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

中醫病證名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基礎理論 病因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shāng

2 英文參考

an internal injury[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internal damag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內傷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疏五過論》:1.病因之一類;2.病名。

4 病因之一類·內傷

內傷病因之一類[1]。泛指內損髒氣的致病因[1]。如七情不節、飲食飢飽、勞倦損傷、房事過度等致病因素導致氣機紊亂,臟腑受損而發病的過程[2] [2]

5 病名·內傷

內傷爲病名[2]。指創傷損及肢體深部組織臟腑氣血的病患[2]。見《外臺祕要》卷二十九。又名內損[2]。因跌打、墜墮、碰撞、用力舉重、旋轉閃挫等外力過重所致,好發於胸及腹部[2]。一般有傷氣傷血傷臟腑之分[2]。若傷處腫痛不明顯,痛無定處則爲傷氣;若傷處疼痛顯著,皮色發紅或青紫,甚則血溢妄行,出現發熱寒戰嘔吐便血尿血咯血等症者爲傷血;若胸脅或腹中疼痛劇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症者爲傷臟腑[2]。若傷頭部,損及腦髓,則症見頭暈目眩、額部有冷汗、言語不清、噁心嘔吐、甚至口眼㖞斜[2]。治宜手法外治;合併傷氣者,服復元通氣散傷血損傷內臟者,以活血化瘀爲主,可服桃仁承氣湯[2]

參見傷氣傷血傷臟腑腦骨傷

傷氣外傷後由於氣閉氣滯引起的病[3]。多因跌僕、擠壓、墜墮、打擊,致使體內氣機閉阻或凝滯不行所致[3]氣閉者,可見人事不省;氣滯者,可見胸脅脹悶竄痛痛無定處,甚則呼吸牽掣作痛,心煩、氣急、咳嗽,但胸腹觸診無異常,脈多沉[3]。治宜行氣開閉,疏通氣機爲主,內服復元通氣散[3]。局部施治舒筋通絡手法[3]

傷血外傷瘀血失血的病證[4]。前者多見瘀血腫塊,脹痛固定不移;後者或因體內某部出血,或血自諸竅溢於體外,並見頭暈心悸口乾等症[4]。根據“血爲氣守”的理論,治以復元活血湯爲主,酌加補氣之品[4]

傷臟腑外傷引起內臟損傷的總稱[5]。見《世醫得效方》卷十八。因跌僕、碰撞、擠壓所致[5]。臨牀多見有胸脅及腹部內臟受傷[5]。前者證見胸脅疼痛竄痛、脹滿,呼吸、咳嗽均牽掣疼痛,甚或咳血吐血喘促不能平臥,煩躁不安,口脣發紺,膚色蒼白等危重症;後者可見腹痛腹脹發熱便血尿血,嚴重者出現噁心嘔吐煩躁不安、口乾心悸面色蒼白神疲氣短四肢厥冷和暈厥[5]。治宜行氣活血止痛爲主,內服復元活血湯復元通氣散;有內出血者,應益氣補血止血化瘀,內服當歸補血湯獨蔘湯加參三七雲南白藥等,必要時應中西醫結合搶救[5]。各個臟腑損傷,尚有其各自的特徵[5]

腦骨傷爲病名[6]。見《仙授理傷續斷祕方》。腦骨包括囟骨、顛頂骨、凌雲骨、山角骨、後山骨[6]。多因跌打、碰撞等暴力所致[6]。一般常有頭顱骨折和腦髓損傷[6]。傷處可伴有局部腫脹,甚則顱骨凹陷,眼結合膜出血,或流出腦脊液,昏睡不知人事[6]。輕者傷後出現暫時性昏迷,逐漸清醒,但以後多留有頭昏頭痛噁心嘔吐嗜臥一類後遺症;重者清醒一段時間,再度陷入昏迷,麗瞳孔不對稱,或伴有抽搐驚厥偏癱、脈數而弱,呼吸不規則,漸趨危亡;嚴重者可立即死亡[6]。初起昏迷時,治宜宣竅開閉,內服八釐散蘇合香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伴高熱時用紫雪丹;外敷混元膏;傷重顱骨凹陷者,應即配合手術急救處理[6]。清醒後,宜接骨散瘀,服八釐散正骨紫金丹,仍有抽搐者,宜平肝息風,兼服天麻鉤藤飲頭暈噁心嘔吐者,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柴胡細辛湯玉樞丹[6]後期恢復時,益氣養陰,用補中益氣湯、杞菊地黃湯八珍湯[6]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9.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0.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2.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