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明 朱橚;滕碩;劉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鼻塞氣息不通(附論)

鼻塞氣息不通者。以肺感風寒。其氣搏結不得宣快。窒塞既甚。而息不能出入也。巢氏謂。息肉生長。致氣窒塞不通。蓋有未嘗生息肉而氣息不通者。宜析而治之。肺氣通於鼻。若者。則息肉生長。氣息窒塞不通也。

蜀椒湯鼻塞。氣鼻不通。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乾薑(炮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肉桂(去粗皮一分)山芋(三分)細辛(去苗葉半兩)石斛(去根一分)山茱萸(半兩)麻黃(去根節)白附子(炮)甘草(炙各半兩)杏仁(五十粒去皮尖雙仁炒研)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去滓溫服

柳金散治肺熱鼻塞。涕濁不利。

細辛白芷防風羌活川歸半夏芎。桔梗陳皮茯苓輩。十般等分咀和同。二錢薄荷姜煎服。氣息調勻鼻貫通。

辛夷湯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咯嚀稠粘。

辛夷去毛甘菊花(去枝節)吳白芷川芎前胡去蘆頭)薄荷葉(去土)石膏白朮乾地黃赤茯苓(去皮)陳橘皮(去白以上各一兩)甘草(炙二兩)上爲粗末。每服五錢

芎散治外傷風冷。鼻塞氣息不通。閉悶。

檳榔人蔘去蘆頭)赤茯苓杏仁(湯浸去皮尖微炒以上各等分白朮麻黃(去每用五錢。水一大盞。生薑二錢切作片子。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通鼻膏

(一名辛夷膏

鼻塞窒。香臭不聞。妨悶疼痛。蓋腦戶受寒。濃涕結

聚。

白芷通草(各十八銖)當歸細辛莽草(一方作薰草)辛夷〔各二(三)十銖〕綿沾棗核

醍醐散傷風鼻塞聲重。

川烏(炮去皮臍)撫芎甘草白芷(各二兩)細辛(半兩)龍腦薄荷(一兩半)上爲細末。每服一大錢。蔥白茶清湯調下。薄荷湯亦得。

人蔘湯肺風上攻。鼻塞不通。

人蔘白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心)陳橘皮(湯浸去白炒)麻黃(去根節)羌活去蘆頭各半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

人蔘丸

(出御藥院方)

肺風上攻。鼻塞不通。

人蔘防風去蘆細辛(去苗葉)黃(銼)沙蔘木通(銼)甘菊花(微炒各半兩)上

當歸膏

(一名合膏出聖惠方

鼻塞不利。不聞香臭

當歸(切焙)地薰草(一用木香木通(一作通草細辛(去苗葉)蕤仁(研各三分)芎候白芷黃色膏成。去滓。傾入閤中澄凝。每以小豆大綿裹。塞入鼻中。日三。先患熱後鼻中生赤爛瘡者。以黃芩梔子當歸細辛

通關散

(出御藥院方)

腦風鼻息不通。不聞香臭。或鼻流清涕。多嚏肩項拘

急。頭目昏痛。風府怯寒。

原蠶蛾(瓦上炒黃)白附子(炮)苦蔘益智(去皮)蒺藜子(炒去角)幹薄荷(各一兩)上爲散。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增損防風通聖散

(出御藥院方)

肺氣不和。鼻中不利。

黍粘子桔梗桑白皮紫菀茸(以上各半兩)荊芥穗(四兩)甘草(二兩以上各生用)上

補肺杏仁煎肺傷寒氣咳嗽唾痰。聲重鼻塞。氣息不通。

杏仁(去皮尖雙仁二兩研)棗肉〔煮去皮核一(半)升〕白蜜生薑汁〔各半兩(升)

皂莢散

(出聖惠方

鼻塞不通。

皂莢(炙去皮並子)細辛(去苗葉)辛夷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附子(炮裂去皮臍

木通丸

(出聖惠方

鼻塞氣息不通。不聞香臭。並有息肉及鼻。

木通(銼)細辛附子(炮裂去皮臍以上各一兩)上爲末。煉蜜和丸。如棗核大。每夜臨臥

蓽澄茄丸

(出御藥院方)

鼻塞不通。

蓽澄茄(半兩)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半)上爲細末。糖霜蜜和丸。如櫻桃大。每服

菖蒲散

(一名皁角散聖惠方

鼻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菖蒲皁角(炙去皮子各一兩)上爲散。每服一錢。綿裹塞鼻中。仰臥少時。

治鼻中窒塞。氣息不通者。皆已有肉柱。柱若不出。終不能瘥。餘藥雖暫通利。旋

生長。白雄犬膽(一枚)地膽(二十枚)上先搗羅地膽爲細散。納犬膽中以繩系定。三日乃於日六日當柱落後

鐺墨散

(出危氏方)

鼻窒塞。氣息不通。亦治久患鼻瘡。膿極臭者。

用鐺墨半兩即百草霜爲散。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涼水亦得。

槐葉湯

(出聖惠方

鼻窒塞。氣息不通。

槐葉一兩以水三盞。煮取二盞。去槐葉。下蔥白二寸。豉一合。更煎五七沸。去滓。分

鼻窒塞不通。兼治衄血

(出聖惠方)用小薊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陰囊。腫滿恐死。夜

禦寒湯

(東垣先生蘭室祕藏方)

寒氣風邪傷於皮毛。令人鼻壅塞。咳嗽

喘。

黃(二錢)人蔘(半錢)炙甘草(三分)黃柏(二分)款冬花黃連(各一分)防風羌分)上咀

鼻塞

(出本草)用燒麻鞋灰。吹鼻中立通。一名千里馬。即麻鞋也。

治酒後熱毒鼻塞身熱。利大小腸。

(出本草)以水芹莖葉。搗絞取汁服之。

鼻塞

(出本草)以幹柿三枚細切。粳米三合。豉少許。煎粥空心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