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rocess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炮製(processing[1])古稱"炮炙"[1]。又稱修治、修事[2]。指根據中醫藥理論,按照醫療、調製、製劑、貯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藥材自身的性質,將藥材加工成飲片時所採取的一系列傳統製藥技術[2]。如切飲片、炙、煅、蒸、淬等[2]。
4 炮製的目的
藥物炮製早在《內經》和《神農本草經》已有記載,至劉宋·雷斆著成《雷公炮炙論》,是我國最早的製藥專書[2]。炮製的目的在於:
1.清除雜質,易於保存。可用洗、漂、烘、曬及陰乾等法[2]。
2.便於製劑和服用[2]。如代赭石、磁石、牡蠣、鱉甲等,採用煅制,使質地鬆脆,易於研碎,有助於煎出有效成分[2]。
3.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2]。如生半夏用生薑制過,巴豆去油等[2]。
4.改變藥物性能,加強療效[2]。如生地清熱涼血,經用酒蒸曬成爲熟地後,就變爲溫性而滋腎補血;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強,用酒制可減弱其催吐的作用[2]。
炮製總分爲水制、火制、水火合制[2]。水制有洗、漂、泡、漬、水飛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