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he root of large-flowered skullcap[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baikal skullcap root[朗道漢英字典]
scutellaria[朗道漢英字典]
scutellaria root[朗道漢英字典]
radices scutellariae[朗道漢英字典]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朗道漢英字典]
baical skullcap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cutellar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cutellaria baicalen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Scutellari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aical skullcap r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黃芩爲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爲脣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乾燥根[1]。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後撞去粗皮,曬乾。產於東北、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內蒙古[2]。以山西產量多,河北質量好[2]。有栽培品。生用,酒炙或炒炭用[3]。黃芩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於溼溫、暑溼,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5 英文名
baical skullcap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8 來源
黃芩爲脣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乾燥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9 原植物
9.1 原植物形態
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爲多年生草本,高30~80 cm。莖四棱形,有細條紋,綠色或常帶紫色;自基部分枝多而細。葉交互對生;無柄或幾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鈍,基部近圓形,全緣。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葉狀,卵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花萼二脣形,紫綠色,膜質;花冠二脣形,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細,基部驟曲;雄蕊4,藥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褐色,花柱細長,先端微裂。小堅果4,卵球形,長1.5 mm,徑1mm,黑褐色,有瘤。花期6~9月,果期8~10月。[4]
多年生草本。莖叢生,具細條紋,近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葉對生,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全緣,下面密被下陷的腺點。總狀花序頂生,花偏生於花序一側;花萼二脣形,盾片高約1.5mm,果時增大;花冠紫色、紫紅色至藍紫色,花冠筒近基部明顯膝曲;雄蕊4,二強。小堅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花期7~8月,果期8~9月。
9.2 生長環境
黃芩生於海拔60~2000 m的向陽幹燥山坡、荒地上,常見於路邊[4]。
9.3 分佈
黃芩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地[4]。
同屬植物根作黃芩藥用的還有滇黃芩S.amoena C.H.Wrignt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粘毛黃芩S.viscidula Bunge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山東等地;麗江黃芩S.likiangensis Diels分佈於四川南部、雲南西北部;甘肅黃芩S.rehderiana Diels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等地[4]。
9.4 栽培
9.4.1 生物學特性
黃芩喜陽光充足、溫暖涼爽的氣候,耐嚴寒,耐早怕澇,耐瘠薄,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的低溫。以土層深厚、肥沃的中性或微鹼性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爲宜。忌連作。[4]
9.4.2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省勞力,根條長,權根少,產量高。春播3~4月中旬,秋播8月中旬,開溝條播,行距30~45cm。幼苗出齊後,分2~3次間苗,保持株距12~15 cm。[4]
分根繁殖:挖取尚未萌發的3年生黃芩根莖,切取主根留供藥用,然後根據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分切成若干塊,每塊有芽眼2~3個即可栽種。[4]
9.4.3 田間管理
在出苗期應保持土壤溼潤;適時鬆土除草,每年追肥2~3次,6~7月爲生長旺盛期,可追施人畜糞肥或硫酸銨或過磷酸鈣等。除留種地外,抽出花序之前應剪去花梗。[4]
9.4.4 病蟲害防治
9.4.4.1 病害
葉枯病,可清潔田園,發病初期噴灑1:1:200波爾多液,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根腐病,注意排水,實行輪作。[4]
9.4.4.2 蟲害
11 藥材
11.1 產地
黃芩主產河北、山西、內蒙古;有栽培。
黃芩Radix Scutellariae產於東北、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內蒙古。以山西產量多,河北質量好[4]。
11.2 生藥性狀
11.2.1 黃芩
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心紅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狀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氣微,味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栽培品較細長,多有分枝。表面淺黃棕色,外皮緊貼,縱皺紋較細膩。斷面黃色或淺黃色,略呈角質樣。味微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1.2.2 滇黃芩
根莖橫生或斜生,粗1cm以上。根呈圓錐形的不規則條狀,常有分枝,長5-20cm,直徑1-1.6cm。表面黃褐色或棕黃色,常有粗糙的栓皮,有皺紋。下端有支根痕,斷面纖維狀,鮮黃色或微帶綠色。(《中華本草》)
11.2.3 粘毛黃芩
根多細長,圓錐形或圓柱形,長7-15cm,直徑0.5-1.5cm。表面與黃芩相似,很少中空或腐朽。(《中華本草》)
11.2.4 麗江黃芩
根呈圓柱形,有分枝,長8-20cm,直徑0.2-0.5.cm。表面黃棕色,斷面黃色,老根中間顯暗褐色,枯朽。(《中華本草》)
11.3 商品規格
商品分枝芩(條芩)、子芩,枯芩、片芩、混裝等規格。出口商品分芩王、枝芩和中條芩。[4]
11.4 鑑別
11.4.1 根橫切面
11.4.1.1 黃芩
木栓層多除去或殘存數列,細胞多呈扁平狀,偶見單個石細胞散在。栓內層狹窄。韌皮部較寬廣,有多數韌皮纖維與石細胞,石細胞多分佈於外側,韌皮纖維多分佈於內側。韌皮射線寬闊。形成層多成環。木質部束6~10,木射線寬廣而平直。老根中央有一至數個同心排列的木栓環。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4]
11.4.1.2 滇黃芩
木栓層爲6~9列細胞。韌皮部約佔根的1/4,有纖維散在,偶見大、小懸殊的石細胞,石細胞方形,不規則形。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束8~13,木射線8-18列薄壁細胞。導管直徑28~44μm。中央無木栓環。澱粉粒直徑2~12μm,臍點未見,無層紋。(《中華本草》)
11.4.1.3 粘毛黃芩
木栓層爲5~8列細胞。韌皮部約佔根直徑的1/3,級纖維散在,偶見極小石細胞。形成層明顯。木質部束7~13,木射線7~21列薄壁細胞,導管直徑40~80μm。中央有木栓層環,外側有石細胞散在。澱粉粒直徑2~12μm,臍點“一”字形、“人”字形,無層紋。(《中華本草》)
11.4.1.4 麗江黃芩
木栓層爲6~9列細胞。韌皮部約佔根直徑的1/3,無石細胞和纖維。木質部束9~10,木射線8~19列薄壁細胞,導管直徑20~40μm,中央無木栓環。演粉粒多數,圓形,直徑4-10μm,臍點未見,無層紋。(《中華本草》)
11.4.2 粉末特徵
本品粉末黃色。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梭形,長60~250μm,直徑9~33μm,壁厚,孔溝細。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壁較厚或甚厚。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網紋導管多見,直徑24~72um。木纖維多碎斷,直徑約12μm,有稀疏斜紋孔。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直徑2~10μm,臍點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中藥大辭典》)
深黃色。①韌皮纖維微黃色,梭形,兩端尖或鈍圓,長51-200(-270)μm,直徑9-33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②石細胞類方形、類圓形、橢圓形、類三角形、類多角形、紋錘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4-48μm,長85-160μ,壁厚至24μ;偶見黃棕色石細胞,類圓形,直徑約66μm。③紡錘形木薄壁細胞常伴於導管旁,壁稍厚,非木化,細胞中部有菲薄橫隔。④韌 皮薄壁細胞紡錘形或長圓形,壁有時呈連珠狀增厚。⑤網紋、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72μ,導管分子較短,端壁傾斜,常延長成尾狀;有時呈扭曲狀。⑥木纖纖維細長,壁稍厚,具斜紋孔或具緣紋孔。另有澱粉粒,木栓細胞。(《中華本草》)
11.4.3 理化鑑別
取粉末2g,置100 ml錐形瓶中,加乙醇20 ml,置水浴上回流15 min,濾過。取濾液1 ml,加醋酸鉛試液2~3滴,即發生橘黃色沉澱;另取濾液1 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顯紅色(檢查黃酮)。[4]
11.4.4 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ml,加熱迴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於,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芩對照藥材l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黃芩苷對照品、黃芩素對照品、漢黃芩素對照品,加甲醇分別製成每1ml含1mg、0.5mg、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各2μl及上述三種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爲展開劑,預飽和30分鐘,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三個相同的暗色斑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 ml,超聲處理20 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芩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 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二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含4%醋酸鈉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爲黏臺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爲展開劑,預平衡30 min,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一相同的的暗綠色斑點。[4]
11.5 品質標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規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黃芩苷(C21H18O11)不得少於9.0%。[4]
12 炮製
12.1 黃芩片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 min,取出,悶透,切薄片,乾燥;或蒸30 min,取出,切薄片,乾燥(忌曝曬)。[4]
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乾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乾燥(注意避免暴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本品爲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具放射狀紋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黃芩爲不規則的薄片,表面黃色,中間有紅棕色的圓心,有的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周邊棕黃色或深黃色,質硬而脆。氣微,味苦。[4]
12.2 炒黃芩
12.3 黃芩炭
取黃芩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黃芩炭多用於止血。[4]
12.4 酒黃芩
取黃芩片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時,取出放涼。酒黃芩,清上焦熱。[4]
取黃芩片,照酒炙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Ⅱ D)炒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本品形如黃芩片。略帶焦斑,微有酒香氣。(《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5 薑黃芩
取黃芩片用薑汁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薑黃芩可去痰火,治瀉痢。[4]
12.6 蜜黃芩
15 黃芩的功效與主治
黃芩治溫病發熱、煩渴,肺熱咳嗽,溼熱瀉痢,黃疸,熱淋,高血壓病[4]。
黃芩治血熱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胎動不安[4]。
黃芩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的功效[4]。
黃芩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於溼溫、暑溼,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黃芩爲眼科常用清熱燥溼藥,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的功效:
(1)用於溼熱所致目赤紅腫,瞼眩赤爛,黑睛生翳,瞳神緊小,瞳神幹缺等,常與黃連、滑石、車前子等配伍,如除溼湯。
(2)用於實熱所致針眼、眼丹、白睛紅赤、眼痛等。常與黃連、連翹、知母等配伍,如除風清脾飲。
(3)用於火熱亢盛,血熱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常與桑白皮、牡丹皮、赤芍等合用,如退赤散。
黃芩具清熱瀉火,燥溼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溼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4]
黃芩用於溼溫暑溼,溼熱痞悶,黃疸瀉痢:本品苦寒,清熱燥溼,能清肺胃膽及大腸經之溼熱,尤善清中上焦溼熱。用治溼溫暑溼,溼熱鬱阻,胸脘痞悶、噁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多與滑石、白蔻仁、通草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若溼熱中阻,痞滿嘔吐,常與黃連、乾薑、半夏等配伍,辛開苦降,如半夏瀉心湯,若大腸溼熱,泄瀉痢疾,可與黃連、葛根同用,如葛根芩連湯;用治溼熱黃疸,則與茵陳、梔子同用。[4]
黃芩用於肺熱咳嗽;熱病煩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若肺熱壅遏,肺失清降,咳嗽痰稠,單用即效,如清金丸,亦可配桑白皮、知母、麥冬等同用,以增強清肺止咳之功,如清肺湯。此外,本品還可用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常與薄荷、梔子、大黃等同用,以瀉火通便,如涼膈散。本品兼入少陽膽經,與柴胡同用,治邪在少陽寒熱往來,有和解少陽之功,如小柴胡湯。[4]
黃芩用於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本品有較強的瀉火解毒之力,治火毒熾盛的瘡癰腫毒,咽喉腫痛,常與銀花、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同用。[4]
黃芩用於血熱吐衄:本品清熱涼血止血,可治療火毒熾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證,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常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同用。[4]
黃芩用於胎熱不安:本品有除熱安胎之效,用治懷胎蘊熱,胎動不安之症。常與白朮、當歸等配伍,如當歸散。[4]
1.《神農本草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2.《名醫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4.《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㽲痛,心腹堅脹。”
6.《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降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安胎。清熱,胎中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所謂實火可瀉,黃芩是也,熱症多用之。”
16 黃芩的用法用量
3~10g。(《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煎服,4.5~9g[4]。
內服:煎湯.3~9 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清熱瀉火、解毒生用,治上部熱證酒炒用,豬膽汁炒可瀉肝膽火,炒炭用於止血。枯芩輕虛,多用於上焦之火;子芩重實,多用於下焦之熱。[4]
17 禁忌
黃芩爲清熱燥溼藥,藥性寒涼,中病即止,不可連服,以免傷及脾胃[4]。
《本草經疏》:“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故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18 選方
18.1 治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多煩熱心痛,口乾脣燥,喜笑,脈洪
天南星、半夏、黃芩各等分。爲細末,薑汁浸,蒸餅爲丸。每服四十至五十丸。《雜病源流犀燭》半夏丸)
18.2 治熱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
黃芩一兩,甘遂一兩(煨令黃),龍膽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細羅爲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服一錢,須臾,令病人飲水三兩盞,腹滿則吐之。此方療火熱急者,甚效。(《聖惠方》)
18.3 治小兒心熱驚啼
黃芩(去黑心)、人蔘各一分。上二味,搗羅爲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黃芩散)
18.4 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
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爲末。每服一錢,茶、酒任下。(《蘭室祕藏》小清空膏)
18.5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18.6 治上熱下寒,寒熱格拒,食入即吐
乾薑、黃芩、黃連、人蔘各三兩,水煎去渣,分二次服。(《傷寒論》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
18.7 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
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上搗細羅爲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津溫服。(《聖惠方》黃芩散)
18.8 治肝經風熱,血崩、便血、尿血等症
黃芩(炒黑)、防風各等分。爲細末,酒糊爲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遠或食前米湯或溫酒送下。(《景嶽全書》防風黃芩丸)
18.9 治婦人四十歲後,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
黃芩心材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幹,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爲細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18.10 治胎熱不安
用黃芩、白朮各等分。俱微炒,爲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晚三錢,白湯下。(《丹溪纂要》)
18.11 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女帶下,手足寒熱
春三月,黃芩、黃連各四兩,大黃三兩;夏三月,黃芩六兩,黃連七兩,大黃一兩;秋三月,黃芩六兩,黃連三兩,大黃二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爲細末,煉蜜爲丸,大豆大,每服五至七丸,日三次。(《千金方》三黃丸)
18.12 治白癜風
18.13 瀉肺火,降隔上熱痰
片子黃芩,炒,爲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18.14 治慢性氣管炎
黃芩、亭藶子各等分,共爲細末,糖衣爲片,每片含生藥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8.15 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
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胳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併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爲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人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8.16 治淋,亦主下血
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18.17 治崩中下血
黃芥,爲細未。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18.18 安胎
18.19 治肝熱生翳,不拘大人小兒
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爲未。每服三錢,以熟豬肝裹喫,溫湯送下,日二服。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18.20 治眉眶痛,屬風熱與痰
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爲未,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18.21 治灸瘡血出
18.22 治火丹
18.23 治產後血渴,飲水不止
黃芩(新瓦上焙乾)、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件,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
19 各家論述
《本草圖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癌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珍珠囊》:“黃芩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中枯而飄者,除風溼留熱於肌表;細實而堅者,滋化源於膀胱。”
朱丹溪:“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爲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也。”(引自《綱目》)
《本草匯言》:“黃芩,氣清而親上,味重而降下,此劑味雖苦,而有泄下之理,體質枯飄,而有升上之情,故善能治三焦之火者也。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溼,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溼熱也。黃疸、腸澼、泄痢,皆溼熱勝之病也,折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溼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入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溼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爲癰腫潰爛也。火痛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
《藥品化義》:“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膈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斑發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閉結,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
《本草新編》:“古人云,黃芩乃安胎之聖藥,蓋因胎中有火,故用之於白朮、歸身、人蔘、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倘無火而虛寒胎動,正恐得黃芩而反助其寒,雖有參、歸等藥,補氣、補血、補陰,未必胎氣之能固也,況不用參、歸等藥,慾望其安胎,萬無是理矣。”
《本經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爲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隆,一主風木客邪,一主溼土蘊著,詎可混論。芩雖苦寒,畢竟治標之藥,惟軀殼熱者宜之,若陰虛伏熱,虛陽發露,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衝脈,治血熱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醫林纂要》:“枯芩,降瀉心火於高位以安肺,清肌表之熱;子芩,徹邪熱於下行,而厚大腸,除腸胃溼滯,除寒熱往來。”
《本草述鉤元》:“芩與連雖俱治溼熱,而黃芩治由熱而化溼者,黃連則治由溼化熱者。”
《本草正義》:“黃芩亦大苦大寒之品,通治一切溼熱,性質與黃連最近,故主治亦與黃連相輔而行,且味苦直降而氣輕清,故能徹上徹下,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肉皮毛,凡氣血痰鬱之實火,內外女幼諸科之溼聚熱結病證,無不治之,爲寒涼劑中必備之物。然苦降礙胃,必伐生氣,且大苦大燥,苟非溼漫,亦弗浪用,所宜所忌,無不與黃連同歸。”
《藥對》:黃芩,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瘻。
《醫學啓源》:黃芩,治肺中溼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壟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於隔上,補膀恍之寒永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祕訣》雲,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鳳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阻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溼,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
張元素: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溼熱亦用黃芬,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李杲:黃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朱震亨: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溼熱,須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一而後用之。黃芩、白尤乃安胎聖藥,俗以黃卒爲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尤能補脾也。
《本草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洽脾溼;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乙,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矣。蓋黃蘋氣寒味苦,苦入乙,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溼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楊士瀛《直指方》雲,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音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尊之熱,乃寒能勝熱,拆火之本也。黃芩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熱,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本經疏證》: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爲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爲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蟲丸、奔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溼熱阻中者,與黃連爲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於薑黃芩黃連人蔘湯)。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溼生之熱,不能治熱主之溼。譬之解鬥,但去其鬥者,未平其致鬥之怒,鬥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溼也。
《神農本草經》:主諸熱黃疸,腸僻,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名醫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本草綱目》:治風熱溼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溼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法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20 黃芩的化學成分
黃芩含黃芩甙(baicalin)、黃芩素(baicalein)、漢黃芩甙(wogonoside)、漢黃芩素(wogonin)、黃芩酮Ⅰ、Ⅱ(skullcapflavoneⅠ、Ⅱ)、千層紙黃素A(oroxy-linA)及菜油甾醇。
黃芩含黃芩苷元即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苷和黃芩新毒(Neobaicalein)。尚含木蝴蝶索、五羥基黃烷酮、四羥基黃酮、粘毛黃芩素等。還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4]。
20.1 黃芩
根含黃酮類化合物:黃芩素(baica-leu),黃芩新素(neobaicalein)即黃芩黃酮(skullcapfla-vone)Ⅱ,黃芩苷(baicalin),漢黃芩素(wogonin),漢黃芩苷(wugonoside)[1],木蝴蝶素即木蝴蝶素(oroxylin, oroxylin) A[5][6],7-甲氧基黃芩素(7-methoxybaicalein)[6],黃芩黃酮(skullcapflavone)T[6][7],二氫木蝴蝶none),漢黃芩素-5-β-D-葡萄糖苷(wogonin-5-β-D-glucoside),2甲氧基苯基)-乙基-l-O-α-L-鼠李糖基(1→3)-β酰基)-葡萄糖苷[2-(3-hydroxy-4-methoxyphenly)ethyl-l-O-α-L-rhamnosyl(l→3)-β-D-(4-feruloyl)glucoside][8],白楊素-8-c-β-D-葡萄糖苷(chrysin-8-C-β-D-glucoside)[9],白楊素-6-C-β-葡萄糖苷-8-C-α-L-阿拉伯糖苷(chrysin-6-C-β-D-glucoside-8-C-α-L-arabinoside),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苷-8-C-β-D-葡萄糖苷(chrysin-6-C-α-L-arabinoside-8-C-β-D-glucoside)[10],(2S)-5,7,2',6'-四羥基黃烷酮[(2S)-5,7,2',6'-tetrahydroxyflavanone)[11][12],5,7,2',6'-四羥基黃酮(5,7,2',6'-tetrahydroxyflavone),5,8-二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8-di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5,7,4'-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苷(oroxylinA-7-O-glucuronide[13],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銅(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2'-二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5,2'-d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5-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去甲漢黃芩素(norwogonin),二氫黃芩baicalin)[14],5,7,2'-三羥基黃酮(5,7,2'-trihydroxyflavone),5,7,2'-三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7,2',5'-四羥基-8,6'-二甲氧基黃酮即粘毛黃芩素Ⅲ(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 viscidulinⅢ),5,2',5'-三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5,2',5'-tr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黃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15],5,7,2'-三羥基-8-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即韌黃芩素(tenaxin)Ⅱ,5,2',6'-三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2',6'-tri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即粘毛黃芩素(viseidulin)Ⅱ,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羥基黃酮(5,7,2',3'-tetrahydroxyflavone),3,5,7,2',6'-五羥基黃酮(3,5,7,2',6-pentahydroxyflavone)即粘毛黃芩素(viscidulin)Ⅰ,(2S)-7,2',6'-三羥基-5-甲氧基黃烷酮[(2S)-7,2',6'-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2,6,2',4'-四羥基-6'-甲氧基查爾酮(2,6,2',4'-tetrahydroxy-6'-methoxychalcone)[16],5,2',6'-三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2'-O-葡萄糖苷(5,2',6'-trihydrox-6,7,8-trimethoxy flavone 2'-O-glucoside),5,2',6'-三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2'-O-葡萄糖苷(5,2',6'-trihydroxy-6,7-dimethoxy flavone 2'-O-glucoside)[17],5,7,2',5'-四羥基黃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左旋聖草素(eriodictyol),半枝蓮種素(rivularin)及粘毛黃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苷(viscidulin Ⅲ-2'-O-β-D-glucopyranoside)[18]等。另外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豆甾醇(stigmasterol)[18]。
20.2 滇黃芩
根含黃酮類成分:漢黃芩素,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苷,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19][20],(2S)-5,7,8-三羥基黃烷酮[(2S)-5,7,8-trihydroxyflavanone],(2S)-2',5,6',7-四羥基黃烷酮,2',3,5,6',7-五羥基黃烷酮,2',5,6',7-四羥基黃酮,去甲漢黃芩素,木蝴蝶素A,滇黃芩新苷(scuteamoenoside),(2R,3R)-2',3,5,7-四羥基黃烷酮[(2R,3R)-2',3,5,7-tetrahydroxyflavanone][21],滇黃芩新素(scuteamoenirn),(2R,3R)-3,5,7-三羥基黃烷酮[(2R,3R)-3,5,7-trihydroxyflavanone],黃芩黃酮Ⅱ,2',3,5,6',-7-五羥基黃酮,白楊素,β-谷甾醇[21],5,7,2'-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7-O-β-D-葡萄糖苷及甲酯,5,7,2',6'-四羥基黃酮醇2'-O-β-D葡萄糖苷[22],滇黃芩苷(amoenirn)A、B、C、D、E[23]。
20.3 粘毛黃芩
根含黃芩苷,漢黃芩苷[24][25],黃芩素,漢黃芩素,木蝴蝶素A,黃芩新素,5,2'-二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panicolin)即黃芩黃酮Ⅰ,粘毛黃芩素Ⅰ、Ⅱ、Ⅲ[25][26]。
20.4 麗江黃芩
根含黃芩素,漢黃芩素,白楊素,木蝴蝶素A,韌黃芩素Ⅱ,粘毛黃芩素Ⅰ[27]。
20.5 甘肅黃芩
同屬植物甘肅黃芩根含甘肅黃芩素(rehderianin)Ⅰ,粘毛黃芩素Ⅲ[27],黃芩苷,漢黃芩素,黃芩素,木蝴蝶素A,甘黃芩苷元(ganhuangenin)[27]。
20.6 川黃芩
21 黃芩的藥理作用
黃芩苷對動物有抗炎、抗變態反應,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並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降低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27]。
黃芩煎劑、酊劑及黃芩苷對麻醉犬、貓、兔均有降壓作用[27]。
黃芩還有利膽、解除平滑肌痙攣、解熱、鎮靜及降低實驗性動脈粥樣化總膽固醇/總磷脂比值的作用[27]。
21.1 抗微生物作用
21.1.1 抗菌作用
黃芩煎劑在體外對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痢疾、白喉、綠膿及結核等桿菌均有抑制作用[27]。
黃芩煎劑在體外對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和霍亂弧菌、肺炎鏈球菡、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有抑制作用[28];對志賀、斯密、福氏和宋內痢疾桿菌均有抑制或殺滅作用[29];對炭疽桿菌也有抑制作用[30]。
黃芩煎劑100%濃度,平板法試驗,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璉球菌(a,B)、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黃芩煎劑試管法試驗1:1280 濃度可抑制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 a,1:640 濃度抑制溶血性鏈球菌B,肺炎雙球菌及福氏痢疾桿菌、人結核桿菌 H37,1:320 濃度可抑制霍亂弧菌、志賀氏痢疾桿菌;1:80 濃度時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瓊脂斜面培養,藥液與培養基1:1 混合,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醇浸液2g/ml濃度,平皿法試驗對大腸桿菌、桔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黃芩煎 劑、醇提劑 1g/ml濃度,用平板法試驗時對腦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中華本草》)
黃芩苷減輕金黃色葡萄球菌外毒素誘發的病理損害,可能是通過阻斷細胞的信號通訊通路而發揮作用[31]。
21.1.2 抗真菌作用
黃芩煎液,試管斜面法試驗4%濃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癬菌,8%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10%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15%濃度抑制共心性毛癬菌及鐵鏽色毛癬菌。黃芩水浸劑1:3濃度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K、W、氏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中華本草》)
21.1.3 抗病毒作用
黃芩煎劑使流感病毒PR8株感染後的小鼠肺部損傷減輕[34][35]。
黃芩煎劑25~100%濃度,體外試驗對乙型肝炎病毒DNA複製有抑制作用。(《中華本草》)
黃芩苷能顯著抑制植物血凝素引起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HIV1的複製,其抑制作用具濃度依賴性。如果預先使用黃芩苷更有效[36]。黃芩苷在一定濃度下對體外培養的T細胞株CEM無細胞毒性,而在感染HIV病毒的CEM細胞則表現出明顯的細胞毒性[37]。
黃芩對多種皮膚真菌以及白色念珠菌、鉤端螺旋體也有抑制作用[37]。
21.2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黃芩苷體內試驗表明,它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低劑量可顯著增加巨噬細胞吞噬中性紅和溶菌酶含量,高劑量則起抑制作用[38]。黃芩苷對脂多糖(LPS)誘導的小鼠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具有劑量效應關係,在低劑量時均表現爲促進淋巴細胞增殖,而高劑量時則表現爲明顯的抑制作用。腹腔注射黃芩苷可明顯增加小鼠脾臟單核細胞內cAMP的含量,而cAMP可以促進和誘導淋巴細胞的分化,由此推斷黃芩苷對淋巴細胞分化可能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39]。黃芩苷對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具有促進作用,其作用與濃度和時間有關。體外實驗也證實黃芩菅對小鼠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形成的促進作用是該藥對紅細胞膜上的相應位點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過直接影響紅細胞膜上的CR1受體結構改變所引起[40]。在細胞免疫方面,黃芩苷對實驗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大鼠的CD4/CD8值以及實驗動物的生存率與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表明黃芩苷能明顯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細胞免疫功能異常,推測黃芩苷的免疫調節作用可能是保護缺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機制[41]。
21.3 抗炎抗變態反應
黃芩70%乙醇提取物200,500mg/kg 灌胃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素50,100mg/kg 灌胃,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滲出增加,對48/80(一種化合物名稱,Sigma 生產)引起的大鼠足腫也有抑制作用,黃芩70%乙醇提取物500mg/kg 灌胃,黃芩素、黃芩甙及漢黃芩素100mg/kg灌胃 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黃芩水提物100,200mg/kg 灌胃,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有抑制作用,但對氯化苦引起的小鼠接觸皮炎(耳腫脹)無明顯影響。黃芩抑制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的有效成分爲黃芩甙及黃芩素。黃芩甙、黃芩素對實驗性氣喘有效,黃芩甙10-4g/ml濃度可抑制豚鼠氣管Schultz-Dale反應38%,並有抗組胺,抗膽鹼及罌粟鹼樣作用。黃芩素不溶於水,其兩個水溶性衍生物黃芩素-6-磷酸二鈉(BPS)及黃芩素-6-硫酸二鈉(BSS)於抗原攻擊前5mg/kg 靜脈注射,對大鼠PCA有抑制作用;10mg/kg 靜脈注射 於抗原攻擊前10分鐘給藥,對豚鼠過敏性氣喘有抑制作用;BPS及BSS於10-4g/ml濃度對離體豚鼠腸管及氣管chultz-Dale反應均有抑制作用;BPS及BSS 5mg/kg 靜脈注射,對大鼠反向皮膚過敏反應(RCA)有抑制作用;5-10mg/kg 靜脈注射也抑制Forssman皮膚血管炎,但對Arthus反應無明顯影響。黃芩素及BPS結構上與抗過敏藥色甘酸二鈉(DSCG)相類似,但DSCG爲雙色酮類,黃芩素及BPS爲單色酮類,DSCG對反應素(Reagin)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有高度特異性,而對非反應素(IgG)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幾無作用,PBS則不僅抑制反應素抗體介導的過敏反應,如PBS 10-6-10-4g/ml抑制抗原引起的猴肺介質釋放,PBS 200mg/kg腹腔注射抑制大鼠同種PCA,10-4g/ml抑制反應素抗體介導的大鼠肥大細胞脫顆粒等,也抑制非反應素抗體介導的反應,如BPS10-4g/ml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豚鼠肺釋放介質及抑制抗IgE抗體引起的人肺釋放過敏介質,認爲DSCG分子中兩個色酮核間有一定距離,可結合於反應素抗體功能位置上,而不適合於非反應素抗體,但單色酮的黃芩素或BPS可以兩個分子結合於這兩種抗體上。黃芩素對大鼠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中環氧酶與脂氧酶均有抑制作用,對脂氧酶更具選擇性,其IC50爲0.12μm,而對環氧的IC50爲6917倍於脂氧酶。黃芩素對大鼠白細胞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脂氧酶代謝產物5-羥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及環氧酶代謝產物12-羥基十七碳三烯酸(HHT)的生成,其IC50分別爲7.13±0.767μm及5.53±16.9μm;黃芩甙對白細胞5-HETE形成也抑制,但不抑制HHT的形成;漢黃芩素抑制HHT的形成,IC50爲14.6±3.51μm黃芩成分對化合物48/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的抑制作用,黃芩素的IC50爲52.1μm,黃芩甙IC50爲>200μm,漢黃芩素的IC50爲40.0μm,漢黃芩素-7-O-D葡萄糖醛酸的IC50爲140.0mol/l,(25)2',5,6',7-四羥黃烷酮的IC50爲17.7μm,(2R,3R)-2',3,5,6',7-五羥黃烷酮的IC50爲15.5μm,白楊素(Chrysin)的IC50>200μm,黃芩新素Ⅱ(Skullcapflavon Ⅱ)的IC50爲15.0μm。黃芩甙10,100mg/ml,對鈣離子載體A23187誘導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PGE2及TXA2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中華本草》)
21.4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黃芩煎劑4g/kg 腹腔注射,對小鼠防禦性條件反射可使陽性反射時延長,而對非條件反射及分化無影響,說明黃芩可加強皮層抑制過程。黃芩煎劑2g/kg,對傷寒混合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但也有報道黃芩水煎劑或酒浸劑5-9g/只灌胃,或2g/只im,均不能證明黃芩對傷寒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中華本草》)
21.5 降低血壓和利尿作用
麻醉犬靜注黃芩苷10 mg/kg,血壓稍降(約20%),10 min後尿量開始增加,20 min達最高(原尿量的2倍),90 min恢復,靜注20 mg/kg及30 mg/kg,效果更明顯,血壓下降40%~50%,持續4~5 min,尿量迅增增加,10 min達高峯(約原尿量3倍),50 min後逐漸恢復,切斷兩側迷走神經,尿量仍增加,但血壓未見下降,甚而上升[42]。慢性腎性高血壓犬灌服黃芩浸劑1 g/kg,每日3次,連續4星期,可使血壓下降,心率變慢[43]。
黃芩醇提液1g/kg 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黃芩煎劑0.06g/kg 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明顯降壓作用。黃芩素20mg/kg 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40~50%。黃芩浸劑灌胃/kg 灌胃,3次/天,連續4周,使慢性腎性高血壓犬血壓下降,心率變慢。黃芩甙2×10-4mol/l,在豚鼠離體主動脈條、肺動脈條、氣管條及右心房均有競爭性的拮抗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引起的收縮作用,也拮抗異丙腎上腺素舒張氣管和增加右心房自發頻率作用,提示黃芩甙對α,β1,β2 受體均有阻斷作用。(《中華本草》)
黃芩素10,20mg/kg 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利尿作用。(《中華本草》)
21.6 保肝利膽
黃芩甲醇提取物1000mg/kg 腹腔注射,對異硫氰酸萘酯(ANIT)引起的大鼠肝損害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血清膽紅素的增加。黃芩醇提物50,100mg/kg,黃芩甙50,100mg/kg 灌胃,對家兔有利膽作用。(《中華本草》)
21.7 降血脂作用
灌服乙醇誘發的實驗性大鼠脂肪肝和血脂質升高,口服漢黃芩素每日100 mg/kg,連續8d,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口服黃芩素或黃芩苷可降低肝中總膽固醇、遊離膽同醇和三酰甘油,黃芩素可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體外,100μg/ml漢黃芩素、黃芩素、黃芩苷均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對大鼠離體脂肪組織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44]。
黃芩水浸液10%2ml/只灌胃,連續給藥7周,可使膽固醇喂飼的家兔血清膽固醇含量下降。黃芩素、黃芩甙100mg/kg 灌胃,可降低實驗性高血脂大鼠玉米油-膽固醇-膽酸喂飼血清遊離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黃芩黃酮Ⅱ100mg/kg 灌胃,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的含量,漢黃芩素 100mg/kg 灌胃,可防止肝甘油三酯的沉積並增加血清HDL-ch的含量。黃芩素、黃芩甙 100mg/kg 灌胃,對乙醇引起的高血脂大鼠,可降低肝總膽固醇、遊離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漢黃芩素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黃芩素能增加血清HDL-ch含量。
21.8 對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
經股靜脈注射黃芩苷能顯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的脂質過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升高組織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提示黃芩苷對再灌注損傷的心肌有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抗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有關的[45]。對糖尿病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研究結果還證實,黃芩苷能縮小糖尿病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腦梗死體積,減輕白細胞浸潤程度,缺血區的髓過氧化物酶活性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 mRNA的表達均顯著降低,並推測其保護作用可能與抑制ICAM1的表達降低微血管通透性等有關[46]。另一方面缺血再灌注損傷時細胞內的鈣離子超載既是損害的結果,又是造成細胞進一步損害的重要原因。在神經膠質瘤大鼠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黃芩苷能明顯降低由去甲腎上腺素誘導的神經膠質瘤細胞內高鈣離子濃度水平,且作用的強弱存在效應劑量關係,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黃芩苷的降鈣機制可能與降低細胞膜磷脂酶C的活性有關[47]。
21.9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
在體外,黃芩素、漢黃芩素、木蝴蝶素A、黃芩黃酮Ⅱ和白楊素1.0 mmol/L可抑制膠原產生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白楊素也能抑制ADP產生的血小板聚集,對花生四烯酸產生的血小板聚集,黃芩素和漢黃芩素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和黃芩苷還可抑制由凝血酶誘導的由纖維蛋白原向纖維蛋白的轉變。大鼠灌服黃芩素或黃芩苷50 mg/kg,對內毒素誘發的實驗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可防止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的減少[48]。
黃芩素、漢黃芩素、千層紙素A、黃芩黃酮Ⅱ及白楊素(chrysin)於濃度1.0mM時,均可抑制膠原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白楊素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及黃芩甙對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原轉化爲纖維蛋白也抑制;黃芩素及黃芩甙20,50mg/kg 灌胃,對內毒素誘導的大鼠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含量的降低。(《中華本草》)
21.10 抗氧化作用
大鼠灌服漢黃芩素、黃芩素或黃芩苷100 mg/kg,可使腹腔注射FeCl2-抗壞血酸-ADP混合物產生的脂質過氧化物減少;在體外,由FeCl2-抗壞血酸和NADPH-ADP產生的脂質過氧化物也有抑制作用;大鼠灌服黃芩苷每日100 mg/kg,連續3d,對口服氧化植物油(菜子油、玉米油和豆油混合物)升高的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有降低作用[49]。黃芩苷對羥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強於羥自由基特異性清除劑甘露醇[50]。黃芩苷在體內容易與金屬離子如Cu2+、Zn2+通過螯合作用形成金屬螯合物黃芩苷銅、黃芩苷鋅,對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比黃芩苷單體強[51]。黃芩苷還可明顯降低由二甲基亞硝胺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模型中肝臟線粒體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含量[52]。
漢黃芩素10-4~10-6mol/l 濃度體外試驗,對大鼠肝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使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黃芩素及黃芩甙2.5×10-4mol/l,1.0×10(-4)mol/l,漢黃芩素2.5×10-4mol/l,黃芩黃酮Ⅱ2.5×10-4mol/l,漢黃芩素-7-O-D葡萄糖醛酸2.5×10-4mol/l,1.0× 10-4mol/l,對FeC12-維生素C-ADP混合物誘導的大鼠肝勻漿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使肝MDA的形成顯着下降,對NADPH一ADP引起的脂質過氧化也抑制。(《中華本草》)
21.11 抗癌作用
黃芩醚提物在體外對白血病L1210細胞有細胞毒反應,ED50爲10.4μg/ml,黃芩黃酮Ⅱ的ED50爲1.5μg/ml[53]。黃芩莖葉總黃酮對LA795瘤株的體內增殖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54]。用黃芩苷分別對離體培養的雄性激素依賴和非雄性激素依賴的前列腺癌細胞株LNCa-pap、Du145研究後發現,黃芩苷不僅能調節細胞週期,而且能夠通過上調促進凋亡基因P53、Bax,下調凋亡抑制基因bcl-2、bcl-6的表達,同時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而表現爲抑制腫瘤的生長[55]。在黃芩苷的保肝機制研究中發現不同濃度的黃芩苷對腫瘤壞死因子-α(TNFF-α)誘導的大鼠肝細胞凋亡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濃度越低,作用越明顯[56]。
黃芩醚提物對小鼠白血病L1210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半數有效量爲10.4mg/ml,黃芩黃酮Ⅱ對小鼠L1210細胞的半數有效量 爲1.5μg/ml,黃芩甙、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對L1210作用不顯着。(《中華本草》)
21.12 延緩白內障
黃芩煎劑4g/kg 灌胃,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緩白內障的形成。(《中華本草》)
21.13 其他作用
黃芩甙150mg/kg 灌胃,對鏈黑黴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無明顯下降,但紅細胞山梨醇含量於治療後顯着降低,提示在動物體內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於糖尿病性併發症的防治。(《中華本草》)
黃芩甙、黃芩素及漢黃芩素50-125μg/ml 對小鼠肝唾液酸酶有抑制作用。(《中華本草》)
黃芩甙100mg/kg,葡萄糖醛酸43mg/kg 皮下注射均可對抗士的寧引起的小鼠死亡,而甙元黃芩素無效,認爲黃芩甙水解後的葡萄糖醛酸起的解毒作用。(《中華本草》)
黃芩對PGs的代謝有較廣泛的影響,水提物對PGs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中華本草》)
21.14 體內過程
人口服黃芩苷2000 mg,尿排泄速度峯時(Tc):9h,尿排泄速度峯值(G):6.6μg/h,腎排泄率4%,t1/25.6h。人肌注黃芩苷500 mg,Tc 0.75 h,CT 28.88μg/h,腎排泄率12.2%,t1/21.2h[58]。
21.15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黃芩苷LD50爲3081 mg/kg,用藥後動物俯伏不動,閉眼,翻正反射不消失,呼吸慢,因窒息、抽搐死亡,心臟仍跳[58]。家兔靜注黃芩浸劑2 g/kg,15 min後鎮靜,30 min後睡眠,8~12 h後死亡[59]。犬灌服黃芩浸劑有嘔吐,灌服每日5 g/kg黃芩浸劑,連續8星期,可使糞便稀軟[59]。
黃芩毒性極低,煎劑給兔灌胃,醇提取液靜脈注射,僅呈活動減弱,黃芩浸劑4 g/kg給狗灌胃8周,亦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如將黃芥浸劑2g/kg靜脈注射於健康兔,先表現鎮靜,以後死亡,可見靜脈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黃芩提取物肌肉及靜脈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細胞總數短時間內顯着降低。黃芩素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爲3081mg/kg。(《中華本草》)
22 臨牀報道
22.1 治療沙眼
將212例沙眼患者,分爲2%黃芩苷眼藥水組、2%黃芩苷加海螵蛸擦治組、3%黃芩苷眼藥水組及O.1%利福平組(對照)。各組均每日用藥液點眼2~3次,其中第二組點藥前,先用浸入1:5000苯扎溴銨中的海螵蛸擦摩1次瞼結膜病變。各組均以4星期爲1個療程,結果用黃芩苷眼藥水3組治癒加基愈率分別是:2%黃芩苷組爲50%,3%黃芩苷組爲57.7%,2%黃芩苷加海螵蛸擦治組爲66.2%。經統計學處理,3組治療沙眼療效與利福平相當[60]。
22.2 治療肝炎
用黃芩苷片劑(每片含黃芩苷0.25 g),每日3次,每次2片口服;針劑每支2 ml(含黃芩苷60 mg),每日2~4 ml肌內注射,或8~20 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 ml內靜脈滴入。1個月爲1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共治療268例,結果:遷延型肝炎118例,顯效62例,好轉13例,無效43例,有效率爲63.6%;慢性肝炎150例,顯效76例,好轉34例,無效40例,有效率爲73.3%。兩型合計,總的顯效率爲51.5%,總有效率爲69.0%[61]。
22.3 治療高血壓病
將黃芩製成20%酊劑,每次5~10 ml,日服3次。共治療51例,服藥前血壓均在23.9/13.3 kPa以上。結果:服藥1~12月後血壓下降2.66/1.33 kPa以上者佔70%以上。一般臨牀症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據觀察,本藥雖經較長時期服用,仍能發揮繼續降壓作用,無明顯副作用[62]。
22.4 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
觀察110例,按隨機法分爲實驗組(54例)和對照組(56例),兩組均採用60Co常規方法照射,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於放療的前一日開始使用黃芩水提物[製法;黃芩幹品用水洗淨,置鍋中加水浸至藥面,熱提3 h,趁熱濾出藥液,藥渣加水按上法再熱提兩次,合併3次的藥液,用稀鹽酸調pH 1~2,在80℃下保溫50 min,室溫靜置,濾去黃芩苷,濾液用氫氧化鈉溶液中和,靜置,過濾,濾液於水浴上濃縮至濃漿狀(每克相當於含黃芩生藥7.5 g),供皮膚外塗用],每日在放療前及睡前將藥均勻薄塗在放射野的皮膚處,次晨及放療後將藥洗去,觀察皮膚情況。結果:兩組皮膚損傷程度情況:皮膚的0度(皮膚無變化)、Ⅰ度(皮膚輕度紅斑、乾性脫屑、出汗減少)、Ⅱ度(皮膚明顯紅斑,斑狀溼性皮炎,中度水腫)、Ⅲ度(融合性溼性皮炎,凹陷性水腫)、Ⅳ度(皮膚壞死、潰瘍、出血)損傷,實驗組分別爲0、48、6、0、0例;對照組則分別爲0、34、17、5、0例。兩組比較,經秩和檢驗,差異有顯著性(u=3.47,P<0.01)[63]。
22.5 治療尿毒症性口腔潰瘍
治療組13例,用黃芩漱口液做口腔護理,每日3次;對照組13例,用4%蘇打水做口腔護理,每日3次。口腔護理後兩組潰瘍面均用洗必泰貼膜覆蓋,1星期爲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用藥5d,潰瘍癒合56處,癒合率94.9%,7d全部癒合,癒合率100%。對照組用藥5d,潰瘍癒合24處,癒合率41.4%,7d癒合29處,癒合率5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64]。
22.6 治療頑固性皮膚潰瘍
取黃芩200 g,加入清水1500 ml,武火煎沸後以文火煎至700 ml,取二層潔淨紗布過濾,再將藥液以文火濃縮爲500 ml,冷後裝瓶備用。治療時以潔淨紗布浸透藥液外敷潰瘍面,幹後淋以藥液,保持溼潤。結果:一般用藥3~5 d後潰瘍面滲出明顯減輕,2基期後即有新生肉芽組織,1個月痊癒。共治療56例全部獲愈[65]。
1. 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黃芩煎液,1歲以下每天6ml,1歲以上8-10ml,5歲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經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氣管炎11例,急性扁桃休炎1例。治後體溫降至正常、症狀消失者51例,無效12例。體溫多在3天內恢復正常,症狀消失多爲4 天。
2.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黃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之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開水10斤,攪拌浸泡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8斤。將煎液緩緩加入石灰水中,邊加邊攪拌,至pH呈7-8爲止。每次20-25ml,日服3次。治療35例,臨牀治癒之例,顯效16例。對單純型療效較好。
3. 治療急性菌痢: 取黃芩、訶子等量,以明礬沉澱法提製成粉。每次3g,日服鬥次,小兒酌減。對症治療:失水者補液,高熱者配合解熱劑,治療100例,平均2.5天症狀消失,3.3天大便鏡檢正常,3天大便培養轉陰,5天臨牀治癒。
4.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取黃芩、銀花、連翹等量,分別製成黃芩素及銀花、連翹浸膏,混合製成片劑,每片重0.5g,相當於生藥3.7g。每次10-15片,6小時服1次,小兒酌減。共洽65例,其中一個地區收治59例,治癒58例;另一地區收治6例,失敗4例,療效差異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藥後,開始降溫時間平均爲了1.5小時,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爲1.8天,臨牀症狀和體徵大多在2-5天內減輕或消失。以對中、輕度病人療效較好,退熱較快;對重度晚期病人退熱較慢,療效較差。服藥期間未見嚴重毒性反應,僅少數病例有輕微噁心。嘔吐及腹瀉現象,停藥後即可消失。
5. 治療傳染性肝炎:將黃芥的提取物--黃芩素裝膠囊,每粒0.25g。每次2粒,日服3次,兒童酌減。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27例,自覺症狀和體徵均於1月內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中治療半月,谷丙轉氨酶即降至正常者佔74.1%。亦有用黃芩素針劑,每日肌注之毫升(含黃芩素40mg),1個月爲一療程,治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癒4例,顯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盤組織液每天肌注之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劑,治療遷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癒吐例,顯效1例,有效2例;治療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癒13例,顯效6例,有效n例,無效14例。未見明顯副作用。
6.治療腎炎、腎盂腎炎: 用黃芩提取物製成5%黃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mg(兒童減半),每日2次。共冶20例,治療期間除配合臥牀休息、低鹽飲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藥物,結果急性腎炎11例,治癒(臨牀症狀完全消失,複查尿液兩次以上均正常)8例;好轉(臨牀症狀完全消失,複查尿液僅有少量紅、白細胞)5例;腎盂腎炎9例,治癒、好轉(標準同上)各4例,1例用藥10天無變化)療程最長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癒病例臨牀症狀的消失時間平均爲9天,尿檢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爲15.6天。黃芩治療腎病所以奏效,可能與其具有抗菌、降血壓、利水等作用有關。
7.治療高血壓病: 將黃芩製成20%的酊劑,每次5-10ml方日服3次。治療51例,服藥前血壓均在180/ 100mm汞往以上,服藥1-12月後血壓下降20/10mm汞拄以上者佔70%以上。一般臨牀症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據觀察,本藥雖經較長時期服用,仍能發揮繼續降壓作用。無明顯副作用\此外,以黃芩煎劑預防猩紅熱,黃芩含片預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23 黃芩的藥典標準
23.1 品名
Huangqin
SCUTELLARIAE RADIX
23.2 來源
本品爲脣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後撞去粗皮,曬乾。
23.3 性狀
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心紅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狀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氣微,味苦。
栽培品較細長,多有分枝。表面淺黃棕色,外皮緊貼,縱皺紋較細膩。斷面黃色或淺黃色,略呈角質樣。味微苦。
23.4 鑑別
(1)本品粉末黃色。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梭形,長60~250μm,直徑9~33μm,壁厚,孔溝細。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壁較厚或甚厚。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網紋導管多見,直徑24~72um。木纖維多碎斷,直徑約12μm,有稀疏斜紋孔。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直徑2~10μm,臍點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ml,加熱迴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於,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芩對照藥材l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黃芩苷對照品、黃芩素對照品、漢黃芩素對照品,加甲醇分別製成每1ml含1mg、0.5mg、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各2μl及上述三種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爲展開劑,預飽和30分鐘,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三個相同的暗色斑點。
23.5 檢查
23.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 H第一法)。
23.5.2 總灰分
不得過6.0%(附錄Ⅸ K)。
2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40.0%。
23.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B)測定。
23.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磷酸(47:53:0.2)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80nm。理論板數按黃芩苷峯計算應不低於2500。
23.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在60℃減壓乾燥4小時的黃芩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l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23.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中粉約0.3g,精密稱定,加70%乙醇40ml,加熱迴流3小時,放冷,濾過,濾液置100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滌容器和殘渣,洗液濾人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23.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m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黃芩苷(C21H18O11)不得少於9.0%。
23.8 黃芩飲片
23.8.1 炮製
23.8.1.1 黃芩片
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乾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乾燥(注意避免暴曬)。
本品爲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具放射狀紋理。
23.8.1.1.1 含量測定
23.8.1.1.2 鑑別
同藥材。
23.8.1.2 酒黃芩
本品形如黃芩片。略帶焦斑,微有酒香氣。
23.8.1.2.1 含量測定
23.8.1.2.2 鑑別
同藥材。
23.8.2 性味與歸經
23.8.3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溼溫、暑溼,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23.8.4 用法與用量
3~10g。
23.8.5 貯藏
23.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05.
- ^ [3] 雷載權主編.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60.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3.
- ^ [5] Popova T P, et al.C A,1975,(82),28553z
- ^ [6] 潼戶道夫,等.藥學雜誌(日),1975,95(1):108.
- ^ [7] 潼戶道夫,等.藥學雜誌(日),1979,99(4):443.
- ^ [8] 高木修造,等.藥學雜誌(日),1981,101(10):899.
- ^ [9] Zhang Y, et al.J ChinPharm Sci,1997,6(4):182.
- ^ [10] Takagi S, et al.Phytochemistry,1981,20(10):2443.
- ^ [11] Kubo M, et al.Planta Med,1981,43(2):194.
- ^ [12] Kimur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5):1792.
- ^ [13] 富森毅,等,藥學雜誌(日),1982,102(4):388.
- ^ [14] 富森毅,等,藥學雜誌(日),1983,103(6):607.
- ^ [15] 富森毅,等.藥學雜誌(日),1984,104(5):524.
- ^ [16] 富森毅,等,藥學雜誌(日).1984,104(5):529.
- ^ [17] Ishimaru K, etal.Phytochemistry.1995,40(1):279.
- ^ [18] Yong-Yu Z, et al.g-Yu Z, et al.Phytochemistry.1994•35(2):511.
- ^ [19] 劉永漋,等.中草藥,1980,11(B):337.
- ^ [20] 胡碧湟,等,藥學學報,1990,25(4):302.
- ^ [21] 胡碧湟,等,藥學學報,1989,24(3);200.
- ^ [22] Zhou Z,etal. Stud Plant Sci,1999,6:305.
- ^ [23] 周宏志,等.雲南植物研究.2000,22(4):475.
- ^ [24] 於留榮,等.藥物分析雜誌,1983.3(1):18.
- ^ [25] 於留榮,等.藥學學報.1984,19(5):397.
- ^ [26] 劉美蘭,等,中草藥,1986,17 (10):438.
- ^ [27] 劉美蘭,等,中草藥,1988,19(2):50.
- ^ [28] 劉國聲,中華新醫學報,1950, 1(2):95.
- ^ [29] 李楚鑾,等.福建中醫藥,1960,(7):38.
- ^ [30] 湖南零陵地區衛生防疫站,等.湖南醫藥雜誌,1974,(4):50.
- ^ [31] Krakauer T,et al.FEBs Lett,2001,500(1~2):52.
- ^ [32] 劉希魁,等,中華結核病科雜誌,1958.(3):204.
- ^ [33] 郭鈞,等.中國防癆雜誌,1964,5(3):481.
- ^ [34] 王善源,科學通報,1958, (3):90.
- ^ [35] 王善源.科學通報.1958,(5):155.
- ^ [36] Kitamura K,et al.Antiviral Res,1998,37(2):131.
- ^ [37] Wu J A,et al.Am J Chin Med,2001,29(1):69.
- ^ [38] 蔡仙德,等,南京鐵道醫學院學報,1994.13(2):65.
- ^ [39] Kim H M, et al.Toxicogy,1999,135(2~3):109.
- ^ [40] 王新慧,等.中國實驗臨牀免疫學雜誌,1992,4(3):41.
- ^ [41] 尹琰,等.南京鐵道醫學院學報,2000,19(3):162.
- ^ [42] 西安醫學院藥理教研組.西安醫學院學報,1958,(5):30.
- ^ [43] 林吉強,等,生理學報,1958,22(3):249.
- ^ [44] Kimur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1):219.
- ^ [45] 李曉蓉,等.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1,22(2):107.
- ^ [46] 王文安,等.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2002,9(2):111.
- ^ [47] Kyo R,et al.JPharm Pharmacol,1998,50(10):1179.
- ^ [48] Kubo M, et al.Chem Pharm Bull,1985,33(6):2411.
- ^ [49] Kimura Y, et al.Chem Pharm Bull,1981,29(9):2610.
- ^ [50] 譚廷華,等.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7,18(1):41.
- ^ [51] 房喻,等,生物化學雜誌,1991,7(6):753.
- ^ [52] Shimizu I, et al.Hepatology,1999,29(1):149.
- ^ [53] Ryu S H, et al.Planta Med,1985,51(5):562.
- ^ [54] 趙鐵華,等.中國中醫藥科技,2001,8(3):172.
- ^ [55] Chenn S.Urology,2001,58(2suppll):28.
- ^ [56] 胡聰,等.中國中藥雜誌,2001,26(2):124.
- ^ [57] 楊譜,等.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1,23(2):97.
- ^ [58] 毛風裴,等,中成藥研究.1981,(12):6.
- ^ [59] 唐汝愚,等,生理學報.1958,22(2):91.
- ^ [60] 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等.中草藥通訊,1978,(3):33.
- ^ [61] 上海黃芩苷研究協作組.中華內科雜誌,1978,17(2):127.
- ^ [62] 何雲鶴.上海中醫藥雜誌,1955,(1):24.
- ^ [63] 李麗榮,中國民間療法,2002,10(7):28.
- ^ [64] 鄭憶娣,等.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1,11(4):24.
- ^ [65] 殷劍明,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1,21(4):3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