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ièquē LU7[中國鍼灸學詞典]
lièquē[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列缺 | ||
---|---|---|---|
漢語拼音 | Lieque | ||
羅馬拼音 | Liehchueh | ||
美國英譯名 | Extreme Shortcoming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U7 | |
日本 | P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P7 | |
富耶氏 | LU7 | ||
德國 | L7 | ||
英國 | LU7 | ||
美國 | 7 |
列缺爲經穴名(Lièquē LU7)[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代號:LU7[2]。屬手太陰肺經。列缺爲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3]。列即行列,缺即虧缺。本穴與手太陰肺經其他穴不在一直線上。古代稱閃電和天際裂縫爲列缺,手太陰從此穴別手陽明,如天際裂縫,故名列缺。主治感冒,外感,發熱惡寒,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支氣管哮喘,熱病煩心,咽喉腫痛,落枕,手腕無力,掌中熱,溺血,手指麻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偏頭痛,頭項強痛,牙痛,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痹,蕁麻疹,尿血,小便難,小便熱,瘧疾,風疹,腰痛,四肢暴腫,乳癰,陰莖痛等。
6 穴名解
古代稱閃電和天際裂縫爲列缺,手太陰從此穴別手陽明,如天際裂縫,故名列缺。
古稱天上裂縫爲列缺,也稱閃電爲列缺。楊上善說:“列,行列也。此別走絡,分別大經,所以稱缺。此穴列於缺減大經之處,故曰列缺也。”《會元鍼灸學》:“列缺者,高骨下缺,位列經穴而生奇絡,引肺細絡,肺陰生陽,至缺處而交手陽明…,,故高骨下缺,肺之絡穴,故名列缺。”[4]
8 所屬部位
前臂[5]
9 定位
標準定位:列缺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6]。
列缺位於前臂橈側,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鍼灸甲乙經》)。另說“去腕半寸”(《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腕上一寸”(《太平聖惠方》)。或以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到處是穴。
列缺在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5寸,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中[7]。側掌取穴。簡便取法:兩手虎口交叉,用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盡處陷中是穴。
列缺的位置
10 取法
兩手虎口交叉,用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盡處陷中是穴。
以患者左右兩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示指尖到達之處是穴;或立掌,把拇指向外上方蹺起,先取兩筋之間的陽溪,在陽溪上1.5寸的橈骨莖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11 穴位解剖
列缺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拇長展肌腱、旋前方肌、橈骨。有頭靜脈,橈、動靜脈的分支。分佈着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的淺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的淺支雙重分佈。橈動脈有兩條伴行靜脈,位於肱橈肌內側。動脈後方下段有拇長屈肌和旋前方肌。橈動脈可由肘窩下2釐米與橈骨莖突前方作一連線,該線爲橈動脈的體表投影,橈神經淺支與動脈伴行,該穴位於橈動脈和淺支的外側。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功效與作用
肺主氣,司呼吸,主肅降,故列缺穴能治療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或肺絡損傷而致的咳嗽、氣喘、咯血等。
列缺爲手太陰肺經之絡穴,別走手陽明經,手陽明經從手走頸項達頭面,入下齒中,故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治療外邪所致的頭面五官病及頸項病。
列缺穴爲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任脈起於胞官,出於會陰,與腎相聯繫,肺屬金,又爲腎水之母,故又可用於治療前陰病。
手太陰之絡起於腕上,直入掌中,散入魚際,故列缺穴也可治手腕無力、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等手腕部疾患。
列缺是四總穴之一,有宣疏肺熱、利胸膈作用。人巔頂有陰沉鬱痛之疾,則頭重目眩。刺列缺穴可使清爽,猶霹靂行空,陰霾消散,而天朗氣清矣,故喻本穴爲雷電之神,而名以“列缺”。《席弘賦》:“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尋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乳在胸部,胸部猶天之太空也,喜清明涼爽。若溫熱之霧氣瀰漫,而僅取淵、溪、池、澤之穴以瀉之,何能有濟?若得霹靂驚天,則雨過天晴,雲收霧斂,而溝渠漾溢。故取列缺之後,宜復取太淵,以疏瀉之也。三複此理,則知雜病法歌,太淵與列缺並用,後溪與列缺並用,等等法訣,即此意也。
列缺爲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溝通。手太陰肺經之氣,得以通過陽明而上達頭腦。列缺以下各穴,乃本經梢末之餘氣。陰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陽經之氣偏盛,從而感覺手足灼熱。若陽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陰經之氣偏盛,從而感覺手足清冷。若二經之氣俱不足,則厥逆矣。遇此類證候,可於主客原絡諸穴調停處理。
13 主治病症
列缺主治感冒,外感,發熱惡寒,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支氣管哮喘,熱病煩心,咽喉腫痛,落枕,手腕無力,掌中熱,溺血,手指麻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偏頭痛,頭項強痛,牙痛,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痹,蕁麻疹,尿血,小便難,小便熱,瘧疾,風疹,腰痛,四肢暴腫,乳癰,陰莖痛等。
列缺主治咳嗽、氣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偏頭痛、頸強痛、牙痛。
列缺主治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㖞斜,手腕無力等。
列缺主要用於外感、頭項及肺系疾患等:如熱病煩心、咽喉腫痛、落枕、頭項強痛、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及瘧疾、手腕無力、掌中熱、溺血等。
現代又多用列缺治療感冒、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痹、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正頭痛,面神經痙攣,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也。
《鍼灸甲乙經》:熱病先手臂癇,身熱,瘛瘲,脣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乳下三寸堅,脅下滿,悸,列缺主之。瘧,熱盛,列缺主之。寒熱,胸背急,喉痹,咳上氣喘,掌中熱,數欠伸,汗出,善忘,四(肢)逆厥,善笑,溺白,列缺主之。寒熱,咳,嘔沫,掌中熱,虛則肩臂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四肢暴腫,身溼搖,時寒熱,飢則煩,飽則善,面色變,口噤不開,惡風泣出,列缺主之。小兒驚癇,如有見者,列缺主之,並取陽明絡。
《鍼灸大成》:主偏風,口面㖞斜,手腕無力,半身不遂,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咳嗽,善笑,縱脣口,健忘,溺血,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癇驚,妄見,面目四肢臃腫,肩痹,胸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屍厥,寒熱,交兩手而瞀。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胸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
18 研究進展
聲音嘶啞:配照海,留針30分鐘,每隔2~3分鐘行鍼1次,取得較好效果。
遺尿:於該穴皮內埋針,左右兩側交替進行。每週2次。
遺精:據報道,在該穴埋28號1寸毫針,每次留針12~18小時,每週3次,左右交替進行,有較好效果。
頸肩綜合徵:激光照射列缺、肩髃及壓痛點,一般20次後可獲得較好的鎮痛效果。
平喘:針刺列缺可使肺通氣量得到改善、呼吸道的阻力下降、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得到緩解,使支氣管哮喘平復。其平喘作用可能與針刺對自主神經功能及血中乙酰膽鹼(ACh)、組胺和腎上腺素水平的調整有關,從而有利於支氣管痙攣的解除和支氣管黏膜血管收縮,使水腫減輕、通氣功能改善。
增強腎功能:針刺列缺配腎俞或照海可增強腎功能,使酚紅排出量較前增多、尿蛋白減少、高血壓下降,這種效應可持續2~3 h,再針刺時仍有效。
調節血管舒縮功能:通過血管容積描記方法觀察發現,針刺列缺可引起小腿血管容積變化,出現血管收縮現象。
對腦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採用經顱多普勒(TCD)超聲技術觀察針刺列缺、尺澤前後腦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結果表明,列缺組無論是高流速還是低流速,針刺後血流峯速度均有顯著變化,優於尺澤組。針刺列缺可有效增寬椎動脈的血管內徑,提高收縮期血流峯值、每分鐘血流量,從而改善椎動脈的供血強度。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0.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7-149.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