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頂

腧穴學 穴位特效按摩 督脈經穴 經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前頭部腧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ián dǐng

2 英文參考

Qiándǐng GV21[中國鍼灸學詞典]

qiándǐ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2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2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前頂
漢語拼音Qianding
羅馬拼音Chienting
美國英譯名Anterior Vertex
各國代號中國GV21
日本21
法國莫蘭特氏VG20
富耶氏
德國LG20
英國Gv21
美國Go21

前頂經穴名(Qiándǐng GV21)[1]。出《鍼灸甲乙經》。屬督脈[1]。前即前方,頂即頭頂,此穴在頭頂之前方,故名前頂[1]前頂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頭風,頂中痛,面赤腫,瘈瘲高血壓鼻炎眩暈鼻淵癲癇,顛頂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腫痛中風水腫目痛顏面浮腫小兒驚癇頭暈目赤小兒驚風高血壓中風後遺症偏癱等。

4 出處

鍼灸甲乙經》: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

5 穴名

前即前方,頂即頭頂,此穴在頭頂之前方,故名前頂[1]

6 所屬部位

前頭[2]

7 前頂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前頂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3]

前頂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3.5寸處。正坐或仰靠取穴[3]

前頂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髮際3.5寸;或於百會穴前1.5寸取穴[4]

前頂穴在督脈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前頂穴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前頂穴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前頂穴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8 前頂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髮際3.5寸處取穴

前頂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3.5寸處。正坐或仰靠取穴[4]

正坐或仰臥位,於前、後髮際連線的前1/4折點向後0.5寸處取穴;或在百會囟會連線的中點處取穴[5]

快速取穴:正坐,由百會穴(正坐,兩耳尖與頭正中線相交處,按壓有凹陷處即是百會穴)向前2橫指即是前頂[6]

9 前頂穴位解剖

前頂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額神經,左、右顳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吻合網。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6]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7]

9.2 穴區神經血管

有滑車上神經和顳淺動脈分佈[7]

當額神經分支和枕大神經分支的會合處,並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7]

10 前頂穴的功效與作用

前頂穴有清頭目、潛肝陽作用[7]

前頂穴具有熄風醒腦、寧神鎮靜的功效。

前頂穴有清神志、正厥逆作用,主治癇證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等。治症略同後頂,只是前頂偏於治額,後頂偏於治項也。[8]

11 前頂穴主治病

前頂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頭風,頂中痛,面赤腫,瘈瘲高血壓鼻炎眩暈鼻淵癲癇,顛頂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腫痛中風水腫目痛顏面浮腫小兒驚癇頭暈目赤小兒驚風高血壓中風後遺症偏癱等。

前頂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頭風、頂中痛、面赤腫、小兒驚癲、瘈瘲高血壓鼻炎[8]

前頂穴主治頭痛眩暈鼻淵癲癇[8]

前頂穴主治顛頂痛,眩暈鼻淵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腫痛面赤腫;癲癇瘛瘲中風水腫[8]

前頂穴主治癲癇頭痛眩暈鼻淵目痛顏面浮腫小兒驚癇[8]

頭暈目眩頭頂痛,目赤鼻炎面赤腫,水腫小兒驚風高血壓中風後遺症偏癱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8]

平刺0.3~0.5寸,或向百會懸釐方向透刺,局部酸脹[8]

沿皮刺0.5~0.8寸[8]

平刺0.5~0.8寸[8]

注意:小兒囟門未閉者禁針前頂

12.2 灸法

可灸[8][8][8]

艾條灸5~10分鐘[8]

13 前頂穴的配伍

前頂穴配百會後頂頭頂痛;配太陽太沖頭暈目眩;配迎香合谷鼻炎[8]

前頂後頂頷厭,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眩暈偏頭痛

前頂攢竹人中,有熄風鎮靜,清熱寧神的作用,主治小兒急驚風

前頂百會,有清熱瀉火作用,主治目暴赤腫,頭痛眩暈

前頂腰奇百會瘈脈太沖,治小兒驚癇[8]

前頂百會風池申脈太沖,治頭暈目眩[8]

前頂水溝,治面腫虛浮[8]

三棱針前頂百會,治目暴赤腫[8]

14 特效按摩

用雙手中指交疊用力向下按揉前頂穴3~5分鐘,有酸脹感,可緩解頭痛症狀[8]

15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風眩目瞑惡風寒,面赤腫,前頂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療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瘛瘲,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

鍼灸大成》: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癇瘛瘲,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

普濟方》:大腫極,即以三棱針刺之,繞四方1寸以下,其頭腫痛立瘥。覆以鹽末,生麻油髮際下。

1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1.
  2. ^ [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3.
  5.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2-363.
  6.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
  8. ^ [8]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