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 Hook[朗道漢英字典]
angelica root[朗道漢英字典]
Ammi majus,Angelica dahuric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ahurian angelica r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白芷爲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爲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 的乾燥根[2]。
白芷又名香白芷、百苕、名莞、走馬芹、芳香、澤芬、香棒、臺灣當歸等[3]。屬辛溫解表藥。爲傘形科植物杭白芷、祁白芷的根。含有香豆精類成分。杭白芷還含花椒角毒酚、香柑內酯、栓翅芹烯醇等成分。主要藥理作用有解熱、鎮痛、抗炎、擴張冠脈、解痙、增強子宮收縮力、促進脂肪分解、抗細菌、抗真菌、抗結核等。
4 拉丁名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dahurian angelica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香白芷。
7 來源及產地
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Hoffm)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A. dahurica(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根。主產浙江、四川、河北、河南等地。
9 功能主治
1.治感冒風寒,頭痛鼻塞,牙痛,眉棱骨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煎服:3~9g。
2.治癰疽瘡瘍,煎服並研末調敷;皮膚瘙癢,蛇咬傷。研末調敷。
(1)用於外感風邪,頭目疼痛。對痛在陽明經者(如眉棱骨、眼眶骨、前額等部位疼痛)尤宜。常與升麻、葛根配伍,如升麻芷葛湯。
(2)用於風邪所致目病。若爲風寒犯目,目胞緊澀,白睛紫赤,羞明流淚者,常與細辛、羌活等配伍,如八味大發散;若爲風熱所致眼目赤痛,常與黃芩配伍,如瀉肺飲。
13 白芷中毒
13.1 不良反應機制
白芷全草含有揮發油。根含有比克白芷素、比克白芷醚、歐前胡勺酯、東莨菪素等。超量使用可興奮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和脊髓。
13.2 臨牀表現
中毒表現爲噁心、嘔吐、心悸、氣短、血壓升高、煩躁不安、驚厥、呼吸困難,最後多死於呼吸麻痹[4]。
13.3 治療
1.促進毒物排出,阻止毒物吸收 用l:2000的高錳酸鉀液洗胃,硫酸鎂導瀉,也可以用元明粉18g沖服。靜脈輸液,5%~10%的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加入2.5g維生素C。
14 白芷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Baizhi
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14.2 來源
本品爲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Hoffm.) Benth. et Hook.f. 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f.var. formosana(Boiss.)
Shan et Yuan的乾燥根。夏、秋間葉黃時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
14.3 性狀
本品呈長圓錐形,長10~25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棱形或近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縱行。頂
端有凹陷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14.4 鑑別
(1)本品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圓球形、多角形、橢圓形或盔帽形,直徑3~25μm,臍點點狀、裂縫狀、十字狀、三叉狀、星狀或人字狀;復粒多由2~12分粒組成。網紋導管、螺紋導管直徑10~85μm。木栓細胞多角形或類長方形,淡黃棕色。油管多已破碎,含淡黃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未0.5g,加乙醚10ml,浸泡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芷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歐前胡素對照品、異歐前胡素對照品,加乙酸乙酯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硅
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一乙醚(3:2)爲展開劑,在25℃以下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4.5 檢查
14.5.1 水分
不得過14.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 第二法)。
14.5.2 總灰分
不得過6.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5.0%。
14.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4.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一水(55:45)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300nm。理論板數按歐前胡素峯計算應不低於3000。
14.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歐前胡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14.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4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45ml,超聲處理(動率300W,頻率50kHz)l小時,取出,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4.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歐前胡素(C16H1404)不得少於0.080%。
14.8 白芷飲片
14.8.1 炮製
本品呈類圓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黃棕色。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14.8.2 檢查
14.8.3 鑑別、檢查
14.8.4 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4.8.5 性味與歸經
14.8.6 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溼止帶,消腫排膿。用於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牙痛,帶下,瘡瘍腫痛。
14.8.7 用法與用量
3~10g。
14.8.8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14.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