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

中醫常見病 問診 耳鳴、耳聾 中醫病證名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問聾 常見病飲食療法 耳鳴 中醫耳鼻喉科學 常見病推拿療法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中醫耳科 中醫診斷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míng

2 英文參考

tinnit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tinnit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yrigmu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ringing in the ears[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drumming in the ears[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singing in the ears[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a drumming in the ears[朗道英漢字典]

bourdonnemen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耳鳴

耳鳴(tinnitus)爲病證名[1]。即耳中鳴響[2],是指以無相應聲源時自覺耳中或頭顱有鳴響聲爲主要表現的耳病[3]。它是多種耳科疾病的症侯羣之一,但也可單獨成爲一個疾病[3]

外科證治全書》卷二:“耳鳴者,耳中有聲,或若蟬鳴,或若鐘鳴,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聲,或若簸米聲,或睡着如打戰鼓,如風入耳。”

文獻常把耳鳴、耳聾並列:

醫學入門》卷五:“耳鳴乃是聾之漸也。”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更明確指出:“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餘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

3.1 耳鳴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耳鳴、耳聾發生與多種原因引起的耳竅閉塞有關。除先天耳竅失聰外,多因急性熱病,反覆感冒,以致邪熱蒙竅,或因痰火,肝熱上擾,以及體虛久病、氣血不能上濡清竅所致。外有風熱上受,客邪蒙竅;內有痰火,肝熱,蒸動濁氣上壅;或因久病肝腎虧虛,髒真不足,或脾胃氣弱,清陽不升,不能上奉清竅,病因頗爲複雜。[4]

實證多由血瘀肝火或痰火上逆所致;虛證多由腎陰虧損或中氣下陷所致[4]

慢性耳鳴、耳聾病因無論內外,多與精氣不足有關。如《濟生方·耳論治》雲:“疲勞過度,精氣先虛,於是乎風寒暑溼,得以從外入;喜怒憂思,得以內傷,遂致聾瞶耳鳴。”所以,勞傷精氣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之一。[4]

五臟之中,耳病與脾、腎、肝、膽關係較爲密切。尤其與腎的關係更爲密切。耳爲腎之竅,爲十二經宗脈之所灌注,內通於腦,腦爲髓之海,腎精充沛,髓海得濡則聽覺正常。腎精耗損,則髓海空虛,發爲耳鳴、耳聾。此外,少陽經脈上入於耳,肝膽之火,循經上壅,易成鳴、聾。但肝爲腎之子,肝火上炎或因腎水不濟所致,且肝火內鬱,尤易汲傷腎陰,導致耳鳴耳聾加甚。脾主輸精,功在升運,脾弱則清氣不能升奉於耳,耳竅反爲濁氣所蒙,同時,脾虛則運化不健,溼濁不化,痰液內生,痰蘊生熱,上壅清竅,所以痰火、溼濁引起的耳鳴、耳聾,又多與脾胃氣虛有關。[4]

3.1.1 腎氣不足/腎精虧損失養

腎藏精而主骨生髓,上通於腦,開竅於耳[4]腎氣充沛,髓海得濡則聽力敏銳[4]。如其素體不足,或病後精血衰少,或恣情縱欲,以致耗傷腎精,耳爲腎之外竅,內通於腦,腎精損耗,髓海空虛,不能上濡清竅,而無根之火上浮,引起耳中轟轟有聲,其人昏昏憒[4][4]

醫林繩墨·耳》:“耳屬足少陰腎經……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精脫耳聾……液脫者……耳數鳴。”

景嶽全書》卷二十七說:“耳爲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至聾聵,故人於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皆是陰衰腎虧而然。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

又因腎水心火相互制約,腎水不足,每致心火亢盛,而成耳鳴耳聾之症[4]

辨證錄》卷三說:“心腎相交始能上下清寧以司視聽,心腎不交皆能使聽聞之亂。”

3.1.2 脾胃虛弱失運

飲食勞倦或過食寒涼,損傷脾胃,使脾胃虛弱[4]脾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奉於耳,或脾虛清陽不振,清氣不升,導致耳鳴、耳聾[4][4]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脾爲孤髒……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醫貫》卷五說;“至於陽虛者,亦有耳聾。經曰:清陽上竅胃氣者,清氣元氣春升之氣也,同出異名也,今人飲食勞倦脾胃之氣一虛,不能上升而下流於腎肝,敵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此陽虛耳聾,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

醫碥·耳》:“若氣虛下陷則亦聾,以清氣白下,濁氣自上,清不升而濁不降也。”

3.1.3 情志失調,肝火上擾清竅

肝氣失於疏泄,鬱而化火,或暴怒氣逆肝膽之火循經上擾,則清竅被蒙[4]

肝爲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疏泄,喜條達,若暴怒傷肝肝氣鬱結而上逆,阻塞清竅;或情志抑鬱,肝失疏泄條達,鬱而化火,肝膽之火上擾清竅,均能致鳴致聾[4]

中藏經·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肝……其氣逆頭痛耳聾。”

3.1.4 脾胃溼熱,痰火壅結耳竅

平索嗜飲酒厚味,脾胃受傷,聚成痰熱,鬱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竅,以致耳鳴,甚則氣閉,成爲耳聾[4][4]

明醫雜著》卷三:“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爲鳴,鬱甚則壅閉矣。”

古今醫統·耳證門》:“耳聾證,乃氣道不通,痰火鬱結,壅塞而成聾也。”

3.1.5 風熱外乘

外感風熱邪氣鬱遏不泄,循經上擾,壅蔽清道,引起耳聾。或熱病餘熱未消,清竅不通,或反覆感冒,邪蒙耳竅,均能引起耳鳴、耳聾[4]

風熱外襲,或風寒化熱,侵及耳竅,清空之竅遭受矇蔽,失去“清能感應,空可納音”的功能,終至或聾或鳴[4]

3.1.6 其他因素

陡聞巨響、暴震、飛行、潛水及某些藥物的流弊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鳴、耳聾[4]

3.2 診斷要點

耳鳴患者的自覺症狀,可爲其他許多耳病的常見症狀之一,若患者自覺耳內或頭顱裏有聲音爲其主要症狀者,可診爲耳鳴[4]患者聽力障礙、減退甚至消失爲主要症狀,客觀檢查也有聽力障礙表現者,可診爲耳聾[4]

3.3 辨證論治

實證耳鳴如蛙聒、如潮水,暴鳴而聲大;虛證耳鳴如蟬,如簫聲,常鳴而聲細[4]

清·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治法匯》:“耳鳴、耳聾,須分新久虛實。”

醫貫》卷五雲:“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減輕者,虛也;手按之而愈鳴者,實也。”

景嶽全書·耳證》:“凡暴鳴而聲大者多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少壯熱盛者多實;中衰無火者多虛;飲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實;質清脈細,素多勞倦者多虛。”

風熱所致者,暴然耳鳴耳聾,兼有表證肝火耳竅轟鳴,攻逆陣作,怒則加甚;痰濁耳鳴眩暈,時輕時重,煩悶不舒;腎虛耳鳴聲細,如蟬持續,腰痠面悴氣虛耳鳴時作,將息稍輕,勞則加重。陰虛者午後加重。其治法爲治肝膽從實,治脾腎從虛,上宜清疏,中宜升補,下宜滋降。臨牀上須結合其他脈證,進行辨證論治[4]

耳鳴、耳聾辨證要分新久虛實。一般新病多因風熱客邪、痰火、肝膽鬱熱等引起。其髒真不虧者,病在經絡,鳴聲雖暴、尚屬實證,治用疏風、散熱、開鬱宣竅化痰以宣開蒙閉,調治稍易,療程較短。若久病體虛,脾腎不足,髒氣虧損,不能上奉清道,而致濁邪竅踞,則本元既傷,其病在髒,往往纏綿日久,難圖速效。[4]

臨證所見,新聾者少,慢性久聾居多,上實下虛虛實參雜的,也時有所見。這時不能一味補虛固本,要注意標本同治,針對不同病機,兼解風、痰、火、鬱等實邪,才能達到通竅開閉的目的,比如腎虛之聾,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陰清降;脾虛之證每與痰火、溼濁互見,要注意升清降濁;肝火鬱遏易挾風熱上擾,須疏肝散風解鬱,不可一味涼降;痰濁鬱結之火,易被肝火挾迫上升,要注意順氣和肝,不能徒守清化。凡此種種,都說明臨牀上針對耳鳴耳聾虛實夾雜者,治療時要細加辨證,統籌虛實,兼顧標本,不可一途而取,《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耳聾》認爲本病治療原則“風爲之疏散,熱爲之清利,虛爲之調養,邪氣並退,然後通耳調氣、安腎之劑主之。”確乃要言不煩,可供參考。[4]

3.3.1 實證

臨牀上,耳鳴虛實之分[4]。《醫貫》卷五雲:“耳鳴以手按之而愈鳴者,實也。”實證多由血瘀肝火或痰火上逆所致;患者耳鳴如蛙聒、如潮水,暴鳴而聲大[4]

3.3.1.1 肝火上擾/肝膽火

耳鳴·肝火上擾證(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disturbing upward)是指肝火上擾,以耳鳴的起病或加重與情志抑鬱或惱怒有關,常伴口苦咽乾、面紅或目赤、尿黃或便祕、夜寐不寧、胸脅脹痛頭痛眩暈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耳鳴證候[4]

3.3.1.1.1 症狀

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每於鬱怒之後,耳鳴耳聾突發加重,兼耳脹耳痛感,眩暈頭痛,目紅面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怒則更甚,或夜寐不安,或有胸脅脹悶,大便祕結小溲短赤。舌質紅,苔黃,脈多弦數。[4][4][4]

3.3.1.1.2 證候分析

怒則傷肝,暴怒鬱遏,肝火不泄,循少陽經脈上擾,清竅失靈,故突發耳內轟鳴,聽覺失靈。火盛炎上,故頭痛面赤膽氣上逆,膽汁隨之上濫,故口苦咽乾。肝膽火旺,擾動心神,故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脅爲肝膽經脈之所過,肝氣鬱勃,絡氣不暢,故胸脅脹悶。怒則氣逆,故耳鳴、耳聾更甚。肝火內鬱,腸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祕結小溲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爲肝膽火盛之徵。[4][4]

3.3.1.1.3 方藥治療
3.3.1.1.3.1 治法

治宜清瀉肝[4]

3.3.1.1.3.2 方一

[4]

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減:方中龍膽草山梔苦泄膽火柴胡黃芩疏肝清熱;木通車前子澤瀉等導熱下行;生地、當歸滋陰養肝。便祕者可加大黃

肝火耳鳴耳聾,多爲實證龍膽瀉肝湯通治肝火挾溼之症。若下焦溼熱不甚者,可酌減木通澤瀉等藥。肝火上炎多汲傷腎水,若腎虛較甚,虛實挾雜的,可酌加丹皮女貞子旱蓮草等以滋腎水;若腎虧肝旺、實少虛多的,當按腎精不足論治。或肝氣鬱甚,可酌加白芍夏枯草川楝子柔肝理氣解鬱。

3.3.1.1.3.3 方二

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宗金鑑》)

加減處方柴胡15克,黃芩15克,梔子15克,生地黃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2克,木香12克,石菖蒲12克,菊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火熱壅盛者,加大黃10克(後下)。若肝氣鬱結,耳內脹悶,胸脅苦滿者,加蔓荊子12克、香附10克。

3.3.1.1.3.4 方三

龍膽瀉肝湯石菖蒲:方中以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清瀉肝膽,苦寒直折火勢爲主,並以木通車前澤瀉等利水、導熱下行,助以柴胡石菖蒲開鬱通竅[4]

醫學準繩六要》說:“左脈弦急而數,屬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鳴或聾,宜平肝伐木,龍膽瀉肝湯,不已,龍薈丸。”

肝火盛者,可選用龍薈丸或在龍膽瀉肝湯基礎上,加大黃蘆薈青黛之類,以增強清肝瀉火之力。[4]

肝氣鬱結而火熱倘輕者,宜疏肝解鬱通竅,用遣遙散加蔓荊子石菖蒲香附[4]

3.3.1.1.3.5 中成藥

(1)夏桑菊沖劑,口服,每次 1~2次,每日3次。

(2)炎熱清膠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3.1.1.4 鍼灸治療

翳風聽宮俠溪中渚等穴爲主。肝膽火旺者加太沖丘墟[5]

3.3.1.2 火鬱

耳鳴·痰火鬱結證(tinnitus with phlegm-fire stagnation pattern)是指痰火鬱結,以耳鳴耳中脹悶,頭重如裹,常伴胸悶或脘滿、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耳鳴證候[5]

3.3.1.2.1 症狀

兩耳蟬鳴不息,或“呼、呼”作響,時輕時重,有時閉塞憋氣,聽音不清,頭昏沉重,或見頭暈目眩胸中煩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脅痛、喜得太息、耳下脹痛、二便不暢。舌紅,苔薄黃而膩,脈象弦滑。[5][5][6][6]

3.3.1.2.2 證候分析

素有痰火鬱結,壅阻清竅,故耳鳴如潮,時輕時重,甚則氣閉失聰[6]

痰火上冒於頭,故頭重頭昏[6]

痰濁中阻,氣機不運則胸悶、痰多、喉中不爽、喜得太息[6]。影響健運則口苦、二便不暢[6]

火鬱結,氣機不利,故胸脘滿悶[6]

痰火上湧,故嘔吐痰涎[6]

痰火壅阻,肝膽經絡不暢故耳下脹痛[6]

二便不暢乃痰溼阻滯脾胃,熱傷胃津之證[6]

火重於痰則口苦,痰重於火則口淡[6]

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均爲痰火之證[6][6]

3.3.1.2.3 方藥治療
3.3.1.2.3.1 治法

化痰清火、和胃降濁。

治宜清降痰火[6]

3.3.1.2.3.2 方一

[6][6]

可用溫膽湯[備註]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生薑茯苓加減治療:方中用陳皮半夏燥溼化痰茯苓淡滲利溼竹茹枳殼清胃降濁。痰多加膽星海浮石化痰;鬱結甚加浙貝母天花粉清化;失眠遠志龍骨;膈上煩熱桔梗山梔豆豉。熱甚加黃芩黃連瀉火;如痰多胸悶大便不暢,可用礞石滾痰丸[備註]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朴硝以降火逐痰。

火鬱結所引起耳鳴、耳聾,多屬實證。若因惱怒轉加,可選用柴胡青皮連翹鬱金柴胡疏肝散[備註]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藥烏藥延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以疏肝解鬱,效果更佳。

至於溼痰中阻,清陽不振,濁氣上壅所致耳鳴、耳聾,與此迥別。治應健脾昇陽,詳見“清氣不升”型。

3.3.1.2.3.3 方二

主方:清氣化痰丸吳昆醫方考》)

加減處方陳皮6克,北杏仁12克,枳實12克,黃芩12克,瓜蔞仁12克,茯苓15克,膽南星15克,制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多黃稠者,加天竹黃12克。熱甚者,加黃連15克。

3.3.1.2.3.4 方三

加味二陳湯二陳湯是治溼痰之主方,益以黃芩黃連枳實之類是取其清熱之功,加入杏仁瓜蔞仁膽南星之屬,則除痰之力更強[6]

3.3.1.2.3.5 方四

柳寶詒醫案》卷五:病後漸覺耳聾舌強甚至兩竅俱窒。據述服補藥而漸重,此由痰氣阻窒清竅,病久恐難得愈。姑與泄痰宣竅法。蒼耳予、白芥子遠志炭、橘紅、幹菖蒲、陳膽星、黑山梔、歸身片、川貝、廣鬱金茯苓刺蒺藜、姜竹茹

3.3.1.2.3.6 中成藥

(1)礞石滾痰丸,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2)複方蛇膽川貝末,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3.3.1.2.4 鍼灸治療

翳風聽宮俠溪中渚等穴爲主[6]。痰熱鬱結配豐隆勞宮[6]

3.3.1.2.5 氣功療法

(1)凡屬痰火內盛,阻滯清竅致聾鳴者,可用下述方法氣功治療:

①伸足坐定,以兩手拒地,用力撐起上身,低頭躬身,同時用力扳起腳夾3次,咽津而降至幽陰,二十四度後,再行靜功,意存肚臍,運尾閻氣八九度後,人靜。

②意存痰火阻滯處,次用意推開大腸九曲,向肛門散去,以順其氣;次以手按於兩乳下按揉數次,定神養氣,然後着意將胸前痰火剝開向兩側分散,復想上焦氣降下焦,則脯自通,而痰火自化。(2)“鳴天鼓”: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稱橫按在枕部,兩中指相互接觸,再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上面,然後把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對叩擊腦後枕部,此時可聞宏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24次,再右24次,最後兩手同時叩擊48次;每天可以多次施行。(3)凡精神抑鬱,情緒不安,脅肋脹痛者,可選用:

①以手中指壓於耳竅上,突然一放,隨壓隨放多次,或以手掌輕輕捂住整個耳部,加以搖動,以引其氣。

②於每日醜寅時正坐定,將兩手臂向兩側儘量伸直,然後將頭向左右各挽動42次,吐濁納清,叩齒咽津。(4)凡屬年老體衰,氣血虛損者,可行“導引法”。方法: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鐘。

3.3.1.3 風邪外襲/風熱上擾

耳鳴·風邪外襲證(tinnitus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風邪外襲,以耳鳴初起,病程較短,常伴耳內堵塞感或聽力下降,多有近期外感史,或伴有鼻塞、流涕、頭痛咳嗽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等爲常見症的耳鳴證候[6]

3.3.1.3.1 症狀

開始多有感冒等先趨表現,起病較速[6]。自感耳中憋氣作脹有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而自聲增強[6]。耳內作癢[6]

局部檢查,可見到耳膜輕度潮紅及內陷[6]

大多伴有頭痛惡寒發熱眩暈嘔逆、心中煩悶、鼻塞、流涕、咳嗽口乾[6][6][6]

舌淡紅,苔薄白、薄白膩或薄黃,脈浮或弦數[6][6][6]

3.3.1.3.2 證候分析

外感風熱上擾,故見耳鳴頭痛眩暈[6]風熱之邪,固然大多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但因七竅內通,相互影響,所以也可表現於耳竅[6]。耳部經氣痞塞不宣故有耳內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6]

胃氣不和氣機不調,所以嘔逆、煩悶[6]

外邪上擾,耳竅被遏,故耳中作癢[6]

客邪未解,則寒熱身痛不除[6]

脈浮、苔薄膩,均爲外感之徵[6]

3.3.1.3.3 方藥治療

常用方如銀翹散蔓荊子散等。方中薄荷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等祛散風邪,使邪從汗泄;金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甘菊花、桑白皮甘草清解熱。更配以桔梗蔓荊子升麻者,使清氣上升,邪氣得於清解。同時還可酌用石菖蒲路路通等,以行氣通竅[6]

3.3.1.3.3.1 治法

疏風清熱散

3.3.1.3.3.2 方藥

常用方如銀翹散蔓荊子散等:方中薄荷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等祛散風邪,使邪從汗泄;金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甘菊花、桑白皮甘草清解熱。更配以桔梗蔓荊子升麻者,使清氣上升,邪氣得於清解。同時還可酌用石菖蒲路路通等,以行氣通竅[6]

3.3.1.3.3.2.1 方一

[6]

銀翹散[備註]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豆豉牛蒡子薄荷荊芥穗桔梗甘草竹葉、鮮蘆根加減:方中銀花、薄荷連翹清熱散鬱;荊芥豆豉解表疏風;葦莖、桔梗清熱化痰。可隨證加用殭蠶蒺藜、蟬衣、菊花疏風柴胡青皮疏肝寒熱不解者中加防風川芎

熱病後期,或反覆感冒後,耳聾不愈者,此病後脾胃肝膽餘熱,不可多事清降,可與養陰和胃,飲食漸加,耳鳴、耳聾亦可漸愈。

3.3.1.3.3.2.2 方二

蔓荊子散李杲東垣十書》)加減處方蔓荊子12克,菊花15克,升麻15克,前胡12克,赤芍15克,木通15克,生地黃15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若熱較盛者,可加黃芩12克、夏枯草15克。耳竅閉塞較甚者,加白蒺藜15克。路路通15克。

3.3.1.3.3.2.3 中成藥

(1)防風通聖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兒童酌情服成人1/3~1/2量。

(2)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3.1.3.4 外治法

1)可用滴鼻靈滴鼻,以宣利鼻竅,開通耳[6]

2)用鮮菖蒲搗汁,滴耳[6]

3)可用咽鼓管自行吹張法耳膜按摩術

咽鼓管自行吹張法:用於治療耳閉耳鳴、燻聽、耳膜內陷等。其法如《保生祕要》說:“定息以坐,塞兌,咬緊牙關,以脾腸二指捏緊鼻孔。睜二目,使氣串耳通竅內,覺哄哄有聲,行之二三日,竅通爲度。”

耳膜按摩術:用於治療耳閉耳膜內陷。其法如《景嶽全書》卷二十七說:“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鳴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耳竅中輕輕按捺,隨捺隨放,隨放隨捺。或輕輕搖動,以引其氣,捺之數次,其氣必至,氣至則竅自通矣。”

3.3.1.3.5 鍼灸治療
3.3.1.3.5.1 方一

翳風聽宮俠溪中渚等穴爲主。外感風邪者加外關合谷[6]

3.3.1.3.5.2 方二

取穴上星迎香合谷,針刺、捻轉留針10~15 min,每天1次[6]

3.3.1.4 氣滯血瘀
3.3.1.4.1 症狀

氣滯血瘀,以耳聾耳鳴耳鳴音高而尖,或有爆震史,舌質暗紅或有瘀點,或月經不調,脈細澀[6][6]

3.3.1.4.2 方藥治療
3.3.1.4.2.1 治法

治宜祛瘀活血[6]

活血散通竅

3.3.1.4.2.2 方一

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處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石菖蒲12克,毛冬青15克。水煎服。若氣虛者,加黃芪15克、黨蔘15克。腎陰虛者,加山茱萸12克、旱蓮草15克、女貞子12克。腎陽虛者,加補骨脂15克、益智仁15克、鹿角霜15克。血虛者,加烏豆衣15克、當歸10克。

3.3.1.4.2.3 方二

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6]

3.3.1.4.2.4 中成藥

(1)毛冬青膠囊(片),口服,膠囊每次3粒,片劑每次4~5片,每日3次。

(2)複方丹蔘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3.2 虛證

臨牀上,耳鳴虛實之分[6]。《醫貫》卷五雲:“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減輕者,虛也”虛證多由腎陰虧損或中氣下陷所致[6]患者耳鳴如蟬,如簫聲,常鳴而聲細[6]

脾、腎虧虛兩型,多屬虛證。《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這是說人過中年以後,精氣漸趨衰弱,故慢性耳鳴耳聾之證,以年長之人爲多。因精氣虛弱不能上通於耳,比喻路久不行,終致茅塞。其治法與脾腎虧虛者同例,但因精脫氣衰、多數不易恢復。[6]

3.3.2.1 腎精虧虛

耳鳴·腎精虧虛證(tinnitus with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腎精虧虛,以耳鳴病程較長,病人年齡較大,常伴腰膝痠軟頭暈眼花、發脫或齒搖、夜尿頻多、性功能減退、潮熱盜汗畏寒肢冷,舌紅少苔或淡胖,脈細數或細弱等爲常見症的耳鳴證候[6]

3.3.2.1.1 症狀

多見於虛人、老人,患者聽力逐漸下降,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夜間或安靜時尤甚,可見頭昏眼花目暗、腰膝痠軟、虛煩失眠顴赤口乾手足心熱、夜尿頻多、男子遺精,在女子則白淫,發脫齒搖,舌紅少苔或淡胖,脈細數或細弱[6][7][7][7]

素問玄機原病式》卷二:“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音聲也。經言陽氣萬物甚上而躍故耳鳴也。”。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精脫耳聾,……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髓消,脛酸,耳數鳴。”

3.3.2.1.2 證候分析

明醫雜著》卷三:“若腎虛而鳴,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勞怯等證。”因腎精虧損,不能上充於清竅,以致耳鳴、耳聾日漸加重。

醫貫》卷五:“若有能調養得所,氣血和平,則其耳聾漸輕,若不知自節,日就煩勞,即爲久聾之證。”

壽世保元》卷六:耳者屬腎,而開竅少陽之部,通會於三陽之間,坎離交則聚氣以司聰以善聽也。關於腎而貫於腦。

黃帝內經素問》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其耳鳴耳癢耳聾者,皆屬腎虛,水不上流,清氣不升所致也。從補益門治之。

腎主骨而生髓,腦爲髓海,腎虧則髓海空虛,故頭暈目暗,耳鳴耳聾[7]

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竅而邪火轉而上乘,所以耳鳴耳聾,甚則眩暈[7]

腰爲腎之府,腎虧則髓不充於骨,故腰膝痠軟[7][7]

腎陰虧虛,虛火上浮故顴赤口乾手足心熱[7]

腎主封藏,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虧相火妄動干擾精室,故多虛煩失眠夢遺走泄、白淫[7][7]

腎虛及脾,則運化失職,故食慾不振[7]

舌質紅而少苔,爲虛火上炎陰液衰少之象[7]

精血不足,故脈來細弱無力,若見細而兼數,可知陰虛相火亢盛[7]

舌紅、脈細弱均爲腎精不足之徵[7]

間有陰虛火旺尺脈虛大[7]

3.3.2.1.3 方藥治療
3.3.2.1.3.1 治法

治宜滋陰補腎。

3.3.2.1.3.2 方一

治法:治宜補腎益精,滋陰潛陽

可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腎陰虛而陽偏亢之頭暈耳鳴,可加磁石龜甲五味牛膝等藥。

3.3.2.1.3.3 方二

治法:滋腎降火,收攝精氣[7]

可用耳聾左慈丸[備註]耳聾左慈丸(《小兒藥證直訣》):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柴胡磁石加減治療:本方即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五味子磁石等而來[7]。方中六味地黃丸補益腎陰磁石鎮攝;五味子斂精[7]。或加龜版阿膠龍骨牡蠣女貞子桑椹子滋陰填精;牛膝杜仲強壯腰膝[7]

若腎虧復爲外風所乘,以致下虛上實,經氣閉塞,頭痛口乾者,可合用本事地黃湯[備註]本事地黃湯(《普濟本事方》):生乾地黃桑白皮磁石枳殼羌活防風黃芩木通甘草滋陰疏風並舉。若腎陽不足,不能固攝者,而見下肢清冷,陽萎腰痠,顴頰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脈虛弱者,宜溫補腎陽,可用貞元飲[備註]貞元飲(《景嶽全書》):熟地黃炙甘草當歸送服黑錫丹[備註]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黑錫、硫黃川楝子葫蘆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陽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補骨脂[7]

若因腎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熱內鬱的,可用滋水清肝飲[備註]滋水清肝飲(《醫宗已仁篇》):生地黃山茱萸茯苓、歸身、山藥丹皮澤瀉白芍柴胡山梔酸棗仁以滋腎養肝舒鬱。[7]

若偏於腎陽虛耳鳴耳聾,兼下肢覺冷,陽瘻,舌質淡,脈虛弱者,宜溫壯腎陽,可用補骨脂丸:方中以補骨脂胡蘆巴杜仲菟絲子填精益腎,加肉桂川椒溫陽散寒,熟地、當歸川芎補血,菖蒲、白芷蒺藜通竅行氣磁石以鎮納浮陽[7]附桂八味丸等,也可擇宜取用[7]

3.3.2.1.3.4 方三

治法:補腎益精,滋陰潛陽

主方:耳聾左慈丸陸懋修廣溫熱論》)加減處方熟地黃15克,淮山藥3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牡丹皮15克,五味子12克,磁石30克(先煎),石菖蒲12克。水煎服。若見腎陽虧虛,畏寒肢冷,或有陽萎面色晄白,頭暈目眩,脈細弱者,宜溫壯腎陽,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焗服)、補骨脂15克。

3.3.2.1.3.5 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4次。

(2)滋陰補腎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滋腎寧神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4)金匱腎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5)全鹿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6)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3.3.2.1.4 鍼灸治療

翳風聽宮俠溪中渚等穴爲主[7]腎虛者加太溪關元[7]

3.3.2.2 脾胃虛弱/氣血兩虛

耳鳴·脾胃氣虛證(tinnitus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胃氣虛,以耳鳴的起病或加重與勞累有關,或在下蹲站起時加重,常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納呆腹脹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等爲常見症的耳鳴證候[7]

3.3.2.2.1 症狀

耳鳴的起病或加重與勞累有關,休息暫減煩勞則加,或在下蹲站起時加重,耳內有突然空虛或發涼的感覺,常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納呆、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緩弱[7][7][7]

3.3.2.2.2 證候分析

脾胃爲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清氣不能上升,耳部經脈空虛,故耳鳴耳聾時作[7]

蹲下站起之際氣血趨下,頭部氣血不足,或因勞力脫氣,故耳鳴耳聾更甚,並有突然虛鳴及發涼之感[7]

勞則傷及中氣,故耳鳴加重[7]

脾運力弱,故納少不化,腹脹神疲倦怠乏力[7]

脾陽不實四肢,則懈惰無力[7]

脾弱運遲,胃虛納呆,則食少[7]

脾不化溼,故大便時溏[7]

氣不足,故面色萎黃,脣舌淡白[7]

氣爲血之帥,氣弱血少,故脈象虛弱[7]

脈細弱,苔白膩,均脾氣虛餒之徵。[7]

3.3.2.2.3 方藥治療
3.3.2.2.3.1 治法

健脾益氣昇陽[7]

3.3.2.2.3.2 方一

[7]

治法益氣升清

可用益氣聰明湯[備註]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黃芪人蔘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黃柏炙甘草加減。方中用人蔘黃芪補益中氣升麻葛根升舉清氣蔓荊子升清通竅黃柏芍藥,反佐和降,以清陰火。可加菖蒲、蔥葉茯神,以清心通竅

若因多嗜酒炙,脾溼素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以致痰溼上壅而見眩暈頭重如蒙,胸悶泛惡,脈濡滑,苔膩等,可減去黃柏芍藥白朮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澤瀉利溼泄濁。或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備註]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半夏白朮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3.3.2.2.3.3 方二

治法健脾益氣,昇陽通竅

主方:益氣聰明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黃芪25克,黨蔘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蔓荊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3.3.2.2.3.4 方三

選用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石菖蒲:方中以黨蔘黃芪爲主,健脾益氣,以升麻柴胡葛根蔓荊子石菖蒲之類,輕清之品,升提清陽之氣,以達清竅。

3.3.2.2.3.5 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合劑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龍風寶膠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3.3.2.2.4 外治法

治療耳鳴耳聾之症,歷代文獻,有外治塞耳之法,如用石菖蒲磁石之類塞耳,方法甚多,但目前臨牀應用較少[7]

3.3.2.2.5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柴嶼青治汪謹堂夫人,兩耳蟬鳴,旦夕不歇,服過人蔘、熟地四兩,無少效。柴曰:腎開竅於耳,心亦寄竅於耳,治耳必責之腎固也,但診得兩尺尚屬有神,決非腎虛,左寸亦平緩無痾,惟右寸關洪大。此肺胃兩部風熱所壅而致,遂不治病而治脈,用清解之劑,不數服而右耳已愈,再服數劑兩耳痊癒。因思耳目口鼻,雖屬於五臟,各有分屬,而內實相通,治病惟以切脈爲憑,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全在一心之園機活法也。

3.3.3 虛實夾雜

臨證所見,新聾者少,慢性久聾居多,上實下虛虛實參雜的,也時有所見。這時不能一味補虛固本,要注意標本同治,針對不同病機,兼解風、痰、火、鬱等實邪,才能達到通竅開閉的目的,比如腎虛之聾,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陰清降;脾虛之證每與痰火、溼濁互見,要注意升清降濁;肝火鬱遏易挾風熱上擾,須疏肝散風解鬱,不可一味涼降;痰濁鬱結之火,易被肝火挾迫上升,要注意順氣和肝,不能徒守清化。凡此種種,都說明臨牀上針對耳鳴耳聾虛實夾雜者,治療時要細加辨證,統籌虛實,兼顧標本,不可一途而取,《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耳聾》認爲本病治療原則“風爲之疏散,熱爲之清利,虛爲之調養,邪氣並退,然後通耳調氣、安腎之劑主之。”確乃要言不煩,可供參考。

3.4 耳鳴的其他療法

3.4.1 鍼灸治療

3.4.1.1 方一

耳區少陽經穴爲主,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中渚外關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等穴,每次2~3穴[7]。根據病情不同,分別採用補瀉手法虛寒者可用艾灸[7]

3.4.1.2 方二
3.4.1.2.1 治則

肝泄火,豁痰開竅健脾益氣

3.4.1.2.2 處方

翳風 聽會 俠溪 中渚

3.4.1.2.3 方義

足少陽經脅循耳之前後,取翳風聽會以疏導少陽經氣俠溪清瀉肝膽之火,中渚三焦火而清竅。諸穴相配通上達下,通經活絡

3.4.1.2.4 隨證配穴

膽火盛—太沖腎虛腎俞

3.4.1.2.5 操作

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3.4.2 耳針療法

3.4.2.1 方一

取耳、內耳神門、腎、屏間、枕等穴、中等刺激[7]

3.4.2.2 方二

選穴:心 內耳 肝 腎 皮質下

方法暴聾毫針強刺激,每次取2~3穴,每次留針30~60min,間歇運針耳鳴、耳聾中等刺激量,亦可埋針。

3.4.2.3 方三

內耳、腎、肝、神門,中等刺激留針15~20 min,10~15次爲一療程,或埋針[7]

3.4.3 穴位注射療法

3.4.3.1 方一

聽宮聽會翳風完骨腎俞等穴。用6542注射液或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每次兩側各選1穴,每穴注射5 mg或0.5 mL。耳周穴可交替使用,隔日1次。老年性耳鳴可選用0.5%鹽酸普魯卡因,每穴1 mL(注射前先皮試),三日1次。[7]

3.4.3.2 方二

聽宮翳風完骨瘈脈等穴,注入藥液[7]藥物當歸注射液丹蔘注射液,每次2 ml,每天或隔天一次[7]

3.4.4 食療

(1)天香爐煲豬瘦肉:天香爐30克,豬瘦肉100克,加清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豬瘦肉。

(2)姜蔥蘇葉橄欖湯:鮮橄欖(連核)60克,蔥頭150克,生薑紫蘇葉各10克,加清水2碗半煎至l碗,用食鹽少許調味,去渣飲湯。

(3)合歡花豬肝合歡花(幹品)10—12克,加清水少許泡浸4—6小時,再將豬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鹽少許調味,隔水蒸熟,食豬肝

(4)萬壽菊糖水:萬壽菊15克,加清水2碗煎至l碗,去渣,加紅糖適量調味飲用。

(5)玫瑰花茶:玫瑰花瓣6—10克,放茶盤內,衝入沸水,加蓋焗片刻,代茶飲

(6)夏枯草煲豬瘦肉:夏枯草6—24克,豬瘦肉80克,煲湯飲。

(7)海藻昆布煲黃豆:昆布海藻各30克,黃豆150—200克,煲湯服食,加鹽或加糖調味均可。

(8)魚腥草豬肺;鮮魚腥草60克,豬肺200克。將豬肺切塊,用手擠洗去除泡沫,加清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豬肺

(9)豬腰煲杜仲杜仲15—30克,豬腎l個,煲湯服食

(10)肉蓯蓉羊腎肉蓯蓉15—30克,羊腎l對,煲湯調味服食

(11)核桃仁五昧子蜜糊:桃核5—3個,去殼取核桃仁五味子2—3克洗淨,蜂蜜適量,共搗成糊狀服食

(12)桑仁粥:桑棍子20—30克(鮮者30—60克),糯米100克,冰糖少許。先將桑椹子浸泡片刻,洗淨後與米同入砂鍋煮粥,粥熟時加冰糖稍煮即可。

(13)山萸肉粥山萸肉15—2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山萸肉洗淨去核,與粳米同入砂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14)白胡椒豬肚白胡椒15克,略打碎,放入洗淨的豬肚內,並留少許水分,再將豬肚頭尾開口用線紮緊,慢火煲炆,調味後服食

(15)草果牛肉草果6克,牛肉150—200克切成小塊,加清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牛肉

(16)黨蔘黃米茶:黨蔘15—30克,炒米約80克,加水4碗煎至l碗半,代茶飲

(17)毛冬青煲豬腳:毛冬青100—150克,豬腳1只,加水適量,煎4小時以上(煎成2碗),食肉飲湯,分2—3次一日服完。

說明:以上飲食療法,(l)(2)適用於外邪侵襲型耳鳴耳聾,(3)—(6)適用於肝火上擾型耳鳴耳聾,(7)(8)適用於痰火鬱結型耳鳴耳聾,(9)—(13)適用於腎精虧損型耳鳴耳聾,(14)—(16)適用於脾胃虛弱耳鳴耳聾,(19)適用於氣滯血瘀耳鳴耳聾

3.4.5 推拿療法

[8]

①用雙手中指指腹按壓聽宮1分鐘。

②用拇指和食指揉捏中渚1分鐘。

③用拇指指腹按壓足三裏20~30次,力度稍重。

④用拇指指腹按壓太溪10~15次,力度稍重。

3.5 預防調護

(1)加強身體鍛鍊,增強體質,調適溫暖,謹防虛邪賊風侵襲,是預防風熱外襲而致耳鳴耳聾的關鍵。受邪後要及早治療,要用正確方法鼻涕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憂鬱與發怒,是預防肝火上擾而致耳鳴耳聾的重要方面。已有耳鳴耳聾者,更要注意精神調護,以免加重病情。

(3)注意飲食調理,減少肥甘飲食,以防積滯成痰,是痰火壅結而致耳鳴耳聾之所必須。減少溫燥食物,脾虛病人尤要注意飲食調理

(4)注意養息,尤忌房勞過度,對於腎虛耳鳴耳聾的防治是首務之急。

(5)夜間耳鳴,睡前可用熱水浸腳,或以手用力摩擦兩足底湧泉穴,令其極熱,有引火歸原作用。此外,還須注意睡前禁忌“飲濃茶、咖啡、可可、酒精刺激飲料,戒除吸菸習慣。、

(6)對於重度耳聾患者,要注意交通安全。

4 西醫·耳鳴

耳鳴是自覺耳內或顱內有聲響,但外界並無相應的聲源。耳鳴多數是一種主觀症狀,也常常是早期聽力損害的暗示或警告。引起耳鳴的原因頗多,如各種外耳、中耳和內耳的病變,高血壓貧血腎病神經衰弱等全身性疾患,耳中毒性藥物鏈黴素等)均可引起耳鳴。少數耳鳴不但患者自己可聽到,第三者或檢查者也可聽到,此爲客觀性耳鳴,亦稱振動耳鳴。此類耳鳴多因耳部附近器官病變的影響所致,如頸部血管瘤動脈硬化、頸部肌肉抽搐等均可引起客觀性耳鳴發生耳鳴的機理尚不清楚,有人認爲可能與感覺神經通路上受到異常刺激有關。爲了對耳鳴病因、性質和程度等作出判斷,應作全身檢查及耳部的多項檢查,以及測定其頻率頻譜及響度等。耳鳴的治療目前仍較困難,除針對病因治療外,尚可使用改善內耳循環代謝藥物以及戴用助聽器耳鳴掩蔽器等。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0.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0-264.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38.
  6. ^ [6]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5-29.
  7. ^ [7]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5-28.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