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headach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exogenous headach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adache due to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外感頭痛(exogenous headache[1])爲病證名[2]。是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頭痛[2]。特點是起病較急,頭痛持續不解,並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骨節疼痛,咳嗽等,多屬實證[2]。《景嶽全書·雜證謨》:“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
由於外邪性質,受邪部位和疾病發展階段的不同[2],外感頭痛有傷風頭痛、傷寒頭痛、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溼頭痛、傷暑頭痛、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等不同名稱[2]。
4 關於頭痛
頭痛(headache[2][3])爲病證名[4]。亦稱頭疼[4]。是指以頭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4]。出《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頭部疼痛,包括頭的前、後、偏側部疼痛和整個頭部疼痛[4]。頭爲“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會於此[4]。凡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導致陽氣阻塞,濁邪上踞,肝陽上亢,精髓氣血虧損,經絡運行失常者,均能發生頭痛[4]。除服藥治療外,還可根據病機,配合鍼灸療法,常可提高療效[5]。鍼灸治療頭風有較好療效,但應結合現代診斷方法,注意與顱腦實質性病變作鑑別,以便及時治療原發病[6]。
頭痛是臨牀上常見的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亦可出現予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6]。
詳見頭痛條。
5 外感頭痛的病因病機
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溼、熱等外邪,而以風邪爲主。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巔高之上,惟風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襲於經絡,上犯巔頂,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而致頭痛。又風爲百病之長,多夾時氣而發病。若挾寒邪,寒凝血滯,絡道被阻,而爲頭痛;若挾熱邪,風熱上炎,侵擾清空,而爲頭痛;若挾溼邪,溼蒙清空,清陽不展,而致頭痛。如《醫碥·頭痛》說:“六淫外邪,惟風寒溼三者最能鬱遏陽氣。火暑燥三者皆屬熱,受其熱則汗泄,非有風寒溼襲之,不爲患也。然熱甚亦氣壅脈滿,而爲痛矣。”[6]
《景嶽全書·雜證謨》:“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
6 外感頭痛的症狀
外感頭痛起病較急,頭痛持續不解,並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骨節疼痛,咳嗽等,多屬實證[6]。
外感頭痛一般痛勢較劇,多表現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
風熱爲重:頭痛而脹,發熱,口渴欲飲,便祕溲黃,苔黃,脈浮數。
《景嶽全書·雜證謨》:“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
8 外感頭痛的辨證治療
除詳問病史,根據各種症狀表現的不同,辨別致病之因以外,尤應注意頭痛之久暫,疼痛之性質、特點及部位之不同,辨別外感和內傷,以便進行辨證論治。一般外感頭痛,爲時短暫,多由風邪爲主,但必鬚根據其挾寒、挾熱、挾溼而隨證治療[6]。
8.1 傷風頭痛
《脈因證治·頭目痛》:“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痛,皆因冷風所吹。”
《醫林繩墨·頭痛》:“有風寒克於頭,令人鼻塞聲重,自汗惡風,此傷風之頭痛也。”
8.1.1 傷風頭痛的症狀
《醫學六要·頭痛》:“傷風頭痛,脈緩而浮,或左脈微急,證兼鼻塞,眼脹目赤,傷風頭痛也。”
8.1.2 傷風頭痛的方藥治療
《醫學六要·頭痛》:“傷風頭痛…宜解肌,冬月桂枝湯,余月十味芎蘇飲。”
8.1.3 傷風頭痛的鍼灸治療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8]。風邪襲絡者加合谷、列缺[8]。
8.2 傷寒頭痛
8.2.1 傷寒頭痛的症狀
《醫學六要·頭痛》:“傷寒頭痛,脈浮而緊,身形拘急,惡寒脊強,身大熱。”
8.2.2 證候分析
《蘭室祕藏·頭痛門》:“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8.2.3 傷寒頭痛的方藥治療
8.3 風寒頭痛
風寒頭痛即頭痛·風寒證(headache with wind-cold syndrome[9]),是指外感風寒邪氣,以頭痛連及項背,常有拘急收緊感,或伴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等爲常見症的外感頭痛證候[9]。可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0]。
8.3.1 症狀
外有風寒表證而頭痛劇烈[10]。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骨節痠痛,鼻塞流清涕,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10][10]。
8.3.2 證候分析
頭爲諸陽之會,風寒外襲,循太陽經上犯巔頂,清陽之氣被遏,故頭痛乃作。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行巔頂,循項背,故其痛連及項背,風寒束於肌表,衛陽被遏,不得宣達,故惡風畏寒。寒屬陰邪,得溫則減,故頭痛喜裹。無熱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均爲風寒在表之徵[10]
8.3.3 治法
8.3.4 風寒頭痛的方藥治療
可川芎茶調散[備註]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荊芥、薄荷、羌活、細辛(或香附)、白芷、甘草、防風加減。方中川芎、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等辛溫藥有疏風散寒、止痛作用。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爲臨牀治外感頭痛之要藥。若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乾嘔、吐涎沫,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治當溫散厥陰寒邪,用吳茱萸湯[備註]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蔘、生薑、大棗去人蔘、大棗加半夏、藁本、川芎之類,以溫散降逆。[10]
8.3.5 風寒頭痛的推拿治療
選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攢竹、陽白、百會、四神聰、肺俞、風門。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先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髮際至頭維、太陽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從印堂穴開始經魚腰、太陽至耳前,反覆分推3~5遍。然後指揉印堂、攢竹、魚腰、陽白、太陽、百會、四神聰,每穴約1分鐘。用指尖擊法從前額部向後頸部反覆叩擊1~2分鐘。用五指拿法從前額髮際處拿至風池處,反覆操作3分鐘左右。用梳法從前額髮際至後頸髮際處,反覆操作1分鐘。用左右結構:㨰法在項背部施術,約3分鐘。指按揉肺俞、風門,每穴約2分鐘。直擦背部膀胱經,以透熱爲度。
8.3.6 風寒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諸症消失後可鞏固多灸1~2次。
8.4 風熱頭痛
風熱頭痛即頭痛·風熱證(headache with wind-heat syndrome[12]),是指外感風熱邪氣,以頭痛而脹,甚則如裂,發熱惡風,面紅赤,口渴喜飲,大便祕結,小便黃赤,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外感頭痛證候[12]。
8.4.1 風熱頭痛的症狀
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或鼻塞流濁涕,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祕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12][13]。
《醫林繩墨·頭痛》:“上攻頭目,或連齒鼻不定而作痛者,此爲風熱之頭痛也。”
8.4.2 證候分析
熱爲陽邪,其性炎上,風熱中於陽絡,上擾清竅,故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面紅目赤,亦爲熱邪上炎之徵。風熱之邪犯衛,故發熱惡風。熱盛耗津,則口渴欲飲,便祕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均爲風熱邪盛之象。[13]
8.4.3 治法
8.4.4 風熱頭痛方藥治療
可用芎芷石膏湯[備註]芎芷石膏湯(《醫宗金鑑》):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加減。本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爲主藥,以疏風清熱,但方中羌活、藁本偏於辛溫,對熱盛不宜,則可改用黃芩、薄荷,山梔以辛涼清解。若熱甚傷津,證見舌紅少津,則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祕結,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者,可合用黃連上清丸[備註]黃連上清丸(《古今醫方集成》):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菊花、桔梗、薄荷、川芎、大黃、連翹、當歸、葛根、玄蔘、花粉、薑黃苦寒降火,通腑泄熱。[13]
8.4.5 風熱頭痛的推拿治療
選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攢竹、陽白、百會、四神聰、肺俞、風門、大椎、曲池、風池、肩井。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先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髮際至頭維、太陽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從印堂穴開始經魚腰、太陽至耳前,反覆分推3~5遍。然後指揉印堂、攢竹、魚腰、陽白、太陽、百會、四神聰,每穴約1分鐘。用指尖擊法從前額部向後頸部反覆叩擊1~2分鐘。用五指拿法從前額髮際處拿至風池處,反覆操作3分鐘左右。用梳法從前額髮際至後頸髮際處,反覆操作1分鐘。指按揉大椎、肺俞、風門,每穴各1分鐘。拿曲池、合谷,每穴約1分鐘。用拍法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以皮膚微紅爲度。
8.4.6 風熱頭痛的艾灸治療
灸法:艾條迴旋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溫熱紅暈,每日1次,疾病痊癒後可鞏固多灸1~2次。
8.5 風溼頭痛
風溼頭痛即頭痛·風溼證(headache with wind-damp syndrome[13]),是指外感風溼之邪,以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身熱不揚,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等爲常見症的外感頭痛證候[13]。
8.5.1 風溼頭痛的症狀
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腹脹,噁心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口乾少飲,苔白膩,脈濡或浮緩[13][14]。
8.5.2 證候分析
風溼外感,上犯巔頂,清空爲邪阻遏,故頭痛如裹。脾司運化而主四肢,溼濁中阻,脾陽爲溼所困,故見四肢困重,納呆胸悶。溼邪內蘊,不能分清泌濁,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均爲溼濁中阻之象。[14]
8.5.3 治法
8.5.4 風溼頭痛的方藥治療
風溼頭痛治宜祛風化溼,可用玉壺丸、加減神術散、羌活勝溼湯等方[14]。
可用羌活勝溼湯[備註]羌活勝溼湯(《內外傷辨惑論》):羌活、獨活、川芎、蔓荊子、甘草、防風、藁本加減。方中用羌活、獨活、川芎、防風、蔓荊子、藁本等辛溫藥重在祛風以勝溼,爲治風溼外感頭痛之主藥。若溼濁中阻,症見胸悶納呆、便溏,可加蒼朮、厚朴、陳皮、枳殼等以燥溼寬中。若噁心嘔吐者,可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14]
若頭痛發生於夏季暑溼內侵,症見身熱汗少,或身熱微畏寒,汗出不暢,口渴胸悶,乾嘔不食,治宜清暑化溼,用黃連香薷飲[備註]黃連香薷飲(《類證活人書》):黃連、香薷、厚朴加藿香、佩蘭、荷葉、竹茹、知母等。[14]
8.6 傷暑頭痛
8.6.1 傷暑頭痛的症狀
症見頭脹痛,身熱汗多,心煩口渴,面垢,舌苔膩或黃膩,脈微帶數[15]。
8.6.2 傷暑頭痛的方藥治療
8.7 外感頭痛的鍼灸治療
方義:以祛風爲主。
隨證配穴:前頭痛-印堂,偏頭痛-外關,後頭痛-天柱,頭頂痛—四神聰,風熱—曲池,風寒—風門拔火罐,風溼—頭維、陰陵泉。
操作:毫針刺,瀉法,風寒可配合灸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8.8 三陽頭痛
三陽頭痛是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的合稱[16]。《冷廬醫話》卷三:“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額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
8.8.1.1.1 太陽頭痛
《冷廬醫話·頭痛》:“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
8.8.1.1.2 陽明頭痛
8.8.1.1.3 少陽頭痛
8.8.1.1.4 三陽頭痛引經藥
在臨牀上治療頭痛,可按照頭痛的部位,參照經絡循行路線,選用不同的“引經藥”對發揮原方療效,有一定幫助。如太陽頭痛,選用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頭痛,選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陽頭痛,選用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選用吳萸、藁本等。[19]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98-203.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1-94.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3.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6.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
- ^ [11]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2]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6.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5.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8.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
- ^ [1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