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

足厥陰肝經經穴 腧穴學 十三鬼穴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趾間部腧穴 滎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íng jiān

2 英文參考

Xíngjiān LR2[中國鍼灸學詞典]

xíngjiā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行間
漢語拼音Xingjian
羅馬拼音Hsingchien
美國英譯名Between Columns
各國代號中國LR2
日本2
法國莫蘭特氏F2
富耶氏F2
德國LE2
英國liv2
美國Li2

行間經穴名(Xíngjiān LR2)[1][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2][2]行間足厥陰肝經滎穴五行屬火[2]。行即行走,間即中間,此穴在第一、二趾縫端,經氣行走其間,故名行間[2]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祕身熱喉痹口眼㖞斜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脅痛小便不利崩漏癲癇痛經帶下頭頂痛,眩暈面癱口苦黃疸,急躁易怒,尿痛,經閉月經過多,足背腫痛,足趾麻木,現代又用行間穴治療神經頭痛高血壓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睾丸炎,腸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遺精,幹溼腳氣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陰莖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精神經分裂症,腦血管後遺症,淋疾,胃脘脹痛呃逆腹脹,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咳嗽氣喘齒痛喉痹疔瘡癰腫,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肝出於大敦……溜於行間行間大趾間也,爲滎。

5 穴名

行即行走,間即中間,此穴在第一、二趾縫端,經氣行走其間,故名行間[2]

行,足之用爲行。或有經過、流動、傳佈之義。間,有隙義,指經過,病癒爲病間。氣得行而通,滯得行而解。本穴爲行走着力之處,其用着重瀉法。瀉之俾使鬱氣通行也,猶雲氣得行,而病得間也,故曰行間[3]。《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肝脈溜於行間。”

7 所屬部位

趾間[4]

8 行間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5]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5]。正坐或仰臥取穴[5]

行間穴位於足背第一趾蹼緣中點上0.5寸;或於第一、二趾間的趾縫端取穴[5]

行間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

行間穴的位置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

行間穴的位置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肌肉

行間穴的位置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骨骼

9 行間穴的取法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5]。正坐或仰臥取穴[5]

行間穴位於足背第一趾蹼緣中點上0.5寸;或於第一、二趾間的趾縫端取穴[5]

正坐垂足,於足背第1、2趾縫端凹陷處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兩趾之間連接處的縫紋頭處即是行間[7]

10 行間穴位解剖

行間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深神經終末支的內側支分佈。趾蹼外足背與足底的皮膚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針由皮膚、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長、短伸肌腱的外側,穿經腓深神經的末支(或經其內、外側;第一蹠骨動脈行於該神經的外側,蹠背、趾背動脈均有穿支和蹠底、趾底動脈吻合),繼入第一骨間背側肌。該肌由足底外側神經的深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踇趾近節趾骨基底部與第二蹠骨頭之間[7]

皮膚→皮下組織[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趾背神經和趾背動脈分佈[8]

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8]

11 行間穴的功效與作用

行間穴具有清肝瀉熱,涼血安神熄風活絡的功效。

行間穴有疏肝泄熱、舒利胸脅作用[8]

本穴爲肝經滎穴,“滎輸治外經”,“滎主身熱”,故可主治肝陽上亢肝火上炎所致頭面五官[9]

肝經滎穴五行屬火,爲肝木之子,“實則瀉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鬱調氣和血,又可清泄肝膽、平肝熄風,治療肝病、神志病、前陰病和婦科病[9]

本經滎穴,有舒肝理氣調經和血之功,主治月經不調消化不良,失眠,癇疾,中風等證[9]

12 行間穴主治病

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祕身熱喉痹口眼㖞斜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脅痛小便不利崩漏癲癇痛經帶下頭頂痛,眩暈面癱口苦黃疸,急躁易怒,尿痛,經閉月經過多,足背腫痛,足趾麻木,現代又用行間穴治療神經頭痛高血壓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睾丸炎,腸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遺精,幹溼腳氣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陰莖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精神經分裂症,腦血管後遺症,淋疾,胃脘脹痛呃逆腹脹,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咳嗽氣喘齒痛喉痹疔瘡癰腫,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祕身熱喉痹、口眼喁斜等[9]

行間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㖞、脅痛疝氣小便不利崩漏癲癇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中風[9]

行間穴主治頭頂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面癱脅痛口苦黃疸,急躁易怒;疝氣小便不利,尿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月經過多崩漏帶下;足背腫痛,足趾麻木中風癲癇[9]

現代又多用行間穴治療神經頭痛高血壓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睾丸炎、腸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9]

行間穴主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㖞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幹溼腳氣,以及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9]

生殖系統疾病:睾丸炎陰莖痛,疝氣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精神經分裂症,神經衰弱,腦血管後遺症。

泌尿系統疾病:遺尿,淋疾。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便祕胃脘脹痛呃逆腹脹

運動系統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

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氣喘齒痛喉痹

心血系統疾病:心絞痛心悸胸悶氣短外科疾病:疔瘡癰腫。

其他疾病:高血壓青光眼肋間神經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9][9]

直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脹感[9],可放散至足背[9]

13.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9]

直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行間穴的配伍

行間睛明太陽,有清肝涼血,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行間睛明攢竹瞳子髎太陽,治目赤腫痛[9]

行間百會風池率谷,有祛風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行間率谷風池外關足臨泣,治偏頭痛[9]

行間氣海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

行間氣海地機太沖合谷三陰交,治痛經[9]

15 特效按摩

一邊用中指指腹強壓行間穴,一邊吐氣,有輕微疼痛感,重複按壓2~3分鐘,可緩解頭痛、耳嗚耳聾失眠[9]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間太沖

鍼灸甲乙經》: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咳逆嘔吐,卒陰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熱,腹中膜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一渴,行間主之。腹痛,上搶心,心下滿,癃,莖中痛,怒瞋不欲視,泣出,長太息行間主之。癲疾,短氣嘔血,胸背痛行間主之。喉痹氣厥,口咼,喉咽如扼狀,行間主之。月事不利,見血而身反敗陰寒行間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然終日不得太息

鍼灸大成》:主嘔逆洞泄遺溺癃閉消渴嗜飲,善怒四肢滿,轉筋胸脅痛小腹腫,咳逆嘔血,莖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脹,小腸氣肝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口咼,癲疾,短氣四肢逆冷嗌幹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便溺難,七疝寒疝中風肝積肥氣,發痃瘧,婦人小腹腫,面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風

醫宗金鑑》:治小兒急慢驚風,及婦人血蠱癥瘕,渾身腫單腹脹等證。

勝玉歌》:行間可治膝腫病。

百症賦》: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

17 行間穴研究進展

17.1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響

消痔靈注射液製備出大鼠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針刺“關元”、“曲骨”、“行間”等,20 d後測定大鼠血清中TNF-α、 IL-2的含量。結果:針刺組較藥物組顯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2、TNF-α水平(P<0.05)。結論:針刺治療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療效確切,效果明顯,其機制可能在於抗炎、調節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17.2 治療急性腰扭傷

患者雙側行間進針後予強刺激瀉法,要求患者有強烈的得氣感,1 min後,要求患者活動腰部(臥牀者也要求適度轉動腰部),動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隔5 min運針一次,每次均用瀉法,每日1次,3次爲一療程,疼痛劇烈者,第1日可治療2次。共治90例,痊癒75例,有效15例,其中一次治癒20例,治癒率爲83.3%。

17.3 治療急性痙攣性腹痛

取任一側行間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快速捻轉進針針尖略斜向病所方向,進針深度1~1.5寸,用平補平瀉法,給予強刺激得氣後一般約捻轉30 s即可,必要時每隔3 min捻轉一次或加取對側行間留針30 min,多數能在1~10 min內完全緩解。共治療83例,治癒79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爲100%。

17.4 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取雙側行間風池行間進針20~40 mm,用捻轉提插瀉法;風池進針20~60 mm,用捻轉瀉法。兩穴均施術1 min,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共治30例,顯效8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83.33%。

17.5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將6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爲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採取針刺風池、行間治療,對照組採取口服複方降壓片治療。分別於治療前後血壓,並進行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內皮素(ET)和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檢測。結果:治療組血壓明顯下降,TG和ET降低,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改善,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結論:針刺降壓效果明顯,且對血管內皮功能內分泌有改善。

17.6 治療原發性青光眼

針刺行間穴,可使不同代償功能原發性青光眼眼壓在短時間內下降[9]

17.7 治療手足搐搦症

行間穴與人中後溪配伍,針治因血鈣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症,可使血鈣增高,症狀消失[9]

1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7-338.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9.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7-33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