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根及根莖類 利水通淋 眼科常用中藥 中藥學 清虛熱藥(眼科) 清熱涼血 中藥材 清熱藥(眼科) 清虛熱 清熱藥 清虛熱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wēi

2 英文參考

Cynanchum atratum Bge.[朗道漢英字典]

radices cynanchi atrati[朗道漢英字典]

Vincetoxicum atratum[朗道漢英字典]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ynanchi atrati radix[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Cynanchi Atrat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白薇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爲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 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 的乾燥根及根莖[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adix Cynanchi Atrat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來源及產地

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的根及根莖[2]。主產山東、安徽、遼寧等地[2]

8 性味歸經

苦、鹹,寒[2]。入肝、胃經[2]

9 功能主治

虛火,除血熱利尿[2]

1.治陰虛內熱,病後餘熱不清,產後虛煩嘔逆風溫灼熱肺熱咳血癉瘧溫瘧[2]

2.治熱淋血淋[2]。煎服:6~9g[2]

3.治乳癰[2]。鮮品搗敷;創傷出血,研末敷[2]

白薇眼科常用清虛熱藥,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療瘡,止淚的功效:

(1)用於虛火目赤多淚等。

(2)用於漏睛胞瞼瘡瘍風赤瘡痍等。本品可清熱涼血解毒療瘡。常與蒺藜黃芩蒲公英配伍

10 化學成分

白薇根含揮發油白薇素(Cynanchol)和5種直立白薇苷(Cynatratoside),還含直立白薇新苷A、B、C、D[2]

11 白薇的藥典標準

11.1 品名

白薇

Baiwei

CYNANCHI ATRATI RADIX ET RHIZOMA

11.2 來源

本品爲蘿蘑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乾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淨,乾燥

11.3 性狀

本品根莖粗短,有結節,多彎曲。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及兩側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10~25cm,直徑0.1~0.2cm。表面棕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麪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

11.4 鑑別

(1)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通常僅部分殘留。下皮細胞1列,徑向稍延長;分泌細胞長方形或略彎曲,內含黃色分泌物。皮層寬廣,內皮層明顯,木質部細胞均木化,導管大多位於兩側,木纖維位於中央。薄壁細胞草酸簇晶及大量澱粉粒。

粉末灰棕色。草酸簇晶較多,直徑7~45μm。分泌細胞類長方形,常內含黃色分泌物。木纖維長160~480μm,直徑14~24μm。石細胞長40—50μm,直徑10~30μm。導管以網紋導管、具緣紋孔導管爲主。澱粉單粒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三叉狀,直徑4~10μm;復粒由2~6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薇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u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一水(4:1:5)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硫酸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1.5 檢查

11.5.1 雜質

不得過4%(附錄ⅨA)。

11.5.2 水分

不得過11.0%(附錄ⅨH 第一法)。

11.5.3 灰分

不得過13.0%(附錄ⅨK)。

11.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4.0%(附錄ⅨK)。

11.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泫(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溶劑,不得少於19.0%。

11.7 白薇飲片

11.7.1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乾燥

11.7.2 性味歸經

苦、鹹,寒。歸胃、肝、腎經

11.7.3 功能與主治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用於溫邪傷營發熱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產後血發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

11.7.4 用法與用量

5~10g。

11.7.5 貯藏

通風乾燥處。

11.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