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

溫中祛寒劑 溫裏劑 中醫學 方劑學 中藥學 方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ú zhū yú tāng

2 英文參考

wuzhuyu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吳茱萸湯同名方劑約有四十五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吳茱萸9g、人蔘9g、大棗4枚、生薑18g,具有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之功效。主治因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或厥陰少陰之陰寒上犯所致的虛寒嘔吐證,是暖肝溫胃、治療虛寒嘔吐證的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中焦虛寒者。

4 傷寒論》方之吳茱萸湯

方劑神經系統的影響可能是其治療妊娠嘔吐神經頭痛和耳源性眩暈的主要機理所在;其對慢性胃炎的治療可能來自於其抗潰瘍作用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以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但治療該病時投入有效抗幽門螺旋桿菌抗生素可能療效更好,抗生素抗酸藥質子泵抑制十胃黏膜保護是現代醫學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胃炎胃潰瘍十分有效的方案。[1]

4.1 方名

吳茱萸湯

4.2 別名

茱萸湯(《金貴要略方論》卷中)、茱萸人蔘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三味參萸湯(《醫學入門》卷四)、參萸湯(《醫學入門》卷七)、四神煎仙拈集)卷一)、吳茱萸湯(《方症會要》卷三)。

4.3 組成

吳茱萸一升(洗),人蔘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2]

吳茱萸1升(洗),人蔘3兩,生薑6兩(切),大棗12枚(擘)。

吳茱萸9g、人蔘9g、大棗4枚、生薑18g[3]

4.4 功效主治

傷寒論》方之吳茱萸湯具有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之功效。主治因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或厥陰少陰之陰寒上犯所致的虛寒嘔吐證,虛寒嘔吐證。症見胃中虛寒乾嘔胸滿吐涎沫,食谷欲嘔,畏寒喜熱,或胃脘痛吞酸嘈雜;或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或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現用於神經性嘔吐偏頭痛神經頭痛、美尼爾氏綜合症等屬肝胃虛寒者。

4.5 用法用量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3]。一日三次[3]

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溫服7合,日3次。

4.6 方解

吳茱萸湯治證雖有陽明厥陰少陰之別,但其見症均有嘔吐,與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有關。所以無論是厥陰頭痛,還是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均系中虛濁陰上逆所致。治宜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方中吳茱萸味辛性熱,歸肝腎脾胃經,既可溫胃止嘔,又可溫肝降逆,更可溫腎以止吐利,一藥而三病皆宜,故爲君藥。重用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以助吳茱萸之力,用爲臣藥。病緣之於中虛,況胃氣不降,則脾陽不升,故佐以人蔘補脾益氣,以復中虛。大棗甘平,益氣補脾,調和諸藥,既可助人蔘以補虛,又可配生薑以調和脾胃,用之爲使藥。4藥配伍,共奏溫中補虛、消陰扶陽、降逆止嘔之功,使陰寒去、逆氣平,而諸症自除。[4]

4.7 運用

吳茱萸湯暖肝溫胃、治療虛寒嘔吐證的代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畏寒喜熱、口淡不渴、嘔吐,或乾嘔吐涎沫、舌淡、苔滑、脈弦細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4]

4.7.1 加減法

嘔吐甚者,加半夏砂仁溫胃止嘔;寒甚者,加乾薑以增強溫中之力。[4]

4.7.2 使用注意

鬱熱胃痛胃熱吞酸肝陽上亢頭痛等,忌用本方。[4]

4.7.3 吳茱萸湯頭痛

一人初患頭痛,次日腹痛而嘔,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氣昏冒,時或上攻,氣急息迫,不能語言,予吳茱萸湯,諸證頓除。

4.7.4 吳茱萸湯厭食

一男性,壯年,每日只能勉強進食1-2兩,不知飢飽,予健脾消導藥不效,胸悶,脈弦遲,舌質正常,舌苔薄白粘膩。當是胃寒挾濁。予吳茱萸湯神曲試治,重用吳茱萸15g。次日食慾大振。

4.7.5 吳茱萸湯嘔吐

一男性,30歲,起病三年餘,呈規律性嘔吐涎沫,先後曾用多種藥物治療無效,經胃腸道影診斷爲瀑布狀胃。方用吳茱萸24g,黨蔘30g,生薑30g,紅棗5個,半夏12g。服一劑嘔止,原方再服20餘劑,觀察二月餘未見再發。

4.7.6 吳茱萸湯呃逆

姚某,男,43歲。呃逆每發於食後,吐物皆爲積食痰涎,歷兩月餘,面色蒼黃,精神萎靡,形體消瘦,食不甘味,脈來細遲,舌苔白潤,舌質淡胖,治宜溫中化飲,降逆止嘔,用吳茱萸9g,黨蔘15g,生薑15g,大棗5個,半夏6g,茯苓9g。服三劑嘔逆漸平,再服四劑獲愈。

4.7.7 吳茱萸湯眩暈

一女,67歲,患美尼爾氏綜合徵兩年,近加重,頭暈目眩,旋轉不定,如立舟中,耳如蟬鳴,嘔吐清涎,畏寒肢冷,舌質淡,苔白厚膩,脈弦細。證屬肝寒犯胃,濁陰上擾。治宜溫肝暖胃,升清降濁。方用吳茱萸24g、人蔘9g、生薑30g、大棗3個。煎服一劑,嘔吐,呻吟漸止,安然入睡,原方再進一劑後,能坐起進食。以上方加減,用吳茱萸9g、黨蔘12g、半夏9g、白朮12g、陳皮6g、砂仁6g、生薑12g、大棗3個,續服五劑,諸證悉除。觀察12年,未見覆發。

4.7.8 吳茱萸湯痢疾

一男,32歲,患細菌性痢疾反覆發作二年,纏綿不愈。近來發作10余天,下痢稀薄,紅白相兼,日行5-10餘次不等,少腹隱痛,喜溫喜按,食少神疲,手足欠溫,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病屬脾胃虛寒寒溼內蘊。治擬溼中散寒,燥溼健脾,佐以澀腸固脫。方用人蔘12g、吳茱萸9g、炮姜9g、赤石脂24g、艾葉炭12g、蒼、白朮各15g、罌粟殼9g、大棗5個。水煎服,2劑後痢止,5劑痊癒。改服參苓白朮散以善後,隨訪3年未發。

4.8 現代適應

[5]

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中焦虛寒者,可用吳茱萸湯加減。

4.8.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上常分爲淺表性胃炎萎縮胃炎和特殊類型胃炎3大類。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幽門螺旋桿菌釋放尿素分解尿素產生氨(NH3),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質引起細胞損害,其細胞毒素相關基因蛋白能引起強烈炎症反應;其菌體胞壁還可作爲抗原誘導免疫反應,這些因素長期存在可導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長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部分患者可引起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即發展爲慢性多竈性萎縮胃炎。長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增加了胃黏膜對環境損害的易感性,飲食中高鹽和缺乏新鮮蔬菜水果與胃黏膜萎縮、腸化生以及胃癌發生密切相關自身免疫胃炎以富含壁細胞的胃體黏膜萎縮爲主,患者血中存在壁細胞抗體內因抗體自身抗體攻擊壁細胞使壁細胞總數減少,使胃酸分泌減少或喪失;由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喪失可引起維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導致貧血。另外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造成膽汁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對胃黏膜屏障可造成損傷;大量酗酒、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某些刺激性食物均可反覆損傷胃黏膜。這些因素可單獨或互相協同而引起胃黏膜炎症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變是炎症萎縮、腸上皮化生。臨牀上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無症狀,有症狀者多表現爲上腹痛或不適、噯氣噁心症狀自身免疫胃炎多伴有貧血

4.8.2 妊娠嘔吐

妊娠嘔吐病因至今尚未明確,臨牀觀察發現精神過度緊張、焦慮、憂慮及生活環境和經濟狀況較差的孕婦易患此病,提示此病與精神及社會因素有關。臨牀多見於年輕孕婦,停經40日左右出現早孕反應,逐漸加重至頻繁嘔吐不能進食,嘔吐物有膽汁咖啡樣物,進一步引起水、鹽代謝紊亂等相關症狀

4.8.3 神經頭痛

神經頭痛概念籠統,可能包括特發性頭痛神經衰弱所致頭痛2種,神經衰弱已在上一節敘述。特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3種,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瞭。偏頭痛可能與遺傳因素、內分泌代謝紊亂、飲食與精神因素有關,傳統血管學說認爲乃先兆與顱內血管收縮有關,隨後顱內血管擴張導致疼痛神經血管假說則認爲B血管變化及原發於腦幹神經功能紊亂所致;5-羥色胺神經元異常學說則認爲是中樞5-羥色胺神經傳導障礙所致。臨牀多以一側顳部或眶後波動性頭痛爲特點,也可出現全頭痛叢集性頭痛多爲一側眶周疼痛緊張型頭痛病因機制也不清楚,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肌肉筋膜結構收縮或缺血,細胞內、外鉀離子轉運障礙等因素有關,臨牀表現每日頭痛、頭周縮箍感、壓迫感或沉重感。

4.8.4 耳源性眩暈

耳源性眩暈包括美尼爾病、迷路炎內耳藥物中毒前庭神經元炎位置性眩暈暈動病等,其中美尼爾病可能是由於內耳淋巴代謝失調,淋巴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引起內耳膜迷路積水,內淋巴系統膨脹,壓力升高使內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變性所致。迷路炎大多是急慢性中耳炎及中耳病變直接破壞迷路的骨壁引起的,少數是炎症經血行或淋巴擴張所致。內耳藥物中毒最常見的是鏈黴素損害第八對顱神經所致。前庭神經元大部分起源於上呼吸道感染位置性眩暈是由於迷路內部或中性病變所致。暈動病多由乘車、乘船等引起,其共同的臨牀表現是眩暈

4.9 藥理作用

[6]

4.9.1 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君藥吳茱萸通過抑制胃運動和解胃痙攣而有利於緩解多種原因所致的胃痙攣疼痛,也是其具有明顯止吐作用的機理所在;吳茱萸能減少胃液分泌和降低胃液酸度,同時吳茱萸中的喹諾酮生物鹼還有抗幽門螺旋桿菌作用,因而具有抗潰瘍作用;臨牀應用吳茱萸加用生薑同服止吐作用增強,與大棗人蔘組成吳茱萸湯其止吐作用更強;吳茱萸水煎劑對小腸活動表現爲雙相作用,即低濃度時興奮,高濃度時抑制自發性收縮活動,這種作用有利於調整異常的腸道運動。臣藥生薑浸膏、薑辣酮及薑辣烯酮混合物具有顯著的止痛作用,能減輕前庭系統所致的眩暈噁心症狀生薑煎劑能促進胃黏膜合成和釋放具有黏膜保護作用的內源性PG,可顯著抑制胃黏膜損傷和防治胃潰瘍;弱化胃蛋白酶和顯著抑制胰酶,降低其對澱粉脂肪消化功能;6-薑辣烯酮及6-薑辣醇對胃腸平滑肌有鬆弛作用佐藥人蔘對多種實驗性胃潰瘍均有抑制作用

4.9.2 心臟血管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吳茱萸具有強心作用,能明顯增加心肌收縮指數,增加心輸出量,增加組織器官血流量吳茱萸煎劑具有顯著抗心肌缺血作用,可減少肌酸肌酶(CK)及LDH的釋放,明顯增加血中NO含量和濃度,擴張冠狀動脈,縮小心梗死的範圍;吳茱萸通過多種活性成分、多種機制如鈣拮抗作用興奮β受體、影響前列腺素合成等多種機制而具有顯著的擴張周圍血管、降血壓作用,且有劑量依賴性,降壓持續時間較長;同時吳茱萸煎劑能抑制血小板、血栓和纖維白血栓的形成,減少血栓長度和延長血小板聚集時間。臣藥生薑所含6-薑辣醇、8-薑辣醇、10-薑辣醇均有強心作用,使心肌收縮力加強;並可產生一過性降壓、明顯升壓和持續性降壓三相性作用生薑還能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TXB2及PGI2的合成,對ADP、膠原等誘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佐藥人蔘心臟能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脈血流、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冠脈血流量而具有抗心肌缺氧作用,其所含人蔘皁苷可縮小心梗死範圍,同時抑制血漿中肌酸磷酸酶活性,使PGI2/TXA2的比值降低,對心肌缺血後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損傷加重有保護作用人蔘皁苷Rg1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由於人蔘的抗血小板聚集纖溶活性,所以具有抑制血栓形成作用人蔘的這些藥理活性,常因機體的機能狀態不同而呈雙相作用人蔘能擴張冠狀動脈、腦動脈椎動脈、肺動脈,改善這些器官血流量人蔘血壓雙相調節作用,小劑量升壓,大劑量降壓;人蔘可使高血壓病人的血壓下降,又可使低血壓休克病人的血壓回升;對多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防治作用,並能增強失血性休克動物的心肌收縮力,增加心率吳茱萸湯動物實驗證明其能顯著增加心肌收縮力及輸出量,加快血流速度,改善流態離散聚集紅細胞,增加毛細血管網交集數。該方劑的這些作用有可能對神經頭痛起到治療作用

4.9.3 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君藥吳茱萸具有鎮靜、鎮痛和升高體溫作用,其有效成分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異吳茱萸胺及吳茱萸內酯;吳茱萸能顯著增加大腦皮質運動區腦血流量,對抗利血平化伴局部腦血管痙攣所致的偏頭痛,調節血及腦中5-HT的過度降低,提高痛閾;抑制腦內炎症刺激物升高。臣藥生薑油、薑辣醇、薑辣烯酮具有解熱鎮痛、鎮靜和抗驚厥作用佐藥人蔘能促進腦組織蛋白質及RNA的合成,促進腦內神經遞質Ach的合成和釋放,提高腦內DA、NA的含量,促進腦神經細胞發育,增加腦重量和大腦皮層厚度,增加海馬CA3區錐體細胞上層的突觸數目,提高海馬神經元功能,改善腦供血、供氧,使大腦更合理地利用葡萄糖產能,從而具有增強學習記憶功能;通過加強大腦皮層興奮過程,使興奮抑制過程得到平衡,使緊張紊亂的神經活動得以恢復,提高神經活動過程的靈活性,提高腦力工作效率,這些作用常因機體機能狀態不同而呈雙相作用人蔘皁苷能顯著增強缺血再灌注損傷腦血流量,減少鈣沉積,減輕腦水腫人蔘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增強作用必定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增加,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解熱、促進代謝作用,同時具有允許作用,從而可進一步協調其他激素發揮作用,而使機體各項機能恢復平衡;能興奮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促進性激素的分泌及性器官發育;能增強甲狀腺功能刺激胰島釋放胰島素大棗具有鎮靜催眠作用

4.9.4 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藥吳茱萸水煎劑及醇和醚提取物能殺滅豬蛔蟲蚯蚓水蛭吳茱萸煎劑對霍亂弧菌幽門螺旋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堇色毛癬菌、同性心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孢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等多種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鏈球菌也有抑制作用生薑傷寒桿菌霍亂弧菌、沙門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痢疾桿菌等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陰道滴蟲及堇色毛癬菌等多種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

4.9.5 抗炎、抗氧化作用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在本方的各味藥研究中,有明顯抗炎作用的藥不多,但是君藥吳茱萸水煎劑灌服小鼠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郭炎性腫脹,降低乙酸所致毛細血管透性增高,說明該藥在鎮痛同時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生薑有抗炎、消腫作用,對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薑辣醇、薑辣烯酮等能清除超氧陰離子羥基等自由基,顯著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組織MDA產生,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損傷作用人蔘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具有抗應激作用腎上腺皮質興奮和增強必然導致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因而可以認爲人蔘有間接抗炎作用人蔘皁苷R0對急慢性炎症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使單核細胞分泌IL-1、IL-6的能力顯著下降;人蔘還能抑制腦內單胺氧化酶活性,提高SOD及CAT活性,清除自由基;人蔘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均有增強作用,使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增強NK細胞活性,促進T、B淋巴細胞的轉化增殖;使血清IgM、IgA、INF-γ、IL-2水平升高。大棗多糖可提高血中SOD、CAT活力,降低腦、肝、血漿中的LPO;顯著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溶血素及溶血空斑,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和增殖,提高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解,顯著增強巨噬細胞分泌INF-α、IL-1、NO的功能人蔘皁苷和人蔘多糖人蔘調節免疫功能活性成分人蔘不僅對正常動物,而且對免疫功能低下的動物也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4.10 各家論述

1.《內臺方議》:乾嘔吐涎沫頭痛厥陰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逆氣爲君;生薑散氣爲臣;人蔘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爲佐使,以安其中也。

2.《醫方考》: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爲陰,味厚爲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佐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人蔘大棗,補中虛也。

3.《醫方集解》:此足厥陰少陰陽明藥也。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幹,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4.11 歌訣

吳茱萸湯參棗姜,肝胃虛寒此方良;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亦堪嘗。[6]

4.12 出處

傷寒論

5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吳茱萸湯

5.1 處方

桔梗(去苗)、防風(去苗.叉)、乾薑(炮)、甘草(炙)、當歸(去苗.微炒)、細辛(去苗),各半兩;熟乾地黃三分,吳茱萸(湯洗七遍.微炒)二兩。

5.2 炮製

上爲粗散。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吳茱萸湯治婦人髒氣本虛,宿挾風泠,胸膈滿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戰慄,或泄痢不止,少氣羸困,及因而生產,髒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甚,並皆治之。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細濾去渣,熱服,空心,食前。

5.5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吳茱萸湯

6.1 處方

吳茱萸6克 防風 桔梗 乾薑 甘草 細辛 當歸各3克 乾地黃9克

6.2 製法

上八味,哎咀。

6.3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吳茱萸湯具有養血溫經散寒之功效。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產後益劇者。

6.4 用法用量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6.5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7 《宜明論方》卷一方之吳茱萸湯

7.1 處方

吳茱萸(湯淘,炒)厚朴生薑制)官桂(去皮)乾薑(炮)各60克 白朮 陳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7.2 製法

上藥爲末。

7.3 功能主治

《宜明論方》卷一方之吳茱萸湯具有溫陽運脾理氣消脹之功效。治陰盛生寒,腹滿臏脹,常常如飽,飲食無味。

7.4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薑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7.5 出處

《宜明論方》卷一

8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8.1 處方

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麥冬各6克 防風 細辛 藁本 乾薑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8.2 功能主治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方之吳茱萸湯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之功效。治婦女經行腹痛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爲病者。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出處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

9 外臺祕要》卷十九引許仁則方之吳茱萸湯

9.1 組成

吳茱萸2兩,生薑5兩,橘皮3兩,桂心2兩,大檳榔10個。

9.2 主治

外臺祕要》卷十九引許仁則方之吳茱萸湯主治腳氣病,但覺腳腫疼悶沉重,有時緩弱,乍衝心腹滿悶,小腹不仁,有時急痛

9.3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溫服,服相去如人行7-8裏久。1服覺諸狀可,欲重合服亦佳。服湯後,將息經3-4日,即服桑根白皮六味丸

9.4 製備方法

上切。

9.5 用藥禁忌

忌生蔥。

9.6 出處

外臺祕要》卷十九引許仁則

10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方》之吳茱萸湯

10.1 組成

吳茱萸半升,款冬花1兩,桂心1兩,生薑1兩,射干2兩,紫菀2兩。

10.2 主治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小兒咳逆,連年不止。

10.3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半,先哺乳,後服3合。

10.4 出處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方》

11 太平聖惠方》卷十二方之吳茱萸湯

11.1 組成

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大棗5個,甘草1分(炙微赤,銼),生薑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11.2 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十二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傷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煩悶絕。

11.3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盞半,煎至1盞半,去滓,分3次溫服,不拘時候。

11.4 製備方法

上銼細。

11.5 出處

太平聖惠方》卷十二

12 聖濟總錄》卷二十三方之吳茱萸湯

12.1 組成

吳茱萸(湯淘3遍,焙乾炒)1兩,當歸(切,焙)1兩,芍藥1兩,甘草(炙)3分,乾薑(炮裂)半兩,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3分。

12.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二十三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12.3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酒半盞,大棗3個(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12.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2.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13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方之吳茱萸湯

13.1 組成

吳茱萸1分(湯洗,焙乾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人蔘3分,幹木瓜半兩,藿香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丁香(炒)半兩。

13.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傷寒霍亂吐利腹脹轉筋,手足冷,飲食不消。

13.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13.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3.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14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方吳茱萸湯

14.1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半兩,蔥花(切)半開。

14.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方吳茱萸湯主治脾心痛,痛則脹痛如錐刺。

14.3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7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14.4 製備方法

上拌令勻。

14.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15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方之吳茱萸湯

15.1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炒)1兩,甘草(炙)1兩,乾薑(炮)1兩,熟乾地黃(焙)1兩,芎1兩,虻蟲(去翅足,炒)1兩,水蛭糯米同炒米熟,去米)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梔子仁6個,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2兩,芍藥1兩半。

15.2 功效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方之吳茱萸湯有通血止痛之功效。主治婦人月水不通,心腹(疒丂)痛欲死。

15.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有頃再服。

15.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16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方吳茱萸湯

16.1 組成

吳茱萸(湯洗,炒幹)1兩,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黃耆(銼)半兩,乾薑(炮)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赤芍藥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白檀半兩,五味子半兩,桔梗半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1兩,莎草根1兩,當歸(切,焙)1兩,芎1兩,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1兩,甘草(炙)1兩半。

16.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方吳茱萸湯主治傷寒陰毒

16.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6.4 製備方法

上銼,入淨鍋內,慢火炒令黃,再爲粗末。

16.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17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17.1 組成

吳茱萸(湯漫,焙炒)1兩1分,木香2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2兩,大腹(連皮子,銼)5個,牽牛子1兩(別搗末,湯成下)。

17.2 主治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腳氣已發,兼宿冷氣心煩痛,大便祕澀腹脹如鼓,漸至悶亂。

17.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納牽牛子末1錢匕,攪令勻,空心服之。以大小便通利爲度。

17.4 製備方法

上除牽牛子外,爲粗末。

17.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18 普濟方》卷二○三引《經驗良方》之吳茱萸湯

18.1 組成

吳茱萸4兩,木瓜5兩,蒼朮2兩,鹽1兩。

18.2 主治

普濟方》卷二○三引《經驗良方》之吳茱萸湯主治有感冷溼氣,吐瀉轉筋

18.3 用法用量

白湯調服3錢。

18.4 製備方法

以酒、醋各2盞,同煮至幹,爲末。

18.5 出處

普濟方》卷二○三引《經驗良方

19 衛生寶鑑》卷十八方之吳茱萸湯

19.1 組成

黃耆1兩,川芎1兩,甘草(炙)1兩半,吳茱萸半兩(湯泡)。

19.2 主治

衛生寶鑑》卷十八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妊娠傷胎,數落而不結實,或冷或熱。

19.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食前溫酒調下。

19.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9.5 用藥禁忌

忌生冷果實

19.6 出處

衛生寶鑑》卷十八

20 宣明論方》卷一方之吳茱萸湯

20.1 組成

吳茱萸(湯淘)1兩2錢,厚朴生薑制)1兩2錢,官桂(去皮)1兩2錢,乾薑(炮)1兩2錢,白朮半兩,陳皮(去白)半兩,蜀椒(出子)半兩。

20.2 主治

宣明論方》卷一方之吳茱萸湯主治陰盛生寒,腹滿腹脹,且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進之無味。

20.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20.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0.5 出處

宣明論方》卷一

21 雞峯普濟方》卷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21.1 組成

黃連4兩,吳茱萸3分,當歸3分,石榴皮3兩。

21.2 主治

雞峯普濟方》卷十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積冷,赤白痢下不斷,變成赤黑汁,形如爛魚腹腸,疼痛,不能飲食。

21.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21.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未。

21.5 出處

雞峯普濟方》卷十四

22 雞峯普濟方》卷四方之吳茱萸湯

22.1 組成

青嫩蒴藋1大握,附子2兩,青橘皮1兩,吳茱萸1兩,川椒1兩。

22.2 功效

雞峯普濟方》卷四方之吳茱萸湯具有暖筋脈,壯筋力,調暢榮衛之功效。

22.3 用法用量

每次水5升,煮30餘沸,去滓,先淋右肩至手指,無風處淋之,3-5日1次。再暖湯,方淋右膝踝至腳趾爲佳。

22.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作二次使。

22.5 出處

雞峯普濟方》卷四

23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方之吳茱萸湯

23.1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分,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1分,當歸(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23.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產後肺感寒,咳嗽不已。

23.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3.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3.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24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方吳茱萸湯

24.1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半兩,人蔘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當歸(切,焙)1兩,芎1兩,芍藥1兩。

24.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方吳茱萸湯主治妊娠胃冷,心腹刺痛氣逆嘔噦。

24.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24.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4.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25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方之吳茱萸湯

25.1 組成

吳茱萸(湯浸一宿,焙乾炒)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個,芎2兩,乾薑(炮)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多)2兩,甘草(炙,銼)1兩。

25.2 主治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心中寒,心背徹痛。

25.3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

25.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26 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三引《集驗方》之吳茱萸湯

26.1 組成

吳茱萸(湯泡)1錢,玄胡索1錢,官桂5分,木香5分。

26.2 主治

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三引《集驗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婦人、室女內外着寒,小腹痛不可忍。

26.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空心或食前滾湯1杯調衝,酒2杯調服;未痊再服。

26.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26.5 出處

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三引《集驗方

27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方之吳茱萸湯

27.1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1兩,乾薑(炮)1兩。

27.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方之吳茱萸湯主治霍亂乾嘔不止。

27.3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27.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7.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28 聖濟總錄》卷八十一方之吳茱萸湯

28.1 組成

吳茱萸(湯浸3次,焙乾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28.2 主治

聖濟總錄》卷八十一方之吳茱萸湯主治風毒腳氣

28.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半分(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日晚再服。

28.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8.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29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方之吳茱萸湯

29.1 組成

吳茱萸(淘,炒)半兩,草豆蔻仁10個,甘草(炙)1分,幹木瓜(去皮瓤並子,焙)3分。

29.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方之吳茱萸湯主治霍亂不得利,氣急膨滿,(疒丂)疼痛

29.3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黑豆100粒,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熱服,如人行5裏再服。

29.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9.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30 聖濟總錄》卷七十六方之吳茱萸湯

30.1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炒)半兩,黃連(去須,炒)1兩,赤芍藥1兩。

30.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七十六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冷熱赤白痢疾。

30.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30.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30.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31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31.1 組成

吳茱萸(湯洗7遍,焙炒)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31.2 主治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冷痰吞酸吐水胸中不快。

31.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1.4 製備方法

(口父)咀,如麻豆大。

31.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32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方吳茱萸湯

32.1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炒)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桂(去粗皮)2兩,乾薑(炮)2兩,白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蔘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半兩。

32.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方吳茱萸湯主治陰盛生寒,腹滿腹脹

32.3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以水1盞半,入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32.4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32.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33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聖濟總錄》卷六方之吳茱萸湯

33.1 組成

豆豉1升,茱萸1升。

33.2 主治

肘後方》卷三方之吳茱萸湯主治中風口噤,悶亂不知人,湯飲不下。

33.3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稍稍服。

33.4 出處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聖濟總錄》卷六

34 《備急千金藥方》卷十六方之吳茱萸湯

34.1 組成

吳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麥1升,甘草1兩,人蔘1兩,桂心1兩,大棗10個,生薑8兩。

34.2 主治

《備急千金藥方》卷十六方之吳茱萸湯主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

34.3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34.4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方中取茱萸下逆氣人蔘正氣大棗安中氣,生薑去穢氣,加半夏開痰氣,小麥肝氣,桂心溫血氣,甘草和胃氣也。

34.5 出處

《備急千金藥方》卷十六

35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方之吳茱萸湯

35.1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半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焙)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半兩,防風(去叉)半兩,人蔘半兩,芎半兩,藿香葉半兩,柴胡(去苗)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甘草(炙)半兩。

35.2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方之吳茱萸湯主治脾瘧寒熱時作,肌瘦食減,腸泄腹痛

35.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2片,煎至7分,去滓,未發前溫服

35.4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3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36 普濟方》卷三五五方吳茱萸湯

36.1 組成

吳茱萸1兩半(湯洗7次),桔梗半兩,福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半夏(泡7次)半兩,防風半兩,真細辛半兩,白茯苓半兩,牡丹皮半兩,桂心半兩,當歸(酒炒)半兩。

36.2 主治

普濟方》卷三五五方吳茱萸湯主治產後虛勞百症。

36.3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3錢,水3盞半,煎至7分,頓服

36.4 出處

普濟方》卷三五五

37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方吳茱萸湯

37.1 組成

吳茱萸湯(湯洗,焙)3兩。

37.2 主治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方吳茱萸湯主治脾臟虛冷,心腹疼痛

37.3 用法用量

每服1分(不搗),以水2盞,入生薑1分(切)、蔥白5寸(切),同煎取8分,去滓,食前溫服

37.4 出處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38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38.1 方名

吳茱萸湯

38.2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甘草(炙,銼)1分,半夏(湯洗7遍,焙)1分,乾薑(炮)1分,芎1分,細辛(去苗葉)1分,麻黃(去根節)1分,高良薑1分,藁本(去苗土)1分,桂(去粗皮)1分。

38.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寒瘧,先寒後熱,頭痛不可忍,熱極即汗出煩渴。

38.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未發前溫服

38.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38.6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39 普濟方》卷三四三引《便產須知》方之吳茱萸湯

39.1 方名

吳茱萸湯

39.2 別名

實胎散

39.3 組成

甘草(炙)、黃耆人蔘川芎白朮熟地黃(洗,蒸)、吳茱萸等分

39.4 主治

普濟方》卷三四三引《便產須知》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妊娠懷胎,數落而不結實。

39.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溫酒調下。

39.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9.7 用藥禁忌

菘菜、桃、李、雀肉、醋物。

39.8 出處

普濟方》卷三四三引《便產須知》

40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40.1 方名

吳茱萸湯

40.2 組成

當歸2錢,肉桂2錢,吳茱萸2錢,丹皮2錢,半夏(制)2錢,麥冬2錢,防風1錢,細辛1錢,藁本1錢,乾薑1錢,茯苓1錢,木香1錢,炙甘草1錢。

40.3 主治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婦人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爲病,經行腹痛

40.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0.5 出處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

41 《何氏濟生論》卷三方之吳茱萸湯

41.1 方名

吳茱萸湯

41.2 組成

蒼朮1錢,麻黃5分,羌活5分,吳茱萸3分,藁本柴胡升麻黃耆2分,半夏川烏蔓荊子1分,細辛紅花少許。

41.3 主治

《何氏濟生論》卷三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厥陰頭痛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

41.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1.5 附註

按:方中藁本柴胡升麻半夏川烏細辛用量原缺。

41.6 出處

《何氏濟生論》卷三

42 審視瑤函》卷三方之吳茱萸湯

42.1 方名

吳茱萸湯

42.2 組成

半夏(姜制)、吳茱萸川芎炙甘草人蔘白茯苓白芷廣陳皮等分

42.3 主治

審視瑤函》卷三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厥陰頭風頭痛四肢厥,嘔吐痰沫。

42.4 用法用量

生薑3片,白水2鍾,煎至8分,食後服

42.5 製備方法

上銼1劑。

42.6 出處

審視瑤函》卷三

43 明醫指掌》卷六方之吳茱萸湯

43.1 方名

吳茱萸湯

43.2 組成

麻黃5分(去節),羌活5分(去蘆),吳茱萸4分,藁本3分,升麻3分,黃耆3分,黃芩1錢,當歸(酒洗)1錢,黃柏(炒)1錢,川芎1錢,蔓荊子3分,細辛3分,柴胡3分,黃連(炒)3分,半夏(泡)3分,紅花3分,蒼朮(米泔浸一晝夜,曬乾,炒)1錢。

43.3 主治

明醫指掌》卷六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厥陰頭痛,或痰涎厥冷,脈浮而緩。

43.4 用法用量

水2盞,煎8分服

43.5 製備方法

上銼1劑。

43.6 出處

明醫指掌》卷六

44 萬氏女科》卷三方之吳茱萸湯

44.1 方名

吳茱萸湯

44.2 組成

吳茱萸(炒)1錢半,桔梗乾薑(炒)、炙草、半夏(制)、細辛當歸白茯苓、桂心、陳皮

44.3 主治

萬氏女科》卷三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婦人髒氣本虛,宿夾積冷,胸腹脹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或因新產血氣暴虛,風冷乘之,以致寒邪內勝,宿疾益加。

44.4 用法用量

生薑爲引,水煎熱服

44.5 附註

桔梗以下各藥用量原缺。

44.6 出處

萬氏女科》卷三

45 《備急千金藥方》卷三方之吳茱萸湯

45.1 方名

吳茱萸湯

45.2 組成

吳茱萸2兩,防風12銖,桔梗12銖,乾薑12銖,甘草12銖,細辛12銖,當歸12銖,乾地黃18銖。

45.3 主治

《備急千金藥方》卷三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腫,或寒,或下痢,氣息綿惙欲絕,產後益劇。

45.4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1升半,去滓服,日2次。

45.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先有寒,明非暴受之寒也,胸滿痛而且嘔吐食少,或浮腫,或下痢,一切都是裏證,故用姜、萸、細辛以溫其胃,當歸地黃以滋其血,防風、桂心以拓其氣。即產後亦劇,益不出此。

45.6 出處

《備急千金藥方》卷三

46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46.1 方名

吳茱萸湯

46.2 別名

吳茱萸加減湯

46.3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3分,細辛(去苗葉)3分,高良薑(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

46.4 主治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厥疝陰冷囊寒。積氣上逆。

46.5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取1盞,去滓溫服,日2次。

46.6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46.7 附註

吳茱萸加減湯(《宣明論方》卷一)。

46.8 出處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方之吳茱萸湯

47 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五方吳茱萸湯

47.1 方名

吳茱萸湯

47.2 組成

吳茱萸5合,桂1兩。

47.3 主治

肘後方》卷一方之吳茱萸湯主治卒心痛

47.4 用法用量

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47.5 附註

聖濟總錄》本方用法:上爲粗末,每服1錢半匕,用酒1盞,煎至6分,去滓頓服

47.6 出處

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48 普濟方》卷二四四方之吳茱萸湯

48.1 方名

吳茱萸湯

48.2 組成

吳茱萸4升,淡竹葉(切)1升。

48.3 主治

普濟方》卷二四四方之吳茱萸湯主治腳氣攻心欲死者。

48.4 用法用量

上以水1鬥,煮取2升,去滓,分5服。

48.5 加減

上氣腹滿不快,加檳榔40個。

48.6 出處

普濟方》卷二四四

49 參考資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8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78.
  5.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78-179.
  6.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79-18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