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

中醫症狀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fán

2 英文參考

dysphor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註解

心煩症狀[1]。出《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又名煩心[1]。指心中煩熱鬱悶之狀[1]。煩多屬熱,亦有因於寒者[1]。可見於外感內傷多種病證[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傷寒六經病多能見此[1]。“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類證治裁·煩躁》:“傷寒熱在表而煩,宜散,桂枝湯。在裏而煩,宜下,承氣湯。在半表半里而煩,宜和,小柴胡湯。在胸膈以上而煩,宜吐,梔豉湯。其陰寒而煩,則有惡寒蜷臥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溫,溫用四逆湯,蚘用烏梅丸。”又:“如內傷陰虛火動而煩,宜生脈散生地黃熟地黃茯神、棗仁。或不得臥而煩,硃砂安神丸。”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