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氣

中醫病證名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àng qì

2 英文參考

abnormal rising of Qi[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cardio-pulmonary qi

upbearing q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上氣:1.心、肺之氣;2.肺氣上逆喘咳[1]

4 心、肺之氣·上氣

上氣人體上部之氣,包括心、肺之氣。因心、肺在人體上部,故名[1][2]。見《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故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

5 肺氣上逆喘咳·上氣

上氣肺氣上逆喘咳[2]。指氣逆壅上的證候,多由外感六淫,痰氣凝結,肺道壅塞所致[2]。《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咳”。

黃帝內經靈樞·本髒》:“肺高,則上氣肩息咳。”《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氣有餘則喘咳上氣。”多由外感六淫,痰氣凝結,肺道壅塞所致。《諸病源候論·咳嗽上氣候》:“肺主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此爲邪搏於氣,氣壅不得宣發,是爲有餘,故咳嗽上氣也。其狀喘咳上氣,多涕唾而面目胕腫氣逆也。”《濟生方·喘》:“亦有痰停胃脘,痰與氣搏,肺道壅塞,亦令人上氣。”《證治準繩·雜病》:“上氣者,蓋氣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滿膈中氣道奔迫,喘息有音音是也。”治以宣肺祛邪,降氣化痰爲主。又指人體上部之氣。見《黃帝內經靈樞·口問》:“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

喘證爲病名,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古稱上氣喘息,一般統稱氣喘。以呼吸急促爲特徵。發病多與肺腎有密切關係。《類證治裁·喘證論治》:“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景嶽全書·雜證謨·喘促》:“氣喘之病,最爲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氣失宣降者,多屬實;素體虛弱或元氣虧損,致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者,多屬虛。治實喘以祛除病邪爲主,虛喘以培本攝納爲主。亦有喘久病邪未除,元氣已損,症見虛實夾雜,當扶正與祛邪兼顧,或在發病時用祛邪,間歇時用扶正氣喘發作時,一般多兼見咳嗽。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如拉鋸者稱爲哮或哮喘。治療除服用藥物外,並可選用針刺、灸法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敷貼療法等。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現證候各有不同,故在實喘虛喘的基礎上又可分爲多種證型。[3]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