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tractylodes sinensis[朗道漢英字典]
atractylodes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TRACTLODIS RHIZOMA[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Rhizoma Atractylodi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tractylodes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蒼朮爲中藥名,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菊科植物茅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蒼朮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乾燥根莖[1]。茅蒼朮呈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鬚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北蒼朮呈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長4~9cm,直徑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黃棕色。質較疏鬆,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香氣較淡,味辛、苦。麩炒蒼朮表面黃色或焦黃色,香氣較生品濃。焦蒼朮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氣。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蒼朮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能。用於溼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蹙,風溼痹痛,風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2]。蒼朮生品溫燥而辛烈,燥溼,祛風,散寒力強。用於風溼痹痛,肌膚麻木不仁,腳膝疼痛,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溼溫發熱,肢節痠痛。麩炒蒼朮辛性減弱,燥性緩和,氣變芳香,增強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於脾胃不和,痰飲停滯,脘腹痞滿,青盲,雀目。焦蒼朮辛燥之性大減,以固腸止瀉爲主。用於脾虛泄瀉,久痢,或婦女的淋帶白濁。
4 拉丁名
Rhizoma Atractylod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atractylodes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11 蒼朮的生藥性狀
11.1 茅蒼朮
茅蒼朮呈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鬚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11.2 北蒼朮
北蒼朮呈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長4~9cm,直徑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黃棕色。質較疏鬆,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香氣較淡,味辛、苦。
12 蒼朮的炮製
宋代有炒黃(《太平聖惠方》)、米泔浸後麩炒(《本草衍義》)、米泔浸後醋炒、皁角煮後鹽水炒(《聖濟總錄》)、米泔水浸後蔥白罨再炒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米泔浸後鹽炒(《小兒衛生總微方論》)、土炒(《校注婦人良方》)等炮製方法。
金、元時代增加了用多種輔料制,“米泔水浸,椒炒,鹽炒,醋煮,酒煮”(《儒門事親》),茴香炒、茱萸炒、豬苓炒、童便浸、東流水浸焙(《世醫得效方》),米泔浸後烏頭、川楝子同炒焦黃,川椒、破故紙、陳皮、酒浸後炒,酒或醋浸炒(《瑞竹堂經驗方》)等方法。
明代有了制炭、蒸法、茱萸制(《普濟方》)、土米泔並制、薑汁炒(《仁術便覽》)、桑椹取汁制(《景嶽全書》)、米泔浸後牡蠣粉炒(《濟陰綱目》)、米泔浸後黑豆蜜酒人乳並制(《炮炙大法》)、米泔浸後再用土、水浸,並與脂麻粳米糠拌炒(《本草乘雅半偈》)等方法。同時對炮製目的也有了闡述,如“蒼朮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乾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本草綱目》)。
清代增加了九蒸九曬法(《醫方集解》)、炒焦法、土炒炭法(《外科證治全生集》)和烘製(《叢活》)等方法。
12.1 蒼朮的炮製方法
12.1.1 蒼朮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12.1.2 麩炒蒼朮
先將鍋燒熱,撒入麥麩,用中火加熱,待冒煙時投入蒼朮片,不斷翻炒。炒至深黃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
每100kg蒼朮片,用麥麩10kg。
12.1.3 焦蒼朮
取蒼朮片置熱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焦褐色時,噴淋少許清水,再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篩去碎屑。
12.2 成品性狀
蒼朮爲不規則的厚片,邊緣不整齊,周邊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片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的油點(俗稱“硃砂點”),並析出白毛狀結晶(習稱“起霜”)。質堅實。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麩炒蒼朮表面黃色或焦黃色,香氣較生品濃。
12.3 炮製作用
生蒼朮溫燥而辛烈,燥溼,祛風,散寒力強。用於風溼痹痛,肌膚麻木不仁,腳膝疼痛,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溼溫發熱,肢節痠痛。如治風溼痹痛的薏苡仁湯(《類證治裁》)及溼溫發熱的白虎加蒼朮湯(《類證活人書》);治風寒挾溼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麩炒后辛性減弱,燥性緩和,氣變芳香,增強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於脾胃不和,痰飲停滯,脘腹痞滿,青盲,雀目。如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和痰飲內停的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青盲、雀盲眼目昏澀的二術散(《證治準繩》)。
焦蒼朮辛燥之性大減,以固腸止瀉爲主。用於脾虛泄瀉,久痢,或婦女的淋帶白濁。如治脾虛泄瀉的椒術丸(《保命集》)。
12.4 炮製研究
12.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對蒼朮不同炮製品(清炒、麩炒、米泔水制)進行揮發油含量測定,結果表明,經炮製後揮發油含量均明顯減少,並以麩炒和米泔水制效果爲佳,而起到了緩和“燥性”的作用。採用氣相色譜法對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蒼朮酮、蒼朮素、茅術醇及β-桉油醇進行含量測定,結果表明其炮製品的相對含量與生品比較均有減少,物理常數(比重、比旋度、折光率)有所不同,揮發油的組分無明顯改變,炮製品之間比較,上述各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12.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據實驗報道,蒼朮揮發油對青蛙有鎮靜作用,並略使脊髓反射亢進。大劑量使中樞神經抑制,終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見過量的蒼朮揮發油引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顯的。蒼朮各炮製品(麩炒、米泔水制)能明顯增強脾虛小鼠體重,延長游泳時間,改善小鼠脾虛症狀,抑制脾虛小鼠的小腸推進運動,減輕泄瀉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顯。可見炮製後的蒼朮能增強健脾燥溼和固腸止瀉的作用。
12.4.3 工藝研究
實驗比較蒼朮的麩炒、米炒和烘製三種方法,結果表明各種方法均可使揮發油含量減少,而揮發油的組分無明顯差異。其中烘製工藝改善了加工條件,易於控制溫度,飲片受熱均勻,便於掌握藥物的質量,且此法操作簡便。實驗結果烘製最佳條件是溫度70℃,烘製30分鐘。
12.5 貯存方法
14 蒼朮的功效與主治
蒼朮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能。用於溼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蹙,風溼痹痛,風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
蒼朮生品溫燥而辛烈,燥溼,祛風,散寒力強。用於風溼痹痛,肌膚麻木不仁,腳膝疼痛,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溼溫發熱,肢節痠痛。如治風溼痹痛的薏苡仁湯(《類證治裁》)及溼溫發熱的白虎加蒼朮湯(《類證活人書》);治風寒挾溼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麩炒蒼朮辛性減弱,燥性緩和,氣變芳香,增強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於脾胃不和,痰飲停滯,脘腹痞滿,青盲,雀目。如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和痰飲內停的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青盲、雀盲眼目昏澀的二術散(《證治準繩》)。
焦蒼朮辛燥之性大減,以固腸止瀉爲主。用於脾虛泄瀉,久痢,或婦女的淋帶白濁。如治脾虛泄瀉的椒術丸(《保命集》)。
治溼睏倦怠,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泄瀉,痢疾,痰飲癖積,皮膚水腫。
16 蒼朮的藥理作用
蒼朮可抗實驗性胃炎及胃潰瘍,對胃腸運動有調節作用,還可保肝利膽,阻斷菸鹼(N)受體,並有抗缺氧等作用。煎劑對家兔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對大鼠有明顯排鈉、鉀、氯的作用。但無利尿作用。桉葉醇有鎮靜作用;蒼朮(與艾葉等合用更好)煙薰有良好的殺菌、殺病毒等效果。
蒼朮的主要藥理作用有抑制應激性潰瘍,調節胃腸運動,升高血糖,鎮靜,保肝,抗缺氧,抗腫瘤,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等。
據實驗報道,蒼朮揮發油對青蛙有鎮靜作用,並略使脊髓反射亢進。大劑量使中樞神經抑制,終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見過量的蒼朮揮發油引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炮製後的蒼朮能增強健脾燥溼和固腸止瀉的作用。蒼朮各炮製品(麩炒、米泔水制)能明顯增強脾虛小鼠體重,延長游泳時間,改善小鼠脾虛症狀,抑制脾虛小鼠的小腸推進運動,減輕泄瀉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顯。
18 蒼朮中毒
18.1 不良反應機制
18.2 臨牀表現
大量口服可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出現驚厥和呼吸困難。
18.3 治療
1.促進毒物排出:洗胃,催吐,導瀉,補液。
2.對症治療。
19 蒼朮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
Cangzhu
ATRACTLODIS RHIZOMA
19.2 來源
本品爲菊科植物茅蒼朮Atractμ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蒼朮Atractμlodes chinensis(DC.) Koidz.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撞去鬚根。
19.3 性狀
19.3.1 茅蒼朮
呈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鬚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19.3.2 北蒼朮
呈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長4~9cm,直徑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黃棕色。質較疏鬆,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香氣較淡,味辛、苦。
19.4 鑑別
(1)本品粉末棕色。草酸鈣針晶細小,長5~30μm,不規則地充塞於薄壁細胞中。纖維大多成束,長梭形,直徑約至40μm,壁甚厚,木化。石細胞甚多,有時與木栓細胞連結,多角形、類圓形或糞長方形,直徑20~80μm,壁極厚。菊糖多見,表面呈放射狀紋理。
(2)取本品粉末0.8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蒼朮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蒼朮素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6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9:2)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9.5 檢查
19.5.1 水分
不得過13.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 第二法)。
19.5.2 總灰分
不得過7.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9.6 含量測定
避光操作。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9.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79:21)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340nm。理論板數按蒼朮素峯計算應不低於5000。
19.6.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蒼朮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0ul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試品溶液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9.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蒼朮素(Cl3H100)不得少於0.30%。
19.7 蒼朮飲片
19.7.1 炮製
19.7.1.1 蒼朮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類圓形或條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至黃棕色,有皺紋,有時可見根痕。切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有的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19.7.1.1.1 檢查
19.7.1.1.2 鑑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9.7.1.2 麩炒蒼朮
取蒼朮片,照麩炒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表面深黃色。
本品形如蒼朮片,表面深黃色,散有多數棕褐色油室。有焦香氣。
19.7.1.2.1 檢查
19.7.1.2.2 含量測定
19.7.2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歸脾、胃、肝經。
19.7.3 功能與主治
燥溼健脾,祛風敖寒,明目。用於溼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蹙,風溼痹痛,風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
19.7.4 用法與用量
3~9g。
19.7.5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19.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