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四物湯同名方劑約有十八首,其中《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當歸10g、川芎8g、白芍10g、熟地12g,具有補血調血之功效。主治營血虧虛證、衝任虛損證、產後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本方是補血調經的基礎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貧血、紫癜、婦女月經不調、胎產疾病、蕁麻疹、神經性頭痛、骨傷科疾病等屬營血虛滯者。
4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四物湯
該方劑對免疫功能有促進及調節作用,對血流動力學有積極影響,對神經、內分泌系統有調節、保護作用,特別是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有促進、調節作用,又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對子宮平滑肌的運動有調節及鎮痛作用,因此,對其適應證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特別是月經不調、胎產疾病以及蕁麻疹等免疫性疾病可以大膽使用[1]。由於該方劑對心臟、血流、血管的積極作用以及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所以對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脈細等症狀會有一定改善,臨牀可大膽應用於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4.1 處方
當歸(去蘆.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分。
4.2 炮製
上爲粗末。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四物湯具有補血調血之功效。主治營血虧虛證、衝任虛損證、產後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
1.營血虧虛證。症見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形瘦乏力,舌淡,脈細。
4.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
4.5 方解
本方主治營血虧虛、血行不暢、衝任虛損證,治宜以補養營血爲主,輔以調暢血脈。方中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爲君。熟地黃滋陰補血爲臣。白芍藥養血柔肝和營爲佐。川芎活血行氣,暢通氣血爲使。四味合用,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養血活血,可使營血調和。
本方所治之證爲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所致[3]。肝爲藏血之髒,血虛則肝失所養,無以上榮,故頭暈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虛則無以養心,以致心神不寧,故心悸失眠。營血虧虛,則脣爪失於濡養,故蒼白無華。婦人肝血不足,衝任虛損,加之血行不暢,故月經量少,甚者不能應時而下,或前或後,臍腹疼痛。治宜補養營血爲主。由於血虛則易滯,故在補血的同時結合活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方中熟地甘溫味厚,而質柔潤,長於滋陰養血,爲君藥。當歸補血養肝,活血調經,爲臣藥。佐以白芍養血柔肝和營,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其中地、芍爲陰柔之品,與辛溫之歸、芎相配,則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四藥配合,功能養血活血,可使營血調和,因此血虛者可用之補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構成既能補血,又能活血調經之方劑。
4.6 運用
1.本方是補血調經的基礎方劑。臨牀上以心悸失眠,頭暈,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爲證治要點。
2.加減法:若兼氣虛者,加人蔘、黃芪,以補氣生血;以血滯爲主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爲赤芍,以加強活血祛瘀之力;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萸,以溫通血脈;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易爲生地,以清熱涼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以止血安胎。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同煎如前法。或血髒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煎。
4.7 現代適應證
適應證:婦女月經不調、胎產疾病、蕁麻疹等慢性皮膚病、骨傷科疾病以及過敏性紫癜、神經性頭痛等屬營血虛滯者均可應用。
4.7.1 婦女月經不調
婦女月經不調包括若干疾病,但主要是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①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由於機體受內部或外部因素如精神緊張、代謝紊亂、氣候驟變等影響,通過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調節或靶細胞效應異常而導致的月經失調。子宮內膜主要表現爲組織脆性增加,子宮內膜脫落不完全至修復困難、結構及功能異常、凝血與纖溶異常,臨牀表現爲月經週期紊亂,經期長短不一,經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②排卵性月經失調,是由於月經週期中有卵泡發育及排卵,但黃體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黃體過早衰退,導致子宮內膜分泌反應不良,主要病理是子宮內膜腺體呈分泌不良,間質水腫不明顯或腺體與間質發育不同步,臨牀主要表現爲月經週期縮短。另一種是由於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功能紊亂或溶黃體機制異常引起的黃體萎縮不全,導致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臨牀主要表現爲月經週期延長,經期延長達9~10日,且出血量多。
4.7.2 胎產疾病
胎產疾病包括分娩期併發症、產後出血、羊水栓塞、子宮破裂、臍帶異常以及異常產褥等多種疾病。這裏主要闡述產後出血。產後出血病因很多,首先常見的是分娩後精神過度緊張、體質虛弱等全身因素;產程延長、胎盤異常等產科因素;子宮肌壁或纖溶損傷等子宮因素等導致的子宮收縮乏力。其次是胎盤滯留、胎盤粘連、胎盤部分殘留等胎盤因素。第三是軟產道損傷。第四是產婦凝血功能異常,臨牀主要表現爲產後陰道流血過多以及失血引起的休克等併發症。其他產後併發症不再贅述。蕁麻疹等慢性皮膚病常見原因是食物、藥物、微生物感染、物理因素、動植物因素、精神因素、內臟和全身疾病。蕁麻疹分爲兩種,最多見的是變態反應性蕁麻疹,多數爲Ⅰ型變態反應,過敏原通過與致敏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特異結合。促進其脫顆粒,釋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質引起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增加,從而產生皮膚、黏膜等一系列過敏症狀。同時Ⅱ型變態反應可導致輸血反應也會引起蕁麻疹;Ⅲ型變態反應見於血清病。上述各種過敏原也可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蕁麻疹。
4.7.3 骨傷科
骨傷科疾病內容太多,這裏主要是指各種骨外傷紅腫、瘀血、疼痛而言。
4.7.4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常見原因是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食物、藥物等引起的過敏,這些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然後與抗原結合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於血管內膜,激活補體,導致中性粒細胞遊走、趨化及一系列炎症介質釋放,引起血管炎症反應;一些小分子物質可作爲半抗原,再與人體某些蛋白質結合成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此類抗體吸附於血管及周圍肥大細胞上,當再接觸半抗原時,致肥大細胞釋放一系列炎性介質,也引起血管炎症反應。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小動脈及毛細血管,也可累及腎、腸、關節腔等部位的小血管。臨牀主要表現爲皮膚紫癜,少數表現爲腹痛、關節痛及血尿。
4.7.5 神經性頭痛
神經性頭痛概念籠統,可能包括特發性頭痛和神經衰弱所致頭痛2種。神經衰弱已在桑螵蛸散一節論述,特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3種,其發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瞭。偏頭痛可能與遺傳因素、內分泌與代謝紊亂、飲食與精神因素有關。傳統血管學說認爲先兆與顱內血管收縮有關,之後顱內血管擴張導致疼痛;神經血管假說則認爲是血管變化及原發手腦幹的神經功能紊亂所致;5-羥色胺能神經元異常學說則認爲是中樞5-羥色胺能神經傳導障礙。臨牀多以一側頰部或眶後波動性頭痛爲特點,也可出現全頭痛;叢集性頭痛多爲一側眶周疼痛;緊張型頭痛病因機制不清楚,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肌肉或筋膜結構收縮或缺血,細胞內、外鉀離子轉運障礙等因素有關,臨牀表現每日頭痛,頭周縮箍感、壓迫感或沉重感。
4.8 藥理作用
4.8.1 對心臟、血管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地黃有強心作用,特別是對衰弱的心臟作用更明顯,並且有利尿和顯著的降血壓作用,其降壓作用與地黃升高cAMP使cGMP/cAMP比值降低有關;地黃臨牀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總有效率爲100%,有促凝血作用,可促進骨髓造血幹細胞,粒細胞粗細胞和早、晚期紅系祖細胞的增殖分化,有造血功能。臣藥當歸醇提取物除具有類似奎尼丁樣作用外,還能顯著延長動作電位的平臺期,從而減慢傳導,消除折返,延長有效不應期,抑制異位節律點,提高致顫閾而具抗心律失常作用;當歸及其水提物可減少心肌細胞內Ca2+、Na+蓄積,減少MDA生成及CPK、LDH、AST的釋放;當歸水提取物通過對抗自由基作用穩定心肌細胞膜,保護線粒體及溶酶體功能,減慢心肌細胞團的搏動頻率而減少心肌損傷;當歸浸膏可擴張冠狀動脈和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能拮抗垂體後葉素所致缺血,縮小心肌梗死體積,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損傷;當歸注射液還能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滯度,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從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由於當歸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葉酸、亞葉酸、生物素及煙酸等,因而可明顯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生成,因而具有抗貧血作用;當歸所含阿魏酸可明顯改善外周循環的功能,臨牀單用當歸對痛經及月經不調有顯著的療效。佐藥白芍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對缺血性心肌有保護作用;同時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減少血小板血栓的溼重,抑制血栓形成。使藥川芎總生物鹼及川芎嗪具有顯著的強心作用,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川芎及其提取物均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川芎嗪能減輕心肌細胞內鈣超載,從而降低缺血性心肌FOS蛋白表達和減少缺血性心肌細胞凋亡;川芎嗪還能增加內源性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從而防止心肌再灌注所引起的心肌損傷;川芎能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壓,其降壓作用顯著而持久,使心腦血管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流黏滯度;川芎嗪及阿魏酸均能抑制TXA2合成和釋放,川芎嗪通過調節TXA2/PGI2之間平衡,抑制血栓形成,對已形成的血栓有解聚作用,是一種新型的鈣拮抗劑。
由此可見該方劑中的各味中藥對心血管功能及血液流變學均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4.8.2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熟地黃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和紅細胞膜的穩定性,有促進機體淋巴細胞的轉化和增加T淋巴細胞數量的作用,促進IL-2的分泌;並能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特別是對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顯;更重要的是地黃能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抑制作用,並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地黃對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作用的同時,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等性激素的分泌調節也會發揮一定的作用,單味地黃治療溼疹、神經性皮炎均有較好的療效。臣藥當歸所含免疫活性多糖可使白細胞和網織紅細胞增加,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有免疫佐劑樣活性,有良好的抗補體活性及良好的干擾素誘導活性;當歸對淋巴細胞有較強的活化作用,當歸免疫活性多糖對人脾細胞有促有絲分裂的活性,是B淋巴細胞的潛在分裂原,使B淋巴細胞分化到不同成熟階段,部分細胞羣成熟爲抗體分泌細胞;同時當歸免疫活性多糖還能直接激活參與抗體反應的T淋巴細胞而不誘導正常的胸腺細胞和抗氫化可的松胸腺細胞的增殖,但能促進脾淋巴細胞的增殖,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當歸醇沉物可顯著增強TNF-α、IL-1的分泌,誘導INF-γ分泌,並增強其活性;當歸所含阿魏酸對Ⅰ、Ⅱ、Ⅲ、Ⅳ型變態反應均有抑制作用,因而具有廣譜的抗變態反應的作用,但對機體免疫功能無抑制作用。佐藥白芍水煎劑可顯著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其有效成分是白芍總苷。白芍總苷對花生四烯酸的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途徑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體內體外試驗表明白芍總苷對T細胞功能呈機能和濃度依賴性雙相調節作用,可促進特異性和非特異性調節細胞的誘導;白芍能拮抗環磷酰胺對TS細胞數量的減少,從而調節TH/TS比值;同時白芍總苷對體液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均有雙相調節作用;更重要的是白芍總苷對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具有雙相調節作用,不僅僅使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得以平衡,推測也會使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及其他性激素得以平衡,這很可能是該方劑治療免疫性疾病和月經失調、胎產疾病的主要機制。而川芎所含阿魏酸對免疫系統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可提高γ球蛋白及T淋巴細胞;川芎嗪可增強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及ANAE陽性細胞百分率,促進SRBC抗體的形成。
4.8.3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藥熟地黃水煎劑具有一定的抗炎、消腫作用。地黃水煎劑口服可明顯增加血清中及心肌中GSH-Px的活性,降低LPO含量;地黃水提液能顯著提高腦組織SOD活力,降低腦內MDA含量;顯著提高RBC膜Na+-K+-ATP酶活性。臣藥當歸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抗損傷作用,當歸水煎劑對超氧陰離子有很強的清除作用,對人血SOD有十分顯著的激活作用,能明顯提高大腦皮層SOD、Ca2+-ATP酶活性,降低NO、Ca2+含量和NOS活性,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並有一定的抗輻射能力;當歸能降低炎性組織中PGE2釋放量,降低補體旁路溶血活性,對急、慢性炎症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佐藥白芍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IL-1、TNF、PGE2的過度分泌,對多種實驗性非特異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炎症的滲出、水腫、增生各個不同階段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白芍總苷,其抗炎作用還與其濃度和機能依賴性免疫調節作用有關;白芍水提取物有明顯的耐缺氧作用,芍藥苷及丹皮苷對氧及羥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增強SOD及GSH-Px活力,降低MDA、NO及TNF水平,能顯著抑制脂質過氧化物形成而具有抗氧化及損傷作用。使藥川芎能增加體內內源性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川芎有抗維生素E缺乏作用,維生素E是一種自由基清除劑,並明顯抑制成纖維細胞的生成和增殖。
4.8.4 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君藥地黃能顯著加強閾下劑量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因而具有鎮靜作用,能降低血中T3含量,對陰虛型甲狀腺功能亢進有治療作用;地黃對生理性高血糖狀態有調節作用,增加肝臟糖元含量,預防葡萄糖及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有降血糖作用;地黃能拮抗糖皮質激素導致的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防止腎上腺皮質萎縮。臣藥當歸揮發油對子宮平滑肌收縮有抑制作用,臨牀用於痛經總有效率達76%,對人工流產術也有明顯的鎮痛作用;當歸還有鎮靜作用;當歸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加快腦組織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元代謝,減少腦梗死體積,促進腦缺血損傷後神經元的生長和修復相關蛋白,促進神經細胞黏附分子以及促進微血管相關蛋白的表達;通過促進bcl-2的表達對半暗帶細胞凋亡產生抑制作用;同時當歸能促進神經細胞再生和再支配;當歸有抗促性腺激素樣作用,阿魏酸可抑制垂體分泌黃體生成素及催乳素,也可拮抗促性腺激素刺激性激素的釋放,引起流產;在雄性個體則引起睾丸酮釋放減少;阿魏酸可拮抗內源性及外源性雄激素,抑制前列腺增生;當歸依機體機能的狀態對子宮有雙相調節作用,當子宮未加壓時,當歸對子宮收縮有輕度的抑制作用,當子宮加壓時當歸則使收縮由無節律變爲有節律;當歸揮發油及阿魏酸可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而水溶性及醇溶性的非揮發性成分則有興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佐藥白芍通過作用於高級神經中樞而有顯著的鎮靜、催眠及鎮痛作用,白芍總苷有顯著的解痙作用,對子宮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在臨牀應用中對多種原因所致痛經均有顯著的緩解效果;白芍增強動物耐缺氧能力,能明顯改善腦電活動,降低腦鈣、鈉、水含量,更重要的是白芍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可依機能狀態而具雙相調節作用,從而調整神經、內分泌功能,使之達到平衡。使藥川芎通過對大腦的抑制作用而具有鎮靜、鎮痛作用,大劑量應用則對子宮平滑肌收縮有抑制作用,臨牀用於治療頭痛效果肯定;川芎嗪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可顯著改善腦缺血後血漿和腦脊髓中強啡肽Al-13樣免疫活性物質含量變化,減輕缺血性損害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並能抑制缺血後血漿β-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因子4(PF4)和TXB2的升高,因而對腦缺血有保護作用;川芎還可降低卵巢內PGE2含量,降低血中孕酮的含量,提高子宮孕酮受體特異結合量。
4.8.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藥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孢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臨牀常用於慢性皮膚病、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紅皮病有一定療效。臣藥當歸煎劑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佐藥白芍煎劑對多種致病性細菌有抑制作用,如志賀痢疾桿菌、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霍亂弧菌、大腸及銅綠假單胞桿菌等;同時對某些真菌如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等多種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使藥川芎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傷寒桿菌及多種皮膚真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綜上所述,該方劑各味藥除對多種細菌外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4.9 歌訣
四物湯歸地芍芎,營血虛滯此方宗;衝任虛損經病多,臨證之時再變通。
4.10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 《仙授理傷續斷祕方》之四物湯
5.1 組成
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酒灑蒸)各等分[6]。
5.2 製法
上藥爲粗末。
5.3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
5.4 功能主治
《仙授理傷續斷祕方》之四物湯功能補血調血。主治衝任虛損,營血虛滯,月經不調,臍腹蹻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陣發疼痛;妊娠宿冷,胎動不安,血下不止,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心悸失眠,形瘦乏力等。
5.5 運用
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或血髒虛冷,崩中失血過多者,加艾葉十葉、阿膠一片。
5.6 方解
方中熟地黃滋陰補血;白芍養血斂陰;當歸補血和血;川芎活血行氣。四藥相合,血虛能補,血滯能行,且補而不滯,行而毋傷。使營血充實,且流行通暢,則血虛血滯諸證自愈。
5.7 藥理作用
6 《外臺祕要》卷三十六引《小品方》之四物湯
6.1 組成
桔梗、紫菀各三分、炙甘草一分,麥門冬七分(一方有桂心,無桔梗)。
6.2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三十六引《小品方》之四物湯主治初生嬰兒五十日內,卒得暴欬,吐乳嘔逆,晝夜不得息。
6.3 用法用量
水煎,分五次服。
上切。以水1升,煮取6合,去滓,分5服。以愈爲度。
6.4 摘錄
7 《石室祕錄》卷三方之四物湯
7.1 組成
當歸9錢,白芍3錢,川芎1錢,熟地9錢,五味子1錢,麥冬3錢。
7.2 功效主治
7.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7.4 各家論述
中暑傷氣,而調治之法,不可以治氣爲先,當以補血爲主。蓋陽傷則陰血亦耗也。此方全是陰經之藥,又加之麥冬、五味,以養肺金,金即旺,可以制木之克脾,則四物生肝而安於無事之福也。
7.5 摘錄
《石室祕錄》卷三
8 《石室祕錄》卷四方之四物湯
8.1 組成
當歸1錢,白芍3錢,川芎1錢,熟地4錢,白果5個,何首烏3錢,桑葉7片。
8.2 功效主治
《石室祕錄》卷四方之四物湯功在補血。主治血脈不足之症,任督陰陽各經絡不足,或毛髮之乾枯,髮鬢之凋落,或色澤之不潤,或相貌之惟悴。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各家論述
此方妙在用白果以引至脣齒,用桑葉以引至皮毛,用何首烏以引至髮鬢,則色澤自然生華,而相貌自然發彩矣。
8.5 摘錄
《石室祕錄》卷四
9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方之四物湯
9.1 組成
人蔘3錢,白朮3錢,黃耆3錢,乾薑2錢(炮),附子2錢(炮),甘草2錢(炙),陳皮2錢,當歸2錢,柴胡5分,升麻5分。
9.2 主治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方之四物湯主治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痛,不腐潰,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及陽氣脫陷。
9.3 用法用量
酒、水煎服。
9.4 加減
如不應,倍加姜、附。
9.5 摘錄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
12 《普濟方》卷三五三方之四物湯
12.1 組成
12.2 主治
《普濟方》卷三五三方之四物湯主治產母榮衛大虛,血氣未定,或內積虛損,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令口於痞滿者。
12.3 用法用量
12.4 摘錄
《普濟方》卷三五三
13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名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三方之四物湯
13.1 別名
四物方
13.2 組成
13.3 主治
13.4 用法用量
上攪調,微火上煎之3-4沸,分3服。
13.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肝只是有餘,腎只是不足,若人身中骨實髓充,極爲美事,豈有反用藥治之理?蓋緣風熱入於頭額眉棱骨間痠痛煩熱,故用葛根專走陽明之經,以祛上盛之邪,兼滋胃中津氣,使水升火降於一彈頃;並地黃、麥冬汁,及赤蜜滋培津血,以杜風火之復入也。
13.6 附註
四物方(《普濟方》卷三十三)。
13.7 摘錄
14 《理傷續斷方》之四物湯
14.1 別名
14.2 組成
14.3 功效主治
《理傷續斷方》之四物湯功在調益營衛,滋養氣血。主治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失眠,脣淡,舌淡脈弱;婦女營血虛滯,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妊娠胎動不安,產後惡露不下;以及各科疾病屬於血虛或血行不暢者。
14.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7分,空心熱服。
14.5 用藥禁忌
若上下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則四物禁勿與之;肥盛多溼痰,及嘔逆、少食、便溏者,禁用。
14.6 藥理作用
①抗貧血作用《中醫研究通訊》(1963;8:3):本方能促進急性貧血時動物血細胞的再生,主要表現爲網織紅細胞的轉變成熟。《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86;2:40);對放血所致的小鼠急性失血性貧血,給以本方後,經粒細胞、紅細胞比例、有核細胞百分率的骨髓象觀察及骨髓染色形態和數量的觀察,發現本方可使骨髓造血機能改善,從而促進貧血的恢復,②對免疫機能的作用《江蘇中醫雜誌》(1980;2,32):通過對人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及活性花瓣的體外實驗,發現本方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提示既能增多淋巴細胞的數目,又能促進其功能,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中醫藥研究參考》(1957;1 :24):本方可顯著抑制特異性體液免疫。實驗發現,本方對羊紅細胞致敏之小鼠脾臟之溶血空斑數,即抗體形成細胞數以及血凝素的效價,能顯著降低。③抗放射線損傷作用《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4;5:305):對於全身軟X線2000拉德(rad)照射小鼠30天生存率的實驗表明,以四物湯甲醇提取物2g/kg在照射前5分鐘給藥,可以顯著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水提物0.25g/kg也有顯著效果。拆方單味藥實驗表明,除川芎有以上顯著效果外,餘之藥均無此作用。④對子宮的作用日本《東洋醫學會志》(1972;1:66):四物湯加紫草能使子宮呈高度興奮狀態;加蕓薹子可迅速使子宮收縮,以至呈痙攣狀態。
14.7 臨牀應用
1.痛經:作者用本方治療痛經,療效較佳。寒型痛經:症見月經錯後,經行少腹作痛,或呈痙攣性發作,舌苔薄白或質淡無苔,脈細澀或細弱,用本方加川楝子、吳茱萸。熱型痛經:症見月經超前,經量較多,色鮮紅,有小血塊,少腹隱痛,腰腿痠脹,舌淨,脈細弱者,用本方加丹皮、地骨皮。
2.血管神經性水腫:數年遇慢性血管性水腫5例,經其他療法治療均未見效,用四物湯治療後,療效滿意。隨訪多年,未見再發。一例,男,32歲,反覆發作5年,時伴發蕁麻疹,嚴重時有偏頭痛、上腹痛。雙側扁桃體腫大,皮膚劃痕試驗陽性,實驗室查嗜酸球直接檢查計數661l立方毫米。曾試用10%葡萄糖酸鈣靜注、奴佛卡因靜脈封閉、自血療法、口服苯海拉明、冬眠靈、利血平及組織療法、鍼灸療法,並轉五官科做扁桃體切除,均無效。患者已失信心,又經反覆發作一年後,因一次嚴重發作伴劇烈頭痛就診,給予四物湯治療,經服2劑後,疼痛顯著好轉,6劑後停止再發。隨訪4年,未見覆發。
3.蕁麻疹:運用四物湯(熟地改爲生地),治療各種蕁麻疹51例,一般服藥3劑見效,連服10劑無效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療。其中慢性蕁麻疹42例,顯效23例,進步5例,有效3例,無效10例,加重1例;急性蕁麻疹3例,均服藥2-4劑後消退;固定性蕁麻疹2例,服藥3-4劑後均消退;人工蕁麻疹4例,進步2例,有效1例,無效1例。
14.8 各家論述
1.《元戎》:熟地黃補血,如臍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於腎經之藥也;川芎治風,泄肝木也,如血虛頭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肝經之藥也;芍藥和血理脾,如腹中虛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脾經之藥也;當歸和血,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也。
2.《醫方集解》引《玉機微義》: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分三治,全用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血虛腹痛也。此特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
3.《醫方考》:氣、血,人身之二儀也。天地之道,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人與天地相似,故陰血難成而易虧。是方也,當歸、芍藥、地黃,味厚者也,味厚爲陰中之陰,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氣清,爲陰中之陽,故能行血中之氣。然草木無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謂其生血者,以當歸、芍藥、地黃能養五臟之陰,川芎能調營中之氣。五臟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則未也。當歸辛溫能活血,芍藥酸寒能斂血,熟地甘濡能補血。又曰:當歸入心脾,芍藥入肝,熟地入腎,乃川芎者,徹上徹下而行血中之氣者也。此四物湯所以爲婦人之要藥,而調月者必以之爲主也。
4.《審視瑤函》:是方治血分之聖藥也。用當歸引血歸肝經,川芎引血歸肺經,芍藥引血歸脾經,地黃引血歸腎經。惟心生血,肝納血,脾統血,肺行血,腎藏血,男子化而爲精,女子化而爲月水。血有形之物,屬於陰,故名曰四物湯。
5.《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非心經生血之主方也。當歸甘溫和血,川芎辛溫活血,芍藥酸寒斂血,地黃甘平補血。四物具生長收藏之用,故能使營氣安行經隧也。若血虛加參、耆,血結加桃仁、紅花;血閉加大黃、芒消,血寒加桂、附,血熱加芩、連;欲行血去芍,欲止血去芎,隨所利而行之,則又不必拘泥於四矣。若婦人數脫其血,故用以調經種子。如遇血崩、血暈等症,四物不能驟補,而反助其滑脫,則又當補氣生血,助陽生陰長之理。蓋此方能補有形之血於平時,不能生無形之血於倉卒;能調陰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陰之本。爲血分立法,不專爲女科套劑也。
6.《醫方集解》:此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也。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當歸辛苦甘溫入心脾生血爲君,生地甘寒入心腎滋血爲臣,芍藥酸寒入肝脾斂陰爲佐,芎藭辛溫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氣爲使也。
7.《古方選注》:四物湯,物,類也。四者相類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並行不悖。芎、歸入少陽主升,芍、地入厥陰主降。芎藭鬱者達之,當歸虛者補之,芍藥實者瀉之,地黃急者緩之。能使肝膽血調,陰陽氣暢,故爲婦人專劑。
8.《成方便讀》:補血者,當求之肝腎。地黃入腎,壯水補陰;白芍入肝,斂陰益血,二味爲補血之正藥。然血虛多滯,經脈隧道,不能滑利通暢,又恐地、芍純陰之性,無溫養流動之機,故必加以當歸、川芎辛香溫潤,能養血而行血中之氣者,以流動之。總之,此方乃調理一切血證,是其所長,若純屬陰虛血少,宜靜不宜動者,則歸、芎之走竄行散,又非所宜也。
9.《謙齋醫學講稿》:這是補血、和血的通用方,不限於肝病。因爲肝主藏血,比較多用,成爲補肝的主方。本方的配合,熟地、白芍是血中的血藥,當歸。川芎是血中的氣藥,陰陽動靜相配,故能補血,又能和血。
14.9 附註
地髓湯(《聖濟總錄》卷一六四)、大川芎湯(《雞峯普濟方》卷十六)。《婦人良方》:此藥不知起於何代,或雲始自魏·華佗。今《產寶方》乃未梁時節度巡官咎殷所撰,其中有四物散,國朝太平興國中修入《太平聖惠方》者數方。自後醫者易散爲湯,雖無杰特之功,但善用者若馭良馬,以意驅策之,則隨意無所不至,自可珍也。自皇朝以來,名醫於此四物中增損品味,隨意虛實寒燠,無不得其效者,然亦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按:本方改爲丸劑,名“四物丸”(見《飼鶴亭集方》)。
14.10 摘錄
《理傷續斷方》
15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方之四物湯
15.1 組成
甘草2兩(炙,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蔥白(銼)2-7莖,赤小豆(揀)3合。
15.2 主治
15.3 用法用量
以水5盞,煎至2盞半,去滓,分溫2服,空心早晚食前服盡。
15.4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15.5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19 《銀海精微》卷下方之四物湯
19.1 組成
赤芍藥、羌活、蟬蛻、木賊、黃芩、大黃、蒙花、粉草、桔梗、蒺藜、鬱金、當歸、防風、龍膽草、獨活、川芎、石膏、川椒、菊花、草決明、車前子、谷精草、黃連、蒼朮、荊芥。
19.2 主治
19.3 用法用量
19.4 摘錄
《銀海精微》卷下
20 《醫燈續焰》卷十四方之四物湯
20.1 組成
貝母1兩(去心),紫菀1兩(去苗土),桔梗(炒)1兩,甘草(炙)半兩。
20.2 主治
《醫燈續焰》卷十四方之四物湯主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20.3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5-7沸,去滓稍冷服,不拘時候。
20.4 加減
20.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0.6 摘錄
《醫燈續焰》卷十四
21 《白喉全生集》方之四物湯
21.1 組成
生地黃3錢,殭蠶2錢(薑汁炒),川芎2錢,白芍1錢5分,銀花各1錢5分,當歸1錢,粉草1錢,青果1粒。
21.2 主治
《白喉全生集》方之四物湯主治白喉虛熱,虛陽上浮,白見於關內外,色稍不潤,喉內紅腫,下午痛甚,口乾不渴,舌苔雖黃而滑,小便略赤而長,飲食稍礙,心煩不眠。
21.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1.4 摘錄
《白喉全生集》
22 參考資料
- ^ [1]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30.
- ^ [2]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27.
-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27-228.
-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28-23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1.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