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氣血指氣與血的合稱[1]。是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兩種重要物質[1]。
參見氣、血:
氣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物質實體[2]。王充《論衡》:“天地氣合,萬物自生。”張載《正蒙·太和篇》:“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爲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爲太虛。”氣分陰陽,提示質與能的統一,以及萬物由氣所化的原理[2]。反映於人,則生命的維持全賴於氣,它是一切組織活動的營養所繫,如精氣、津氣、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2]。又是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力,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2]。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氣、衛氣、營氣和宗氣等[2]。但一般概念均以氣作陽氣,強調功能方面,故在病機上,氣亢指功能過盛的火熱之證;氣虛即爲功能衰退、陰寒瀰漫之證;氣的障礙則爲氣鬱、氣逆或變生閉厥瘀滯諸證[2]。此外,氣的概念還引申於各個方面,如致病物質的邪氣、溼氣、癘氣等(各詳該條);病機或病證的厥氣、肝氣、水氣等;藥物性質的寒熱溫涼四氣和鍼灸效應的得氣等[2]。
血指由飲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於脈管中的血液[3]。《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血賴氣的推動以供養全身各臟腑組織,維持其正常功能活動[3]。《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