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enwu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真武湯同名方劑約有四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茯苓9g、芍藥9g、白朮9g、生薑9g、附子(脫去皮)9g。具有溫陽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證,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水泛證。
4 《傷寒論》方之真武湯
該方劑具有強大的免疫促進、調節功能,特別是白芍總苷的雙相調節作用,以及抗炎、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因此對免疫性疾病,即上述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支氣管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腸炎應有一定治療作用。該方劑具有一定的強心、改善心功能、改善周圍循環、改善血液流變學作用,同時有促進腎功能、利尿及促進消化系統功能的作用,因此對心源性水腫、腸炎、腸結核等應有一定治療作用。同時該方劑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鎮痛等調節作用,特別是附子、白芍、生薑對垂體-腎上腺軸有興奮作用,因此進一步提高了該方劑的抗炎作用,促進三大物質的代謝作用、退熱作用以及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但是對縮窄性心包炎、嚴重肺心病,還應結合現代醫學療法,對腸結核還應結合抗結核治療。[1]
4.1 別名
4.2 組成
茯苓、芍藥、生薑(切)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2]。
茯苓3兩,芍藥3兩,生薑3兩(切),白朮2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茯苓9g、芍藥9g、白朮9g、生薑9g、附子(脫去皮)9g。[4]
4.3 功效與主治
真武湯功能溫陽利水[4]。治少陰病有水氣,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及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𥆧動,振振欲擗地者[4]。
真武湯具有益陽氣,散寒溼的功效。散寒利水,濟火而利水。脾腎陽虛,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太陽病誤汗不解,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少陰病腹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嘔者。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治少陰腎證,水飲與裏寒合而作嗽。
真武湯具有溫陽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證,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水泛:
1.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4]。
2.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𥆧動,振振欲擗地[4]。
4.4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7合,每日3次。
4.5 方解
真武湯爲治療脾腎陽虛,水氣內停的主要方劑。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腎,腎陽虛則不能化氣行水,脾陽虛則不能運化水溼,以致水溼內停。水溼外溢肌膚,則四肢沉重疼痛,甚則水腫;聚而不行,則小便不利;下注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水氣凌心,則心悸;清陽不升,則頭眩;若太陽病發汗太過,則傷陽耗陰,陽失溫煦,陰失濡養,而筋脈攣急,故身𥆧動,振振欲擗地。以上見症雖異,但皆由陽虛不能化水所致。治宜溫脾腎以助陽氣,利小便而祛邪。[4]
真武湯方中以大辛大熱的附子爲君藥,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溼。臣以茯苓、白朮健脾利溼,淡滲利水,使水氣從小便而出。佐以生薑之溫散,既助附子以溫陽祛寒,又伍茯苓、白朮以散水溼;其用白芍者,乃一藥三用,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一者柔肝以止腹痛,一者斂陰舒筋,以止筋惕肉潤。諸藥配伍,溫脾腎,利水溼,共奏溫陽利水之效。[4]
真武湯方中附子溫腎壯陽,化氣利水;茯苓、白朮健脾滲溼利水;生薑溫散水氣;芍藥和裏益陰[4]。諸藥合用,共成暖腎健脾、溫陽化氣利水之劑[4]
真武湯一者治療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一者治療太陽病,發汗太過而傷陽,陽失溫煦,水氣內動。方中白芍有3個作用:一是在大劑溫陽利水藥中,配伍一味酸寒益陰之品,可制約諸藥辛烈溫燥之性,使利水而不傷陰;二是藉其“止痛、利小便”之功,既能緩急止腹痛,又可利小便以行水氣;三是其柔肝斂陰、緩急舒筋之功,尚可治療筋惕肉𥆧,振振欲擗地之症。[5]
4.6 臨牀運用
真武湯爲溫陽利水的著名方劑。以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苔白、脈沉爲證治要點[5]。
4.6.1 加減法
4.6.2 使用禁忌
4.6.3 真武湯治水腫
魏某某,男,59歲。於1963年7月診治。患者初病時,因頭面及下肢午後浮腫,曾服中西藥兩月餘仍未見效,病日增重,而來就診。現症:全身除胸腹及手心未腫之外,均浮腫,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飲食不進,口雖渴,但不飲,神倦體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無華,舌苔黑而滑潤,舌質紅色嬌豔,脈浮大無根,此乃真陽衰極,土不制水所致。擬方:炮附子60g,白朮24g,白芍24g,茯苓24g,潞黨蔘60g,玉桂6g,炙甘草24g,生薑30g,水煎3次,頭煎1次頓服,2-3煎不論次數,頻頻飲服,1日盡1劑。上藥連進3劑,浮腫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己不黑,脈不浮而反沉,此乃虛焰漸衰,正氣漸復之佳象,上方附片,黨蔘、玉桂、生薑量減半,續服4劑而愈。(《中醫雜誌》(1965;7:39))
4.6.4 真武湯治喘證
王某某,女,61歲,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時值秋末冬初,其病發作,喘息抬肩,動則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憊,時而汗出。現其面有微繹,舌苔薄白,脈沉弱無力,投二陳、青龍皆不收效,後服白果定喘湯,但只能緩解,不能根除,停藥病仍發,百醫不效。餘診之曰:此仍腎中真陽不足,水寒射肺也。痰生於飲,治痰必驅其飲。處方:真武湯重用茯苓60g,加乾薑6g,細辛24g,服1劑知,2劑病大減。複診: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納食不佳。前方加五味子6g,白朮9g,3劑而痊癒。(《哈爾濱中醫》(1965;2:53))
4.6.5 真武湯治大汗亡陽
張某某,男,34歲。1963年8月17日就診。素體虛弱,外感風寒,服解表藥後高熱退,但午後潮熱不退,繼服辛涼解表之劑,則發熱漸高,持續不退,又投涼藥瀉下,則大汗不止,諸法救之無效,抬來我院診治。症見形體消瘦,精神萎糜,汗出如雨,擔架衣被浸溼,低熱仍不退,筋脈拘急,眩暈不能站立,二便均無,四肢厥冷,脈沉細。此表陽不固,虛陽外越,治宜溫陽固表。處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朮、茯苓、生薑各30g,大劑頻頻飲之,汗出稍止而神氣復,繼服上方7劑,發熱亦隨之而愈。(《新醫藥雜誌》(1979;12:17))
4.6.6 真武湯治痙病
張某某,女,47歲,1976年4月28日初診。患者於產後40天,始覺兩臂振顫,以後逐漸加重,發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顫,已兩個半月,陣發性加劇,影響睡眠及進食,病人就診時亦不能穩坐片刻,並伴有舌顫,言語不利,憋氣,以長息爲快,食慾差,舌質尖部略紅,左側有瘀斑,舌苔白,兩手脈俱沉滑弱。治宜溫陽鎮水,真武湯加味:茯苓30g,白朮24g,制附子12g,白芍15g,生薑12g,桂枝9g,半夏12g,生龍牡各30g,炙甘草6g。水煎服2劑。4月30日複診:患者自述,29日晨8時服第1劑藥,至當日下午6時許,顫動基本停止,腹內鳴響,當晚又進第2劑,顫動停止,晚上睡眠明顯好轉,僅有時自覺頭有陣陣轟鳴,上方白芍藥改用30g,加鉤藤12g,磁石30g,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傷寒解惑論》)
4.7 現代適應證
真武湯適用於慢性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美尼爾綜合徵等,屬脾腎陽虛,水溼內盛者。[6]
近代也用真武湯治療慢性腸炎、慢性腎炎、心性水腫、腸結核、耳源性眩暈等屬脾腎陽虛者[6]。
4.7.1 慢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炎僅少數是由急性腎炎發展所致,其病因多爲免疫介導的炎症。其中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佔重要地位。首先是免疫反應,某些外源性抗原或內源性抗原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在血循環中形成免疫複合物,在某些情況下免疫複合物沉積或被腎小球捕捉並激活炎症介質導致腎炎產生;多個抗原、抗體分子形成網絡狀腎小球內免疫複合物,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和(或)腎小球系膜清除功能降低及補體成分功能缺陷等原因使免疫複合物沉積於腎小球而患病;血循環中的遊離抗體與腎小球固有抗原或已種植的腎小球的外源性抗原相結合在腎小球的局部形成腎小球內免疫複合物,並導致腎炎。若原位腎小球內免疫複合物或循環免疫複合物不能被機體清除或機體針對腎小球內免疫複合物中免疫球蛋白產生自身抗體則導致病變並持續和進展;同時細胞免疫在某些類型的腎炎發病機制中也有重要作用。其次免疫反應需引起炎症反應才能導致腎小球損傷,炎症反應中炎症細胞可產生炎症介質,炎症介質又可趨化、激活炎症細胞,各種炎症介質間又相互促進或制約,形成十分複雜的網絡關係,造成腎小球炎症病變。主要炎症細胞包括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血小板;主要炎症介質包括補體、凝血纖溶因子、血管活性胺、白細胞三烯、激肽,近年又發現許多新的炎症介質,如活性氧等自由基、活性氮、血管活性肽、前列腺素類、血管活性胺、細胞黏附因子等。[6]
除免疫及炎症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在慢性腎炎發病中也佔重要地位。當腎單位破壞至一定數量時,剩餘的腎單位代謝廢物排泄負荷增加,而代償性發生腎小球毛血管的高灌注、高壓力、高過濾,“三高”可引起:①腎小球通透性增加,使蛋白尿增加而損傷腎小管間質。②腎小球內皮損傷,誘發血小板聚集,導致微血栓形成。③腎小球上皮細胞足突融合,系膜細胞及基質顯著增生,腎小球肥大,繼而硬化。同時在腎小球內上述“三高”時腎素-血管緊張素軸的活性增高引起腎小球肥大,繼而硬化;同時使腎小管損害,間質炎症及纖維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加重腎損害,嚴重時可發生腎功能衰竭。慢性腎炎主要臨牀表現爲尿蛋白、血尿、管型尿、水腫及高血壓。[6]
4.7.2 心源性水腫
心源性水腫的病因機理見防己黃芪湯一節。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機理見杏蘇散一節。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簡稱甲減,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低甲狀腺激素血癥或甲狀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謝綜合徵。根據病變部位分爲原發性甲減(甲狀腺本身病變所致)、繼發性甲減(重症疾病引起的TSH分泌減少)、散發性甲減(由下丘腦引起的TRH分泌減少)、甲狀腺激素抵抗綜合徵。臨牀上原發性甲減佔成人甲減的90%~95%;新生兒及胎兒發病者稱爲呆小病。原發性甲減發病原因主要有4種:①自身免疫損傷如橋本甲狀腺等。②甲狀腺破壞,包括手術損傷及放射性碘治療。③碘過量。④甲狀腺藥物如鋰鹽、硫脲類藥物。甲狀腺激素主要藥理作用是:①維持生長發育,促進蛋白質合成及骨骼、中樞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②促進代謝和產熱;③提高機體交感-腎上腺系統的感受性。甲減時上述3項作用降低而出現相應症狀,臨牀上主要表現爲黏液性水腫及易疲勞、怕冷、反應遲鈍、月經不調,肌肉乏力、強直萎縮,心肌收縮力下降,心動過緩,貧血,厭食、便祕、腹脹,月經過多或閉經,黏液性昏迷等。[6]
4.7.3 慢性腸炎
久瀉久痢、慢性腸炎,實質上是指慢性腹瀉病,既包括感染性腹瀉也包括非感染性腹瀉。所謂慢性腹瀉是指人排便次數>3次/d,糞便量增加>200g/d,糞質稀薄含水量>85%,腹瀉超過4周。其常見病因爲:①胃腸道疾病,如胃癌、胃炎、慢性痢疾、腸結核、腸道菌羣失調症、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結腸炎、結腸血吸蟲病、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徵及其他腸道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多種疾病。②肝膽胰腺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膽管癌等。③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尿毒症、風溼免疫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食物過敏等多種疾病。其常見機理分爲滲透性、滲出性、分泌性及腸運動功能異常4種情況。①滲透性腹瀉是由於腸腔含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質使腸腔滲透壓增高,大量液體進入腸腔引起腹瀉。②分泌性腹瀉是指腸黏膜上皮細胞電解質轉運機制障礙導致腸道電解質、水分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所致,或先天性腸黏膜離子吸收缺陷所致腹瀉;或廣泛的腸黏膜病變最終導致腸上皮細胞水、電解質分泌增多和吸收減少。③滲出性腹瀉是指腸黏膜的完整性因炎症、潰瘍等病變而受到破壞,造成大量滲出而引起腹瀉。④腸運動功能異常是指腸蠕動過快,以致腸腔內水分和電解質與腸黏膜接觸時間過短,影響其吸收所致。所謂慢性腸炎這4種機制大都同時或先後存在。[6]
4.7.4 腸結核
腸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致,主要傳染途徑有3條:①飲用帶結核桿菌的牛奶或食物,經消化道傳染;②爲血行播散致全身粟粒性結核病的一部分;③胸腔內淋巴結核經淋巴管逆流播散。腸結核主要侵犯回盲部,以下依次爲空腸下段、迴腸、升結腸及闌尾。主要病理改變是腸黏膜破壞形成較淺潰瘍,潰瘍邊緣帶有結核性肉芽腫,嚴重者可併發穿孔,癒合後往往形成瘢痕狹窄。臨牀主要表現爲不規則發熱,納差,消化不良,腹瀉與便祕交替,下腹部陣發性疼痛等。[6]
4.7.5 美尼爾綜合徵
美尼爾綜合徵(Meniere's disease),現在統一翻譯爲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積水爲病理基礎,以反覆發作性眩暈、耳聾、耳鳴、耳脹滿爲臨牀特徵的特發性內耳疾病。目前病因尚無定論,有下列幾種學說:①耳蝸微循環障礙學說,首先認爲內耳血管紋微血管牀自動調節控制機能紊亂導致微靜脈痙攣,靜脈壓升高,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內淋巴體積顯著增加;其次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螺旋韌帶毛細血管痙攣,影響血管紋的血流量,使之減少,使內耳處於缺氧狀態,葡萄糖代謝異常,從而使內耳酸中毒,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窩管內滲透壓增高,外淋巴間隙的液體進入膜迷路,從而引起膜迷路積水。②內淋巴液生成、吸收平衡失調學說,膜迷路中Ca2+升高等因素使分泌細胞功能亢進,內淋巴液生成增多,而內淋巴管纖維化等異常或阻塞使淋巴液吸收減少,造成膜迷路積水;另外,碳酸酐酶、腺苷環化酶等活性改變也可造成膜迷路積水。③變態反應、免疫反應與自身免疫異常學說,認爲內耳抗原抗體反應可引起內耳微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抗原抗體複合物在內淋巴囊沉積,則影響其吸收功能,造成膜迷路積水。[6]
4.8 藥理作用
4.8.1 對心臟、血管、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附子及所含去甲烏藥鹼、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豬毛菜鹼均有強心作用,以去甲烏藥鹼作用最強,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及心輸出量,加快心率,對衰竭的心臟能使其收縮幅度恢復正常,去甲烏藥鹼是β受體部分激動劑,其強心作用與興奮β受體有關;附子注射液能顯著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心肌缺血,還能對抗應激性心肌損傷,對心肌有保護作用;同時附子煎劑及去甲烏藥鹼對緩慢心律失常有對抗作用,但附子用量過大可導致心律失常;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附子注射液、去甲烏藥鹼明顯擴張血管,對冠狀動脈血流量、腦血流量及股動脈血流量均有顯著增加作用,對血壓既有升壓作用,又有降壓作用;去甲烏藥鹼具有興奮β受體、阻斷α1受體雙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爲α受體激動劑,去甲豬毛菜鹼對β受體和α受體具有興奮作用,二者是升壓作用的有效成分;由於附子有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升高血壓及擴張血管的雙重作用,所以具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臣藥茯苓的水、醇及乙醚提取物均可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茯苓有強大的利尿作用,可減輕心臟前負荷。白朮有擴張血管及降低血壓的作用,能利尿,減輕心臟前負荷,但對心房肌有抑制作用;白朮煎劑和醇浸劑還可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時間。佐藥生薑所含薑辣醇均爲強心藥,薑辣烯酮可使心房肌收縮力加強、頻率加快,對於血壓可產生一過性降低、明顯升壓和持續降壓三相性作用;生薑水提取物對花生四烯酸(AA)、腎上腺素、ADP、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能減少TXB2及PGI2的合成。白芍水提取物可拮抗垂體後葉素所致心肌缺血,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白芍總苷使血管擴張,但顯著增強NA的收縮血管和升壓作用,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溼重,抗血栓形成。
由上述各味中藥藥理分析可以看出,該方劑對心功能有促進、改善和保護作用,對血液循環、血液流變學及血壓有促進和調整作用。
4.8.2 對消化系統功能的影響
君藥附子水煎劑能抑制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和大鼠鹽酸損傷性胃潰瘍的形成,同時具有膽鹼樣、組胺樣和抗腎上腺素作用,顯著興奮腸管自發性收縮,烏頭鹼可明顯增強迴腸收縮。臣藥茯苓對肝損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臟的膠原蛋白,促進肝內纖維組織重吸收,具有明顯抗肝硬化作用;茯苓能加速肝臟的再生速度,使肝重量明顯增加;還能降低胃酸含量,預防胃潰瘍發生,能遲緩腸管,具有解痙作用。白朮煎劑具有保肝作用,能減輕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降低ALT,防止肝糖元減少;白朮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明顯增加膽汁分泌,促進胃黏膜細胞增殖,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對胃炎、胃潰瘍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白朮提取物能促進腸隱窩細胞株細胞增殖,對小腸黏膜細胞損傷有修復作用;對腸肌電紊亂有一定調節作用,可顯著促進胃排空及腸推進,當腸管對乙酰膽鹼作用處於興奮狀態時,白朮抑制之,當腸管受腎上腺素作用抑制時,白朮興奮之,使腸管活動恢復正常,所以對胃腸運動可依機能狀態而具有雙相調節作用。佐藥生薑所含生薑油、薑辣醇、薑辣烯酮等對肝損傷均有抑制作用及預防治療作用,薑辣醇還有顯著利膽作用;生薑的多種提取物均有胃黏膜保護作用,生薑煎劑可顯著抑制胃黏膜損傷,促進胃黏膜合成和釋放對黏膜有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生薑粉、生薑浸膏、薑辣酮均有止吐和抗運動病作用;生薑煎劑可促進胃液分泌及遊離酸分泌,減弱胃蛋白酶作用,強化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對胰酶則顯著抑制,能明顯降低胰酶對澱粉和脂肪的消化功能;薑辣醇和薑辣烯酮對腸管有鬆弛作用。白芍對多種實驗性肝損傷模型均有顯著保護作用,能降低急性肝細胞變性和壞死,降低ALT;其乙醇提取物可顯著降低黃麴黴素B1所致急性肝損傷時乳酸脫氫酶及其同工酶升高,白芍總苷可對抗肝組織的嗜酸性變性和壞死;對免疫性肝損傷也有顯著保護作用;白芍總苷及其所含牡丹酚可抑制胃酸分泌,對應激性潰瘍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對腸管平滑肌白芍及芍藥苷均有顯著的解痙效果。
4.8.3 對腎功能的影響
臣藥茯苓對健康人的利尿作用並不明顯,但對腎源性及心源性水腫病人卻有顯著利尿作用,茯苓素是利尿的有效成分,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可與腎小管細胞漿膜醛固酮受體結合,拮抗醛固酮的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產生利尿作用。白朮則具有顯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抑制Na+、K+、Cl-的重吸收,增加其排泄,並有明顯抗腹水作用。
4.8.4 對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的影響
君藥附子所含烏頭鹼、中烏頭鹼及次烏頭鹼等多種成分均有中樞性鎮痛、鎮靜作用,以中烏頭鹼作用最強,烏頭鹼及3-乙酰烏頭鹼均有局部麻醉作用,消旋甲基烏頭鹼爲部分β受體激動劑,並可阻斷α1受體而激活α2受體,烏頭鹼可促進腦白質呼吸,促進腦皮質葡萄糖氧化,促進葡萄糖生成乳酸;另外,附子除本身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外,還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系統,從而發揮抗炎、退熱、促進代謝、協調全身其他內分泌激素作用。臣藥茯苓不僅具有鎮靜作用,而且其水煎劑口服可出現暫時性血糖升高、而後下降的作用;研究發現茯苓的三萜化合物、茯苓乙醇提取物使胰島素分泌誘導活性增強,白色脂肪細胞ST13前脂肪細胞分化增強,值得注意的是茯苓煎劑連續服用具有抗中毒性耳損害作用。白朮揮發油少量具有鎮靜作用,白朮煎劑能抑制腦內單胺氧化酶B的活性,降低MDA含量,白朮多糖及白朮能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白朮多糖對胰島損傷具有一定修復作用,因此白朮、茯苓均具有降血糖作用。佐藥生薑所含生薑油、薑辣醇、薑辣烯酮均具有明顯的解熱、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薑辣酮能促進腎上腺髓質釋放兒茶酚胺。白芍及所含白芍總苷通過抑制中樞具有顯著的鎮靜、鎮痛、抗驚厥及降溫作用,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可依機體狀態而具有雙相調節作用,同時可促進學習和記憶功能。
4.8.5 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
君藥附子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烏頭鹼、中烏頭鹼、次烏頭鹼是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除附子本身具有皮質樣激素作用外,還可通過作用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而發揮抗炎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滲出、水腫及肉芽組織增生等炎症的不同過程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去甲烏藥鹼還有顯著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超氧陰離子,抑制脂質過氧化,對超氧陰離子誘發的透明質酸及牛關節液中氨基多糖的解聚也有保護效果。臣藥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對佐劑性關節炎及繼發性炎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並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狀;茯苓浸膏口服可抑制小鼠接觸性皮炎。白朮可抑制脂質過氧化過程,降低組織中LPO含量,防止有害物質對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對抗人RBC自氧化溶血,提高RBC中SOD活性,提高全血GSH-Px活性,顯著降低RBC中MDA含量。佐藥生薑所含生薑油、薑辣醇、薑辣烯酮等對炎症的早、晚期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能清除超氧陰離子,抑制肝勻漿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羥基;生薑提取物還能顯著抑制H2O2所致人RBC溶血,抑制肝細胞產生MDA。白芍及其所含白芍總苷、牡丹酚等均具有顯著抗原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滲出、水腫、肉芽組織增生、炎性細胞浸潤等均有顯著抑制作用;白芍總苷能抑制佐劑性關節炎大鼠滑膜IL-1、TNF及PGE2的過度分泌,使其功能恢復正常;同時白芍及其所含白芍總苷(TGP)及丹皮總苷(TGM)均能清除羥基及超氧陰離子,顯著對抗H2O2所致RBC溶血,降低LPO增多,降低MDA含量,提高SOD及GSH-Px的活性。由此可見,該方劑各味中藥的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是一致的,而且作用比較強大。
4.8.6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附子對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均有顯著促進作用,附子注射液可明顯促進SRBC免疫所致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數增加以及血清抗體生成,並明顯提高血清補體含量;對細胞免疫附子可促進T細胞RE花環形成及淋巴細胞母細胞轉化。臣藥茯苓及其所含茯苓多糖既能增強細胞免疫又能增強體液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及羥乙基茯苓多糖可使淋巴細胞毒性增加20~28倍;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顯增加特異性玫瑰花環形成率;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拮抗免疫抑制劑對巨噬細胞功能的抑制,使脾臟、胸腺、淋巴結重量增加;茯苓多糖還能誘生IL-2;茯苓素對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能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功能,但對IL-2產生呈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從而對PHA、ConA、LPS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血清抗體、脾臟細胞抗體的產生能力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而茯苓煎劑能升高PHA誘發的淋巴細胞轉化率,使脾臟抗體分泌細胞數量明顯增加,提高免疫球蛋白IgG含量。白朮水浸劑可顯著增強抗體產生能力,增強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骨髓細胞增殖反應及IL-1、IL-2的分泌,提高外周血WBC數量,增加脾臟和胸腺的重量;對T淋巴細胞功能也有增殖作用,使免疫抑制動物TH細胞數明顯增加,提高TH/TS比值,增加T細胞IL-2R的表達,使IL-2分泌顯著增加;白朮多糖可促進淋巴細胞轉化,顯著提高IL-2分泌水平;白朮揮發油可提高巨噬細胞活性,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佐藥生薑醇提取物能明顯改善荷蘭鼠瘤免疫功能,升高臟器指數,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率。白芍體內體外均能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白芍煎劑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增強作用;白芍總苷對佐劑性關節炎(AA)大鼠有抗炎和機能依賴性調節作用,白芍總苷對AA明顯抑制的同時使升高的H2O2和IL-1水平降低,並使AA低下的胸腺細胞有絲分裂反應及脾淋巴細胞產生IL-2能力恢復正常;白芍總苷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均可依機體狀態而具雙相調節作用,參與免疫調節的T細胞亞羣是輔助性T細胞(TH)和抑制性T細胞(TS),白芍總苷可能作用於松果體而調節TH/TS比值,對免疫功能進行調節。
由上述各味中藥分析可以看出,該方劑對免疫功能有一致的促進、調節作用,特別是白芍總苷對免疫的雙相調節作用,可調節諸藥及機體各項功能,使免疫功能恢復平衡。
4.8.7 對病原微生物的影響
目前研究尚無報道君藥附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臣藥茯苓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鉤端螺旋體等均有抑殺作用。白朮水煎劑對多絮狀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佐藥生薑水煎劑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沙門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球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並有殺滅陰道滴蟲的作用。60%生薑醇提取物對金黃色及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宋內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並能拮抗HbsAg;生薑提取物對多種皮膚癬菌也有抑制作用。白芍煎劑對多種致病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並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其抗菌作用強、抗菌譜廣,除對上述大部分細菌有顯著抑制作用外,還對草綠色鏈球菌、肺炎鏈球菌、乙型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霍亂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黃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等10餘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見,該方劑除君藥外,都對病原微生物有一定影響,但從文獻分析看,還未有報道該方劑中某一種藥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4.8.8 對腫瘤的影響
君藥附子粗多糖及酸性多糖能明顯增大小鼠脾臟重量,提高淋巴細胞轉化能力及NK細胞活性,提高癌基因p53和Fas的表達,並提高了腫瘤細胞的凋亡率,對多種腫瘤均有顯著抑制作用。臣藥茯苓及茯苓多糖均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茯苓多糖可通過直接細胞毒作用及提高免疫功能對腹水肉瘤S180細胞、人慢性骨髓白血病K256細胞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茯苓素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核苷轉運和DNA合成對白血病L1210細胞的增殖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白朮揮發油對癌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能降低瘤細胞增殖率,降低癌組織的侵襲性,提高機體的抗腫瘤反應;白朮揮發油對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食管癌、肉瘤180等均有抑制作用。生薑所含薑辣醇及薑辣烯酮有致突變作用,而姜油酮則對二者的致突變作用能抑制之。白芍所含白芍總苷可增強周圍淋巴細胞酶活性,具有抗誘變及抗腫瘤作用。
4.9 各家論述
①《註解傷寒論》:脾惡溼,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溼淫所勝,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溼。
②《醫宗金鑑》: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寒虛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爲胃關,聚水而從其類者;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爲之主?放水無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而水有所主矣;白朮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溫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藥酸斂,加於制水、主水藥中,一以瀉水,使子盜母虛,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斂陽,使歸根於陰,更無飛越之虞。然下利減芍藥者,以其陽不外散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雖寒而水不能停也。嘔者,去附子倍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也。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佐生薑者,功能止嘔也。
③《內臺方議》:用茯苓爲君,白朮爲臣,二者入脾走腎,逐水祛溼;以芍藥爲佐,而益脾氣;以附子、生薑之辛爲使,溫經散寒也。
④《寒溫條辨》:白朮,茯苓補上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腎而療心悸;附子、生薑回陽益衛之物也,可以壯火而制虛邪;白芍酸以收陰,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則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虧矣,若不用白芍,以固護其陰,豈能用附子之雄悍乎!
5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真武湯
5.1 處方
白芍(三錢半.下利者去之.加乾薑二錢半) 茯苓(去皮.二錢半.小便利者去之) 附子(炮.一個切四分只用一分.嘔者去之.加生薑二錢半) 生薑(三錢半) 白朮(二錢半)
5.2 功能主治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真武湯主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忪悸,頭目眩暈,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並皆治之。
5.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咳者加五味子三錢半、細辛乾薑各一錢二分半。
5.4 出處
6 《胎產祕書》卷下方之真武湯
6.1 方名
6.2 組成
熟附子3錢,姜1錢,焦術2錢,茯苓2錢,歸身2錢,肉桂1錢,炙甘草8分,白芍(炒)1錢5分,淨棗仁(炒)2錢。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傷寒廣要》卷十一引《葉氏錄驗方》之真武湯
7.1 方名
7.2 組成
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幹葛、甘草節、瓜蔞根、牛蒡子各等分。
7.3 主治
《傷寒廣要》卷十一引《葉氏錄驗方》之真武湯主治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每日3-5次,不拘時候。
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8 參考資料
- ^ [1]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72.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3.
-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68.
- ^ [5]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68-569.
-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6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