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葉

中藥材 消腫 清熱解毒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ù fú róng yè

2 英文參考

folium hibisci[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FOLIUM HIBISCI MUTABIL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木芙蓉葉

木芙蓉葉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1]

3.1 別名

芙蓉花葉、拒霜葉、鐵箍散[1]

3.2 來源及產地

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葉。除東北、西北外,廣佈全國各地。[1]

3.3 性味

苦、微辛,微寒[1]

3.4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1]

1.治癰疽,疔瘡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帶狀皰疹,湯火灼傷、跌打腫痛。搗敷或研末調敷。[1]

2.治肺癰。煎服:15~30g。[1]

3.治闌尾炎。鮮品500g,水煎,一日3~5次分服;另用鮮品適量,加食鹽少許搗敷患部。[1]

3.5 化學成分

本品含延胡索酸、芸香苷、氨基酸鞣質、還原糖、黏液質。

3.6 藥理作用

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對胃癌細胞有一定敏感性。

4 《*辭典》·木芙蓉葉

4.1 出處

《綱目》

4.2 拼音名

Mù Fú Rónɡ Yè

4.3 別名

拒霜葉(《世醫得效方》),芙蓉花葉(《普濟方》),鐵箍散(《湖南藥物志》)。

4.4 來源

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片,夏、秋二季,剪下葉片,曬乾。須經常復曬,存放乾燥通風處。

4.5 性狀

乾燥葉片,有葉柄,粗約0.3釐米,黃褐色;葉片大形,常摺疊,葉面灰綠色,葉背淡綠色,脈隆起,枝灰色星狀毛。

4.6 性味

辛,平。

①《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②《綱目》:"微辛,平,無毒。"

4.7 歸經

《玉揪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4.8 功能主治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焮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①《本草圖經》:"敷貼腫毒。"

②《滇南本草》:"可箍瘡出頭。"

③《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④《玉楸藥解》:"清風泄熱,涼血消腫。"

⑤《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接骨。"

4.9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4.10 附方

①治陽瘡腫瘍根腳散漫:五倍子一兩(微炒),生大黃四錢,秋芙蓉葉六錢。醋一鍾入杓內熬滾,投藥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幹則以醋掃之。一方加寒食麪五錢。陰疽以及皮色不變、膿腫無頭者,不可敷。(《瘍醫大全》吳氏鐵箍散

②治陽瘡紅焮,收根束毒:芙蓉葉(秋採)六錢,榆面二兩,生大黃五錢,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不特收束根腳,初起敷之可消。(《瘍醫大全芙蓉膏

③治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圍,其毒自不走散。(《簡便良方》鐵井闌

④治纏身蛇丹帶狀皰疹):木芙蓉鮮葉,陰乾研末,調米漿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⑤治湯火灼瘡:油調莢蓉末敷。(《奇效良方》)

⑥治赤眼腫痛:莢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⑦治小兒患鎖喉: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囟門及肚臍。(《嶺南採藥錄》)

⑧治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爲末,以魚鮓蘸食。(《世醫·得效方》)

⑨治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二錢。爲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簡便單方》)

⑩治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木芙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嶺南採藥錄》)

4.11 臨牀應用

①治療局部化膿性感染

木芙蓉葉、花曬乾,研粉過篩,加凡士林調製成1:4軟膏,外敷患處(已潰者敷四周);亦可製成紗條用作瘡口引流。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癤、癰、蜂窩織炎、乳腺炎、深部膿腫外科感染,早期能消腫、止痛、促進吸收,中晚期可加速侷限,破潰排膿。應用過程中未發現有中毒、局部皮炎或其他併發症。

②治療燙傷

木芙蓉葉1斤(鮮葉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於消毒敷料上,或製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爲1%,最大爲30%,多數爲Ⅰ~Ⅱ°。除少數患者由於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藥抗菌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68天。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藥後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癒合很少瘢痕,無副作用

③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芙蓉葉曬乾粉碎,過80號篩,將細粉用雞蛋清調勻,塗於油紙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2次,直至腫消。經治16例,用藥後平均2~3天體溫降至正常,4~6天腫脹消退;併發睾丸炎3例,平均10天治癒。平均住院7.5天。

4.12 摘錄

《*辭典》

5 木芙蓉葉藥典標準

5.1 品名

木芙蓉葉

Mufurongye

HIBISCI MUTABILIS FOLIUM

5.2 來源

本品爲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乾燥葉。夏、秋二季採收,乾燥

5.3 性狀

本品多捲縮、破碎,全體被毛。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圓狀心形,寬10~20cm,掌狀3~7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有鈍齒。上表面暗黃綠色,下表麪灰綠色,葉脈7~11條,於兩面突起。葉柄長5~20cm。氣微,味微辛。

5.4 鑑別

(1)本品粉末暗黃綠色或灰綠色。非腺毛較多,單生或星狀簇生,單細胞,長圓錐形,有的略彎曲,直徑10~15μm。紅棕色色素團粒,類圓形,較多,散在於薄壁細胞中。黏液細胞類圓形,無色或淺棕色,直徑60~80μm,表面具輻射狀細密的紋理。草酸簇晶,直徑15~20μm,單個散在或多個存在於薄壁細胞中。氣孔不定式,多破碎。

(2)取本晶粉末0.5g,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水15ml使溶解,用三氯甲烷20ml振搖提取,棄去三氯甲烷液,水液用水飽和的正丁醇25ml振搖提取,取正丁醇液,蒸乾,殘渣加無水乙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木芙蓉葉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再取蘆丁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溶液各2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於同一用4%醋酸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丙酮(15:2:3:7)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5.5 檢查

5.5.1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 第一法)。

5.5.2 灰分

不得過14.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5.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5.6 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5.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四氫呋喃-0.3%磷酸溶液(15:85)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359nm。理論板數按蘆丁峯計算應不低於3000。

5.6.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蘆丁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稀乙醇製成每1ml含16μg的溶液,即得。

5.6.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稀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5.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無水蘆丁(C27H30O16)不得少於0.070%。

5.7 飲片

5.7.1 炮製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絲或切碎,乾燥;或研粉。

5.7.2 性味歸經

辛,平;歸肺、肝經

5.7.3 功能與主治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焮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5.7.4 用法與用量

10~30g。外用適量。

5.7.5 貯藏

通風乾燥處。

5.8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第一增補本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