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血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xuè

2 英文參考

YIN-bloo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lood and body flui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陰血血液[1]血液有形而屬陰,故名[1]。《黃帝內經靈樞·通天》:“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

4 關於血

血(blood[2])是指行於脈中,並循環流注於全身,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體[2]。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生化,循行於脈管中,賴氣的推動以濡養全身各臟腑組織,維持其正常功能活動[3][4]。《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血賴氣的推動以供養全身各臟腑組織,維持其正常功能活動。《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4.1 血的來源及作用

血來源於水谷的精氣,通過脾胃的生化輸布,注之於脈,化而爲血。血由心所主,藏於肝,統於脾,循行於脈中,充潤營養全身的臟腑組織。目之視,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攝,五臟六腑功能協調,無不賴血之濡養。[5]

4.2 血病

[5]

血病的表現,一般分爲出血瘀血血虛出血血不循經,溢於絡外,從九竅而出;瘀血爲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消散而停滯體內,或血液運行受阻,瘀積於經脈器官之內;血虛爲體內血液虛少;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如出血血虛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病機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又可導致血虛

4.2.1 出血

病機概要:出血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也有因氣虛不能攝血,使血無所依而導致出血;此外尚有腎陰虧虛,陰虛火旺虛火傷絡而導致出血

主要脈證:血隨咳嗽痰沫而出者,爲肺系出血,稱之咳血;如血隨食物嘔吐而出者,爲胃之出血,稱之吐血;隨大小便而出者,爲便血尿血;由鼻、齦、耳、目、肌膚等處出血者;均爲衄血

治療法則:血熱妄行者,宜瀉熱止血氣不攝血者,宜補氣攝血;陰虛火旺者,宜滋陰降火

方藥舉例:瀉熱止血,如犀角地黃湯之類;補氣攝血,如歸脾湯之類;滋陰降火,如茜根散之類。

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黃丹皮芍藥

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蔘黃芪白朮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

茜根散(《景嶽全書》):茜草根黃芩阿膠側柏葉生地黃甘草

證治要點:出血的治療,止血爲首要的法則,但要審別引起出血的不同原因,辨證論治。屬血熱妄行者,宜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屬氣不攝血者,宜補氣攝血以止血;屬虛火傷絡者,宜滋陰降火止血,並結合出血的不同部位而選用不同的方劑

4.2.2 血瘀

病機概要:陽氣虛損,鼓動無力,血的運行可因之緩慢;肝氣鬱結,疏泄不利,血的運行可因之受阻;寒入於經脈,血爲之凝澀不行;熱入營血血熱互結,血爲之瘀結。

主要脈證:刺痛,痛處不移,拒按紫紺腫塊肌膚甲錯,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瘀血病證,常隨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證候。瘀阻於心,可見胸悶心痛口脣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便血;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乘心,可致發狂;瘀阻肢體局部,可見局部腫痛或青紫等。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

方藥舉例:桃仁承氣湯血府逐瘀湯之類。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藥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證治要點:活血化瘀是治療血瘀的總則,在臨證時當根據不同的病因,適當配合理氣、散寒、清熱、涼血、瀉火、益氣滋陰溫陽等法,予以靈活的運用。

4.2.3 血虛

病機概要:主要由於失血過多,新血未生;或脾胃虛弱,生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腸中蟲積營血消耗過多所致。

主要脈證:面色蒼白萎黃口脣爪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療法則:補血

方藥舉例:四物湯之類。

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

證治要點:血虛,當以補血爲治,但氣與血,互爲資生氣虛無以生化,血可因之而虛少,故補血常與益氣並用,以達到補氣生血的目的。

4.3 氣血病變

氣和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因而在病理上,臟腑發生病變,可以影響氣血的變化,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要影響到某些臟腑。所以氣血的病變,是不能離開臟腑而存在的。掌握了氣血病變的一般規律,就能爲深入探討臟腑的病理變化打下基礎。[6]

氣爲陽,血爲陰,氣與血有陰陽相隨、互爲資生、互爲依存的關係。氣之於血,有溫煦、化生、推動、統攝的作用。故氣虛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寒無以溫煦,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衰無以推動,血必因之而淤阻;氣虛而不能統攝,則血常因之而外溢。血之於氣,則有濡養、運載等作用。故血虛無以載氣,則氣亦隨之而少;血脫則氣無以附,可導致氣脫亡陽。由此可見,氣血的病變是互相影響的。[6]

4.3.1 氣血病變的辨證

氣血病變的辨證應分清虛實虛證氣血虧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實證氣滯血瘀。分述如下[6]

4.3.1.1 虛證
4.3.1.1.1 氣血虧虛

病機概要:多因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不能生化而繼見血少,以致氣血兩虧。

主要脈證:少氣懶言,自汗乏力面色蒼白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

治療法則:氣血雙補

方藥舉例:八珍湯之類。

八珍湯(《正體類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薑大棗

4.3.1.1.2 氣不攝血

病機概要:氣虛則統攝無權,以致血離經隧而溢於脈外。血隨氣行,若氣虛下陷,則血從下部溢出。

主要脈證:出血的同時,見有氣短,倦怠乏力面色蒼白脈軟弱細微,舌淡等氣虛症狀

治療法則:補氣攝血。

方藥舉例:當歸補血湯之類。

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黃芪當歸

4.3.1.1.3 氣隨血脫

病機概要:大量的出血血脫則氣無以附,故氣亦隨之而脫。

主要脈證:大量出血的同時,見有面色㿠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暈厥,脈微細欲絕或芤。

治療法則:補氣以固脫。

方藥舉例:獨蔘湯參附湯之類。

獨蔘湯(《景嶽全書》):人蔘

參附湯(《婦人良方》):人蔘、熟附子、姜、棗

4.3.1.2 實證
4.3.1.2.1 氣滯血瘀

病機概要:多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滯而血凝所致。

主要脈證:胸脅脹滿走竄疼痛,兼見痞塊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療法則:理氣活血。

方藥舉例:血府逐瘀湯之類。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藥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9.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6.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