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中藥材 除煩止嘔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藥 清熱化痰 化痰藥(眼科) 眼科常用中藥 莖木類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ú rú

2 英文參考

bambusae caulis im taenia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amboo shaving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竹茹原植物及藥材

竹茹

竹茹中藥[1][2]。灸用材料之一[2]。出自《本草經集註》。爲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 F. 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3]

千金翼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壯。”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bamboo shavings(《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竹皮竹二青、淡竹茹[3]

7 來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或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3]。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3]

8 植物形態

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於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干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籜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曲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籜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9 生境

生於山坡、路旁或栽培。

10 採製

全年均可採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乾

11 性狀

本品爲不規則的絲條,捲曲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12 性味歸經

甘,涼[3]。入肺、胃、膽經[3]

13 功能主治

竹茹功在清熱,化痰,除煩,止嘔[3]。主治胃熱嘔吐呃逆虛煩不寐妊娠惡阻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小兒熱癇;亦治吐血衄血崩漏[3]

竹茹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竹茹眼科常用化痰藥,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效。用於胞生痰核和痰火升擾所致青風內障綠風內障,伴噁心嘔吐者尤宜。常配伍半夏黃連等,如黃連溫膽湯

14 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15 化學成分

竹茹含2,5-二甲氧基對苯醌丁香醛、對苯二甲酸-β-羥乙基甲基酯等[3]

木質素纖維素

16 藥理作用

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3]

17 竹茹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竹茹

Zhuru

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17.2 來源

本品爲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I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採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於。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17.3 性狀

本品爲捲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黃綠色或黃白色。纖維性,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17.4 檢查

水分不得過7.0%(附錄ⅨH第一法)。

17.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4.0%。

17.6 竹茹飲

17.6.1 炮製

17.6.1.1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17.6.1.1.1 性狀檢查、浸出物

藥材

17.6.1.2 竹茹

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D)炒至黃色。

本品形如竹茹,表面黃色。微有姜香氣。

17.6.1.2.1 檢查、浸出物

藥材

17.6.2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肺、胃,心、膽經

17.6.3 功能與主治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17.6.4 用法與用量

5~10g。

17.6.5 貯藏

乾燥處,防黴,防蛀。

17.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7.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