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醫基礎理論之一·陰陽
陰陽爲中國古代哲學思想[1]。含有樸素的辨證觀點。中醫陰陽學說是這些思想與醫學實踐結合所形成的理論。
陰陽是指陰氣與陽氣的合稱,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屬性,陰陽相反相成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根源[2]。
4.1 主要內容
4.1.1 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萬物的綱紀,一切生物生長、發展、變化的根源
1.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萬物的綱紀,一切生物生長、發展、變化的根源。《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4.1.2 陰陽是相對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長和互相轉化的
2.陰陽是相對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長和互相轉化的。這一理論貫串於解釋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診斷、防治等整個醫學領域中。
4.1.2.1 陰陽是相對的又是互根的
陰陽是相對的又是互根的。《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4.1.2.2 陰陽互相消長和轉化
陰陽互相消長和轉化。《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這些觀點,構成了人與大自然相應、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的內涵,並隨着醫藥學的發展,內容不斷有所豐富。如八綱辨證、傷寒的六經學說、臟腑辨證理論和溫病衛氣營血學說等,都是陰陽理論指導下,在不同領域、不同時期建立起來的,由此形成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但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辯證法的內涵仍然是樸素的。因此,對於中醫的陰陽學說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作指導,以現代科學爲手段,在中西醫結合的實踐過程中整理提高。
4.2 中醫基礎理論之一
陰陽爲中醫基礎理論之一[3]。原出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爲宇宙間的一切均包含着陰陽兩個方面,兩者既相互對立、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中醫理論運用陰陽,藉以說明人的生理、病理。中醫認爲,陰陽平衡,氣血調和,人體內外環境才能穩定統一。反之,陰陽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則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陰盛則寒,陽盛則熱。在診斷上,中醫察色按脈,當先別陰陽;在辨證中以裏、虛、寒屬陰,表、實、熱屬陽;在治療上,不論穴位、藥物,均有陰陽屬性,可以用來糾正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補不足,瀉有餘,調整陰陽,使之平衡協調。中醫還以陰陽來歸納人體部位和臟器屬性,上部、外側、體表、背部、六腑爲陽,而與之相對的下部、內側、體內、腹部、五臟爲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