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

清熱解毒藥 中藥材 清熱藥 生肌止痛 瀉火散結 清熱解毒 根及根莖類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liǎn

2 英文參考

Ampelopsis japonica Mak., Ampelopsis serjanaefolia Bge.radix ampelopsis, Vitis serjaniaefolia[朗道漢英字典]

ampelopsis radix,ampelopsitis radix,Japanese ampelopsis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白蘞原植物及藥材

白蘞

白蘞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爲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的乾燥塊根[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adix Ampelops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Japanese ampelopsis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山地瓜見腫消[2]

貓兒卵、山地瓜

7 來源及產地

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Thunb.)  Mak.的塊根[2]。產華北、華東及中南地區[2]

8 植物形態

木質藤本。莖多分枝,帶淡紫色,散生點狀皮孔,卷鬚與葉對生。掌狀複葉互生,小葉3~5,一部分羽狀分裂,一部分羽狀缺刻,邊緣疏生粗鋸齒,葉軸有寬翅,裂片基部有關節,兩面無毛。聚傘花序與葉對生,序梗細長而纏繞;花小,萼片5;花瓣5,淡黃色;雄蕊5;花盤杯狀,邊緣稍分裂。漿果球形或腎形,熟時藍色或白色,有針孔凹點。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於山野、路旁草叢中。主產河南、安徽、江西、湖北;

9 採製

春、秋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縱切成瓣或切成斜片,曬乾

10 性狀

塊根矩圓形,縱切瓣長圓形或近紡錘形,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 l凸起的棱線;外皮紅棕色或紅竭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切片呈卵圓形,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味微甜。

11 性味

苦、辛,微寒[2]。入心、脾經[2]

性微寒,味苦、甘。

12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生肌止痛[2]

1.治瘡瘍癰腫,煎服並搗敷;瘰癧,扭挫傷,燒燙傷,研末調敷[2]

2.治溫瘧血痢腸風痔漏赤白帶下[2]

13 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4 運用

白蘞果實白蘞子,煎服亦治溫瘧熱結癰腫[2]

15 化學成分

本品含鞣質和黏液質[2]

16 藥理作用

5%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水浸劑對某些致病性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2]

17 白蘞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白蘞

Bailian

AMPELOPSIS RADIX

17.2 來源

本品爲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和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

17.3 性狀

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1突起的棱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17.4 鑑別

(1)粉末淡紅棕色。澱粉單粒,長圓形、長卵形、腎形或不規則形,直徑3~13μm,臍點不明顯;復粒少數。草酸鈣針晶長86~169μm,散在或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草酸簇晶直徑25~78μm,棱角寬大。具緣紋孔導管,直徑35~60pL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熱迴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乙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蘞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6: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7.5 檢查

17.5.1 雜質

不得過3%(附錄ⅨA)。

17.5.2 水分

不得過15.0%(附錄ⅨH第一法)。

17.5.3 灰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K)。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用25%乙醇溶劑,不得少於18.0%。

17.7 白蘞飲片

17.7.1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17.7.2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心、胃經

17.7.3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燒燙傷。

17.7.4 用法與用量

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

17.7.5 注意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17.7.6 貯藏

通風乾燥處,防蛀。

17.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