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全草類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chén

2 英文參考

herba artemisiae[朗道漢英字典]

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virgate wormwood herb[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茵陳

茵陳

茵陳中藥名,出《本草經集註》。爲《神農本草經》所載茵陳蒿的簡稱[1]茵陳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的乾燥地上部分[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virgate wormwood herb(《中醫藥學名詞(2004)》)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6 別名

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茵陳蒿、綿茵陳[2]

7 來源

茵陳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的乾燥地上部分[2]

茵陳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Thunb.或豬毛蒿A scoparia Waldst.et Kit.的嫩苗[2]

茵陳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同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陳入藥。

8 產地

茵陳主產陝西、山西、安徽[2]

9 原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後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於山坡、路邊。

10 產地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11 採收與初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乾

12 性味歸經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脾經[2]

13 茵陳的功效與主治

茵陳具有清溼熱,退黃疸的功效,用於黃疸尿少、溼瘡瘙癢、傳染黃疸型肝炎。

茵陳具有清熱利溼,利膽退黃的功效[2]

茵陳溼熱黃疸膽囊炎傷暑發熱小便不利:煎服,9~15g[2]

茵陳煎水洗風瘙癮疹溼瘡[2]

14 茵陳的化學成分

茵陳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爲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茵陳蒿蒿屬香豆素(Scoparone),α-對羥苯氧基-6-甲氧基-5,7-二羥基色酮,綠原酸脂肪油,揮發油等;揮發油中含茵陳炔酮(Capillin)、茵陳烯酮(Capillone)、茵陳炔(Capillene)、茵陳素(Capillarin)、丁香油酚、鄰苯甲酸棕櫚酸、β-蒎烯等。地上部分還含中國薊醇、茵陳蒿素A、B等[2]

豬毛蒿含蒿屬香豆素,對羥基苯乙酮,脂肪油,揮發油等;揮發油中含α-蒎烯和β-蒎烯、桉葉素、丁香油酚、側柏醇、側柏酮等。地上部分還含紫花牡荊素、蒿黃素等[2]

15 茵陳的藥理作用

茵陳煎劑茵陳蒿湯注射液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無論在肝臟功能或病理形態方面,均有治療作用[2]

α-對羥苯氧基-6-甲氧基-5,7-二羥基色酮和對羥基苯乙酮均有明顯的利膽作用[2]

茵陳揮發油在體外有抑菌作用[2]

茵陳茵陳炔酮有抗皮膚真菌作用[2]

蒿屬香豆素還有某些利尿、降壓、增加冠脈流量、鎮痛、消炎及平喘作用[2]

其中成分還能增加腦血流量、抗凝、促進纖溶[2]

茵陳水煎劑可降低血清膽甾醇[2]。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輕度抑制作用[2]。對人工發熱兔有解熱作用[2]

16 茵陳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

茵陳

Yinchen

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

16.2 來源

本品爲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採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割的稱“花茵陳”。

16.3 性狀

16.3.1 綿茵陳

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16.3.2 茵陳

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裂;外層雌花6~10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16.4 鑑別

16.4.1 綿茵陳

(1)本品粉末灰綠色。非腺毛“T”字形,長600~1700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兩臂不等長,細胞壁極厚,胞腔多呈細縫狀,柄1~2細胞

(2)取本品粉末0.5g,加50%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離心,取上清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綠原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1含0.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丁酯一甲酸一水(7:2.5:2.5)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6.4.2 茵陳

取本品粉末0.4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甲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濱蒿內酯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u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丙酮(6:3:0.5)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6.5 檢查

水分不得過12.0%(附錄ⅨH第一法)。

16.6 浸出物

綿茵陳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25.0%。

16.7 含量測定

16.7.1 綿茵陳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0.05%磷酸溶液(10:90)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327nm。理論板數按綠原酸峯計算應不低於5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綠原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置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製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180W,頻率42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離心,精密量取上清液5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與供試品溶液5~20u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綠原酸(C16H18O9)不得少於0.50%。

16.7.2 茵陳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水(20:80)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345nm。理論板數按濱蒿內酯峯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濱蒿內酯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離心,取上清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濱蒿內酯(C11H10O4)不得少於0.20%。

16.8 茵陳飲

16.8.1 炮製

除去殘根和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16.8.2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16.8.3 功能與主治

利溼熱,利膽退黃。用於黃疸尿少,溼溫暑溼溼瘡瘙癢。

16.8.4 用法與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燻洗。

16.8.5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16.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2.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