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

明 朱橚;滕碩;劉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傷寒溼溫

(附論)夫傷寒有五。其一爲中溼。蓋風溼之氣。中人爲病。發熱。與相類。故曰溼溫。此因汗出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是謂中溼。若風溼相搏。則一身盡痛。日晡爲劇。溼熱相蒸。則心動大細歌雲。其人溼氣素來傷。暑氣重傷病癒猖。多汗其人雙脛冷。溼溫當辨脈陰陽。又云。溼溫不可發汗發汗則死。名曰重。醫殺之也。宜術附湯白虎加蒼朮湯。又問兩熱相小而如此名中溼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溼。溼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爲中溼。脈細者。非也。主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至真要大論雲。治溼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雲。溼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大由多非肢體痛。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此名風溼也。脈浮。爲風溼。是風氣溼氣相搏。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汗。但身潤桂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溼溫。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麻黃(去根節三兩煎去沫)杏仁(去皮尖雙仁三十枚炒)薏苡仁(一兩)甘草(炙一兩)上

加術麻黃湯溼家身煩疼。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去根節三兩)桂(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七十枚)白朮(四兩

防己黃湯風溼。脈浮。身重。汗惡風者。並治風水。脈浮。身重。不出汗

防己(四兩)黃(五兩)甘草(炙二兩)白朮(三兩)上咀。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黃。下如

杏仁湯風溼。身體疼痛惡風。微腫。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十五枚)桂(去皮)麻黃(去根節先煮一兩沸焙乾)芍藥天門冬(時候

溫風丸溼溫。身寒身涼。脈短。日逐有汗者。下虛。上攻頭目昏痛者。

白附子陽起石滑石(各一兩)寒水石(四兩燒)上搗研爲末。用糯粥飲和丸。如梧桐子

安息香丸溼溫傷寒。四五日後。汗出。肢體冷。

安息香(一分)五靈脂(二兩半)麻黃(去根節半兩)附子尖(七個)巴豆(去皮醋煮半兩)性。生薑湯化下。

茵陳五苓散傷寒溼溫熱病感冒後。發爲黃膽。小便赤。煩渴發熱。不得安寧。

此蓋汗下太早。服藥不對證。因感溼熱病。以致遍身發黃。予嘗用茵陳五苓散治之。

甚妙。

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加入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一錢半。柴胡一錢半。酒後得證。前服

白虎加蒼朮湯溼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上銼散。每服五錢胸項餘曰加蒼賊邪邪。爲正最於每至暑月。兩足汗未嘗幹。每服此藥二三盞。即便愈。

茯苓白朮湯。治溼溫

茯苓乾薑甘草白朮桂(各一錢半)上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服。

麻黃加葛根湯太陽表病。風溼相搏。營衛俱病。一身盡疼。表氣不和。當汗

而解之。風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麻黃桂枝葛根(各一兩)甘草(半兩)上銼細。每服五錢。或

知母幹葛湯風溼。身體內熱甚者。

知母(三錢)幹葛(八分)石膏(六錢)葳蕤(五錢)甘草(炙)黃芩木香升麻生南每服五錢。

栝蔞根湯治風溼加渴者。

栝蔞根(三分)石膏(二兩)生葛根(一兩半乾者三錢)人蔘防風甘草(炙各半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