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池

小兒面部望診部位 腧穴學 特定穴 足少陽膽經經穴 陽維脈交會穴 鍼灸學 中醫學 春季養生要穴 中醫診斷學 項部腧穴 交會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chí

2 英文參考

Fēngchí GB20[中國鍼灸學詞典]

fēngchí[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2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2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風池:1.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2.經穴名;

4 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風池

風池爲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1]。見《奇效良方》。即眼平視,瞳孔直上,當眉毛上緣處,即魚腰穴的稍上方[1]風池色紅,主上中焦風熱抽搐,痰涎[1]

5 經穴名·風池

穴位風池
漢語拼音Fengchi
羅馬拼音Fengchih
美國英譯名Wind Pond
各國代號中國GB20
日本20
法國莫蘭特氏VB20
富耶氏
德國G20
英國G20
美國GB20

風池經穴名(Fēngchí GB20)[2]。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屬足少陽膽經[2]風池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穴[2][2]。風即風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爲風邪侵入處,也是祛風要穴,故名風池[2]風池穴主治頭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頭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青盲面腫口鼻淵鼻衄耳鳴耳聾癭氣瘧疾失眠癲狂癇,中風昏危,涎出不語,氣厥肩背痛眩暈傷風感冒夜盲症落枕蕁麻疹丹毒神經衰弱癲癇高血壓甲狀腺腫,電光性眼炎視神經萎縮,視物不明,鼻塞咽喉腫痛熱病中風,現代又多用風池穴治療流行性感冒神經頭痛視網膜出血近視鼻炎神經耳聾流行性乙型腦炎腦卒中,腦動脈硬化無脈症甲狀腺腫大,吞嚥困難肩周炎中風後遺症足跟痛等。風池爲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5.1 風池穴的別名

熱府《鍼灸學》(南京))。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風池二。

5.3 穴名

風即風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爲風邪侵入處,也是祛風要穴,故名風池[2]

風,爲六淫之一,百病之長。池,喻水之匯貯也。本穴爲風邪入腦之衝,池喻爲經氣通過表淺之處,爲風之所匯,穴在腦後,與風府相平,故曰風池[3]

5.4 特異性

風池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穴[3][3]

5.5 所屬部位

[4]

5.6 風池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風池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5]

風池穴位於項後枕骨下兩側,當斜方肌上端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中,與風府穴平高(《鍼灸甲乙經》)[5]

風池穴位於頸後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俯伏取穴[5]

風池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

風池穴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風池穴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

風池穴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肌肉

風池穴的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5.7 風池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項後,與風府穴(督脈)相平,當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風池穴位於頸後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俯伏取穴[5]

正坐俯伏或俯臥位,在項後髮際上1寸,當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或於項部枕骨下兩側,橫平風府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兩肌之間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處即是風池[7]

5.8 風池穴位解剖

風池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項筋膜、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後大直肌與頭上斜肌之間。皮膚由頸叢的枕小神經分佈。項筋膜包繞項部淺、深層肌。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項筋膜淺層,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之間入淺層的頭夾肌,繼進深層豎脊肌中的頭最長肌和頭半棘肌。項肌均由頸神經後支支配。第二頸神經後支可分爲內外側支。外側支參與支配項肌,內側支爲皮支,稱枕大神經。該神經由枕動、靜脈伴行,在項筋膜的深面上行,約於上項線水平處,穿斜方肌附着點及項筋膜淺層,分支至顱後部的皮膚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間→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後大直肌與頭上斜肌之間[7]

皮膚→皮下組織→頭夾肌→頭半棘肌[8]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枕小神經分佈;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分佈[8]

布有枕小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8]

5.9 風池穴的功效與作用

風池穴具有平肝熄風祛風解毒,通利官竅的功效。

風池穴有醒腦開竅疏風清熱、明目益聰的作用[8]

古有“風從上受”之說,風池穴爲風邪入侵之門戶,具有散風解表疏風清熱、平肝熄風、醒腦開竅調和氣血通經活絡之功效,爲治風之要穴[9]

風池穴爲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陽維脈維繫諸陽經,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相表裏,肝膽內寄相火,爲“風木之髒”,極易化火動風,所以本穴的治療特點是既治外風又治內風引起的各種病證[9]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循頸……至肩上”,其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故風池穴主目疾、頸項強痛耳病[9]

足少陽之筋“上結於頄”故風池穴主鼻病[9]

足少陽經別“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故風池穴主咽喉腫痛,且因心主神明而主不寐癲癇[9]

風池穴系膽經三焦經陽維脈會穴,有疏風解熱、清頭開竅之功,乃風邪窩積之所,爲明目益聰的重要腧穴。多用瀉法,治症頗多,如寒熱病、汗不出、偏正頭風、目眥赤痛、目昏耳塞,凡屬外風內火頭項諸痛,俱可取之。[9]

5.10 風池穴主治病

風池穴主治頭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頭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青盲面腫口鼻淵鼻衄耳鳴耳聾癭氣瘧疾失眠癲狂癇,中風昏危,涎出不語,氣厥肩背痛眩暈傷風感冒夜盲症落枕蕁麻疹丹毒神經衰弱癲癇高血壓甲狀腺腫,電光性眼炎視神經萎縮,視物不明,鼻塞咽喉腫痛熱病中風,現代又多用風池穴治療流行性感冒神經頭痛視網膜出血近視鼻炎神經耳聾流行性乙型腦炎腦卒中,腦動脈硬化無脈症甲狀腺腫大,吞嚥困難肩周炎中風後遺症足跟痛等。風池爲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風池穴主治頭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頭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青盲面腫口鼻淵鼻衄耳鳴、耳聾癭氣瘧疾失眠癲狂癇、中風昏危、涎出不語、氣厥肩背痛[9]

風池穴主治頭痛眩暈傷風感冒鼻淵鼻衄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症耳鳴耳聾頸項強痛落枕蕁麻疹丹毒;以及神經衰弱癲癇高血壓甲狀腺腫,電光性眼炎視神經萎縮[9]

風池穴主治頭痛眩暈,口咼,目赤腫痛,視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淵耳鳴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感冒熱病失眠癲癇中風[9]

風池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耳鳴、耳聾頸項強痛感冒癲癇中風熱病瘧疾癭氣[9]

現代又多用風池穴治療流行性感冒神經頭痛視神經萎縮視網膜出血電光性眼炎近視鼻炎神經耳聾神經衰弱高血壓癲癇流行性乙型腦炎[9]

本穴爲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環系統疾病:腦卒中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無脈症

2.五官系統疾病:電光性眼炎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鼻炎耳聾耳鳴甲狀腺腫大,吞嚥困難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失眠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風後遺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鼻尖方向直刺0.5~1寸[9]

一般向對側眼窩內下緣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對側風池穴透刺,勿向對側眼窩外上方斜刺過深,以防刺入顱腔脊髓[9]

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9][9],局部酸脹感明顯[9],易擴散[9]

平刺風府穴,深部爲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角度與深度[9]

多用瀉法[9]

注意風池穴深部中間爲延髓,針刺時應嚴格注意掌握進針的方向、深度,針刺時不超過1.5寸,不能深刺,以免傷及延髓,造成不良後果[9]

5.11.2 灸法

可灸[9][9][9]

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5.12 風池穴的配伍

風池大椎後溪,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風池睛明太陽太沖,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風池陽白顴髎頰車,有行氣活血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風池大椎肩井外關後溪合谷,治頸項強痛[9]

風池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發熱[9]

風池睛明太陽合谷太沖,治目赤腫痛[9]

風池攢竹陽白顴髎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咼斜[9]

風池神門豐隆太沖合谷,治癇證[9]

5.13 特效按摩

以雙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風池穴,以有酸脹感爲宜,每次按壓不少於30下,可治各種頭痛[9]

中醫有“春夏養陽”之說,故應助陽氣,可用雙手拇指按壓風池穴,每天輕按10~30分鐘[9]

5.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

鍼灸甲乙經》:頸痛,項不得顧,目泣出,多眵䁾,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厥,耳目不明,喉痹傴僂引項筋攣不收,風池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僂引項攣不收。

外臺祕要》:千金療瘧灸法,灸風池二穴三壯。

外臺祕要》:寒熱癲疾僵仆溫熱病汗不出,頭眩痛,瘤瘧,頸項痛不得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鼾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喉痹傴僂引項筋攣不收。

鍼灸大成》: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㾬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大風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

醫宗金鑑》:肺受風寒,及偏正頭痛

通玄指要賦》: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

席弘賦》: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5.15 研究進展

5.15.1 治療腦卒中後假性延髓性麻痹

風池廉泉風池針向喉結,震顫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施針1 min左右,以咽喉麻脹爲宜,留針30 min。廉泉針刺時用2.5寸毫針咽喉方向刺入,進針1.5~2寸,施以捻轉手法,施針1~3 min,留針30 min,針感舌根部有脹麻感向舌尖放射,咽喉部有癢感爲度。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3個療程無效者終止治療。共治療32例,痊癒16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0.6%。[9]

5.15.2 治療中風吞嚥障礙

風池翳風廉泉患者坐位側臥位,針刺風池(雙側),針向喉結,震顫進針2.5~3寸,施捻轉補法,施針1~2 min,以咽喉部麻脹爲度;針刺翳風(雙側),針向對側翳風進針2.5~3寸,操作手法及施手法時間同風池;針刺廉泉,針向舌根直刺1.2~1.5寸,有麻脹感時停止進針,施捻轉瀉法1~2 min。均留針20~30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間隔2d進行下一療程,3個療程後評價療效。共治療64例,臨牀治癒24例,顯著進步32例,進步6例,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爲96.9%。[9]

5.15.3 治療經前期緊張綜合徵

風池啞門患者取俯伏坐位腧穴局部消毒後,風池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轉瀉法,強刺激得氣後連續捻轉2 min使針感儘量上行至頭部,然後留針20 min,每5 min行鍼一次;啞門向下斜刺0.8~1.2寸,手法風池出針後,醫者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腧穴,約距50 mm進行懸灸,以舒適熱感、腧穴皮膚紅潤爲宜,每穴灸15 min。從月經來潮前出現臨牀症狀開始鍼灸至經來停止。鍼灸每日1次,連續治療2個月。共治療100例,痊癒58例,顯效31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爲89.0%。[9]

5.15.4 治療頸性眩暈

風池天柱(雙側),丹蔘注射液10 mL。患者俯臥,常規消毒後,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蔘注射液10 mL,快速進針風池針尖向對側眼球方進針3 cm,回抽無血,緩慢推入藥物天柱垂直進針3 cm,左右取穴,每穴2.5 mL。注射完畢後,以無菌棉籤壓針孔片刻,囑患者休息5~10 min再起牀。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共治40例,臨牀治癒18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5.0%。[9]

5.15.5 對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經顱多普勒(TCD)超聲的影響

將97例確診爲假延髓性麻痹患者隨機分爲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針刺風池透風池廉泉,以及康容(吡拉西坦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加假針刺法治療,1個月後對治療前後的TCD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兩組臨牀症狀積分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左、右椎動脈收縮期峯值流速(vs)及左椎動脈平均流速(vm)明顯增加,基底動脈血流搏動指數(PI)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椎基底動脈的vs和vm都有顯著增加(P<0.05,P<0.01),PI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大部分指標有顯著性差異。結論:針刺風池透風池廉泉能提高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有利於雙側皮質延髓束損害的恢復及假延髓性麻痹症狀康復[9]

5.15.6 對腦缺血再灌注後大鼠腦組織內乙酰膽鹼酯酶(AChE)活性的影響

每日電針百會”、“風池”、“大鐘”及“足三裏”30 min,連續治療7d和14 d,採用疏密波頻率2~20 Hz,強度2A。結果:電針治療可有效預防腦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ChE活性下降。在實驗第14日時,腦缺血再灌注大腦皮質的AChE活性已明顯恢復,海馬AChE活性雖未完全恢復,但也較第7日時有明顯回升。結論:電針能提高大鼠海馬大腦皮質內的AChE活性,從而可對抗腦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腦損傷[9]

5.15.7 腦血流速的影響

選擇病情穩定中風患者40例,隨機分爲2組,每組20例。兩組均採用相同的鍼灸協定方治療(口眼咼斜、言語不利者,取地倉頰車承泣陽白攢竹廉泉;下肢癱瘓者,取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太溪解溪崑崙;上肢癱瘓者,取肩髑、曲池外關合谷後溪。以上均爲患側取穴),治療組另加針刺風池、風府,均以1個月爲一療程。針刺前後以經腦彩超檢查患者血管流速,比較兩種治法患者腦血流速的影響,並通過日常生活活動( ADL)能力分級法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針刺組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均能改善中風患者的ADL指數積分,但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治療組針刺風池、風府前後,各條腦血管血流速度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5);針刺前後各條腦血管間血流速度變化程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針刺風池、風府能有效改善每條腦血管血流速,改善腦供血情況,提高中風後遺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9]

5.15.8 偏頭痛大鼠硬腦膜微循環的影響

造模後30 min給予針刺,取“水溝”、“百會”、“風池”、“內關”,留針20 min。結果:針刺可以逐步收縮偏頭痛大鼠異常擴張的微動脈,調整血管的舒縮功能,改善微循環血流量,增加病竈組織的血氧供應量。這應該是鍼灸緩解偏頭痛的機制之一。[9]

5.15.9 偏頭痛患者的鎮痛作用及對血漿β-內啡肽(β-EP)的影響

將納入觀察的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爲“少陽經”組和“陽明經”組,均採用針刺治療,“少陽經”組選風池外關陽陵泉丘墟,“陽明經”組選頭維偏歷足三裏衝陽。治療4周後觀察兩組患者頭痛程度、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伴隨症狀的情況;並於治療前後分別測定患者血漿β-EP含量及健康對照組人員的血漿β- EP含量。結果:“少陽經”組治療4周後疼痛綜合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治療後β-EP含量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針刺治療偏頭痛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機制可能與提高患者血漿β-EP含量有關。[9]

5.15.10 治療抑鬱症臨牀療效及對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

採用隨機對照法,將入選的100例抑鬱症患者分爲針刺組和藥物組,每組50例。針刺組針刺內關三陰交風池百會,每日1次,每次20 min;藥物組給予口服阿米替林,第1周每次25 mg,3次/d,根據療效與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情況酌情增減藥量,平均日量150 mg。4周爲1個觀察週期。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後漢密頓抑鬱量表(HAMD)評分及血清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 -1β、IL-2、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變化。結果:針刺組治療第2周能使抑鬱症患者的HAMD總分明顯減少;治療4周時針刺組的 HAMD因子分析改善優於藥物組(P<0.05)。針刺組能明顯降低IL1β、IL-2、IL-6、TNF-α的高表達水平。結論:針刺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抑鬱症患者的HAMD評分,通過調節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而發揮治療抑鬱症作用[9]

5.15.11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甲襞微循環的影響

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並且中醫辨證爲“肝陽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潛陽的原則,採用單純針刺方法,取雙側風池太沖湧泉太溪,每日1次。分別於治療前及治療15 d後測量血壓和觀察甲襞微循環,並選取15名健康志願者作爲對照。結果:治療15 d後,32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甲襞微循環血液流態積分、襻周狀態積分、總積分,及血壓均有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爲84.0%。結論:鍼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其機制可能與改善微循環狀態,從而減小血管外周阻力有關。[9]

5.15.12 降低腦震盪患者顱壓

刺風池、足三裏等穴可使腦震盪患者的顱壓下降,具有較長的後效應[9]

5.15.13 治療高血壓

刺風池等穴,治療高血壓患者,使血壓下降,且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及其與卵磷脂的比值[9]

5.15.14 提高視力

針刺本穴可使視力減弱者,普遍提高視力,用指針點刺梅花針叩刺對防治青少年近視眼有效[9]

5.15.15 治療突眼症

有報道以風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爲主穴導氣法足三裏三陰交補法,有一定療效。並對突眼症的瘀血狀態、微循環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有明顯改善。

5.15.16 治療足跟痛

刺風池穴,治療216例足跟痛,有較好效果。

5.15.17 治療視神經萎縮

刺風池穴,治療187隻眼視神經萎縮患者,感傳到眼區的73隻眼。針感與療效有關,針感到眼區者療效好。

5.15.18 調節胃酸胃蛋白酶

據報道針刺風池穴,能使胃酸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0-312.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1.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0-31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