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證名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ū zhèng

2 英文參考

asthenia syndr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eficient syndr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eficiency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虛證證候[1]八綱之一[1]。指人體精氣不足而出現的虛弱證候[1]。與實證相對而言[1]。多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所引起,但以後者爲主[2]。如飲食失調、七情勞倦、房室過度、久病失治等致正氣耗傷,形成虛證[2]。《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常見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身倦無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大便溏泄小便頻數或不禁,舌質淡胖或光絳無苔,脈虛細無力等症[2][2]。治宜補益滋養爲主[2]

虛證主要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之分[2]

4 陽虛

陽虛陽氣不足,機能衰退證候[3]。《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通常多指氣虛命門火衰,因氣與命門均屬陽。肺主氣氣虛多屬肺氣虛或中氣不足,因而表氣不固,故外寒陽虛陰盛,故命門火衰亦多見功能衰憊、濁陰積瀦的病證[3]。此外,心陽虛脾陽虛等亦屬陽虛範疇。一般見症爲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虛遲弱等[3]

5 陰虛

陰虛病機[4]。指陰分不足、津血虧損[4]陰虛則生內熱,每見低熱、手足心熱午後潮熱消瘦盜汗,口燥咽乾、尿短赤,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無力等症[4]。治以滋陰爲主[4]。若陰虛火旺者,須養陰清熱[4]

6 氣虛

氣虛指氣的虛衰不足[5]。統指臟腑正氣虛弱[5]。《景嶽全書·傳忠錄》:“如心氣虛則神有不明,肺氣虛則治節有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能健,肝氣虛則魂怯而不平,腎氣虛則陽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並及諸經,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凡此者,何非氣虛之類?”但肺主氣,脾爲化生氣血之源,腎爲元氣之根本,故氣虛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尤爲密切[5]。《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必溫補中氣。”《東醫寶鑑·雜病篇》:“夫腎虛爲病,不能納諸氣以歸元。……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藏。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此腎虛不能收氣也,當以補骨脂安腎丸主之。”

7 血虛

血虛病機[6]。指體內血分虧損[6]。常因失血過多,思慮過度,寄生蟲,或臟腑虛損,不能化生精微所致[6]。臨牀表現爲面白無華,脣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脈細無力等症[6]。治宜補血爲主,或補氣益血[6]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