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norex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納呆爲症狀名[1]。指不思飲食,食量減少的表現[2]。患者食慾不振,無飢餓感,或飢不欲食[2]。常見於傷食、脾失健運、胃陰虛等病證[2]。
傷食,一名食傷,指飲食損傷脾胃,食物不能消化所致的病證[3]。症見胸脘痞悶,噯氣腐臭,厭食,噁心嘔吐,泄瀉,苔膩,脈滑[3]。見《丹溪心法·傷食》。其治療應根據病情的虛實緩急,因勢利導或吐或下或消或補,其中以健脾消導之法最爲常用[3]。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類[3]。傷食有傷谷、傷面、傷肉、傷魚鱉、傷蟹、傷蛋、傷生冷果菜、傷酒、傷茶、宿食、食滯、五味過食等[3]。
脾失健運指脾運化功能失常的病機[4]。脾主運化,脾陽虛則運化失職,不能升清[4]。輕則出現腹脹納呆、腸鳴、泄瀉等消化不良症狀;久則面黃肌瘦、四肢無力;若水溼困阻則四肢浮腫,或水泛成痰成飲,產生其他痰證或飲證[4]。治以健脾爲主[4]。
胃陰虛又稱胃陰不足,指胃的陰液不足所出現的證候[5]。見《類證治裁·脾胃》。多由胃熱、胃火熾盛,或溫熱病耗傷胃陰所致[5]。症見口乾脣燥,嘈雜,乾嘔,飲食減少,或吞嚥不利,食後胸膈不適,大便乾結,舌紅中心幹,少苔,或舌光、幹絳,脈細數等[5]。治宜養陰益胃[5]。《溫病條辨·中焦篇》:“陽明溫病,下後汗出,當復其陰,益胃湯主之(注:此陰指胃陰而言)。”《臨證指南醫案·脾胃》:“知飢少納,胃陰傷也。麥冬、川斛、桑葉、茯神、蔗漿”等藥均可選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