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明 朱橚;滕碩;劉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傷寒後虛羸(附論)

傷寒之病。多因發汗吐下乃解。病雖瘥。然臟腑俱傷。榮衛皆耗。谷氣未復。津液不足。無以充養。故形體虛羸。內經所謂必養必和。待其來複者此也。若其人本自虛弱。又因大病之後。羸劣不復者。則易生勞傷諸疾。當先以氣味和養。後以藥石療治。曰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或其人血氣先虛。復爲虛邪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熱

陳橘皮散

(出聖惠方

傷寒後虛羸少氣嘔吐。不納飲食。

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味子(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人蔘(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茯苓(三分)黃(三分)上爲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白朮散

(出聖惠方

傷寒後虛羸少力。不思飲食。

白朮(一兩)黃(銼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人蔘去蘆頭一兩)桂心(半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上爲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草豆蔻散

(出聖惠方

傷寒後脾胃氣弱。痰逆。不思飲食。四肢虛羸。

草豆蔻(去皮三分)藿香(一兩)桂心(三分)白朮(一兩)人蔘去蘆頭一兩)黃(銼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半兩)上爲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

人蔘散

(出聖惠方

傷寒重病後。四肢沉困。肢體痠疼。翕翕少氣。或兩脅

拘急。腰背強人蔘去蘆頭一兩)白茯苓黃熟乾地黃(各一兩半)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颳去粗皮炙幹)五味子(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半夏(三分湯洗七次去滑)柴胡(一兩去苗)桂心(一兩)白朮(三分)上爲散。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桂心散

(出聖惠方

傷寒虛羸黃瘦。五臟氣乏。

桂心(一兩)人蔘去蘆頭一兩)黃(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茯苓(三分)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颳去粗皮炙幹)上爲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黃散

(出聖惠方

傷寒後虛羸乏力。肢體疼痛。少思飲食。

黃(一兩銼)白芍藥(三分)桂心(三分)人蔘去蘆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三分)白朮(半兩)當歸(三分銼微炒)牛膝(去苗一兩)上爲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附子散

(一名沉香散聖惠方

傷寒腎臟虛羸。耳無所聞。腳膝乏力

芎(三分)熟乾地黃(一兩半)桂心(三分)人蔘去蘆頭三分)白茯苓(一兩)桑螵蛸(微炒一兩)當歸(銼微炒三分)沉香(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石斛(去根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磁石(二兩搗碎淘去赤汁)肉蓯蓉(酒浸二宿颳去粗皮一兩炙幹)上爲

人蔘散

(出聖惠方

傷寒後虛羸不足。五臟氣乏。

人蔘去蘆頭半兩)桂心(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浸七次去滑)黃(銼一兩)白芍藥(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五味子(半兩)熟乾地黃(一兩)上爲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黃散

(出聖惠方

傷寒體氣虛羸。四肢黃瘦。不思飲食。

黃(銼一兩)牛膝(去苗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蔘去蘆頭一兩)白茯苓(三分)五味子(三分)木香(半兩)白芍藥(三分)熟乾地黃(一兩)桂心(一兩)柴胡(去苗一兩)當歸(半兩銼微炒)半夏(湯洗七次去滑)陳橘皮(各三分湯浸去白瓤焙)上爲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稍溫服

沉香丸

(出聖惠方

傷寒後虛氣上衝。心胸滿悶。連背急痛惡風。食少。

漸加虛羸。

沉香(一兩)芎(一兩)茯神(一兩)人蔘去蘆頭一兩)桂心(三分)當歸(一兩銼微炒)枳實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白朮(一兩)五味子(三分)訶黎勒皮(一兩半用皮)木香(一兩)上爲末。煉蜜和丸。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姜棗湯下三十丸。食前服。

黃丸

(出聖惠方

傷寒後風虛氣滿。背膊煩疼。不能飲食。四肢無力。時

盜汗。日漸黃(一兩)檳榔(三分)桔梗去蘆頭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三分)當歸(半兩銼微炒)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瓤焙)牡蠣(一兩燒爲粉)附子(一兩炮去皮臍)厚朴(三炙微赤銼)木香(半兩)薯蕷(三分)白朮(三分)乾薑(半兩炮裂銼)龍骨(三分)上爲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人蔘湯傷寒後虛羸少力。嘔噦氣逆

人蔘白茯苓(去黑皮各二分)麥門冬去心焙)黃(銼各一兩)白朮半夏(湯浸洗七次炒幹)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附子湯傷寒後虛羸少力。補益元髒。

附子(炮裂去皮臍)萆熟乾地黃(焙)人蔘(各一兩)芎半夏(湯洗七次炒各半兩)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當歸芍藥五味子黃(銼各三分)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柴胡知母湯傷寒後體虛成勞。遍身盜汗四肢無力。口苦。憎寒。又多咳嗽

柴胡知母桔梗(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乾地黃(焙)白茯苓(去黑皮)山芋黃(銼)紫菀(去土)地骨皮(各一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桂(去粗皮)半夏(湯洗七次炒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再。

桂心湯傷寒虛勞。羸瘦乏力

桂(去粗皮)人蔘黃(銼)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分)甘草(炙銼)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芍藥湯傷寒氣血不復。虛羸。

黃(銼)人蔘(各一兩)芍藥桂(去粗皮)五味子(各三分)白朮(半兩)甘草(炙銼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三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

薑桂湯傷寒髒氣不足。虛乏。

黃(銼一兩)桂(去粗皮)乾薑(炮)芍藥(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分)半夏(三分浸洗七次炒)人蔘(五錢)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甘草湯傷寒虛勞短氣小腸急痛。羸劣。

白茯苓(去黑皮)芍藥甘草白朮(各半兩)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三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薤白湯傷寒髒氣俱虛。羸劣不足。

白茯苓(去黑皮)五味子白朮(各半兩)薤白蔥白粳米芍藥生薑(各半兩)羊腎(一雙去脂膜)上細銼。分作三分。每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一日服盡。

乾地黃湯傷寒後血氣不足。腳漆無力。四肢羸劣。

乾地黃(焙)地骨皮五味子(各一兩)桂(去粗皮半兩)黃(銼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先將羊腎一隻。去筋膜切。煮至一盞。次下藥。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朮黃湯傷寒胃氣虛乏。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白朮黃(銼各一兩)山茱萸五味子人蔘茯神(去木)半夏(湯洗七次炒)前胡去蘆頭)山芋桔梗(炒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

羚羊角湯傷寒煩熱憎寒。口苦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羚羊角(鎊)柴胡鱉甲(去裙醋炙人蔘知母竹茹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半兩)天門冬去心焙一兩)上細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二。

傷寒後虛羸少氣嘔吐方。

(出千金方石膏麥門冬半夏(各一分)竹葉(二把)人蔘(一兩)上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米熟湯成。飲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薑五兩。甘草二兩。

生地黃湯

(出千金方

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

利。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大棗(二枚)甘草(一兩炙)芒硝二合)上合搗成泥後。蒸在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

雞子豉湯治吐下以後。虛羸欲死。

雞子(一十枚)豉(四合綿裹)上以水五升。先煮雞子。取二升。納豉。又煮三四沸。去滓。分再服。

補虛。大病後不足。萬病虛勞。同此。

(出千金方)上以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飢。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不住服。佳。

羌活附子湯

(出鮑氏方)

傷寒汗下後。虛中爲冷藥所寒。中焦痞滿。而嘔。

羌活附子茴香(各半兩)木香乾薑(各一棗大)上爲末。每服二錢。少鹽煎。食前。

羊肉湯方。

(出拔萃方)

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之病。生

黃非壞之而得。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足用茵陳也。男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

小建中湯。若黃膽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小半夏湯。韓氏

曰。產脫血虛者。宜用羊肉湯傷寒汗下太過。亡陽失血。則用救逆。效必遲矣。與羊

肉湯。爲效神速。病患面色雖見陽。是客熱上焦。中下二焦陰氣已盛。若調得下焦

陽。上焦陽氣下降丹田。知所歸宿矣。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各

適其所爲。病八九日。汗下太過。二脈沉細無力。多蜷足臥。惡聞得人聲。皮有粒。時

如瘧。宜羊肉湯主之。

當歸白芍藥(各一兩)黑附子(四錢炮裂去皮臍)龍骨(半兩燒通赤)生薑(二兩)牡蠣(一兩燒赤)桂枝(七錢半)上爲粗末。每服二兩。羊肉四兩。蔥白五寸。去黃心。同銼爛。以水五升。一升今之大盞也。熬至一半。以絹濾。絞去滓。分三服飲之。海藏雲。陽證大汗大下後。亡陽於外。亡血於內。上而津脫。下而液脫津液兩亡。宜以此湯補之。矧陰證者。豈可不溫補哉。此與傷寒太陽證。振搖與真武湯一例。外之陽病。至此尚溫。況內之陰候。豈得不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