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谷部 中藥學 解毒消癰 利溼退黃 利水消腫 食材 中藥材 食療 菽豆類 果實種子類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ì xiǎo dòu

2 英文參考

kachang jijau[朗道漢英字典]

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朗道漢英字典]

kachang jijau[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haseoli,sem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haseolus radia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ice be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ice Bean[中華本草]

Semen Phaseoli[中藥大辭典——2版]

Semen Phaseol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ice bea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赤小豆原植物及藥材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爲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 的乾燥成熟種子[1]。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收穫。主產於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赤小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爲“飯豆”,它具有“津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的功能,被李時珍稱爲“心之谷”。赤小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營養、多功能的雜糧。

赤小豆葉赤小豆花赤小豆芽均供藥用[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赤小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色者,並不治病。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敷之,無不愈者。但其性粘,幹則難揭,若入苧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

5 拉丁名

Semen Phaseol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Semen Phaseoli[3]

赤小豆:Vigna umbellata(Thunb.)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umbellatus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Roxb.][3]

赤豆:V.angularis(Willd.)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Willd.;Phaseolus angularis(Willd.) W. F. Wight][3]

6 英文名

rice bean(《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赤小豆的別名

小豆(《肘後備急方》)、赤豆(《日華子諸家本草》)、紅小豆(《本草原始》《中醫大辭典》)、紅飯豆(《增訂僞藥條辨》)、紅豆(《本草綱目》《中醫大辭典》)、豬肝赤(《本草逢源》)、杜赤豆(《本草便讀》)、小紅綠豆(《陸川本草》)、蝨牳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藥材手冊》《中醫大辭典》)、金紅小豆《藥材學》)、朱小豆(《藥材學》)、茅柴赤(《中華本草》)、米赤豆(《中華本草》)。

8 來源

本品爲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4]或赤豆Vigna angutaris Ohwi et Ohashi的乾燥成熟種子

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angularis Wight的種子[5]

同屬植物赤小豆P. calcaratus Roxb.的種子亦作赤小豆使用。

9 植物原形態

9.1 赤小豆

赤小豆Vigna umbellata(Thunb.)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umbellatus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Roxb.]爲一年生半攀緣草本。莖長可達1.8 m,密被倒毛。三出複葉;葉柄長8~16 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長6~10 cm,寬2~6 cm,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紙質;小葉具柄,脈3出。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 mm,具毛;萼短鍾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二體,花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顆,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赤小豆原植物

赤小豆原植物

栽培或野生。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9.2 赤豆

赤豆V.angularis(Willd.) O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Willd.;Phaseolus angularis(Willd.) W. F. Wight]又名:紅飯豆(《增訂僞藥條辨》)。爲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 cm。莖上有白色顯著的長硬毛。三出複葉互生托葉披針形,被白色長柔毛,小托葉線形;葉柄長達20 cm,被疏長毛;頂生小葉卵形,側生小葉斜方狀卵形,長5~10 cm,寬3.5~7 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微3裂,兩面被疏長毛;小葉柄很短;基出脈3條。花2~6朵,着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部,黃色;小苞片線形,較萼長;萼鍾狀,5齒裂,萼齒三角形;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寬於龍骨瓣,具短爪及耳,龍骨瓣上端彎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狀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與1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成熟種子縊縮,含種子6~10粒。種子橢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紅色,種臍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赤豆原植物

赤豆原植物

赤豆在全國各地廣爲栽培。(《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主產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四川。

10 栽培

10.1 赤小豆生物學特性

赤小豆適應性強,一般農田都可栽種。以向陽,土壤疏鬆,中等肥力(過肥易徒長,結莢少)爲好,不宜連作。

10.2 赤小豆的栽培技術

10.2.1 種子繁殖

赤小豆在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開1.3m寬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開窩,每窩播種子5~6粒,lhm2用種子量22.5~30kg,播後蓋人畜糞水排溼的火灰1把。可與其他作物甘薯間作,也可在果園空閒地上點播。

10.2.2 田間管理

赤小豆苗高8~10cm時,中耕除草1次,並施人畜糞水拌火灰,施後培土。在未封壠前,再除草1次。生長2個月後,要“打頂”。

10.2.3 病蟲害防治

鏽病:用65%代森錳鋅500倍液防治。

病毒病:除去中心病株,結合蚜蟲防治。

蟲害有潛葉蠅、紅蜘蛛及蚜蟲等。

11 採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中藥大辭典》:夏、秋分批採摘成熟莢果曬乾,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12 藥材產地

赤小豆(Semen Phaseoli)產於河北、吉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廣東、雲南、陝西等地。

主產廣東、廣西、江西等地[5]

13 性狀

種子矩圓形,兩端較平截,長5~7mm,直徑4~6mm。表面暗紅色,有光澤,側面有白色線性種臍,長約4mm,不突起。子葉兩片肥厚,乳白色。

13.1 赤小豆

赤小豆種子呈長圓形而稍扁,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爲全長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質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無臭,氣微,味微甘。

赤小豆種子

赤小豆種子

13.2 赤豆

赤豆種子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直徑4~6mm。表面暗棕紅色,有光澤,種臍不突起。

赤豆種子

赤豆種子

14 鑑別

14.1 顯微鑑別

赤小豆橫切面:的種皮表皮爲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內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爲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衆多澱粉粒,並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爲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胞間隙。(《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赤豆橫切面:子葉細胞偶見細小草酸鈣方晶,不含簇晶。(《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4.2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 ml,沸水浴上加熱20 min,冷後濾過,取濾液0.2ml,在水浴上蒸乾,加醋酐2~3滴、硫酸1~2滴,顯黃色,漸變爲紅色、紫紅色(檢查三萜皁苷)。

15 主要化學成分

15.1 赤小豆

赤小豆糖類[6],三萜皁苷(triterpenoid saponin)[7]。每100 g含蛋白質20.7 g,脂肪0.5 g,碳水化合物58 g,粗纖維4.9 g,灰分3.3 g,鈣67 mg,磷305 mg,鐵5.2 mg,硫胺素(thiamine)0.31 mg,核黃素(riboflavine)0.11 mg,煙酸(nicotinic acid)2.7mg等[8]

15.2 赤豆

赤豆含蛋白質20.7%,脂肪0.5%,糖類58%,微量的維生素B1、B2以及煙酸、鈣、鐵、磷等[8]。還含三萜皁苷類[8]

從赤豆中分離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3-fu-ranmethanol-β-D-hlucopyranoside),右旋兒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和1D-5-O-(a-D-吡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1D-5-O(a-D-galactopyranosyl)-4-O-methyl-myoinositol]。

分離得到6個齊墩果低聚糖甙(oleanene-oligoglycosides):赤豆皁甙(azukisaponin)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 sophoradiol};赤豆皁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皁醇B{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赤豆皁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皁醇{3-O-[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azukisa-pogenol};赤豆皁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l→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葉絲石竹酸{3-O-(β-D-glucopyranosyl)28-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gypsogenic acid};赤豆皁甙Ⅴ,即是3-O-[a-L-吡喃鼠李糖基(l→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皁醇B{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和赤豆皁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醋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赤豆皁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pyranosyl]-29-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azukisapogenol}[9][10]

黃烷醇類:從赤豆的熱水提取物中得到三種黃烷醇鞣質(flavanoltannins):D-兒茶素(D-catechìn),D-表兒茶素(D-epicatechìn)和表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ìn)[11]

花色素類:從新鮮種子分離到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 B1和B3[12]

16 藥理作用

《中華本草》:赤小豆抑菌利尿作用

中藥大辭典》(2版):赤小豆具有抑制精子作用。從赤小豆中分得一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在體外對人體精子有顯著抑制作用,並能顯著抑制精子頂體酶,抑制摩爾比爲1:1.39,抑制常數爲1.1×10-3[13][14]

中醫大辭典》(2版):20%赤豆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14]

17 性味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味甘、酸,性平。”

中藥大辭典》(2版):“味甘、酸,性微寒。”

中醫大辭典》:“甘、酸,微寒”[14]

《中華本草》:“味甘;酸;性微寒”

本草綱目》:“味甘,性平,無毒

養生要集》:“味苦,溫。”(引自《醫心方》)

名醫別錄》:“甘酸,平,無毒。”

備急千金要方》:“甘、鹹,平。”

食性本草》:“微寒。”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陰中之陽。”

18 歸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歸心、小腸經

中藥大辭典》(2版):歸心、小腸脾經

中醫大辭典》(2版):“入心、小腸脾經[14]

《中華本草》:“心;脾;腎;小腸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經。”

本草新編》:“入脾經。”

得宜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19 功能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溼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中藥大辭典》(2版)、《中華本草》: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主治水腫腳氣,黃疽,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

中醫大辭典》(2版):功在利水消腫,除溼退黃,解毒消癰[14]。1.治水腫腳氣黃疸淋證便血瀉痢[14]。煎服:9~30g[14]。2.治乳癰,癰疽,腮腺炎,風疹瘙癢,溼疹,研末調敷[14]

神農本草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名醫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不過三度差。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

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日華子諸家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本草綱目》:“闢溫疫。”

醫林纂要》:“清熱解毒,去小腸火,利小便行水,散血,消腫,通乳下胎。”

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治瀉吐,解熱毒。”

20 用法用量

《中華本草》:“內服:煎湯,10-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生研調敷;或煎湯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9~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中醫大辭典》(2版):煎服:9~30g[14]。研末調敷[14]

21 禁忌

中藥大辭典》(2版):陰虛津傷者慎用,過劑可滲利傷津

本草經集註》:“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本草經疏》:“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雜補脾胃藥中用之,病已即去,勿過劑也。”

本草省常》:“同羊肉傷人。”

《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22 選方

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幹,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肘後方》)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去節)三兩,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皮、尖)四十個,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切)三兩,甘草(炙)二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治男子女人熱淋血淋  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熟,爲末。煨蔥(細銼)一莖,暖酒調二錢服。(《修真祕旨》)

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幹則易,一切丹並用此方。(《備急千金要方》)

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飢即食盡,不得喫飯。(《梅師集驗方》)

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本草圖經》)

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爲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薑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後擇取豆任意食,日再。(《聖濟總錄赤小豆湯

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燻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爲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太平聖惠方赤小豆散

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幹,復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後方》)

痔瘡出血:取豆二升,苦酒五升,煮熟後在太陽下曬到酒幹爲止,研成末,和酒服一錢,每日三次[15]

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杵末,水調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大小腸癰溼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湯服。(《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幹則易。一切丹並用此方。(《備急千金要方》)

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尤妙。(《本草綱目》)

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塗舌上。(《備急千金要方》)

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肘後方》)

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書方》)

乳汁不通暢:用赤豆煮汁喝下。[15]

治婦人吹奶:赤小豆三合。酒研爛,去渣。溫服,留渣敷患處。(《急救良方》)

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備急千金要方》)

水腫:用赤豆半升,蒜一顆,生薑五錢,陸根一條,一起研碎,加水煮爛,除去藥,空腹喫赤豆,慢慢將紅汁喝完,水腫現象很快消失。又一方:治水腫從腳起,若水腫至腹就會致命。取赤豆一斗,加水煮到極爛,取其汁水五升,溫熱浸泡足膝。若已腫至腹部,就喫赤豆,不要喫其它的東西,也會好。又一方:治腹腫、腹水皮膚出現黑色。用赤豆三升,白茅根一把,同水煮後喫赤豆,以消盡腹水爲宜。又一方:治水腫。用東行花、桑枝燒灰一升,淋上汁,煮赤豆一升,用來當飯喫,治療效果非常好。[15]

熱毒下血,或因喫燙的東西而發作:將赤豆末和水調和後服方寸匕[15]

治舌頭上出血症狀:用赤豆一升,和三長升水,絞汁服下。[15]

治尿病、尿血:用赤豆三合,炒後研末,再加一蔥用微火煨好,加酒擂和,調服二錢。[15]

治小兒鵝口瘡:將赤豆末和醋塗於患處。[15]

丹毒如火:將赤豆末和雞蛋清時常塗於患處。[15]

治肋頰熱腫:用赤豆和蜂蜜塗於患處,一夜就能消腫,若再加蓉葉末就更好。[15]

風疹瘙癢:將赤豆、荊芥穗等量,研成末,用雞蛋清調和塗患處。[15]

胞衣不下:用赤豆,男七粒,女十四粒,取東流之水送服。[15]

治懷孕期間來月經,叫做漏胎:有的是由於行房事所致,叫傷胎:用赤豆芽研成末,以溫酒送服少許,每日三次,有效即停止服用。[15]

小兒遺尿:用赤豆搗汁服下。[15]

23 臨牀報道

治療扭傷血腫:將赤小豆磨成粉,用涼水調成糊,塗敷受傷部位,厚0.2~1.0 cm,外用紗布包紮,24 h後解除。共治52例,結果均敷1~2次而愈。受傷後速敷者效高,當日塗敷者,血腫範圍<5 cm×7 cm者,1次治癒;傷後多日的血腫,2次治癒;拇掌、腕、肘、踝關節扭傷後當日塗敷,2次治癒[16]

治療外傷血腫疔瘡赤小豆研細末,加雞蛋白調成糊狀,塗滿患處,再用棉墊固定,每日1~2次。治療皮下組織肌腱閉合外傷疔瘡86例,其中疔瘡18例,外傷68例,結果臨牀效果良好。86例中除3例疔瘡因併發感染加用抗生素外,其餘83例,均在3~6 d內收功[17]

治頑固性呃逆:取鮮豬苦膽1個,放入赤小豆20粒,掛房檐下陰幹後共研細粉,即成膽豆散。用法:每日服2g,分2次用白開水沖服。共治26例,其中首次發病者24例,第二次發病者2例,病程1個月以上者21例。結果:2 d內治愈者22例,其餘4例均在4d內治[18]

治療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用赤小豆50 g,帶衣花生仁30 g,冰糖20 g。加水適量,隔水燉至豆熟爛,喫渣喝湯,每日1次,30 d爲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共治療50例,痊癒16例,有效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2%[19]

治療妊娠水腫:用赤小豆50 g,熬湯食用,每日2~3次,同時低鹽、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共治療20例,3d以內治愈達12例,5d以內治愈18例。1星期內治愈19例,有效率100%[20]

治療急性腮腺炎:用赤小豆70粒,搗碎爲細末,以雞蛋清1個,調和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更換1次,至腫痛消失後再敷1次。共治療46例,結果:敷藥1次腫痛消失者18例,敷藥2次腫痛消失者20例,8例在敷藥3次後腫痛消失。隨腫痛減輕和消失,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所治46例,均獲痊癒,未出現併發症[21]

治療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1斤,活鯉魚1條(重1斤以上),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爲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服用,以愈爲止。治療2例,服後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無不良反應

24 各家論述

神農本草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名醫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脹滿。

《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日華子諸家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本草綱目》:闢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僻,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闢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溼散熱耳。

本草經疏》:凡水腫、脹滿、泄瀉,皆溼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溼,故主下水腫脹滿,止泄,利小便也。《十劑》雲,燥可去溼赤小豆之屬是矣。陶弘景雲,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雜補脾胃藥中用之,病己即去,勿過劑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熱小便利去,若用之過多,則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溼。溼症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溼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溼。蓋下身之溼,真溼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溼,虛溼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本經疏證》:癰腫膿血,是血分病,水腫氣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蓋氣血皆源於脾,以是知血與水同源而異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順者矣。然凡物之於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癰腫膿血爲火之有餘,水腫則火之不足,赤小豆兩者兼治,既損其盛,又補其衰。

25 赤小豆的食用價值

赤小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營養、多功能的雜糧。赤小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爲“飯豆”,煮熟後會變得非常柔軟,而且有着不同尋常的甜味,風味相當強。紅豆原產於中國,是一種一年生灌木的種子,由於具有醫療效用,所以在遠東一帶頗受重視,數千年來一直將它加入米飯及湯裏食用。由於其甜度,紅豆也成爲東方甜食中一種常見的材料。

25.1 赤小豆營養價值

1. 赤小豆含有較多的皁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

2. 赤小豆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健美減肥作用

3. 赤小豆是富含葉酸的食物,產婦、乳母多喫紅小豆催乳的功效。

25.2 赤小豆的選購

1. 赤小豆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均有紅豆之別名。 相思子產於廣東,外形特徵是半粒紅半粒黑,過去曾有誤把相思子當作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的,食用時不可混淆。

2. 巧用紅豆:用毛巾做一個口袋,將生紅豆倒入袋裏,再將袋子縫起來即可。睡覺前,將做好的袋子放入微波爐裏溫兩分鐘,放到被窩內,溫度可以保持約三小時。因爲紅豆是豆類中含水量最少的,加熱以後溫度不容易下降,而且可以重複使用,很經濟實惠。除了睡覺時用,也可用於肩膀或關節等地方。

25.3 赤小豆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赤小豆

1. 適宜各類型水腫之人,包括腎臟水腫心臟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如能配合烏魚鯉魚或黃母雞同食,消腫力更好;適宜產後缺奶和產後浮腫,可單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適宜肥胖症之人食用;

2. 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蛇咬傷者,忌食百日。

25.4 赤小豆食療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歸心、小腸經

主治下水腫,排除癰腫和膿血。消熱毒,止腹瀉,利小便,除脹滿、消渴催乳汁。可以解除小麥毒。和鯉魚一起煮來喫,可以治療腳氣水腫。拉痢疾後,氣脹不能喫東西,宜將赤豆煮來喫。[22]

赤豆葉可去煩熱,止尿頻。煮食,可耳聰明目、輕身,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22]

赤豆芽主治漏胎和房事傷胎,則用芽爲末,溫酒服方寸匕,每日三次[22]

25.5 赤小豆相剋的食物

赤小豆羊肉同食傷人(《本草省常》)。

痢疾後,氣脹不能喫東西,宜將赤豆煮來喫,但不能同醃製的魚一起喫[22]

鯉魚紅豆同煮,兩者均能利水消腫,在用於治療腎炎水腫的時候效果很好,但是正是因爲利水功能太強,正常人應避免同時食用二者,儘量隔幾個小時再食,是否可以同食因人的體質不同而異。

25.6 赤小豆的食用建議

赤小豆宜與其他穀類食品混合食用,一般製成豆沙包,豆飯或豆粥,是科學的食用方法

赤豆常喫使人虛弱,令人枯瘦[22]

26 赤小豆的藥典標準

26.1 品名

赤小豆

Chixiaodou

VIGNAE SEMEN

26.2 來源

本品爲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22]或赤豆Vigna angutaris Ohwi et Ohashi的乾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26.3 性狀

26.3.1 赤小豆

呈長圓形而稍扁,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爲全長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質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氣微,味微甘。

26.3.2 赤豆

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直徑4~6mm。表面暗棕紅色,有光澤,種臍不突起。

26.4 鑑別

本品橫切面:赤小豆 種皮表皮爲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內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爲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衆多澱粉粒,並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爲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胞間隙。

赤豆  子葉細胞偶見細小草酸鈣方晶,不含簇晶

26.5 檢查

26.5.1 水分

不得過14.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H 第一法)。

26.5.2 灰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26.6 性味歸經

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26.7 功能與主治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溼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26.8 用法與用量

9~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26.9 貯藏

乾燥處,防蛀。

26.10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42.
  3.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43.
  4.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關於勘誤《中國藥典》2010年版有關內容的通知(國藥典綜發〔2010〕246號).2010-09-28.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3.
  6. ^ [6] 官道悅男,等.藥學雜誌(日),1932, 52:168.
  7. ^ [7] 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彙編.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309.
  8. ^ [8] 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20.
  9. ^ [9] Kitagawa I,et a1.Chem Pharm Bull, 1983, 31(2):674.
  10. ^ [10] Kitagawa I,et al.Chem Pharm Bull, 1983, 31(2):683.
  11. ^ [11] Ito Y, et al.C A, 1985, 103:177227a.
  12. ^ [12] Agriga T, et al.Agri Biol Chem, 1988, 52(11):2717.
  13. ^ [13] 楊同成,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5(3):76.
  14. ^ [14] 楊同成.福建中醫藥,1993,24(3):39.
  15. ^ [15] 崔述生,張浩主編.精編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213-214.
  16. ^ [16] 梅應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5(10):630.
  17. ^ [17] 李傳興,湖北中醫雜誌,1990,(2):封三.
  18. ^ [18] 楚風琴.山東醫藥,1980,(9):56.
  19. ^ [19] 王文育,等.江西中醫藥,1993,24(6):43
  20. ^ [20] 吳昉,中國社區醫生,2003,18(2):35.
  21. ^ [21] 張明利,等,中國民間療法,2000,8(6):24.
  22. ^ [22] 崔述生,張浩主編.精編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21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