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補氣藥(眼科) 澀精止遺劑 眼科常用中藥 安神藥 中藥學 收澀藥 斂肺澀腸藥 中藥材 補益藥 果實種子類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wèi zǐ

2 英文參考

fructus schizandrae[朗道漢英字典]

Schizandra sinensis Baill.[朗道漢英字典]

Chinese magnoliavine frui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schizandra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hinese magnoliavine frui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五味子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爲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的乾燥成熟果實[2]五味子因具甘、酸、辛、苦、鹹五味而得名。別名北五味子、遼五味子和山椒。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magnoliavine frui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北五味子[2]

7 來源及產地

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 Baill.的果實。主產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2]

8 五味子的植物形態

莖皮灰褐色,有明顯皮孔。嫩枝紅棕色,稍有光澤。單葉互生,有柄,廣橢圓形或倒卵形。花單性,白色或粉紅色,雌雄同株。開花後花托伸長呈穗狀。漿果球形,熟時深紅色。種子腎形。多野生於雜木林緣、山溝、溪流兩岸的小喬木及灌木叢間。

9 五味子的栽培

喜肥、喜溼潤、怕強光。宜選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保水力強的林緣地或熟地栽培。以種子繁殖爲主。秋季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曬乾陰乾作種用。2月下旬將果實清水浸泡4-6天,每隔兩天換一次水,然後搓去果肉,清除秕粒,用3倍於種子的溼砂埋藏在0-5℃的低溫下處理,使其完成胚後熟。5月上、中旬播種育苗。低窪易澇的地方需作高畦,畦高15cm左右;高燥乾旱的地方作平畦。畦寬約1.2m,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cm。覆土1.5cm。每平方米播種量30g左右。播後搭棚遮蔭,並保持土壤溼潤。待長出2-3片葉,天氣涼爽時撤掉蔭棚。翌春按行株距120×50cm定植。每年追肥1-2次,第一次在展葉時,以氮肥爲主;第二次開花後進行,以磷鉀肥爲主。在植株周圍開環形溝,將肥料施入溝內,然後覆土。在秋季落葉後或春季萌發前進行修剪,保留2-3條健壯枝條作爲主莖及時鬆土、除草。栽後第3年結果,10月下旬採摘成熟果實,清除雜質晾乾,貯藏通風乾燥處,防止黴爛變質。

10 性味歸經

酸,溫。入肺、腎經[2]

味酸、鹹,性溫。

11 功能主治

五味子功在斂肺滋腎,止津止汗,澀精止瀉安神。治久嗽虛喘消渴,津少口乾自汗盜汗遺精久瀉瞳孔散大,健忘失眠。近用於降低谷丙轉氨酶[2]

五味子斂肺止咳、益腎澀精之功效。主治肺虛喘咳自汗盜汗腎虛滑精久瀉不止等症。

五味子眼科常用補益藥,具有益氣生津補腎明目,收汗,止淚的功效:

(1)用於肺氣虛衰所引起的視衣脫離。常與人蔘麥冬配伍

(2)用於腎氣虛弱所致的目昏眼花無時淚下瞳神散大等。與菟絲子枸杞子配伍

12 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3 化學成分

果實揮發油有機酸維生素等。種子脂肪油,內含木脂素類成分:五味子甲素(即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乙素(即γ-五味子素),和丙素五味子醇甲(即五味子素)和乙(即Gomisin A),五味子酯甲(Wu-weiziester A即Gomisin C.)和乙(即GomisinB)等[2]

14 藥理作用

浸膏或酊劑中樞神經有強壯作用,能改善智力活動,消除疲乏。煎劑興奮呼吸中樞[2]。醇提取物則有鎮靜作用[2]五味子還能鎮痛、鎮咳、退熱並能降低實驗性肝損害所致的血清轉氨酶增高[2]。上述作用有效成分木脂素,特別是五味子乙素[2]五味子能強心,興奮呼吸中樞興奮子宮平滑肌,增強免疫功能,抗氧化,並有適應原樣作用[2]五味子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禦能力,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促進基礎代謝,調節胃液膽汁分泌,五味子還可抗腫瘤,並可抑菌[2]

15 五味子藥品介紹

15.1 適應

主治肺虛喘咳、津虧口渴自汗盜汗夢遺滑精久瀉久痢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

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對一些需要緊張注意力、精細協調動作、靈活性和耐力的活動都有改善作用,並能改善視力聽力。對肝有保護作用能使升高的轉氨酶有明顯下降。

15.2 用量用法

腦力寶:用於治療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失眠、疲憊感等。每服4丸,1日3次。起效緩慢,一般服藥1周以後開始見效,至1~2個月可見顯著療效。療程以病輕者1個月,重者2個月爲宜。

八仙長壽丸功能滋腎養肺,固氣益壽。日服量9g。 3.楊氏還少丹:能補血益腎、固精壯神。1日量9g。

16 五味子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

五味子

Wuweizi

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

16.2 來源

本品爲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乾燥成熟果實。習稱“北五味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除去果梗和雜質。

16.3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果肉柔軟,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

16.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外果皮爲1列方形或長方形細胞,壁稍厚,外被角質層,散有油細胞;中果皮薄壁細胞10餘列,含澱粉粒,散有小型外韌型維管束;內果皮爲1列小方薄壁細胞。種皮最外層爲1列徑向延長的石細胞,壁厚,紋孔和孔溝細密;其下爲數列類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細胞紋孔較大;石綱胞層下爲數列薄壁細胞.種脊部位有維管束;油細胞層爲1列長方形細胞,含棕黃色油滴;再下爲3~5列小形細胞;種皮內表皮爲1列小細胞,壁稍厚,胚乳細胞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暗紫色。種皮表皮石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8~50μm,壁厚,孔溝極細密,胞腔內含深棕色物。種皮內層石細胞呈多角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至83μm,壁稍厚,紋孔較大。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連珠狀增厚,表面有角質線紋;表皮中散有油細胞。中果皮細胞皺縮,含暗棕色物,並含澱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三氯甲烷20ml,加熱迴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五味子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對照品,加三氯甲烷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頗色的斑點。

16.5 檢查

16.5.1 雜質

不得過1%(附錄ⅨA)。

16.5.2 水分

不得過16.0%(附錄ⅨH第一法)。

16.5.3 灰分

不得過7.0%(附錄附錄ⅨK)。

16.6 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6.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65:35)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50nm。理論板數按五味子醇甲峯計算應不低於2000。

16.6.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五味子醇甲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五味子醇甲0.3mg的溶液,即得。

16.6.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5g,精密稱定,置20ml量瓶中,加甲醇約18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20kHz)20分鐘,取出,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6.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lO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五味子醇甲(C24H3207)不得少於0.40%。

16.7 五味子飲

16.7.1 炮製

16.7.1.1 五味子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16.7.1.1.1 性狀、鑑別、檢查水分、總灰分)、含量測定

藥材

16.7.1.2 五味子

取淨五味子,照醋蒸法(附錄ⅡD)蒸至黑色。用時搗碎。

本品形如五味子,表面烏黑色,油潤,稍有光澤。有醋香氣。

16.7.1.2.1 鑑別(2)、檢查水分灰分)、含量測定

藥材

16.7.2 性味歸經

酸、甘,溫。歸肺、心、腎經

16.7.3 功能與主治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16.7.4 用法與用量

2~6g。

16.7.5 貯藏

通風乾燥處,防黴。

16.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8.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