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頭痛
頭痛(headache[1][2])爲病證名[3]。亦稱頭疼[3]。是指以頭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3]。出《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頭部疼痛,包括頭的前、後、偏側部疼痛和整個頭部疼痛[3]。頭爲“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會於此[3]。凡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導致陽氣阻塞,濁邪上踞,肝陽上亢,精髓氣血虧損,經絡運行失常者,均能發生頭痛[3]。除服藥治療外,還可根據病機,配合鍼灸療法,常可提高療效[4]。鍼灸治療頭風有較好療效,但應結合現代診斷方法,注意與顱腦實質性病變作鑑別,以便及時治療原發病[5]。
頭痛是臨牀上常見的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亦可出現予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5]。
本條所討論的頭痛,主要是內科雜病範圍內,以頭痛爲主要症狀者,若屬某一種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兼證,不列入本條討論範圍。
3.1 古人論述
本病證歷代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篇》有“腦風”、“首風”之名,把頭痛之因責於外來之邪,因於風寒之氣侵犯頭腦而致頭痛。《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還提出:“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黃帝內經素問》認爲,六經病變皆可引起頭痛。《傷寒論》六經條文中明確提出頭痛的只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厥陰病,而太陰,少陰則無。《東垣十書》則將頭痛分爲內傷頭痛和外感頭痛,根據症狀和病因的不同而有傷寒頭痛、溼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厥逆頭痛等。還在《黃帝內經素問》和《傷寒論》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這樣便成爲頭痛分經用藥的開始。《丹溪心法·頭痛》認爲:“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故又有痰厥頭痛,氣滯頭痛之名。《普濟方·頭痛附論》曰:“若人氣血俱虛,風邪傷於陽經,入於腦中,則令人頭痛也。又有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頭痛。”尚有頭風一名,實際上仍屬於頭痛。故《證治準繩·頭痛》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爲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爲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5]
3.2 頭痛的病因病機
頭爲“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爲髓海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府清陽之氣,皆上注於頭,故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抑清陽,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均可發生頭痛[5]:
風邪侵襲上犯巔頂,經絡阻遏,或挾溼邪矇蔽清竅可發頭痛;情志所傷,肝失疏泄,氣滯不暢,鬱而化火,上擾清竅可致頭痛;腎水不足,腦海空虛,水不涵木可致頭痛;稟賦虛弱,營血虧虛,不能榮於腦可致頭痛;恣食肥甘,脾失健運,溼痰上蒙可致頭痛;外傷跌僕,氣血瘀滯,脈絡被阻可致頭痛。
誠如《醫碥·頭痛》說:“頭爲清陽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氣相侵,內而六府經脈之邪氣上逆,皆能亂其清氣,相搏擊致痛,須分內外虛實。”[5]
3.2.1 外感頭痛
外感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溼、熱等外邪,而以風邪爲主。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巔高之上,惟風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襲於經絡,上犯巔頂,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而致頭痛。又風爲百病之長,多夾時氣而發病。若挾寒邪,寒凝血滯,絡道被阻,而爲頭痛;若挾熱邪,風熱上炎,侵擾清空,而爲頭痛;若挾溼邪,溼蒙清空,清陽不展,而致頭痛。如《醫碥·頭痛》說:“六淫外邪,惟風寒溼三者最能鬱遏陽氣。火暑燥三者皆屬熱,受其熱則汗泄,非有風寒溼襲之,不爲患也。然熱甚亦氣壅脈滿,而爲痛矣。”[5]
3.2.2 內傷頭痛
腦爲髓之海,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氣血上充於腦,故內傷頭痛,其發病原因,與肝、脾、腎三髒有關。因於肝者,一因情志所傷,肝失疏泄,鬱而化火,上擾清空,而爲頭痛;一因火盛傷陰,肝失濡養,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因於腎者,多由稟賦不足,腎精久虧,腦髓空虛而致頭痛。亦可陰損及陽,腎陽衰微,清陽不展,而爲頭痛。因於脾者,多系飢飽勞倦,或病後產後體虛,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後,營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腦髓脈絡,而致頭痛。或飲食不節,嗜酒肥甘,脾失健運,痰溼內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陽而致頭痛。如《類證治裁·頭痛》說:“頭爲天象,諸陽會焉,若六淫外侵,精華內痹,鬱於空竅,清陽不運,其痛乃作。”說明外感、內傷均可導致頭痛。[5]
3.2.3 外傷頭痛
外傷跌僕,久病入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不通則痛,每易致頭痛[5]。
3.3 頭痛的症狀
臨牀上,以風邪襲絡、肝陽上亢、痰濁阻遏、瘀血阻絡及氣血虛弱等因所致的頭痛爲多見[6]。
風邪襲絡者,頭痛陣作,或抽掣、脹急[6]。其中頭痛劇烈、經久不愈、時作時止而呈發作性者,稱“頭風”[6]。
肝陽上亢者,頭痛目眩、巔頂及顳側疼痛爲重,伴心煩善怒、面赤口苦等[6]。
風熱爲重:頭痛而脹,發熱,口渴欲飲,便祕溲黃,苔黃,脈浮數。
內傷頭痛 發病較緩。
腎虛髓不上承:頭痛眩暈,耳鳴腰痛,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舌紅苔少,脈細無力。
氣血虛弱:頭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勞則加甚,舌淡,脈細弱。
血瘀阻絡:頭痛遷延日久,或頭有外傷史,痛有定處如錐刺,舌質暗,脈細澀。
3.4 頭痛的中醫分類
3.4.1 按病因分類
從病因分,有外感頭痛,可由感冒風寒、風熱、風溼,傷暑,火邪致痛及傷寒頭痛等;有內傷頭痛,可由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肝陽、傷食、瘀血致痛等[6]。
3.4.1.1 外感頭痛
外感頭痛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頭痛[7]。特點是起病較急,頭痛持續不解,並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骨節疼痛,咳嗽等,多屬實證[7]。《景嶽全書·雜證謨》:“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
由於外邪性質,受邪部位和疾病發展階段的不同[7],外感頭痛有傷風頭痛、傷寒頭痛、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溼頭痛、傷暑頭痛、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等不同名稱[7]。見本條辨證治療部分。
3.4.1.2 內傷頭痛
內傷頭痛(endogenous headache[7])是指人體臟腑、氣血損傷,或內邪上擾所致的頭痛[8][8]。《景嶽全書·雜證謨》:“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爲拘矣。”
內傷頭痛包括肝風頭痛[8],食積頭痛[8],痰濁頭痛[8],痰厥頭痛[8],氣虛頭痛[8],血虛頭痛[8],陰虛頭痛[8],陽虛頭痛[8],腎虛頭痛[8],瘀血頭痛[8],痰溼頭痛[8],肝陽頭痛等[8]。以虛證居多[8]。
3.4.2 按經絡分類
從經絡分,有三陽頭痛(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三陰頭痛(太陰頭痛、厥陰頭痛、少陰頭痛)等[8]。
3.4.3 按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發作規律及疼痛部位分類
從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發作規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頭痛、頭風、偏頭痛、雷頭痛、腦風、巔頂痛、久頭痛等[8]。
3.5 頭痛的辨證治療
頭痛的原因雖屬多端,但臨牀上辨證的關鍵,首先分清外感,內傷,辨別虛實[8]。
除詳問病史,根據各種症狀表現的不同,辨別致病之因以外,尤應注意頭痛之久暫,疼痛之性質、特點及部位之不同,辨別外感和內傷,以便進行辨證論治。一般外感頭痛,爲時短暫,多由風邪爲主,但必鬚根據其挾寒、挾熱、挾溼而隨證治療[8]。內傷頭痛,爲時較久,臨牀所見,有虛有實,或虛中挾實,錯綜複雜[8]。如腎虛和氣血虧虛而致的頭痛爲虛證;痰濁和瘀血而致的頭痛爲實證;肝陽上亢而致的頭痛多爲本虛標實[8]。由於病情是複雜多變的,因此必須分清標本主次,找其所屬主因,結合整體病理機轉,進行治療,切勿採用頭痛醫頭,僅重視止痛藥物,是不符合辨證的[8]。
頭爲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絡皆循頭面,厥陰經上會於巔頂,故頭痛可根據發病部位之異,參照經絡循行路線,加以判斷,則有利於審因施治。大抵太陽經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項;陽明經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厥陰經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系。至於瘀血頭痛,則頭痛多見於刺痛、鈍痛、固定痛,或有頭部外傷及久痛不愈史;痰濁頭痛,常見噁心嘔吐。臨牀辨證既應注意頭痛的不同特點,同時還應結合整體情況,及其有關兼證全面分析,以便處方用藥[8]。
在臨牀上治療頭痛,可按照頭痛的部位,參照經絡循行路線,選用不同的“引經藥”對發揮原方療效,有一定幫助。如太陽頭痛,選用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頭痛,選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陽頭痛,選用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選用吳萸、藁本等。[8]
除服藥治療外,還可根據病機,配合鍼灸療法,常可提高療效[8]。
3.5.1 外感
外感頭痛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頭痛[8]。特點是起病較急,頭痛持續不解,並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骨節疼痛,咳嗽等,多屬實證[8]。,治宜祛風散邪爲主。
外感頭痛一般痛勢較劇,多表現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
《景嶽全書·雜證謨》:“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
3.5.1.1 外感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義:以祛風爲主。
隨證配穴:前頭痛-印堂,偏頭痛-外關,後頭痛-天柱,頭頂痛—四神聰,風熱—曲池,風寒—風門拔火罐,風溼—頭維、陰陵泉。
操作:毫針刺,瀉法,風寒可配合灸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3.5.1.2 傷風頭痛
《脈因證治·頭目痛》:“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痛,皆因冷風所吹。”
《醫林繩墨·頭痛》:“有風寒克於頭,令人鼻塞聲重,自汗惡風,此傷風之頭痛也。”
3.5.1.2.1 傷風頭痛的症狀
《醫學六要·頭痛》:“傷風頭痛,脈緩而浮,或左脈微急,證兼鼻塞,眼脹目赤,傷風頭痛也。”
3.5.1.2.2 傷風頭痛的方藥治療
《醫學六要·頭痛》:“傷風頭痛…宜解肌,冬月桂枝湯,余月十味芎蘇飲。”
3.5.1.2.3 傷風頭痛的鍼灸治療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9]。風邪襲絡者加合谷、列缺[9]。
3.5.1.3 傷寒頭痛
3.5.1.3.1 傷寒頭痛的症狀
《醫學六要·頭痛》:“傷寒頭痛,脈浮而緊,身形拘急,惡寒脊強,身大熱。”
3.5.1.3.2 證候分析
《蘭室祕藏·頭痛門》:“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3.5.1.3.3 傷寒頭痛的方藥治療
3.5.1.4 風寒頭痛
風寒頭痛即頭痛·風寒證(headache with wind-cold syndrome[10]),是指外感風寒邪氣,以頭痛連及項背,常有拘急收緊感,或伴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等爲常見症的外感頭痛證候[10]。可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1]。
3.5.1.4.1 症狀
外有風寒表證而頭痛劇烈[11]。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骨節痠痛,鼻塞流清涕,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11][11]。
3.5.1.4.2 證候分析
頭爲諸陽之會,風寒外襲,循太陽經上犯巔頂,清陽之氣被遏,故頭痛乃作。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行巔頂,循項背,故其痛連及項背,風寒束於肌表,衛陽被遏,不得宣達,故惡風畏寒。寒屬陰邪,得溫則減,故頭痛喜裹。無熱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均爲風寒在表之徵[11]
3.5.1.4.3 治法
3.5.1.4.4 風寒頭痛的方藥治療
可川芎茶調散[備註]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荊芥、薄荷、羌活、細辛(或香附)、白芷、甘草、防風加減。方中川芎、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等辛溫藥有疏風散寒、止痛作用。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爲臨牀治外感頭痛之要藥。若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乾嘔、吐涎沫,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治當溫散厥陰寒邪,用吳茱萸湯[備註]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蔘、生薑、大棗去人蔘、大棗加半夏、藁本、川芎之類,以溫散降逆。[11]
3.5.1.4.5 風寒頭痛的推拿治療
選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攢竹、陽白、百會、四神聰、肺俞、風門。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先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髮際至頭維、太陽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從印堂穴開始經魚腰、太陽至耳前,反覆分推3~5遍。然後指揉印堂、攢竹、魚腰、陽白、太陽、百會、四神聰,每穴約1分鐘。用指尖擊法從前額部向後頸部反覆叩擊1~2分鐘。用五指拿法從前額髮際處拿至風池處,反覆操作3分鐘左右。用梳法從前額髮際至後頸髮際處,反覆操作1分鐘。用左右結構:㨰法在項背部施術,約3分鐘。指按揉肺俞、風門,每穴約2分鐘。直擦背部膀胱經,以透熱爲度。
3.5.1.4.6 風寒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諸症消失後可鞏固多灸1~2次。
3.5.1.5 風熱頭痛
風熱頭痛即頭痛·風熱證(headache with wind-heat syndrome[13]),是指外感風熱邪氣,以頭痛而脹,甚則如裂,發熱惡風,面紅赤,口渴喜飲,大便祕結,小便黃赤,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外感頭痛證候[13]。
3.5.1.5.1 風熱頭痛的症狀
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或鼻塞流濁涕,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祕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13][14]。
《醫林繩墨·頭痛》:“上攻頭目,或連齒鼻不定而作痛者,此爲風熱之頭痛也。”
3.5.1.5.2 證候分析
熱爲陽邪,其性炎上,風熱中於陽絡,上擾清竅,故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面紅目赤,亦爲熱邪上炎之徵。風熱之邪犯衛,故發熱惡風。熱盛耗津,則口渴欲飲,便祕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均爲風熱邪盛之象。[14]
3.5.1.5.3 治法
3.5.1.5.4 風熱頭痛方藥治療
可用芎芷石膏湯[備註]芎芷石膏湯(《醫宗金鑑》):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加減。本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爲主藥,以疏風清熱,但方中羌活、藁本偏於辛溫,對熱盛不宜,則可改用黃芩、薄荷,山梔以辛涼清解。若熱甚傷津,證見舌紅少津,則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祕結,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者,可合用黃連上清丸[備註]黃連上清丸(《古今醫方集成》):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菊花、桔梗、薄荷、川芎、大黃、連翹、當歸、葛根、玄蔘、花粉、薑黃苦寒降火,通腑泄熱。[14]
3.5.1.5.5 風熱頭痛的推拿治療
選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攢竹、陽白、百會、四神聰、肺俞、風門、大椎、曲池、風池、肩井。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先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髮際至頭維、太陽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從印堂穴開始經魚腰、太陽至耳前,反覆分推3~5遍。然後指揉印堂、攢竹、魚腰、陽白、太陽、百會、四神聰,每穴約1分鐘。用指尖擊法從前額部向後頸部反覆叩擊1~2分鐘。用五指拿法從前額髮際處拿至風池處,反覆操作3分鐘左右。用梳法從前額髮際至後頸髮際處,反覆操作1分鐘。指按揉大椎、肺俞、風門,每穴各1分鐘。拿曲池、合谷,每穴約1分鐘。用拍法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以皮膚微紅爲度。
3.5.1.5.6 風熱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迴旋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溫熱紅暈,每日1次,疾病痊癒後可鞏固多灸1~2次。
3.5.1.6 風溼頭痛
風溼頭痛即頭痛·風溼證(headache with wind-damp syndrome[14]),是指外感風溼之邪,以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身熱不揚,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等爲常見症的外感頭痛證候[14]。
3.5.1.6.1 風溼頭痛的症狀
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腹脹,噁心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口乾少飲,苔白膩,脈濡或浮緩[14][15]。
3.5.1.6.2 證候分析
風溼外感,上犯巔頂,清空爲邪阻遏,故頭痛如裹。脾司運化而主四肢,溼濁中阻,脾陽爲溼所困,故見四肢困重,納呆胸悶。溼邪內蘊,不能分清泌濁,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均爲溼濁中阻之象。[15]
3.5.1.6.3 治法
3.5.1.6.4 風溼頭痛的方藥治療
風溼頭痛治宜祛風化溼,可用玉壺丸、加減神術散、羌活勝溼湯等方[15]。
可用羌活勝溼湯[備註]羌活勝溼湯(《內外傷辨惑論》):羌活、獨活、川芎、蔓荊子、甘草、防風、藁本加減。方中用羌活、獨活、川芎、防風、蔓荊子、藁本等辛溫藥重在祛風以勝溼,爲治風溼外感頭痛之主藥。若溼濁中阻,症見胸悶納呆、便溏,可加蒼朮、厚朴、陳皮、枳殼等以燥溼寬中。若噁心嘔吐者,可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15]
若頭痛發生於夏季暑溼內侵,症見身熱汗少,或身熱微畏寒,汗出不暢,口渴胸悶,乾嘔不食,治宜清暑化溼,用黃連香薷飲[備註]黃連香薷飲(《類證活人書》):黃連、香薷、厚朴加藿香、佩蘭、荷葉、竹茹、知母等。[15]
3.5.1.7 傷暑頭痛
3.5.1.7.1 傷暑頭痛的症狀
症見頭脹痛,身熱汗多,心煩口渴,面垢,舌苔膩或黃膩,脈微帶數[16]。
3.5.1.7.2 傷暑頭痛的方藥治療
3.5.2 內傷
內傷頭痛(endogenous headache[16])是指人體臟腑、氣血損傷,或內邪上擾所致的頭痛[16][16]。《景嶽全書·雜證謨》:“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爲拘矣。”一般起病緩慢[16],痛勢較緩[16],多表現爲隱痛、空痛、昏痛,痛勢悠悠,遇勞累受風或情志刺激則常易發作[16],時作時止[16],並有臟腑氣血不足或內邪的證候[16],多屬虛證。治宜補虛爲主。但亦有虛中挾實者,如痰濁、瘀血等,當權衡主次,隨證治之。
《症因脈治·頭痛論》:“頭痛之因,或元氣虛寒,遇勞即發,或血分不足,陰火攻衝,或積熱不得外泄,或積痰留飲,或食滯中焦,或七情惱怒,肝膽火鬱,皆能上衝頭角,而成內傷頭痛之症也。”
3.5.2.1 肝風頭痛
肝風頭痛又稱頭痛·肝風內動證(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stirring of liver wind[16]),是指肝風擾動,以頭痛,上及巔頂,下連齒頰,情志抑鬱,腰痠膝軟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16]。
3.5.2.1.1 治法
3.5.2.1.2 肝風頭痛的方藥治療
可用天麻鉤藤飲[備註]天麻鉤藤飲(《雜病診治新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梔、黃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減。本方重在平肝潛陽熄風,對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療效較好。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以平肝潛陽;黃芩、山梔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補肝腎;夜交藤、茯神以養心安神,另再加入牡蠣、龍骨加強重鎮潛陽之功。[16]
3.5.2.2 肝陽頭痛
肝陽頭痛即頭痛·肝陽上亢證(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liver yang[16]),是指肝陽上擾,以頭昏脹痛,兩側爲重,心煩易怒,夜寐不寧,口苦面紅,或兼脅痛,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16]。常見於高血壓病、血管性頭痛、眼原性頭痛等疾患[17]。
3.5.2.2.1 肝陽頭痛的症狀
頭角及巔頂掣痛,眩暈煩躁易怒,夜眠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苔薄黃,脈弦有力[17][17]。
《類證治裁·頭痛》:“內風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海。”
3.5.2.2.2 證候分析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失條達,肝陽偏亢,循經上擾清竅,故頭痛而眩。肝火偏亢,擾亂心神,則心煩易怒,夜眠不寧。肝膽氣鬱化火,肝陽上亢,故脅痛,口苦面紅。苔薄黃,脈弦有力,均爲肝陽盛之象。[17]
3.5.2.2.3 治法
3.5.2.2.4 肝陽頭痛的方藥治療
治宜平肝潛陽爲主,用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等[17]。《醫醇賸義·諸痛》:“有因於火者,肝陽上升,頭痛如劈,筋脈掣起,痛連目珠,當壯水柔肝,以息風火。”用羚羊角湯、龍膽瀉肝湯等方[17]。
可用天麻鉤藤飲[備註]天麻鉤藤飲(《雜病診治新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梔、黃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減。本方重在平肝潛陽熄風,對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療效較好。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以平肝潛陽;黃芩、山梔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補肝腎;夜交藤、茯神以養心安神,另再加入牡蠣、龍骨加強重鎮潛陽之功。如肝腎陰虛,症見頭痛朝輕暮重,或遇勞加劇,脈弦細,舌質紅等,上方可酌加生地、何首烏、女貞子、枸杞子,旱蓮草、石斛等滋養肝腎之藥。若頭痛甚劇,脅痛,口苦面紅,便祕溲赤、苔黃、脈弦數,肝火偏旺者,治宜清肝泄火,上方可加鬱金、龍膽草、夏枯草等。[17]
3.5.2.2.5 肝陽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一:
方義:旨在平肝。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2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二: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17]。肝陽上亢者加太沖、三陰交[17]。
方三: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懸顱、頷厭、風池、太沖、丘墟、阿是穴。
方義:肝陽上亢,多挾少陽風熱循經上犯,因而頭痛多偏於額角。故近部取懸顱、頷厭、風池、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經氣,有清熱、熄風、鎮痛的作用。遠部取太沖、丘墟,以平肝潛陽。
3.5.2.2.6 肝陽頭痛的推拿治療
選穴:印堂、上星、神庭、陽白、風池、肩井、肝俞、陽陵泉、太沖、行間。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先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髮際至上星、神庭穴,往返5~6遍。按揉陽白穴,2~3分鐘。用拿法輕拿風池、肩井穴各1分鐘。用指按揉肝俞、陽陵泉、太沖、行間,每穴約1分鐘。用掃散法在頭兩側膽經循行部位交替操作,各操作20次。
3.5.2.2.7 肝陽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平時可保健施灸。
3.5.2.3 肝腎陰虛
3.5.2.3.1 症狀
頭痛眩暈,時輕時重,視物模糊,五心煩熱,口乾,腰痠腿軟,舌紅少苔,脈細弦[17]。
3.5.2.3.2 證候分析
肝腎陰虛,髓海空虛,腦絡失養,故頭痛眩暈。目失所養,則視物模糊。筋脈失養,故腰膝痠軟無力。陰虛生內熱,熱蒸於裏,故五心煩熱。津不上潤,則口乾。舌紅少苔、脈細爲陰虛之徵,弦脈爲疼痛之象[17]。
3.5.2.3.3 肝腎陰虛所致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義:百會爲督脈穴,督脈入絡腦,針之可補益腦髓而止痛定眩。太沖透湧泉滋腎陰而潛肝陽。肝俞、腎俞、三陰交可補肝益腎,滋陰益髓,以求治本。
3.5.2.4 腎虛頭痛
腎虛頭痛[17]即頭痛·腎精虧虛證(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essence insufficiency[17]),是指腎精虧虛,以頭痛且空,眩暈耳鳴,腰膝痠軟,神疲乏力,滑精或帶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17]。《證治準繩·頭痛》:“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
3.5.2.4.1 病因病機
3.5.2.4.2 腎虛頭痛的症狀
頭痛且空,每兼眩暈,腰痛痠軟,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耳鳴少寐,舌紅少苔,脈細無力[18]。
腎陰虛爲主者,症見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18]。
腎陽虛爲主者,頭痛而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18]。
3.5.2.4.3 證候分析
腦爲髓海,其主在腎,現腎虛髓不上榮,腦海空虛,故頭腦空痛,眩暈耳鳴。腰爲腎之府,腎虛精關不固而遺精,女子則帶脈不束而帶下。少寐,舌紅少苔,脈細無力是腎陰不足,心腎不交之象。[18]
3.5.2.4.4 治法
3.5.2.4.5 腎虛頭痛的方藥治療
腎陽虛爲主者治宜溫補腎陽,可用右歸丸、正元丹等方加減[18]。腎陰虛爲主者治宜滋補腎陰爲主,可用六味丸、大補元煎加減[18]。
可用大補元煎[備註]大補元煎(《景嶽全書》):人蔘、炒山藥、熟地黃、杜仲、枸杞子、當歸、山茱萸、炙甘草加減。本方重在滋補腎陰。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杞子滋補肝腎之陰;人蔘、當歸氣血雙補;杜仲益腎強腰。如病情好轉,亦可常服杞菊地黃丸[備註]杞菊地黃丸(《醫級》):枸杞已、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補腎陰潛肝陽以鞏固療效。若頭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證屬腎陽不足,可用右歸丸[備註]右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溫補腎陽,填補精血。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陰經脈,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備註]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治之。[18]
《類證治裁·頭痛》:“腎虛水泛者,頭痛如破,昏重不安,六味湯去丹皮,加沉香,更以七味丸,人蔘湯下。”
3.5.2.4.6 腎虛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義:腦爲髓海,腎虛腦海空虛,督脈入絡於腦,取百會調氣血以榮腦髓,腎俞、太溪俞原相配,補腎益髓;懸鐘爲髓之會,益髓健腦。
操作:毫針刺,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3.5.2.4.7 腎虛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需長期施灸以鞏固療效。
3.5.2.5 氣血虧虛
3.5.2.5.1 症狀
頭痛綿綿,兩目畏光,午後更甚,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脈弱[18]。
3.5.2.5.2 證候分析
氣血虧虛,不能上榮腦髓,脈絡空虛而致頭痛綿綿,午後更甚。氣血不能上充清竅,則羞明畏光。心失所養,故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苔薄、脈弱,均爲氣血不足之象。[18]
3.5.2.5.3 治法
3.5.2.5.4 氣血虧虛所致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一:
方義:督脈並於脊裏而入腦,取上星、百會疏導督脈,活絡止痛。足三裏、血海、三陰交健脾補胃,益氣養血,以治其本。
方二: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18]。氣血虧虛者加氣海、足三裏、脾俞、肝俞、腎俞[18]。
方三:
方義 督脈並於脊裏而入腦,取上星、百會疏導督脈,活絡止痛。足三裏、血海、三陰交健脾補胃,益氣養血,以治其本。
3.5.2.5.5 氣虛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氣血虛損頭痛患者適宜平時保健施灸。
3.5.2.6 氣虛頭痛
氣虛頭痛又稱頭痛·氣虛證(headache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18]),是指氣虛不足,以頭痛隱隱,時發時止,遇勞加重,頭暈,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面色晄白,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或脈大無力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18]。可見於貧血、緊張性頭痛等病[19]。
3.5.2.6.1 病因病機
3.5.2.6.2 氣虛頭痛的症狀
《蘭室祕藏·頭痛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常兼有神疲乏力,飲食無味,脈弱,或大而無力,遇勞則頭痛更甚等[19]。
3.5.2.6.3 氣虛頭痛的方藥治療
治宜健脾益氣,可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加黃芪、蔓荊子等[19]。
3.5.2.7 血虛頭痛
血虛頭痛[19]即頭痛·血虛證(headache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19]),是指血虛不榮,以頭痛隱隱,纏綿不休,面色少華,頭暈,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19]。見於貧血、血管性頭痛等[20]。
3.5.2.7.1 病因病機
3.5.2.7.2 血虛頭痛的症狀
頭痛而暈,心悸不寧,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20]。
眉尖至頭角抽痛,善驚惕,脈芤,或見頭隱隱作痛,頭暈目花,面色㿠白,心悸等[20]。
3.5.2.7.3 證候分析
由於血分不足,虛火上逆,故頭痛而暈。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故心悸易慌。血虛易導致氣虛,則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質淡,脈細弱均爲血虛之象。[20]
3.5.2.7.4 治法
養血爲主
3.5.2.7.5 血虛頭痛的方藥治療
可用用加味四物湯[備註]加味四物湯(《金匱翼》):白芍、當歸、生地、川芎、蔓荊子、菊花、黃芩、甘草爲主方。本方即四物湯加甘草、菊花、蔓荊子、黃芩。方中當歸、白芍、生地、川芎養血調血;菊花、蔓荊子平肝祛風清頭目。若血虛導致氣虛,症見神疲乏力,遇勞加劇,汗出氣短,畏風怕冷等,可加黃芪、黨蔘、細辛。若因肝血不足,肝陰虧損,血虛阻虛並見,出現耳鳴、虛煩、少寐、頭暈明顯則可加首烏、枸杞子、黃精、棗仁等或參照眩暈論治。[20]
3.5.2.8 陰虛頭痛
陰虛頭痛指陰血及陰精虧損所致的頭痛[21]。《景嶽全書·雜證謨》:“陰虛頭痛,即血虛之屬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可見於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症、緊張性頭痛等病[21]。
3.5.2.8.1 病因病機
3.5.2.8.2 陰虛頭痛的症狀
症見頭痛而兼心煩內熱,面紅升火,失眠,舌紅,脈弦細數等[21]。
3.5.2.8.3 陰虛頭痛的方藥治療
治宜滋陰降火,可用滋陰八味煎、玉女煎等方[21]。如陰虛而火不旺者,治當滋陰補血,可用六味地黃丸、四物湯、左歸飲等方[21]。
3.5.2.9 痰濁頭痛
痰濁頭痛即頭痛·痰濁上擾清竅證(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phlegm-turbidity disturbing clear orifices[21]),是指痰濁上擾清竅,以頭痛昏蒙重墜,胸脘痞悶,納呆嘔惡,眩暈,倦怠無力,舌淡紅,苔白膩,脈滑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21]。可見於肌肉緊張性頭痛等病[22]。
3.5.2.9.1 痰濁頭痛的症狀
頭痛昏蒙,疼痛如裹,胸脘滿悶,嘔惡痰涎,發作無時,苔白膩,脈滑或弦滑[22][22]。
《張氏醫通·諸痛門》:“有痰溼頭痛,其人嘔吐痰多,發作無時。”
3.5.2.9.2 證候分析
脾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展,故頭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滿悶。痰濁上逆,則嘔惡痰涎。苔白膩,脈弦滑均爲痰濁內停之徵。[22]
3.5.2.9.3 痰濁頭痛的方藥治療
痰濁頭痛治宜化痰祛溼,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芎辛湯、導痰湯等[22]。
治宜化痰降逆[22]。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備註]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半夏、白朮、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加減。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嘔、平肝熄風的作用。方中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生薑健脾化痰、降逆;天麻平肝熄風,爲治頭痛、眩暈之要藥。並可加入厚朴、白蒺藜、蔓荊子等藥。若痰濁鬱久化熱,症見口苦、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上方可去白朮加黃芩、竹茹、枳實等以行氣清熱燥溼。[22]
3.5.2.9.4 痰濁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一:
方義:痰阻經脈,經氣不通,取頭維、太陽通絡止痛;豐隆調理中氣,降逆化痰,陰陵泉健脾利溼,理氣化痰,通絡止痛。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二: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22]。痰濁阻遏者加豐隆、中脘[22]。
方三: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和局部穴爲主。取中脘、豐隆、百會、印堂、阿是穴。
方義:中脘與豐隆健運脾胃而降濁化痰,以治其本。百會配印堂、阿是穴,善於宣發清陽,通絡止痛,以治其標。
3.5.2.9.5 痰濁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小艾炷,每穴5~7壯,待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堅持5個療程以上。
3.5.2.10 痰厥頭痛
痰厥頭痛即頭痛·痰厥證(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syncope[22]),是指痰水內結,陰氣上逆,以嚴重頭暈,噁心煩亂,吐清水,氣短促,心神不安,語言顛倒,目不敢開,兩寸脈滑而弦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22]。
3.5.2.10.1 病因病機
痰水內結,陰氣上逆所致[22]。《外臺祕要》卷八:“痰厥頭痛方:《病源》謂,痰水在於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與風痰相結,上衝於頭,即令頭痛。或數載不已,久連腦痛。”
3.5.2.10.2 痰厥頭痛的症狀及方藥治療
《張氏醫通·諸痛門》:“痰厥頭痛,兩寸脈滑而弦,眼重頭旋,噁心煩亂,吐清水,氣短促,心神不安,語言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露中,頭疼如裂,身重如山,胸滿嘔逆,四肢厥冷,半夏白朮天麻湯。有肥白氣虛多痰人,卒然頭痛,脈沉細,四肢厥逆,痰響吐涎,星香湯加生附子。”
3.5.2.11 食積頭痛
食積頭痛又稱頭痛·食積證(headache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22]),是指食積胃脘,升降失常,濁氣上衝,以頭痛,脘痞脹滿,噫氣泛酸,臭如敗卵,或飽食則痛甚,脈滑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22]。
3.5.2.12 瘀血頭痛
瘀血頭痛即頭痛·瘀血閉阻證(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2]),是指瘀血阻滯,以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等爲常見症的內傷頭痛證候[22]。可見於血管性頭痛,腦震盪後遺症等病[23]。
3.5.2.12.1 瘀血頭痛的症狀
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時發時止,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面色晦滯,舌質紫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或細澀[23][23]。
《醫林改錯》以頭痛“無表症,無裏症,無氣虛痰飲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者,屬瘀血[23]。
3.5.2.12.2 證候分析
久病入絡,或頭部外傷,瘀血內停,脈絡不暢,故頭痛經久不愈,痛有定處,且如錐刺。舌質紫,脈細澀,爲瘀血內阻之徵。[23]
3.5.2.12.3 治法
3.5.2.12.4 瘀血頭痛的方藥治療
瘀血頭痛常用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23]。兼氣虛者加黃芪,痛甚者加全蠍、蜈蚣、地龍、白芷等[23]。
可用通竅活血湯[備註]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赤芍藥、川芎、桃仁、紅花、麝香、老蔥、鮮姜、大棗、酒加減。本方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麝香、生薑、蔥白溫通脈絡。並可酌加鬱金、菖蒲、細辛、白芷以理氣宣竅,溫經止痛。頭痛甚者,可加蟲類搜逐之品,如全蠍、蜈蚣、地鱉蟲等。如久病氣血不足者,可加黃芪、當歸。如頭痛緩解,但有頭暈,健忘,不寐,多夢等症狀,上方可去麝香,加何首烏、杞子、熟地、菖蒲、棗仁、天麻等養心安神、益腎平肝。[23]
3.5.2.12.5 瘀血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一:
方義:瘀血阻滯,經脈不通,根據“以痛爲輸”和“血實者決之”的治療原則,取阿是穴瀉之,祛瘀通絡;合谷行氣通絡,祛瘀止痛,血海行氣活血;三陰交健脾舒肝,行氣通絡。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二: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23]。瘀血阻絡者加痛點放血[23]。
方三: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和阿是穴爲主。取阿是穴、合谷、三陰交、膈俞、委中。
隨證配穴:眉棱骨痛者,加攢竹。側頭痛者,加太陽。後頭痛者,加天柱、風池。頭頂痛者,加四神聰。
方義:隨痛處進針,出針後不按針孔,或以三棱針散刺任其流出惡血,即以痛爲腧,血實者決之之意。補合谷以行氣,瀉三陰交及血會膈俞以活血。血郄委中刺絡出血,起化瘀定痛作用。
3.5.2.12.6 淤血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9次爲1個療程,頭痛消失後鞏固1個療程。
3.5.3 三陽頭痛
三陽頭痛是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的合稱[24]。《冷廬醫話》卷三:“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額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
3.5.3.1.1 太陽頭痛
《冷廬醫話·頭痛》:“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
3.5.3.1.2 陽明頭痛
3.5.3.1.3 少陽頭痛
3.5.3.1.4 三陽頭痛引經藥
在臨牀上治療頭痛,可按照頭痛的部位,參照經絡循行路線,選用不同的“引經藥”對發揮原方療效,有一定幫助。如太陽頭痛,選用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頭痛,選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陽頭痛,選用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選用吳萸、藁本等。[27]
3.5.4 三陰頭痛
三陰頭痛是太陰頭痛、厥陰頭痛、少陰頭痛的合稱[28]。《羅氏會約醫鏡·論頭痛》:“太陰頭痛,脈沉緩,身體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蒼朮、半夏、南星爲主;少陰頭痛,脈沉細,必寒厥,以麻黃、附子、細辛爲主;厥陰頭痛,脈浮緩,項痛,吐痰,以吳茱萸,川芎爲主。”
3.5.5 雷頭風
雷頭風(thunder headache[28])是指以頭痛如雷鳴響,面起核塊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8][29]。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頭論》。多爲溼熱挾痰上衝所致[29]。
3.5.5.1 病因病機
《赤水玄珠·頭痛門》:“夫此病未有不因於痰火者,蓋痰生熱,熱生風故也。核塊疙瘩皆有形可徵,痰火上升,壅於氣道,兼於風化,則自然有聲,輕則或如蟬之鳴,重則或如雷之響,故以聲如雷而爲名也。或以其發如雷之迅速也。設如前論盡作風熱治之,恐認標而忘其本也。”
3.5.5.2 症狀
《張氏醫通》卷五:“頭痛而起核塊者,雷頭風也。或頭中如雷之鳴,爲風客所致。”
3.5.5.3 分類
根據病勢緩急,古有大雷頭風、小雷頭風名稱[29]。見《證治準繩·雜病》。
3.5.5.3.1 大雷頭風
大雷頭風指雷頭風病勢較劇者[30]。《證治準繩·雜病》:“但頭痛倏疾而來,疼至極而不可忍,身熱目痛便祕結者,曰大雷頭風。”
3.5.5.3.2 小雷頭風
小雷頭風指雷頭風病勢較輕者[31]。《證治準繩·雜病》:“若痛從小至大,大便先潤後燥,小便先清後澀,日小雷頭風。”
3.5.5.4 雷頭風方藥治療
治療如風熱宜清宣升散,可用清震湯、荊防敗毒散等方;痰熱可用祛痰丸[31]。
可用清震湯[備註]清震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升麻、蒼朮、荷葉加味,以除溼化痰。[31]
3.5.6 真頭痛
3.5.6.1 真頭痛的症狀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
《辨證錄·頭痛門》:“人有頭痛連腦,雙目赤紅,如破如裂者,所謂真正頭痛也。此病一時暴發,法在不救,蓋邪入腦髓而不得出也。”
3.5.6.2 真頭痛的治療
病情危重,宜急灸百會穴,服黑錫丹及大劑參附湯或救腦湯等[32]。
3.5.7 頭風
頭風指頭痛經久難愈者[33]。《醫林繩墨·頭痛》:“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頭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也,頭風作止不常,愈後觸感復發也。”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風寒客之則熱鬱而悶痛[33]。
《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頭風之症。素有痰飲,或櫛沐取涼,或久臥當風,以致賊風入腦入項。自頸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間,有麻痹不仁之處。或頭重,或頭暈,或頭皮頑厚,不自覺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昧。或耳聾,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狀。熱者消風散;冷者追風散。頭風發時悶痛,必欲棉裹者,熱鬱也,二陳湯加酒芩、荊芥、川芎、薄荷、石膏、細辛。”
頭風痛在一側者,名偏頭風;兩太陽連腦痛者,名夾腦風;頭風而見頭面多汗,惡寒者,名首風[33]。
3.5.7.1 偏頭痛/偏頭風
偏頭痛又稱頭偏痛、偏頭風[34]。爲頭風痛在一側者[34]。多系肝經風火所致[34]。
3.5.7.1.1 偏頭痛的症狀
其痛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則如常人[34]。
3.5.7.1.2 偏頭痛的方藥治療
偏頭痛治宜平肝熄風清熱爲主。常用菊花、天麻、川芎、白芷、生石膏、藁本、蔓荊子、鉤藤、全蠍、地龍等藥。若肝火偏盛,可加龍膽草、梔子、黃芩、丹皮等。如痰多可加陳皮、半夏、膽南星。如久痛入絡,可酌加化瘀通絡之品,如桃仁、紅花、赤芍等。[34]
《蘭室祕藏·頭痛門》:“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
《醫林繩墨·頭痛》:“有偏頭痛者,發則半邊痛,然痛於左者屬氣,此氣勝生風也,宜以驅風順氣爲先,如防風通聖散之類;痛於右者屬痰,此風勝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爲要,如貝母、二陳加芩、梔、甘菊之屬。”
3.5.7.2 夾腦風
《證治要訣·頭痛》:“有偏正夾腦風,服川烏附不愈,用蓮子草烏而愈者,此乃以毒攻毒之意。”《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有夾腦風者,兩太陽連腦痛是也。宜透頂散。”
3.5.7.3 首風
首風指新浴之後感受風邪,證見頭痛惡風,頭面多汗,或眩暈,或偏頭痛的病患。
《聖濟總錄·首風》:“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膚髮濡漬,不慎於風,風邪得以乘之,故客於首而爲病,其證頭面多汗,惡風頭痛。”
《增補內經拾遺方論·首風》:“新沐之人……風若中之,則爲首風,遇風則頭痛是也。”
《宣明論方》卷二:“首風旋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拘倦。”
《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首風,風傷於衛病也,蓋沐則腠理皆開……邪遂襲而入,則衛受之,故成首風,其症頭面多汗,必惡風。”
3.5.7.3.1 首風的方藥治療
治宜大川芎丸、芎蒡散、防風飲、前胡湯、白殭蠶丸、天麻丸、茶調散、羌活散、白芷丸等方[35]。
3.5.8 腦風
腦風指風冷襲侵腦戶的病證[36]。見《黃帝內經素問·風論》。
《聖濟總錄》卷十五:“風生高遠,始自陽經,然督脈陽維之會,自風府而上至腦戶。腦戶者,督脈足太陽之會也。……今風邪客搏其經,稽而不行,則腦髓內弱,故項背怯寒,而腦戶多風冷也。”
《證治準繩·頭痛總論》:“項背怯寒,腦戶極冷,神聖散主之。”亦指邪氣上燻而頭痛不止之症[36]。
《雜病源流犀燭·身形病源流》:“亦有風邪但攻於上焦,而邪氣上燻,令人日夜頭痛不止者,亦爲腦風,宜太陽丹。”
3.5.9 巔頂痛
巔頂痛是頂巔痛的別稱[37]。指頭頂部疼痛[38]。巔頂痛由腎虛、相火偏旺,循督脈上擾所致[38]。《證治匯補·頭痛》:“巔頂痛屬腎。”
3.5.9.1 巔頂痛的症狀
《醫林繩墨·頭痛》:“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銳眥,上額交巔,令人頭痛,則曰巔頂痛。”
3.5.9.2 巔頂痛的方藥治療
3.5.9.3 巔頂痛的鍼灸治療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38]。巔頂痛者屬厥陰經,加通天、前頂、太沖、湧泉[38]。
3.5.10 久頭痛
久頭痛指經久不愈的頭痛證[39]。多屬氣血陰陽內傷,或內夾痰涎風火,鬱遏頭部經絡,氣血壅滯所致[39]。如頭風、偏頭風、氣虛頭痛、血虛頭痛、鬱熱頭痛、痰厥頭痛等,多屬久頭痛[39]。
《丹溪心法附餘·風熱門》:“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
《明醫雜著》薛立齋注:“久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有血虛者,有諸經氣滯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有勞役所傷,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
3.6 頭痛的其他療法
3.6.1 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頭痛有一定效果,如多次治療無效或逐漸加重者,須查明原因,治療原發病。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39]。前頭痛者屬陽明經,加上星、頭維、合谷、內庭;後頭痛者屬太陽經,加天柱、後頂、後溪、崑崙;側頭痛者屬少陽經,加太陽透率谷、外關、足臨泣[39]。
3.6.2 耳針療法
3.6.2.1 方一
選穴:枕、額、腦、神門等穴
方法:留針20~30分鐘,或埋針3~7日[39]。頑固性頭痛可在耳背靜脈放血[39]。
3.6.2.2 方二
選穴:枕、額、腦、神門。
方法:每次取一側或雙側,留針20~30min,間隔5min行鍼1次,或用埋針法。頑固性頭痛可在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3.6.3 皮膚針療法
用皮膚針重叩太陽、印堂及頭痛處出血,加拔火罐。本法適用於實證頭痛。[39]
3.6.4 艾灸治療
3.6.4.1 方一
灸法:每次選1~2個穴位,採用溫鍼灸法,用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後,將一段長約2cm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可重複1~2次。本法適用於風寒性頭痛。
3.6.4.2 方二
灸法:採用燈火灸法,每穴灸5壯,或視患者的耐受力適當增減,每日1次。
3.6.5 艾灸對症治療
頭痛常伴有感冒、失眠、乏力困重等症狀,臨牀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40]:
3.6.5.1 感冒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溫熱紅暈爲度,每日1次,症狀消失後鞏固灸1~2次。
3.6.5.2 失眠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溫熱紅暈爲度,每日1次。
3.6.5.3 乏力困重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20分鐘,局部感覺溫熱紅暈爲度,每日1次。
3.6.6 推拿療法
①用食指指腹適當用力按揉百會1分鐘。
②用雙手的指腹按揉兩側太陽1分鐘。
3.7 頭痛患者日常保健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並注意平時保暖,以抵禦外邪侵襲。
飲食宜清淡,勿進食肥甘之品,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戒菸、酒。
對頭痛劇烈,或進行性加劇,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者,應考慮其他病變,須進一步檢查。
3.8 醫案
周××,女,28歲。左側頭痛,已歷2年。痛時左目流淚羞明,甚則泛惡欲吐,時發時緩。2個月來,發作頻繁,中午及傍晚尤甚。脈來沉細,苔薄膩。平素體弱,月經失調,氣血已虧,復感風邪,客於少陽之絡,經氣流行失暢。治擬疏通經脈,祛風,宣泄少陽。處方:太陽。左,、風池(左)、下關(左)、迎香(左)、四白(左)、頭維(左)、本神(左)、睛明(左)、合谷(雙)、俠溪(雙)、太溪(雙),均瀉法,頭維、本神用迎隨補瀉法,餘穴均用提插補瀉法。每日針治1次。連針7日,左偏頭痛大半已緩,唯左太陽及目眶依然隱痛,迎風則刺痛,夜寐欠安。脈沉細弦,苔薄膩。今外邪漸解,經脈空虛,無御邪之力,當風乃甚。再予前法出入。處方:陽輔(雙)(龍虎交戰法)、太陽(左)、風池(左)、列缺(左)、本神(左)、迎香(左)、睛明(左)、俠溪(右)、風門(雙)、太溪(雙),均用提插瀉法。風門針後加拔火罐。續治7日。上方每日針治1次,2日後疼痛顯著減輕,仍以原法鞏固療效,旋即痊癒出院。經隨訪未復發。(鍼灸治驗錄)
石某,女,32歲。6年前在游泳訓練中逐漸出現時輕時重的前額及頭頂部脹痛、鈍痛,症狀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以後每逢賽前1個月頭痛症狀就出現,且在運動量過大時症狀也明顯加重。還伴有頭暈眼花、失眠多夢、煩躁不寧、噁心納差等,遂求治於筆者。通過神經電生理檢查、神經放射成像檢查排除了其他器質性疾病導致頭痛的可能,根據其病史、症狀和體徵,診斷爲神經性頭痛。應用推拿手法施治1次後,頭痛症狀明顯緩解,治療5次後其他伴隨症狀也明顯減輕,特別在第5次治療後,當天參加比賽,取得了理想的成績。筆者建議其平時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起居習慣。隨訪1年未復發。[41]
秦某,女,60歲。3年前出現前頭及兩太陽穴疼痛,反覆發作,止痛劑只能暫時維持。第三、第五椎尖有壓痛,第五椎尖有觸電樣感覺,即採用阿是穴療法,在第五椎尖重用灸法,灸感未上傳至頭部,但灸至15分鐘後疼痛消失,以後在原處並配合列缺、合谷穴續灸2周,隨訪3月佘尚未再發。[41]
3.9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濟生方·頭痛論治》:“夫頭者上配於天,諸陽脈之所聚。凡頭痛者,血氣俱虛,風寒暑溼之邪,傷於陽經,伏留不去者,名曰厥頭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痛引腦顛,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頭痛,非藥之能愈。又有風熱痰厥,氣虛腎厥,新沐之後,露臥當風,皆令人頭痛,治法當推其所由而調之,,無不切中者矣。”
《丹溪心法·頭痛》:“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附錄]“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如肥人頭痛,是溼痰,宜半夏、蒼朮。如瘦人,是熱,宜酒制黃芩、防風。如感冒頭痛,宜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如氣虛頭痛,宜黃芪酒洗、生地黃、南星,祕藏安神湯(治頭痛,頭旋眼黑,生炙甘草、防風、羌活、柴胡、升麻、酒生地黃、酒知母、酒柏、黃芪)。如風熱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制黃芩……如頂巔痛,宜藁木、防風、柴胡。東垣雲,頂巔痛須用藁本,去川芎。”
《景嶽全書·頭痛》:“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裏。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以暫病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裏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所以暫病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因其大綱也。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
《冷廬醫話·頭痛》:“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病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額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以太陽經行身之後,陽明經行身之前,少陽經行身之側。厥陰之脈,會於巔頂,故頭痛在巔頂,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頭上氣不得暢而亦痛。”
《張氏醫通·頭痛》:“凡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食姜即止者,此中氣虛寒,六君子加當歸、黃芪、木香、炮姜。”
“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此是陽陰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
行……犀角升麻湯數日愈。(犀角、升麻、防風、羌活、白芷、黃芩、白附子、甘草)”
《臨證指南醫案·頭痛》鄒時乘按:“頭爲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於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逆,爲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故頭痛一證,皆由清陽不升,火風乘虛上人所致。觀先生於頭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而爲頭痛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爲主。如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鬱而爲頭痛者,用鮮荷葉、苦丁茶、蔓荊子、山梔等辛散輕清爲主。如陰虛陽越而爲頭痛者,用仲景復脈湯、甘麥大棗法,加膠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陰熄風爲主。如厥陽風木上觸,兼內風而爲頭痛者,用首烏、柏仁、稽豆、甘菊、生芍、杞子輩熄肝風滋腎液爲主。”
4 西醫·頭痛
頭痛系因頭頸部痛覺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異常的神經衝動傳達到腦部所致。是臨牀常見症狀之一,病因較複雜,可由顱內病變,顱外頭頸部病變,頭頸部以外軀體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精神病引起。
頭痛是臨牀上常見自覺症狀,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病因多端,常見於高血壓、偏頭痛、神經功能性頭痛,感染性發熱等和眼、耳、鼻等病中。
頭痛疾病位居神經系統最爲常見的疾患之列。頭痛是少數原發性頭痛疾病具有的令人痛苦並且喪失能力的一個特點,這些原發性頭痛疾病爲: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和叢集性頭痛。頭痛也可能會由其它許多疾病造成或者繼發,比如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42]
頭痛不僅使人痛苦,而且還使人喪失能力。2004年更新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發現,僅偏頭痛一項就佔到殘疾損失生命年(YLD)的1.3%。[42]
頭痛疾病給患者帶來很大負擔,包括有時會出現的大量個人痛苦、使生命質量受損以及帶來的財務費用。重複出現的頭痛發作,以及往往對再次發作的不斷擔心,會對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就業造成影響。從長遠來看,長期與慢性頭痛疾病作鬥爭還可能使個人容易患上其它疾病。比如,患有偏頭痛或者嚴重頭痛的人出現抑鬱症的頻次是健康者的三倍以上。[42]
世衛組織於2011年發佈了頭痛疾病分佈圖集,闡述了頭痛疾病帶來的負擔以及用來減少這類負擔的已有資源。[42]
4.1 流行病學
從全球情況看,估計現有頭痛疾病(過去一年中至少出現過一次症狀)的成人現患率爲47%。世界上年齡在18至65歲的成年人中,有一半至四分之三的人在過去一年曾有過頭痛。在這些人員中,超過10%的人報告出現偏頭痛。每個月有15天或者更長時間出現頭痛的情況,影響到世界成人的1.7-4%。儘管存有地區性差異,頭痛疾病仍屬於一個世界性問題,它影響到所有年齡、種族、收入水平和地理區域的人們。
4.2 頭痛的西醫分類
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和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具有公共衛生重要性,這是由於這些疾病使大量人員出現殘疾和健康不良情況。
4.2.1 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種原發性頭痛疾病。最常見的情況爲從青春期開始發病,受到影響的大多數人年齡在35歲和45歲之間。這是由於大腦深層的一個機制得到激活造成的,這使得在頭部神經和血管周圍釋放出了致痛性炎性物質。偏頭痛會反覆出現,通常陪伴終身,以發作爲特徵。
偏頭痛發作包括以下特點:
中度或者重度頭痛;
噁心(最具典型性);
呈單邊和/或跳動性質;
持續時間從數小時到2至3天;
發作頻次處於一年一次及一週一次之間;
4.2.2 緊張型頭痛
緊張型頭痛屬於最爲常見的原發性頭痛疾病。某些人羣中,有70%以上的人報告出現複發性緊張型頭痛;慢性緊張型頭痛會影響到1-3%的成年人。緊張型頭痛往往自青少年時期開始,對男女造成的影響爲二比三。發病機制可能與壓力相關,或者與頸部的肌肉骨骼問題有關。複發性緊張型頭痛發作一般會持續幾個小時,但也可持續若干天。慢性緊張型頭痛可能永不休止,並且比複發性緊張型頭痛更會使人喪失能力。這種頭痛被描述爲類似頭周圍的一個帶子形成的壓迫感或緊箍感,有時會擴展到頸部或從頸部延伸過來。
4.2.3 叢集性頭痛
叢集性頭痛是一種原發性頭痛疾病。叢集性頭痛相對不夠常見,每千成人中尚不足1人受到該病影響,受影響的男女比例是六比一。大多數人在20多歲或者更年長時患上叢集性頭痛。該病特點是頻繁複發,發病時間短但頭痛極爲劇烈,同時伴有眼周疼痛,眼睛會流淚併發紅,有流涕情況或者頭痛側出現鼻塞,眼瞼會有下垂。叢集性頭痛有復發類型和慢性類型。
4.2.4 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是由於長期並且過度使用藥物來治療頭痛所致。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是最爲常見的繼發性頭痛。該病在某些人羣中可影響到5%的人,女性比男性多發。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屬於壓迫性,疼痛持續性發生並且往往在睡醒時最重。
4.3 頭痛帶來的社會和經濟負擔
由於頭痛疾病帶來大量殘疾以及對社會帶來的高額財務費用,該病屬於一項公共衛生關注問題。頭痛疾病最常在壯年時期(從青少年後期到50歲)帶來麻煩,估計會對社會造成大量財務損失,主要是工作時間的喪失以及生產率的降低。比如在英國,僅偏頭痛一項,每年就會失去大約2500萬個工作日或者上學日;這一財務損失相當於緊張型頭痛和慢性日常頭痛二者的總和。一項調查表明,頭痛屬於人們找醫學開業醫生看病的主要緣由之列,頭痛佔到了到神經科看病所有數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受到頭痛困擾的人中有許多人並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比如,在美國和英國,在過去12個月中僅有一半被確定爲偏頭痛的患者因頭痛求醫,並且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得到了正確診斷。多數人僅靠非處方藥物進行治療。
4.4 頭痛的診斷
4.4.1 病史提問
1、瞭解頭痛的起因、病程、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程度及加重和減輕的原因。表淺的針刺樣銳痛多爲顱表神經痛;一側的搏動性痛或脹痛系血管性痛;頸枕部及額頂部的緊縮痛、困痛則爲肌收縮性頭痛;因頭位、體位改變誘發的發作性頭痛,常爲低顱內壓綜合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性偏頭痛、低血壓、腦室系統腫物等引起;晨起或夜間發作性頭痛,可由高血壓、早期顱內壓增高、心功能不全、前額竇炎和癲癇引起;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癲癇和癔病等引起的頭痛和情緒、勞累等有關;受寒或受傷後短暫的銳痛發作,多爲神經痛。
2、瞭解頭痛同時伴發的症狀:頭痛伴有嘔吐者,應注意有無顱內病變、偏頭痛、青光眼、癲癇、叢集性頭痛等,五官及口腔病變常伴有流淚、鼻阻、鼻衄、流涕、視力減退等症狀;瞭解有無頭頸部以外軀體疾病常見的症狀 如發熱、納差、黃疸、多飲、多食、多尿、咳嗽、氣喘等。
3、對非初次發病者,應詢問既住的診斷、治療和療效。
4.4.2 體檢發現
檢查要突出重點又不遺漏,注意有無視乳頭水腫、複視、視物變形、視野缺損、平衡障礙、球麻痹、失認、肢體麻木、單癱、偏癱、交叉癱、腦膜刺激徵等神經系統體徵;也應注意有無高血壓、頸部淋巴結腫大、副鼻竇區壓痛、眼壓增高、心律失常、心臟雜音及臟器腫大等。
4.4.3 輔助檢查
頭頸CT檢查瞭解有無腦內佔位病變及腦室系統擴大;腦電圖檢查瞭解有無異常腦電波;腰穿了解顱內壓,查腦脊液細胞學、生化及寄生蟲抗體等;X線副鼻竇攝片瞭解有無鼻竇炎,檢查眼壓有無升高;頸椎平片瞭解頸椎情況。
4.5 頭痛的治療
4.5.1 原則
1、積極處理和治療原發病;
2、適當使用解熱止痛劑如索米痛、米格來寧,或少量服用可待因、顱痛定等;
3、對焦慮煩燥者可酌情加用安定劑或鎮靜劑,對抑鬱表現者加用抗抑鬱劑;
4、針對發病機理進行治療,如高顱壓者給予脫水利尿劑,低顱壓者給予靜推低滲液;擴張性頭痛給予麥角製劑;鬆弛收縮的肌肉給予按摩、熱療、痛點奴佛卡因封閉等;表淺神經痛可採用封閉治療;更換腦脊液等。
4.5.2 常見頭痛治療
4.5.2.1 偏頭痛
偏頭痛發作時口服麥角胺咖啡因0.1~0.2(一日總量≤0.6),肌注麥角新鹼0.2~0.5mg,有妊娠、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者禁用;擴張的顳動脈周圍0.5%奴佛卡因皮下封閉;對病程長、發作頻繁、藥物治療效果差者可行顳淺動脈結紮手術。
4.5.2.2 叢集性頭痛
4.5.2.3 頸性偏頭痛
頸性偏頭痛可進行頸椎牽引,服用擴血管藥物尼莫地平20mg 3次/d,西比靈每晚5~10mg,卡馬西平(0.1g 3次/d),強的松(20mg 1次/d)或封閉星狀神經節,治療並存的頸胸神經根炎。
4.5.2.4 肌收縮性頭痛
肌收縮性頭痛可按摩、熱敷及服用安定劑和鎮靜劑,在肌肉壓痛點處用2%利多卡因2~5ml封閉。頸椎增生或損傷者應行頸椎牽引。
4.5.2.5 神經炎頭痛
神經炎頭痛可在顱表神經部位如風池穴(枕大神經痛)、眶上切跡(眶上神經痛)等處用2%利多卡因2~5ml封閉;也可口服卡馬西平(0.1g 3次/d)或苯妥英鈉(0.1g 3次/d)治療。
4.5.3 頭痛有效治療方面的障礙
要對頭痛疾病做出適當治療,就需要對衛生專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做出準確診斷並對該病具有認識,利用具有成本效益的藥物進行適當治療,對生活方式作出簡單調整,並且對病人開展宣教。治療頭痛疾病的主要藥物類型包括:止痛藥、止吐藥、抗偏頭痛藥物以及預防性藥物。然而,有大量患有頭痛疾病的人並沒有得到診斷和治療。
衛生保健提供者的知識缺乏屬於主要臨牀障礙。在全球範圍內,本科醫學教育平均用來介紹頭痛疾病的時間僅有四個小時。世界上只有一少部分患有頭痛疾病的人員得到了專業診斷;其中40%爲偏頭痛和緊張型頭痛,而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僅爲10%。
認識不足遍及普通民衆。由於頭痛疾病大多數爲複發性質,不會造成死亡,也不會傳染,因此公衆並沒有感受到該病的嚴重性。發達國家對該病的就診率不高,這可能表示許多患者並不清楚已有有效治療方法。估計有50%的頭痛病人自行服藥。
許多政府在尋求限制醫療保健費用,並沒有認識到頭痛對社會帶來的沉重負擔。他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如果將資源用在適當治療頭痛疾病方面,與可能節省的鉅額間接成本(如通過減少所喪失的工作日)相比,用於治療頭痛的直接成本並不高。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98-203.
- ^ [5]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1-94.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3.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6.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
- ^ [12]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3]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6.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5.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4.
- ^ [1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
- ^ [2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 ^ [2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
- ^ [2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
- ^ [2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
- ^ [2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
- ^ [2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8.
- ^ [2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
- ^ [2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3.
- ^ [2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
- ^ [2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5.
- ^ [3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4.
- ^ [3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
- ^ [3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3.
- ^ [3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7.
- ^ [3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98.
- ^ [3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4.
- ^ [3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5.
- ^ [3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
- ^ [3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4.
- ^ [3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
- ^ [40]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41]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42] 世界衛生組織."頭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