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g qín sǎn

2 《聖惠》卷六十二:黃芩散

2.1 處方

黃芩1兩半(銼),黃耆1兩半(銼),木通1兩半(銼),前胡1兩半(去蘆頭),川升麻1兩半,栝樓根2兩,赤芍藥1兩,赤茯苓1兩,甘草1兩(生,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人蔘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

2.2 製法

上爲散。

2.3 功能主治

大熱發癰在背,或於陰股間。

2.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2-7片,小麥100粒,生地黃1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5 摘錄

《聖惠》卷六十二

3 《聖惠》卷十七:黃芩散

3.1 處方

黃芩1兩,梔子仁1兩,前胡2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3兩。

3.2 製法

上爲散。

3.3 功能主治

熱病5日,頭痛壯熱,骨節疼痛

3.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豉少半合,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5 摘錄

《聖惠》卷十七

4 《聖惠》卷十三:黃芩散

4.1 處方

黃芩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大腹皮1兩(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羚羊角屑1兩。

4.2 製法

上爲散。

4.3 功能主治

傷寒8-9日,大便不通,心神悶亂。

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得利爲度。

4.5 摘錄

《聖惠》卷十三

5 《聖惠》卷十一:黃芩散

5.1 處方

黃芩1兩,川升麻1兩,赤芍藥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石膏2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5.2 製法

上爲散。

5.3 功能主治

陽毒傷寒。氣盛,昏昏如醉,熱躁煩渴,口苦舌幹

5.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5 摘錄

《聖惠》卷十一

6 《聖惠》卷三十七:黃芩散

6.1 處方

黃芩1兩,黃柏1兩,黃連(去須)1兩,生乾地黃1兩,地榆(銼)1兩,犀角屑1兩。

6.2 製法

上爲散。

6.3 功能主治

大腸積熱下血不止,日夜度數無恆。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青竹茹雞子大,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6.5 摘錄

《聖惠》卷三十七

7 聖濟總錄》卷一二五:黃芩散

7.1 處方

黃芩半兩(去黑心),黃柏半兩(去粗皮,銼),黃連半兩(去須),鬱金半兩。

7.2 製法

上爲散。

7.3 功能主治

諸瘤血出。

7.4 用法用量

入寒食麪5錢匕,水調。貼之。

7.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8 《聖惠》卷十:黃芩散

8.1 處方

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決明子1兩,玄蔘1兩,柴胡(去苗)1兩。

8.2 製法

上爲散。

8.3 功能主治

傷寒熱毒氣攻眼,翳膜赤痛。

8.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竹葉3-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5 摘錄

《聖惠》卷十

9 普濟方》卷七十二引《衛生家寶》:黃芩散

9.1 處方

黃芩1兩,淡豆豉3兩(研)。

9.2 製法

上爲末。

9.3 功能主治

小兒肝熱,眼生障暈,不能視物。

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用熟豬肝裹藥同吃,溫湯送下,不拘時候,1日2-3次。

9.5 注意

忌酒、面。

9.6 摘錄

普濟方》卷七十二引《衛生家寶

10 普濟方》卷三二六:黃芩散

10.1 處方

黃芩當歸川芎白礬黃連

10.2 製法

銼散

10.3 功能主治

陰門生瘡。

10.4 用法用量

煮水燻洗即安。

10.5 摘錄

普濟方》卷三二六

11 《聖惠》卷十一:黃芩散

11.1 處方

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薇1兩,梔子仁1兩,大青1兩,知母1兩,栝樓1兩,川消石1兩,白鮮皮1兩。

11.2 製法

上爲細散。

11.3 功能主治

傷寒熱毒在內,心煩發狂。

11.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11.5 摘錄

《聖惠》卷十一

12 《聖惠》卷十七:黃芩散

12.1 處方

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鐵粉半兩(細研),川馬牙消1兩。

12.2 製法

上爲細散。

12.3 功能主治

熱病毒熱不解,口乾煩躁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溫溫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12.5 摘錄

《聖惠》卷十七

13 幼幼新書》卷十八引丁時發方:黃芩散

13.1 處方

黃芩山梔子、黃丹各等分

13.2 製法

上爲末。

13.3 功能主治

小兒斑瘡入眼。

13.4 用法用量

牛蒡子葉杵汁調,塗在頂門

13.5 摘錄

幼幼新書》卷十八引丁時發方

14 《聖惠》卷十:黃芩散

14.1 別名

黃芩湯

14.2 處方

黃芩1兩,大青1兩,川升麻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茵陳1兩,川樸消1兩,梔子仁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14.3 製法

上爲散。

14.4 功能主治

傷寒。10日內未得汗,表裏有熱,發斑,狂言欲走,眼目俱黃,心中煩悶,大便不利。

14.5 用法用量

黃芩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14.6 摘錄

《聖惠》卷十

15 衛濟寶書》卷下:黃芩散

15.1 處方

黃芩2兩,秦皮半兩(真者),莽草半兩,細辛半兩,白芷半兩,川芎半兩,黃連半兩,羌活1兩半。

15.2 製法

上爲粗末。

15.3 功能主治

惡血膿汁,活血,調榮衛。主瘡腫,癌。

15.4 用法用量

每用1兩半,以豬蹄煮熟,去蹄,入前藥煎數沸,通手以綿惹洗癌瘡,直至藥冷爲度,洗後使麝香膏貼。春、冬1日1洗,夏、秋1日2洗。

15.5 摘錄

衛濟寶書》卷下

16 聖濟總錄》卷一七○:黃芩散

16.1 處方

黃芩1分(去黑心),人蔘1分。

16.2 製法

上爲散。

16.3 功能主治

小兒心熱驚啼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字匕,以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

16.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

17 《聖惠》卷三十三:黃芩散

17.1 別名

萎蕤犀角散

17.2 處方

黃芩1兩,梔子仁1兩,黃連(去須)1兩,葳蕤1兩,川升麻1兩,蕤仁(湯浸,去赤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犀角屑半兩。

17.3 製法

上爲粗散。

17.4 功能主治

眼生蟹目黑睛疼痛

17.5 用法用量

萎蕤犀角散(《聖濟總錄》卷一○六)。

17.6 摘錄

《聖惠》卷三十三

18 楊氏家藏方》卷十六:黃芩散

18.1 處方

黃芩半兩(新瓦焙乾),麥門冬去心)半兩。

18.2 功能主治

產後血渴,飲水不止。

18.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8.4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19 《聖惠》卷三十三:黃芩散

19.1 處方

黃芩1兩,木通(銼)1兩,黃連(去須)1兩,羚羊角屑1兩,犀角屑半兩,地膚子3分,葳蕤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19.2 製法

上爲粗散。

19.3 功能主治

眼生花翳不退。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7片,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19.5 摘錄

《聖惠》卷三十三

20 《聖惠》卷三十八:黃芩散

20.1 別名

黃芩湯

20.2 處方

黃芩1兩,川芒消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鮮皮3分,秦艽3分(去苗),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生用)。

20.3 製法

上爲散。

20.4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煩熱滿悶,身體生瘡。先有癖食不消,或飲酒食肉所致乳石發,腹脹頭痛,時苦心急痛者。

20.5 用法用量

黃芩湯(《普濟方》卷二六一)。

20.6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21 《聖惠》卷十七:黃芩散

21.1 處方

黃芩1兩,川升麻1兩,黃連3分(去須),石膏1兩,梔子仁1分,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1分(炙微赤,銼)。

21.2 製法

上爲粗散。

21.3 功能主治

熱病後,餘熱不解,身體沉重。

21.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1.5 摘錄

《聖惠》卷十七

22 《準繩·幼科》卷九:黃芩散

22.1 處方

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銼碎,焙乾)。

22.2 製法

上爲細末。

22.3 功能主治

小兒嗽。

22.4 用法用量

每服1字或半錢,乳食後以白湯少許調下。

22.5 摘錄

《準繩·幼科》卷九

23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黃芩散

23.1 處方

黃芩1分(去黑心),升麻1分,黃連1分(去須),大青1分,蝦蟆1分(燒灰),角蒿(灰)1分,黃柏(去粗皮)半兩。

23.2 製法

上爲細散。

23.3 功能主治

小兒口齒疳。脣口癢痛,齒齦腫黑,宣露搖動;及幹溼癬

23.4 用法用量

每用1字匕,貼齒齦上,有涎即吐。如患幹溼癬,以口脂和,塗瘡上;或臘月豬脂和亦得。

23.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24 《聖惠》卷九十:黃芩散

24.1 處方

黃芩3分,川升麻1兩,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蔘半兩,柴胡1兩(去苗),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24.2 製法

上爲粗散。

24.3 功能主治

小兒熱瘡生於身體。

24.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24.5 摘錄

《聖惠》卷九十

25 《雞峯》卷九:黃芩散

25.1 處方

黃耆5兩,白朮5兩,前胡5兩,枳殼5兩,柴胡3兩,杏仁3兩,人蔘3兩,白茯苓3兩,甘草3兩,當歸3兩,半夏3兩,黃芩3兩,白芍藥3兩,麥門冬3兩,熟乾地黃3兩。

25.2 製法

上爲細末。

25.3 功能主治

勞。人不甚虛,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忪悸,口苦咽乾痰嗽潮熱

25.4 用法用量

每服2大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25.5 摘錄

《雞峯》卷九

26 《聖惠》卷十:黃芩散

26.1 處方

黃芩1兩,人蔘去蘆頭)1兩,柴胡(去苗)1兩,葛根(銼)1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26.2 製法

上爲粗散。

26.3 功能主治

傷寒7-8日,汗後餘熱不除。

26.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6.5 摘錄

《聖惠》卷十

27 《聖惠》卷十七:黃芩散

27.1 處方

黃芩1兩,黃連半兩(去須),生乾地黃半兩,川升麻半兩,知母半兩,葛根半兩(銼),梔子仁1分,大青半兩。

27.2 製法

上爲散。

27.3 功能主治

勞熱。主熱病煩渴不止。

27.4 用法用量

每服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7.5 摘錄

《聖惠》卷十七

28 方出《聖惠》卷三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二:黃芩散

28.1 處方

黃芩1兩,川芒消1兩,麥門冬3兩(去心,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3-7枚,甘草1兩(生用)。

28.2 製法

上爲粗散。

28.3 功能主治

乳石熱發,煩悶心躁,身體生瘡。

28.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蔥白7寸,豉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28.5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三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二

29 《聖惠》卷五十九:黃芩散

29.1 處方

黃芩3分,赤茯苓1兩,川升麻半兩,吳藍半兩,阿膠2分(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半兩(去須,微炒),鬼臼半兩(去須),黃柏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29.2 製法

上爲散。

29.3 功能主治

熱痢,心神煩悶,小便赤澀

2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9.5 摘錄

《聖惠》卷五十九

30 《聖惠》卷七十四:黃芩散

30.1 處方

黃芩1兩,烏梅肉10枚(微炒),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

30.2 製法

上爲散。

30.3 功能主治

妊娠患瘧,寒熱頭痛口乾心煩

30.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0.5 摘錄

《聖惠》卷七十四

31 《聖惠》卷三十七:黃芩散

31.1 別名

黃芩飲

31.2 處方

黃芩1兩(去心中黑腐)。

31.3 製法

上爲細散。

31.4 功能主治

心臟積熱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盛夏時有大熱症,頭大如鬥,身熱如火者。

31.5 用法用量

黃芩飲(《經驗廣集》卷一)。

31.6 摘錄

《聖惠》卷三十七

32 《聖惠》卷十四

32.1 方名

黃芩散

32.2 組成

黃芩1兩,知母1兩,葛根1兩(銼),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32.3 主治

傷寒後,朝暮發寒熱,或如瘧狀。

32.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以衣覆之。汗出爲效。

32.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3 《聖惠》卷十五

33.1 方名

黃芩散

33.2 組成

黃芩1兩,梔子仁1兩,犀角屑1兩,赤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焙)1兩,檳榔1兩。

33.3 主治

時氣5日,心腹壅悶,骨節疼痛,背膊煩熱,不下飲食。

33.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3.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4 《聖惠》卷八十九

34.1 方名

黃芩散

34.2 組成

黃芩1分,決明子1分,防風1分(去蘆頭),川升麻1分,川大黃1分(銼,微炒),甘草(炙微赤,銼)1分。

34.3 主治

小兒眼生翳膜,體熱心煩

34.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入淡竹葉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34.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35 《千金》卷三

35.1 方名

黃芩散

35.2 組成

黃芩半兩,蝟皮半兩,當歸半兩,芍藥1兩,牡蠣2兩半,竹皮2兩半,狐莖1具。

35.3 主治

婦人陰脫

35.4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飲送下,每日3次。

35.5 製備方法

上藥治下篩。

35.6 用藥禁忌

禁舉重、房勞,勿冷食。

35.7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陰脫子門不閉不同,勞則泄而不收,脫則虛熱下墜,故以黃芩竹皮清理溼熱當歸芍藥調和血氣;蝟皮陰腫下血牡蠣赤白帶下;狐莖取其善縮入腹。

36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丘松年方

36.1 方名

黃芩散

36.2 組成

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銼碎,焙乾)。

36.3 主治

小兒咳嗽

36.4 用法用量

每服1字或半錢,乳食後以白湯少許調下。

3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37 普濟方》卷二八三

37.1 方名

黃芩散

37.2 別名

漏蘆湯

37.3 組成

黃芩2兩,白及2兩,麻黃2兩(去節),漏蘆2兩(真者),白薇2兩,枳殼2兩(麩炒,去瓤),升麻2兩,白芍藥2兩,川當歸2兩,川牛膝2兩,甘草2兩,大黃5兩。

37.4 主治

時行熱毒而致癰疽發背丹疹赤腫,惡肉變作赤色;及眼赤腫生障翳。

37.5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空心熱服。或利1-2行。

37.6 加減

未利,再服加芒消3錢。

37.7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37.8 附註

一雲:癰疽發背等疾服此獲安之後,宜常服四物湯交和黃耆建中湯,空心煎服,以御未來,恐後再作。

38 《聖惠》卷七十九

38.1 方名

黃芩散

38.2 組成

黃芩半兩,瞿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半兩(去心),滑石1兩,水通1兩(銼),車前子1兩,葵子1兩。

38.3 主治

產後小腸熱淋澀,心神煩躁,口舌幹焦,不思食飲。

38.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每日3-4次。

38.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39 《聖惠》卷四

39.1 方名

黃芩散

39.2 組成

黃芩1兩,赤茯苓1兩,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葛根半兩(銼),甘菊花半兩。

39.3 主治

心胸煩熱頭疼目澀,煩渴不止。

3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豉2-7粒,淡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39.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40 《衛生總微》卷七

40.1 方名

黃芩散

40.2 組成

黃芩半兩,枳殼半兩(去瓤,麩炒),大黃半兩,大腹子半兩。

40.3 主治

傷寒5-6日,大便不通,熱燥悶亂。

40.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半,水半盞,煎至4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40.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1 《聖惠》卷十八

41.1 方名

黃芩散

41.2 別名

黃芩湯

41.3 組成

黃芩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刺薊1兩,蒲黃半兩。

41.4 主治

熱病鼻衄不止。

41.5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1.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41.7 附註

黃芩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42 《聖惠》卷三十二

42.1 方名

黃芩散

42.2 組成

黃芩1兩,防風去蘆頭)1兩,石膏(細研,水飛過)1兩,知母1兩,石決明(搗細研,水飛過)1兩,地骨皮1兩,梔子仁1兩,細辛1兩,赤芍藥1兩,黃連半兩(去須)。

42.3 主治

風毒攻眼,磣痛不可忍。

42.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後及臨臥時以溫水調下。

42.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43 普濟方》卷四○四

43.1 方名

黃芩散

43.2 組成

黃芩半兩,大黃半兩,山梔子仁3錢,玄蔘6錢。

43.3 功效

解餘毒。

43.4 主治

瘡毒出盡後嘔吐

43.5 用法用量

每服1兩,水2升,煎至8合,去滓服。

43.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4 醫學集成》卷二

44.1 方名

黃芩散

44.2 組成

黃芩川芎白芷防風蒺藜木賊蟬蛻殭蠶、蔓荊、香附甘草夏枯草

44.3 主治

風熱淚淋。

45 《準繩·幼科》卷九

45.1 方名

黃芩散

45.2 組成

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銼碎,焙乾)。

45.3 主治

小兒嗽。

45.4 用法用量

每服1字或半錢,乳食後以白湯少許調下。

4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46 《準繩·幼科》卷七

46.1 方名

黃芩散

46.2 組成

黃芩半兩,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樗株皮半兩,瓜蔞根3分,黃連3分(去須),當歸(銼,微炒)3分,烏梅肉1分(微炒)。

46.3 主治

小兒痢渴不止。

46.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46.6 附註

本方改爲丸劑,名“黃芩丸”見原書同卷)。

47 《聖惠》卷八十三

47.1 方名

黃芩散

47.2 組成

黃芩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芒消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石膏半兩。

47.3 主治

小兒臟腑壅實,心神煩熱,睡臥不安。少小腹短氣,熱有進退,食不安,谷爲之不化。

47.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47.6 附註

普濟方》有桂心八銖。

48 《聖惠》卷九十三

48.1 方名

黃芩散

48.2 別名

黃芩飲

48.3 組成

黃芩半兩,栝樓根3分,黃連3分(去須),烏梅肉1分(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樗樹皮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

48.4 主治

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48.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48.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48.7 附註

黃芩飲(《聖濟總錄》卷一七九)。本方改爲丸劑,名“黃芩丸”(見原書同卷)。

49 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49.1 方名

黃芩散

49.2 組成

黃芩2兩(去黑心),玄蔘2兩,大黃1兩(銼,炒),甘草1兩(炙,銼),枳殼(去瓤,麩炒)1兩,升麻1兩半(焙)。

49.3 主治

傷寒頭痛,大熱煩燥。

49.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以熟水調下。

4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50 《聖惠》卷七十六

50.1 方名

黃芩散

50.2 組成

黃芩1兩,人蔘1兩(去蘆頭),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半兩(銼,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

50.3 主治

曾傷二月胎。

50.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50.5 加減

大段不安,加烏梅1兩。

50.6 製備方法

上爲散。

51 《聖惠》卷二十七

51.1 方名

黃芩散

51.2 組成

黃芩3分,知母1兩,羚羊角屑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酸棗仁1兩。

51.3 主治

虛勞煩熱,不得睡臥。

51.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不拘時候溫服

51.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52 《聖惠》卷五十八

52.1 方名

黃芩散

52.2 組成

黃芩1兩,雞蘇1兩,滑石1兩,小薊根1兩,生乾地黃1兩,木通1兩(銼)。

52.3 主治

血淋小便疼痛不可忍。

5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52.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