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背

瘡瘍 中醫學 中醫病名 有頭疽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ā bèi

2 概述

發背爲病名[1]。爲有頭疽生於脊背者[1]。見《劉涓子鬼遺方》卷三。臟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臟腑氣血不調,或火毒內鬱,或陰虛火盛凝滯經脈使氣血壅滯不通而發[1]。又因發病部位不同而有上發背中發背下發背;後世又有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之分;因形態不同而有蓮子發蜂窩發之稱[1]。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2]。可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外用金黃膏貼敷,腐肉不去用九黃丹五五丹;若瘡面大,腐肉難脫,則應手術切除,腐去用生肌散生肌玉紅膏[2]。初起瘡形平塌,根形漫腫,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膿遲,膿質清稀,神疲少食,面色無華,脈數無力,舌絳或淡者屬虛證[2]。若偏於陰虛者,內服竹葉黃芪湯;若氣血雙虛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實證,同時可加桑柴火烘法[2]

3 分類

3.1 按發病部位不同

3.1.1 上發背

上發背爲病名[3]。系有頭疽生於上背部天柱骨(第七頸椎)之下者[3]。出《瘡瘍經驗全書》卷四。又名脾肚發脾肚癰[3]

3.1.2 中發背

中發背爲病名[4]。系有頭疽生於背中心筋縮穴者[4]。出《瘡瘍經驗全書》卷四。又名對心發[4]。多因心火盛,熱邪聚會於該處而發[4]

3.1.3 下發背

下發背爲病名[5]。系有頭疽生於腰部命門穴者[5]。出《瘡瘍經驗全書》卷四。又名對臍發[5]。多因火毒傷腎所致[5]

3.1.4 上搭手

上搭手爲病名[6]。系有頭疽生於背上部肺俞穴處,手由上可搭着者[6]。出《瘍醫準繩》卷三。又名上鼠疽肩後疽左右串[6]

3.1.5 中搭手

中搭手爲病名[7]。出《瘍醫準繩》卷四。又名龍疽、青龍疽[7]。系有頭疽生於背中部膏肓穴(第四、五胸椎棘突間,脊柱旁開3寸)處,手後伸於背中部正可搭着此部位[7]

3.1.6 下搭手

下搭手爲病名[8]。出《瘍醫準繩》卷四。又名腎俞發、腰疽、連腎發[8]。指有頭疽生於腰部腎俞穴(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脊柱旁三寸)處,患者手由下可搭着者[8]

3.2 形態不同

3.2.1 蓮子發

蓮子發爲病名[9]。見《仙傳外科祕方》卷九。指生於肩、背部之有頭疽狀似蓮蓬者[9]。即蜂窩發[9]蜂窩發有頭疽之嚴重者[10]。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九。多生於胸脅肩後,或脊旁[10]。因癰初起表面便有多個膿頭,很似蓮蓬頭,故又有蓮蓬髮蓮子發之名;中期則因損害加深,部分潰膿,狀似蜂窩,故名蜂窩發蜂窩疽[10]

3.2.2 蜂窩發

蜂窩發有頭疽之嚴重者[10]。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九。多生於胸脅肩後,或脊旁[10]。因癰初起表面便有多個膿頭,很似蓮蓬頭,故又有蓮蓬髮蓮子發之名;中期則因損害加深,部分潰膿,狀似蜂窩,故名蜂窩發蜂窩疽[10]

4 治療方法

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10]。可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外用金黃膏貼敷,腐肉不去用九黃丹五五丹;若瘡面大,腐肉難脫,則應手術切除,腐去用生肌散生肌玉紅膏[10]。初起瘡形平塌,根形漫腫,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膿遲,膿質清稀,神疲少食,面色無華,脈數無力,舌絳或淡者屬虛證[10]。若偏於陰虛者,內服竹葉黃芪湯;若氣血雙虛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實證,同時可加桑柴火烘法[10]

5 因失治或誤治發生陷證者治療方法

本病若因失治或誤治發生陷證者,按照陷證治療[10]。《瘍科心得集》捲上:“……有三陷變局,謂火陷幹陷虛陷也。火陷者,氣不能引血外腐成膿,火毒反陷入營,漸致神迷發痙發厥;幹陷者,膿腐未透,營衛已傷,根盤紫滯,頭頂乾枯,漸致神識不爽,有內閉外脫之象;虛陷者,膿腐雖脫,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板亮,脾氣不復,惡穀日減,形神俱削,漸有腹痛便泄,寒熱宛似損怯變象,皆不治之證也。”

5.1 火陷

火焰[質疑]火陷爲病證名[11]。見《瘍科心得集》捲上。爲瘡瘍陷證之一[11]。多見於有頭疽毒盛期[11]。因氣不能引血化腐成膿,火毒反陷入營所致[11]。證見:瘡色紫黯,瘡口乾枯無膿,根盤散漫,壯熱口渴便祕、尿短赤,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舌絳脈數等[11]。治宜清營涼血解毒爲主,補養爲輔,方用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人蔘、生黃芪,或清營湯,配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11]

5.2 幹陷

幹陷爲病證名[12]。見《瘍科心得集》捲上。爲瘡瘍陷證之一[12]。多見於有頭疽化膿期[12]。因氣血雙虧,正不勝邪,不能釀膿託毒外出所致[12]。症見:應成膿而膿腐未透,根盤紫滯,瘡頂乾枯腐爛,膿少而薄,瘡色晦暗,腫勢平塌,悶脹疼痛或微痛,發熱或微惡寒自汗神疲,漸致神識不爽,脈虛數,甚則轉爲肢厥脈微的脫證[12]。治宜補養氣血,託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12]。方用托里消毒散,另加牛黃琥珀沖服,或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若見肢冷、便溏、溲頻者,宜溫補托里,用神功內託散加減[12]

5.3 虛陷

虛陷爲病證名[13]。見《瘍科心得集》捲上。爲瘡瘍陷證之一[13]。多見於有頭疽生肌收口[13]。因素體脾腎陽虛,加之患瘡瘍傷氣血所致[13]。證見:瘡口腐肉脫盡而瘡面肉芽色淡,狀如鏡面,光白板亮,新肉不生,經久不斂,不知疼痛,伴見形寒發熱;病趨惡化,或現神疲納呆腹痛泄瀉自汗肢冷,舌淡無苔,脈沉細或虛大無力,轉爲脫證[13]。治宜補養脾胃,方用補中益氣湯益胃湯;已成脫證者,應以溫補脾腎爲主,扶陽固脫,用附子理中湯肉桂龍骨牡蠣[13]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0.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0.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4.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1.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77.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8.
  11.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7.
  12.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
  13.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