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病

中醫學 經絡學 疾病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iù jīng bìng

2 英文參考

diseases of six meridian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六經病爲病名[1]。指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經病[1]。《傷寒論》中把外感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證候,依據所侵犯的經絡臟腑病變部位,受邪輕重邪正盛衰,劃分爲六經病證,以之分辨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指出各經的主要脈證、治法及其傳變規律,進行辨證論治[1]。並對診治雜病也有指導意義[1]。《傷寒論翼》捲上:“六經之爲病,不是六經傷寒,乃是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爲傷寒一症主法也。……夫仲景之六經,是分六區地面,所該者廣,雖以脈爲經絡,而不專在經絡上立說,凡風寒溫熱內傷外感,自表及裏,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乎不包。”六經分手足,爲十二經[1]。古代有些醫家,有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說[1]。《類經·傷寒》:“周身上下脈絡,惟足六經則盡之矣。手經無能遍也,且手經所至,足經無不至者,故但言足經,則其左右前後陰陽諸證,無不可按而得,而手經亦在其中。”

4 太陽病·六經病

太陽病爲病名[2]。《傷寒論六經病之一[2]太陽病包括經證腑證[2]。多由外感風寒所致[2]。經病包括太陽中風太陽傷寒,腑病包括太陽蓄水證太陽蓄血證[2]。《尚論篇》卷一:“太陽病之總脈總證,統中風傷寒爲言也。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營衛,所以爲受病之始。”《傷寒指掌》卷一:“凡風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頭痛項強身痛腰痛骨節煩疼發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症。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湯以發表,使營衛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症自除矣;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強衛弱而表虛也,用桂枝湯解肌,使營衛和,而邪自解矣。”《傷寒醫訣串解·太陽篇》:“太陽爲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何謂太陽經證?曰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是也。……何謂太陽腑證?曰表邪不去,必人於裏,膀胱爲表中之裏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5 陽明病·六經病

陽明病爲病名[3]六經病之一[3]。《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之爲病,胃家實是也。”胃家,泛指腸胃而言;實,是邪氣[3]陽明病一般主裏、熱、實證[3]辨證經證、府證之分[3]。《傷寒貫珠集·陽明篇上》:“陽明府病多於經病。以經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經病有傳經、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溫之各異。”陽明經證因無形的邪熱盛於經,證見身大熱,汗大出,大煩渴,脈洪大等[3]。治宜清熱保津爲主,常用白虎湯等方[3]陽明府證是有形的燥實熱結於腑,證見潮熱譫語腹滿痛、不大便、脈沉實等[3]。治當攻下燥實,清除熱結,常用三承氣湯等方[3]陽明病由於裏熱外蒸,故不惡寒而反惡熱,是陽明病發熱特徵[3]。在治療上,因陽熱亢盛,津液容易耗傷,故清、下二法,爲陽明病的重要治法[3]

6 少陽病·六經病

少陽病爲病名[4]六經病之一[4]。由邪熱半表半里所致[4]。本病特徵是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脈弦等[4]。《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少陽之爲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又“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註解傷寒論》卷三:“邪因正虛,自表之裏,而結於脅下,與正分爭,作往來寒熱。”《傷寒微旨論·傷寒源篇》:“少陽受之,少陽主膽,故胸脅痛耳聾。”《傷寒辨證》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則惡寒且熱,故令寒熱往來少陽之脈行於兩脅,故令脅痛。其經屬於膽,膽汁上溢,故口苦。”《張氏醫通·諸傷門》:“若交少陽之經,則往來寒熱口苦脅痛,以其經居表裏之半,邪欲入則寒,正與爭則熱,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本病多兼證[4]。若有太陽表證時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湯證;若有陽明裏證時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湯證、柴胡芒硝湯證等[4]

7 太陰病·六經病

太陰病爲病名[5]。《傷寒論六經病之一[5]。多因三陽病傳經入裏,或寒邪直中,或內傷生冷所致[5]。其特徵是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有腹痛[5]。《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傷寒分經》卷三:“太陰爲寒髒,其宜溫之證爲最多,非一方可盡,故曰,宜服四逆輩,則理中、真武、附子等湯,俱可隨證用之矣。”《傷寒附翼·太陰方總論》:“其來由有三:有因表虛風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虛而寒溼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者。總不出於虛寒,法當溫補以扶胃脘之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症悉平矣。”一說,太陰病陰陽虛實之分[5]。《傷寒貫珠集》卷六:“然太陰爲病,不特傳經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傷寒如是,即雜病亦如是,但有屬陰屬陽,爲盛爲虛之分耳。”《傷寒醫訣串解》卷四:“太陰爲溼土,純陰之髒也,從陰化者多,從陽化者少。病人太陰,何謂太陰之邪從陰化?《傷寒論》雲: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時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湯主之,不愈宜四逆輩。病人太陰之邪從陽化,《傷寒論》雲:發汗後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是也。”從陽化,即指太陰病轉爲陽明病[5]

8 少陰病·六經病

少陰病爲病名[6]六經病之一[6]。多因邪傳少陰,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所致[6]。本病特徵是脈微細,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陽[6]。《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之爲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註解傷寒論》卷六:“少陰爲病,脈微細,爲邪氣傳裏深也。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於陰而不行於陽,故但欲寐。”《傷寒指掌》卷二:“少陰證,仲景以脈微細,但欲寐爲主病。此指正氣之虛,非示邪氣之實也。……引衣蜷臥,下利清谷腹痛吐瀉,是少陰虛寒見證。”治宜溫經回陽,如四逆湯等方[6]。其病可從三陽病傳變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陰引起[6]少陰病如見陰虛火旺,爲熱傷腎陰[6]。《傷寒溯源集·少陰熱證》:“熱邪內鬱心煩不得臥,致手足兩少陰俱受病也,以黃連阿膠湯主之者,所以瀉心家之煩熱,益腎臟真陰也。”

9 厥陰病·六經病

厥陰病爲《傷寒論六經病之一[7]。它是陰陽消長、邪正進退的重要關鍵,所以常出現寒熱錯雜證候[7]。主要有上熱下寒厥熱勝復兩類情況[7]上熱下寒者,症見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治宜清上溫下[7]厥熱勝復者,可預測病情的進退,厥多熱少爲病進,厥少熱多爲病退,故其治法當以扶陽抑陰爲主[7]陽虛寒厥,見脈微惡寒手足厥冷者,治宜回陽救逆血虛寒厥,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治宜養血和營、通陽散[7]陽氣內鬱,以致手足厥逆心下痞塞,胸脅苦滿,或腹中痛,脈弦有力者,治宜疏肝泄熱退厥[7]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6.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2.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7.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3.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90.

治療六經病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六經病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