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養生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ǎng shēng

2 英文參考

preserve one’s health[朗道漢英字典]

health maintenanc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alth preserving[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to keep in good health[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o preserve one’s health[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o keep fit[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health cultiv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ife-cultiv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養生指根中醫理論,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藥養方法的中國傳統保健方法[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養性等。《抱朴子內篇·微旨》謂:“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矣。”養生內容廣泛,方法衆多,而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是代表性的養生學觀點[2]

養生是人類個體有意識自我調養身心、保養生命的一類自主性活動。先秦典籍如《孟子》、《莊子》、《荀子》等中均有“養生”一詞。《靈樞·本神篇》:“故智者養生也,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長,長生久視。”中國傳統養生學術以天人相應陰陽五行、形神合一、整體觀念臟腑經絡等爲基礎理論,提出了養正卻邪、協調陰陽、形神共養、動靜適度、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和調臟腑氣血、養氣保健起居有時等養生基本法則,包括藥養食養、氣養、神養、逸養、房事養生等範疇,通過日常飲食起居調攝、精神情志調養與道德修養、飲食補益、方藥調補、氣功導引鍼灸按摩、房事節養以及休逸嗜好的調適宜忌等途徑與方式方法以達到養生目的。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儒家、道家、道教、佛教、醫家等均對中國傳統養生學術作出了貢獻,雖然各家養生學說各有特色與長短,價值與影響也不盡相同,但合起來卻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個人與社會價值。在歷史上它們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完璧。中國傳統養生學術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燦爛瑰寶,在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中,它已經並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價值和巨大的優越性。

4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