及一切毒腫方。

麻油六合)黃丹(二大兩半)生栗子(四十九枚取大小中者熬焦去皮碎絹篩)地膽(二錢搗碎篩)上和。於銅器中盛。用炭火重湯煎。候沫溢出。與器口欲平。取小麥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納藥中。攪使與相和膏。擎下安銅器冷水中。成膏訖。以故帛塗膏。貼所苦處。晨夕換膏。

發背

蝸牛(七十個)獨蒜(二十五個用竹刀子排開)綠豆粉(半斤)藜蘆(半兩)上先將蝸牛入鍋內。炒涎出。次下蒜令幹。後下豆粉、藜蘆爲細末。如用。漿水津調塗患處。疔瘡亦可用此藥治之。

治背瘡方

丁香地丁小薊蠶砂等分爲細末。用醋調。敷病處。

牛齒膏發背瘡腫痛。

水牛牙齒(赤)乳香(一錢研)太陰玄精石(各一分)上爲末。每用緋絹量瘡大小剪。以津唾調藥。攤絹上貼之。

麝香散發背瘡衝破。疼痛不可忍。

麝香(研半錢)蒺藜子紫背荷葉(各半兩)上研爲散。每量瘡大小。臨時幹貼瘡上。

皂莢膏發背初覺但是熱腫。令內消

皂莢(一梃揀肥長者颳去黑皮及子)栗子(一十枚大獨顆者去殼曝幹)桑根白皮(一兩)上爲細末。用生油調成膏。塗瘡上。

發背毒腫。紫黑堅硬疼痛方。

蛇蛻(五寸)蕓薹子(二兩)窯中不着水磚末(一升)上爲末。以釅醋和。細細塗腫痛。立定。

黃散發背自潰。

綿黃(細者洗焙一兩)甘草(半兩)皁角針(揀紅紫者銼麩炒黃一兩)上細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湯去滓服。

發背及腫毒、惡瘡

大黃(生用)鍛石(熬風化者)赤小豆等分爲末。白酒和塗立效。忌羊肉、熱面、大酢。一方醋調塗之。幹即再塗。

涼血護肌膏發背經絡。生肌肉

南星(生八兩)雄黃(一兩研)白礬(生末四兩)上爲細末勻。用生地黃汁調。塗四圍。

發背及諸般癰、毒瘡。

以黑鉛一斤。甘草三兩。微炙銼。用酒一斗。着空瓶在旁。先以甘草置在酒瓶內。然後熔鉛投在酒瓶中。卻出酒在空瓶內。取出鉛根據前熔後投。如此者九度。並甘草去之。只留酒令病者飲醉寢。即愈。

又方箍瘡令不潰。

發背瘡疽不可醫醋研好墨繞周遭豬膽生薑調塗上到明如是鬼神醫

靈中散背疽等瘡。

陳大蜂窠(一個)白礬芝麻上裝入蜂窠內。火燒之。小油調掃之。

發背初覺。熱毒壅結。宜宣泄毒氣。令不成瘡腫。

川烏頭(半兩生去皮臍搗羅爲末)巴豆(一分去皮和心膜生研)硃砂(一分細研)上藥相和。研令勻細。以軟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以利快爲度。未利再服。

消毒散發背欲結不結。四肢寒熱

車螯(一個可盛二兩硝者)朴硝(二兩)上以硝入車螯內。溼紙裹。黃泥固濟。麻皮纏之。赤候冷去泥。同研如面。將絹鋪地。薄攤藥末於上。盆蓋一食久。入乳香地龍末各一分。白殭蠶甘草末各半分。和勻。每服半兩。酒調去滓服。能飲酒者多與之。其滓塗患處一食久即轉下惡物。只兩服或消或破。別服補藥。

金綿膏發背

楸葉(五斤如無即用楸白皮銼)馬齒莧(二斤去根切)上以水五升。熬至一升。去滓。入鍋內。以柳枝攪。熬如餳。盛在瓷器內。先以荊芥湯洗瘡。次用雞翎掃藥於瘡上。令勻。以薄紙貼之。更用酒調二錢服之。

五靈脂散發背

五靈脂(半兩)烏賊魚骨(去甲一兩)上爲散。凡患者初覺時。以水調掃腫處。如已大作者。入醋面同調。敷之。

龍葵根散發背成瘡。癰疽成瘡者。

龍葵根(銼一兩)麝香(研一分)上先將龍葵根搗羅爲末。入麝香同研令勻。水調塗於瘡上。

金粉膏發背癰疽瘡。

錫(四兩用板瓦盛炭火安錫在上扇之候成灰研末)密陀僧(四兩入罐子內以盞子蓋口鹽泥固濟勿令透氣用炭火不聞藥氣爲度取出放冷)上同研極細。量瘡大小。臨時入膩粉少許。以雞子黃調如膏。攤在瘡上。以緋帛蓋。

乳香貼方發背

乳香(研)黃蠟(好者)上等分。同入銚子熔化。瀉入水內。斟酌瘡大小。取劑在於火上熔化。攤於帛上。或紙上貼之。不住以手按令着肉爲止。此藥易幹故也。一日三易。腫消痛止。如已有頭欲破者,亦漸縮減。

麥餅

(一名甘草膏

發背崔元亮海上祕方。李北海雲。此方神授極奇。

大麥(一升炒熟一法用九兩大麥面甘草(生用三兩)上爲末。用好醋少許和勻。微有醋氣。仍以百沸湯拌和作餅劑。方圓大小如瘡腫大。熱敷之。以油單並故紙密裹。勿令通風。冷即換之。常須喫黃米粥甚妙。如已成膿自出。未成內消。一方用酥少許。不用醋。

百草霜膏發背癰疽。及一切瘡。熱痛不可忍者。

百草霜蠐螬等分)上同研細貼之。如冰。痛即止。

治癰諸疽發背。或髮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殺人。

取母豬蹄兩隻。通草六分。以綿裹。和煮作羹食之。

發背瘡。消癰腫、拔毒。

以五月六月採曲節草莖葉陰乾。與甘草作末。米汁調服

發背初覺。宜服。

牛乳(二大盞)秦艽(二兩去苗銼)上藥相和。煎至一大盞。去滓。分溫三服。當時快利爲效。

發背

用亂發灰酒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

用豬脂敷上。日四五度。亦治發亂。救急方雲。取豬羊脂切作片。冷水浸粘貼。暖易之。五六十片瘥。若初貼時。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方

用三年醋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

又方

用豬狗牙燒灰。醋和敷上。日三四易。

又方

用燒古蚌灰、雞子白和敷之。日三四易。

又方

用飲鐵漿二升。取利。

又方

蛇頭灰醋和敷之。日三易。一方水和敷之。

又方

用燒鹿角灰。醋和敷之。日四五易。

發背欲死。

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當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斂小矣。即用膏養之。

背疽摻藥

李氏雲。龍游有患背疽。已潰如碗麪大。視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有用大鯽魚一枚去腸臟。以羯羊糞實其中。烘焙焦黑極乾燥爲細末。幹糝之瘡口遂收。至今無恙。此出洪氏方。屢有效。故附於此。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發背惡瘡。痛不可忍方。

用糞缸底上青泥。取出陰乾爲細末。用新水調敷。其痛立止。

發背

用亂髮、露蜂房蛇皮。燒灰存性。調敷一錢。神效。

金針散發背

皂莢針春時取一半青一半黑者。不拘多少。曝幹。搗羅爲散。先任意飲食訖。用藥三錢。酒調服之立瘥。未退再服。

黃石散發背瘡。昔楊患背腫。馬嗣明以煉石塗之便瘥。

粗理黃石如鵝卵大。猛火赤投醋中。因有屑落醋中。復投。石盡爲度。取屑曝幹搗散。以醋調敷背上。即愈也。北齊馬嗣明以此方醫楊遵彥背瘡效。劉禹錫謂之煉石法。用之敷瘡腫。無不愈者。

桃花汁發背瘡癰疽。

桃花不拘多少。於平旦承露採取。以釅醋研絞去滓。取塗敷瘡上。有蟲即出。無花但桃葉亦得。以臘月豬脂和塗。亦佳。

發背瘡腫方

用白麪取泥拌和。圍腫四畔。令童子七人。尿圍中。浸腫處即瘥。

又方

用新馬糞一味。濃塗腫上。幹即易之。亦療髮乳

又方

益母草一味。爛搗。絞汁三合服之。滓敷瘡上。熱即易之。

硝石拓方治發背疼痛

硝石五兩。湯一斗。浸硝待冷。取故青布兩片。更漬浸拓。日三五度

薜荔散治發背神效

薜荔葉一味。不拘多少。陰乾。搗羅爲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沸。溫服。更用葉煎湯洗甚妙。一方治背癰。和蜜飲數升。滓敷瘡上。後以他藥敷貼。遂愈。昔宜興縣張渚鎮有一老舉人聚村學。年七十餘。忽一日患發背。村中無他醫藥。急取薜荔枝葉爛研絞汁。和蜜飲數升。以其滓敷瘡上。後以他藥敷貼。遂愈。醫者雲。其本蓋得薜荔之力。乃知圖經所載不妄。又方以薜荔葉幹末敷之。下利即愈。

又方

糯米不拘多少。炒熟細研。以井花水調塗四面。幹即易之。

又方

木芙蓉葉自落者。經霜然後收之。碾末。淡醋調於掌上。如青苔色爲妙。絹帛塗貼瘡上。一方治軟癤。用鹽水調搽。

發背初覺腫痛方。

赤小豆一味。搗羅爲末。和豬膽汁塗之。幹即易。

發背。及一切熱瘡腫方。

蕓薹一握切。和酥炒熱敷瘡上。冷即易。日三度。單用蕓薹葉敷亦可。

治背瘡

取戶邊蜘蛛。杵以醋和。先針四畔令血出。根稍露。用藥敷。幹即易。旦至午拔根出。大有神效。

發背

金星草不拘多少。搗爲末。冷水服方寸匕。及塗瘡上亦效。彼人用之。往往皆驗。又方用葉連根半斤挫。以酒五升。銀器中煎取二升。五更初頓服。丹石藥毒悉下。並治癰腫結核。衍義曰。不惟下所服石藥。兼毒去瘡愈。如不飲酒。以新汲水調服。以知爲度。

發背神驗法

取牡狗白糞五升。凡覺欲作時。以溫水一碗。絞取汁。分再服。仍以滓敷上。每日再爲之。瘥止。

發背欲死方

伏龍肝爲末。以酒調。濃敷其上。瘡口乾即易。不日平復。

發背

蝸牛一百枚活者。一升淨瓶入蝸牛。用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緊。自晚至明。出蝸牛放之。其水如涎。將真蛤粉不拘多少。水調旋敷。以雞翎掃之瘡上。日用十餘度。其熱痛止。瘡便愈。

發背

白蘞不拘多少爲末。水調敷之良。

發背欲死

用人屎作灰。用醋和如泥。敷腫處。幹即易之良。

發背疑似者。須便服此。

秦艽銼。以牛乳煎服。當得快利三五行。即瘥。

發背

地松一升。杵汁服之。日再服。以瘥止。

發背欲死

雞腸草搗爛。敷之良。

發背初得毒腫。熱赤痛。

水萍不拘多少。爛搗。和雞子清。貼之甚良。

發背癰疽

用生菖蒲搗貼。若瘡幹搗末。以水調塗之。

發背

用石葦葉於二月七月採。陰乾炒末。冷酒調服甚妙。

發背

取白馬齒燒灰。先以針刺瘡頭開。即以灰封。以溼面周腫處。後以釅醋洗去灰。根出。

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熱毒腫。

用水煮青竹筒角之。掘地作坑貯水。臥以腫處。當坑子上角之。如綠豆大。戢戢然出不止。遍匝腰肋。

發背

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重。亦切碎。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爲宿血之髒。而決明子和肝氣。不損元氣也。

發背

五倍子杏仁、豬懸蹄、白芷蓮房荊芥蔥頭細茶葉好者、煎湯洗。

發背

取蔚臭草取汁。服一雞子。滓封上。熱即易之。

發背。及諸瘡久不瘥有效方。

先以甘草湯洗瘡。拭極幹。乃嚼胡麻敷上。幹即易。從旦至日西。去胡麻。乃取黃連末、滑石末、中半相和。以敷瘡上。數數易。明日又根據前敷胡麻及黃連等末。更不須洗瘡。不過六七日即瘥。必效。

發背疽瘡、瘡、瘰、腦疽

大效。

發背已結成膿。栝蔞塗方。

用生栝蔞根細銼。搗研如糊塗之。日三五度即瘥。一方爲末。苦酒和敷。

發背初覺腫。痛不知定處。

以溼紙貼之。先幹處即是。若病根多。速覓水蛭。溼令入病處食血。數易甚良。

治一切癰腫及發背疼痛不可忍。但未成膿者。

甘草一兩。微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置露中經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吹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可服。一方用生者爲末。酒調二錢匕頻服。王中奉虔服之得效。

發背已發未結成。已結成未潰。

牛皮膠二兩。酒二升。生甘草一寸。同煮。候牛皮膠溶化放溫。令病者徐徐飲盡。如未結成即消。已結成則易潰。已潰則易瘥。如未效。再用必效。

發背癰疽。一切毒瘡。瘡口大窟。

用臘月幹桑葉不拘多少。碾爲細末。以新汲水調塗瘡上。如瘡有膿血。即幹糝用之。如瘡在腳膝間。敷藥了。用帛子裹之。神效。一方煎湯皆可用。

發背

其瘡臨發之時。用蓖麻子一合。剝去皮。用白膠香一處搗細。攤紙上。放寬大貼了。方纔發則散。已成者即潰。言已見效。

發背

以不耕之地。遇野人糞爲蟲鳥所踐處。即以杖去糞。取其下土篩。以敷之。即如冰着背也。

治背瘡。熱腫

取蕺汁蓋之瘡上。開孔以吸熱毒。冷即易之瘥。

發背初發。已成口。未成口。

牛耳楓樹根。其葉小而三叉。葉上無毛而光者。酒擂濾滓。飲酒。以滓塗瘡。仍服乳粉內託散

犀角丸治一切癰腫及發背疼痛不可忍。但未成膿者。

(方見小犀角丸

羚羊角散內消發背

(方見大全內消散

糯米膏發背疽毒。一切惡證。

糯米(先洗七次絹袋掛當風二七日炒一斗)紫河車(去皮毛生用根赤者不用白者五兩)五倍子(瓦燥之五兩)白蘞(真者如白蘿蔔幹色白味苦甘二兩)黃柏皮(炒焦五兩)黃芩(炒幹五兩)白芨(生二兩)當歸(酒浸焙乾二兩)上爲末。酸醋調入瓶。時取敷患處。若已成欲破。加白丁香。雀矢尾直起者鳥尖。爲末。和上藥點頭上。卻用不加之藥敷四畔。內服白朮、黃三兩。蜜炙木香當歸各一兩爲末。酒下二錢。病在四肢食後服。膈上眠時。膈下空心服之。祕傳神效。

發背瘡雲。凡發背者。自內而外也。熱毒中膈。上下不通。所以蒸背上虛處。先

三五日隱脈妨悶。即漸成膿。見出皮膚。結聚成膿也。其方如後。

白麥飯(顏色黃白類麥飯者曾作磨尤佳炭火燒紅醋中浸之十次爲末)白蘞末(與上等分鹿角(二三寸截之不用自脫者凡帶腦骨者即非自脫炭火燒灰盡爲度碾羅爲末倍前二味)上並搗細末。取多年米醋鐺中煎令魚眼沸。即下前件藥末。調如稀餳。以篦子調敷腫上。只當瘡頭留一指地面。勿令合。以出熱氣。如未膿。當內消。若已作頭。當撮小。若日久瘡甚。肌肉損爛。筋骨出露。即布上塗藥貼之瘡上。幹即再換。但以膈中不惡。無不瘥。切忌手傷。宜慎之。此方東坡先生具載得效姓名甚多。茲不多述。惟後之用藥君子。當信先生之說。故予不敢私祕其良方也。

白散子發背、候取下毒物。次用清涼膏貼之。

白附子大香附子(各半兩)半夏(一分姜制)黑牽牛(二兩半生半炒令熟)大甘遂(一分以大麥炒侯麥黃赤色去麥不用次以極慢火炒之)上爲末。量患人虛實加減。每服二錢。以蜜酒調下。續飲溫酒一兩盞。候所苦處刺痛爲度。微利三五行。瀉出惡物即瘥。次用膏藥貼之。氣盛者一服二錢。餘更裁度。

清涼膏發背等。先用白散子取之。次用此藥貼之。

當歸(二兩)香白芷木鱉子白芨芍藥黃柏白蘞(各一兩)乳香(另研)膩粉(各少許)白膠(少許)黃丹(五兩)上用清麻油十兩。煎上七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七寸。再煎少頃又去之。入黃丹五兩。熬成入乳香等。重綿濾入罐子內貯之。用如常貼。

發背一切癰疽。金石藥毒發。

上用紫背車螯大者。鹽泥固濟。火通紅。放冷、研爲極細末。地上出火毒一宿。以甘草膏子丸如梧桐子。每服三五十丸。甘草湯下。日進三服。第三日取下惡物。用後藥貼之。

貼瘡白膏藥

寒水石不拘多少。火通紅。入瓷器中。封口令密。沉井中一宿。取出研極細。以臘月脂和膏。稀稠得所。自瘡赤盡處塗之。闊一指許。上以薄紙爲花子。中心留一孔貼定。漸次赤退。即迤邐移近裏至愈。紅花孔子外所留紙。令與所留藥闊狹等。

沉香散發背。止燥渴疼痛內消毒氣。

赤小豆一合人蔘(一兩)甘草瞿麥黃芩黃(各一兩銼)白蘞(半兩)當歸(一兩細銼炒)沉香(一兩)上爲細末。溫水調下二錢。不計時候。日二三服。

車螯酒發背癰疽。

車螯殼(一二個泥固濟火過爲細末)燈心(三十莖)蜜(一大匙)栝蔞(一個)上碎。剝栝蔞。用酒一升。以下煎三味微熟。調車螯末二大錢。不過兩服。痛止。

發背髮乳、癰疽等。一切毒瘡。

穿山甲(一兩用土炒成彈子塊)白丁香(淘去沙淨取半兩)上爲細末。每服二錢。用麝香酒調下。

發背

湯壽資雲。光州有人患腎癰大小便皆閉。甚以爲苦。本州胡判官。令以明淨牛皮膠炭火上燒成黑灰。研極細。每服五錢。以米飲調下。服至二兩許方通。所下皆穢惡物。癰腫遂消。不復出膿。胡云。凡瘡腫皆可服。不拘多少。以臟腑通利爲度。閻資欽、錄壽州霍丘醫瘡人元立。治瘡甚有聲。元符己卯。予侍先子將漕江東。舟次壽州。予因累日食雞卵數十枚。暴得咽喉腫塞。及頸赤腫硬。下連心胸如鐵石。日久號叫。喉中水米不通。壅塞將死。召醫者視之雲。此喉癰也。泛泛藥恐無益。因言可招元立治之必愈。先子夜遣介。兩日往還數百里。召立至。用藥數服得效。報之頗濃。立感激予自傳治發背方四首。皆累用有奇功。今錄於下。

一醉膏發背癰疽。一切惡瘡。當先用托里藥。使毒氣皆出。凡初覺發背癰疽等

。即多服。用大黃甘草等藥。極疏轉以行結毒。次用此藥。

甘草(半兩爲粗末)沒藥(一分研)栝蔞(一個大者去皮)上用無灰酒三升。熬至一升。放溫頓服之。如一服不盡。分三兩服。連服盡。

收暈白玉膏切忌用冷藥外貼。必逼毒氣入內殺人。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川椒(四十九粒去目爲末)清脂麻油(一兩)酒臘(半兩白者)上同熬至紫黑。新綿濾過。用無灰薄紙。看瘡大小剪作梳樣。攤藥在上。於瘡暈盡處兩邊圍繞貼之。候暈漸收近裏。即別剪差小者。再攤藥爲圍貼。暈又收。即又再移近裏貼。仍頻換。候暈已收見瘡根腳。或瘡口。即用次方。凡貼大惡瘡。毒氣方盛。不可以藥當上貼。恐趕散毒氣。瘡益大。

暈收見瘡。次用檳榔散雞心檳榔(半兩)川黃連(去須半兩)穿山甲(大者十片燒灰存性)上同爲細末。先用好臘茶清掃過瘡。用藥濃敷瘡上。日三五次。以膿出爲知。如見瘡口後。用此藥數次了。可更用乳香膏

膿已出。用生肌藥

狗腦蓋骨(二兩燒灰存性)膩粉(一錢)桑白皮末(一兩)上同爲細末。用油調塗瘡上。以上四方。是一宗元立自雲。少年時初得此方。救十餘人。後忽自病背瘡。自信其藥。乃以此四藥自治得愈。袒背示予。瘢痕猶盈尺也。予在汝州時。梁縣吏人侯昱孝母病背瘡。予用此治之愈。揚州楊吉老醫名甚着。某郡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無聊。莫能名其何等病苦。往謁之。楊曰。君熱證已極。氣血消鑠且盡。自此三年。當以背疽死。不可爲也。士人不樂而退。聞茅山觀中一道士。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未必爲人致力。士人心計較。竊衣童僕之服。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於席下。道士喜。留置弟子中。誨以經書。晝夜只事左右。頤指越兩月。覺其與常隸別。呼叩所從來。始再拜謝過。以實白之。道士笑曰。世間那有醫不得的病。汝試以脈示我。才診脈。又笑曰。汝便可下山。吾亦無藥與汝。但日買好梨喫一顆。如生梨已盡。則以幹者泡湯飲之。仍食其滓。此疾自當平。士人歸。謹如其戒。經一歲往揚州。吉老見之。驚其顏貌腴澤。脈息和平。謂之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安之理。士人以告。吉老立具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豈自咎其學之未至耶。又北夢瑣言載醫者趙鄂雲。一朝士疾危。或謂只有一法。請剩喫消梨。不限多少。如咀嚼不及。捩汁而飲。或希萬一。用其言遂愈。此意正同。大凡有背疽之人。難於隱几。但用綠豆十數鬥。作一大袋隱伏。則自然心涼。身體安穩。得以盡心服藥將息也。

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如初覺皮肉間有異。知是必作瘡者。皆炙之。

大蒜如銅錢濃片。安腫頭上。炷艾灸之。不計炷數。其人被若初覺痛者。以痛定爲準。初不覺痛者。灸至極痛而止。若蒜焦即易。前後用此法救人。無不應者。若是疣贅之類。亦如此灸之。便成痂自脫。其效如神。乃知方書之載無空言。但患人不能以意詳之。故不得盡應耳。

抵聖散發背癰疽。及一切瘡癤腫毒。

栝蔞(四兩去皮)何首烏(四兩)大山慈菇(二兩)甘草節(二兩)地榆(二兩)沒藥(一兩)乳香(半兩)麝香(一錢別研)上爲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連進二服便住痛。一日三服。

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熱毒

以溼紙拓上。先幹處是熱氣衝上。欲作瘡子。便灸之。如先疼痛。灸即不痛。如不知痛。即以痛爲度。

治癰腫發背

千金藤煎服。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