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明 朱橚;滕碩;劉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痰飲

(附論)夫痰之爲害。多因外感五邪。乃寒暑燥溼風。內傷七氣。乃喜怒憂思驚恐恚。因五邪而得者多因氣。華。宜因熱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因暑而得者。消暑丸。因氣不調。鬱結而成者。宜服參蘇飲四七湯二陳湯。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切記不痛擊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儒門事親雲。一婦人心下臍上結硬如鬥。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鍼灸毒藥。禱祈無數。如捕風然。一日戴人見之曰。此寒痰。診其兩手寸脈皆沉。非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連吐六七升。其塊立消過半。俟數日後。再吐之。其涎沫類雞黃腥臭特殊。約吐去二三升。凡如此者三。投以人蔘調中湯五苓散調之。腹已平矣。又云。婦人從年少時。因大哭罷。痛飲冰水。困臥。水停心下。漸發痛悶。醫氏鹹以爲冷積。治之以溫熱劑。及禁食冷物。一聞茶氣。病輒內作。如此數年。燔針燒艾。瘡孔數十。十餘年後。小便赤黃。而大便祕悶。兩目加昏。積水轉甚。流於兩脅。世謂水癖。或謂支飲。、漆、棱、術。攻磨之藥。竟施之矣。食日衰。積日茂。上至鳩尾。旁至兩脅及臍下。但發之時。按之如水聲。小腹結硬。手不可近者月發五七次。甚則欲死。諸藥皆厭。二十餘年。求戴人發藥。診其脈。寸口獨沉而遲。此胸中有痰。先以瓜蒂散湧痰五七升。不數日。再越。痰水及鬥。又數日。上湧數升。凡三湧三下。汗如水者亦三。其積皆去。以流溼消飲之藥調之。月餘大瘥。

旋復花丸

(出御藥院方)

治停痰積飲在脅下。久而不愈。漸成癖。心腹脹滿

瘦。不能食

水。將根據兩脅注痛旋復花(去梗)桂心(去皮)枳實麩炒去瓤)人蔘(各一兩)乾薑(炮)芍藥白朮(各炒幹)橘皮(去瓤黑心)厚朴(去粗皮生薑炙一兩七錢半)上爲末。水糊爲丸。

柴胡半夏湯

(出永類鈐方

治痰熱頭痛。利膈除煩悶。手足煩熱。榮衛不

調。

筋骨拘倦。身柴胡(八兩)半夏(二兩半)人蔘去蘆甘草黃麥門冬(各二兩)白朮(二兩)上

四七服

(出濟生拔粹)

喜怒悲思憂恐驚之。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

核。在咽喉之間

盛喘急。或因痰飲中積。嘔逆噁心。並宜服之。婦人性熱者。不能寬解。多被七氣

傷。遂致氣損胸臆。或如梅

香附子。藥久服取效。不可謂紫蘇(二兩)厚朴(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丸子

大半夏湯

(出大全良方)

痰飲脾胃不和

半夏白茯苓生薑(各一分)上咀。作一服。每遇膈間有寒痰。以水二盞。煎至一盞。二陳

瓜蒂散

(出大全良方)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

硬。

氣上咽喉瓜蒂(炒黃)赤小豆(各半兩)上爲細末。取一錢。頭一服。湯七合。使先漬之。須臾煮作脈

茯苓丸

(出大全良方)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半兩炮製風化朴硝(一分)上爲末。薑汁煮。糊爲丸如

控涎丹

(出大全良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

釣痛。坐臥不

疑是風毒結聚。

涎。手腳重墜。冷痹氣不通。誤認爲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藥。不過數服。

其疾自痊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炒)上爲末。糊丸梧桐子大。臨臥淡薑湯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