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

中醫學 方劑學 解表劑 宣肺平喘 辛溫解表劑 方劑 中藥學 發汗解表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á huáng tāng

2 英文參考

mahuang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Ephedrae Decoc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ahuang Tang[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麻黃湯同名方約有82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麻黃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

麻黃湯辛溫解表劑,是治療外感風寒實證的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麻黃湯無論從中醫學角度還是現代醫學角度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炎等均有治療作用

4 傷寒論》方之麻黃湯

4.1 處方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炙甘草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1][2]

麻黃(去節)6g 桂枝4g 杏仁(去皮尖)9g 甘草(炙)3g

4.2 功能主治

傷寒論》方之麻黃湯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痠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3]

功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3]。治太陽病風寒在表,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發熱惡寒惡風無汗胸滿而喘,其脈浮緊者[3]

4.3 用法用量

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4]。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4]

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再煮去滓,分三次溫服,覆取微似汗,若一服汗出病癒,停後服,不必盡劑[4]

水煎溫服,服後加蓋衣被,取微汗。[4]

4.4 方解

麻黃湯證爲外感風寒所致。風寒束表,營衛首當其衝,寒性收引凝滯,使衛陽被遏,營陰鬱滯,腠理閉塞,經脈不通,故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肺主氣,合皮毛毛竅閉塞,肺氣不能宣通,則上爲咳喘。治當發汗宣肺,以解在表之寒邪開泄閉鬱之肺氣[5]

麻黃味苦辛性溫,入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理,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本方以該藥爲君藥;由於本證屬衛鬱營滯,故單用麻黃發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鬱,所以又以桂枝臣藥,以透營達衛,解肌發表,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汗解表,又能去邪而和營衛;佐以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復肺氣之宣降,增強宣肺平喘之功;使以炙甘草以調和麻黃之宣降,又能使麻桂相合峻烈之性緩和,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正氣,爲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合用,表寒得散,肺氣宣通,則諸症自平。麻黃桂枝相配,一發衛氣之鬱而開腠理,一透營分之鬱以和營衛相須爲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是本方的主要配伍特點。[5]

風寒之邪束於肌表,肺氣失於宣通,治當辛溫發散風寒,宣通肺氣。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爲君藥桂枝解肌發表,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汗,爲臣藥。佐以杏仁,同麻黃配伍則一宣一降,以復肺氣之宣降,增強宣肺平喘之功。甘草調和諸藥,又能緩和麻桂相合峻烈之性,達到發汗而不傷正,是爲佐使藥[5]

麻黃湯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汗解表杏仁宣肺降氣,助麻黃平喘甘草調和諸藥[5]。四者配合,共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5]

4.5 臨牀運用

麻黃湯是一首發汗作用很強的方劑,臨牀主要用於治療寒性感冒無汗的重證,即中醫稱爲外感風寒表實證的病證。由於顧忌方中麻黃發汗作用峻烈,故本方在臨牀上運用較少。但臨牀研究表明,只要主症中有惡寒發熱,頭身痠痛無汗咳喘,脈浮緊,且除外疑似證型以及用法得當,就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5]

4.5.1 加減法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可去桂枝,加半夏蘇子等以降氣化痰平喘;若兼溼邪而骨節酸楚重痛較甚者,可加蒼朮羌活等以祛風除溼止痛;若鼻塞流涕、頭痛甚者,可加白芷辛夷花等以通竅止痛。[5]

4.5.2 使用禁忌

麻黃湯發汗作用較強,對於寒性感冒有汗者、熱性感冒、寒性感冒體質虛弱者、產婦失血病人等均不宜使用。誤用可能會因爲出汗太多,導致虛脫[5]

服用麻黃湯出汗後,各種臨牀症狀都減輕緩解,就不要再服用麻黃湯了。如果感冒症狀還沒有完全解除,可以改用桂枝湯治療。[5]

麻黃湯爲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5]

麻黃湯無論從中醫學角度還是現代醫學角度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炎等均有治療作用。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麻黃湯既能抗感染、解熱、鎮痛、平喘止咳化痰,又能強心利尿,改善微循環,增強免疫功能。本方把外感表虛自汗等列爲禁忌證,實乃科學之至,因麻黃湯解表發汗作用表虛自汗者不可再發汗。現代醫學認爲麻黃鹼具有擬腎上腺素神經作用,而汗腺則由其控制,用之必大汗,造成體液丟失,誘發脫水,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從而不易咳出,因而該方劑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嚴密性、實用性。[6]

4.6 現代適應

近代也用麻黃湯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性關節炎等見有上症者[6]

麻黃湯適用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風寒表實證[6]

4.6.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感冒)是指喉結以上,包括咽、喉、扁桃體鼻腔、中耳等皮膚黏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發生的局部炎症。70%~80%由病毒引起,以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柯病毒腺病毒爲多。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依次以溶血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感染爲多。發病時,鼻腔、咽、扁桃體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臨牀表現發熱、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6]

4.6.2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至,流感病毒通常分爲甲、乙、丙3型,但以甲、乙兩型危害最大,發病常常突然而迅速傳播患者呈羣集性。流感病毒經飛沫侵入呼吸道與敏感的呼吸道上皮細胞接觸後,病毒膜與人呼吸道上皮細胞膜融合,進而病毒複製與繁殖,輕者引起呼吸道上皮細胞壞死和脫落,從而出現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狀。病情嚴重者病毒可經淋巴血液循環侵入其他器官,重者見出血壞死支氣管炎及間質性肺炎,呼吸道黏膜早期有單核細胞浸潤水腫、纖毛脫落,晚期則有廣泛上皮細胞壞死出血性滲出物;肺間質也有水腫細胞浸潤肺泡內可有透明膜形成,若繼發細菌感染,則基底層細胞也受損害。因而臨牀多以高熱畏寒頭痛背痛四肢痠痛症狀急劇起病,繼而出現乾咳、流涕、眼結膜充血流淚淋巴結腫大,肺部可出現粗噦音,偶可有消化症狀[6]

4.6.3 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滲出,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臨牀出現發熱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許乾溼噦音。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即可併發肺炎。併發肺炎時,肺充血水腫肺泡內含有纖維蛋白和滲出液。臨牀上除上述症狀外,兩肺出現較多的幹囉音[6]

4.6.4 哮喘

哮喘除可由上述微生物感染後誘發外,還可由其他物理或化學因素誘發,是由多種細胞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導致的氣道反應性增強。支氣管除上述黏膜病變外,還可出現平滑肌痙攣、氣道上皮細胞纖維化、基底膜增厚、氣道內分泌物瀦留等。由於病原微生物的直接侵襲及其代謝產物作爲致熱原,從而誘發體溫調節功能障礙而使臨牀出現發熱發熱毒物代謝產性導致血管調節紊亂,從而出現頭身疼痛;呼吸道黏膜炎症及分泌物刺激神經末梢引起咳嗽吐痰;支氣管痙攣時則出現幹鳴音;滲出物在氣管肺泡內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溼囉音[6]

4.7 藥理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麻黃湯具有解熱、鎮咳、祛痰、擴張支氣管以及抗菌、抗病毒、抗炎和促進汗腺分泌的作用,並能使實驗動物動脈血壓先下降後升高,加大劑量可使動物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增加[6]

4.7.1 病原微生物作用

方中君藥麻黃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鏈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抗菌作用麻黃揮發油對流杆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奈瑟雙球菌枯草桿菌、白色念球菌大腸桿菌抗菌作用臣藥桂枝煎劑對金黃色及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桂皮醛結核桿菌變形桿菌及常見致病性皮真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佐藥杏仁煎劑對蟯蟲及滴蟲有殺滅作用,對溼熱小兒腹瀉有效,說明其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使藥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除對上述全部細菌抑制作用外,對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枯草桿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同時麻黃煎劑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及孤兒病毒抑制作用桂枝煎劑對孤兒病毒ECHD11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化合物通過對多種病毒顆粒的直接作用和誘生干擾素,增強NK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間接作用而發揮廣譜抗病毒作用。其中甘草酸抑制腺病毒柯薩奇病毒、合胞病毒甘草多糖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水皰口炎病毒水痘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單胺對HIV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除對上述病毒抑制作用外還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熱水提取物對華支睾吸蟲有殺滅作用。故而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麻黃湯對各種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有明確的治療作用

4.7.2 解熱、鎮痛作用

君藥麻黃所含麻黃鹼麻黃揮發油及萜松醇有誘發汗腺分泌引起發汗和降低體溫作用麻黃鹼通過激動α2受體而提高中樞痛覺閾值,從而產生鎮痛作用臣藥桂枝煎劑及其所含桂皮醛等均能促進汗腺分泌,擴張皮膚血管,增加散熱及解熱降溫作用,同時能提高致痛閾,從而具有鎮痛作用佐藥杏仁中的苦杏寧球蛋白及寧白蛋白以及苦杏仁苷均有鎮痛作用;而使藥甘草中的甘草酸通過興奮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而有類固醇作用,並能增強和延長氫化可的松作用甘草能促進皮質激素的合成;甘草次酸結構上與皮質激素類似,能競爭性地抑制皮質激素肝臟代謝失活,從而間接提高皮質激素的血濃度,同時甘草有直接皮質激素作用。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解熱、抗炎作用,同時具有強大的“允許”作用,爲其他激素發揮作用創造條件,提高機體的適應性應激性。故4味中藥合用可起到退熱、降溫、鎮痛作用

4.7.3 抗炎、抗過敏作用

君藥麻黃中提取物麻黃鹼僞麻黃鹼、二甲基苯基噁唑啉酮及合成的僞二甲基苯基噁唑啉酮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前列腺素E2生物合成等對炎症早期滲出有抑制作用抑制炎症早期血管透性增加,抑制炎症後期肉芽組織形成,對抗致炎物質,因而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臣藥桂枝煎劑炎症發生的多個環節起到抑制作用,可明顯降低血管透性桂枝揮發油還能抑制棉球肉芽腫,其主要機制是抑制組胺合成,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和釋放,清除自由基;桂枝還能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脫顆粒,減少過敏介質釋放,並能抑制補體活性;佐藥杏仁中的寧球蛋白能抗炎消腫,對炎症的滲出、水腫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使藥甘草中的甘草酸通過抑制前列腺索E2作用及減少內源性前列腺素E2產生,不僅有促皮質激素作用,而且能增強和延長可的松作用甘草對抗炎的各個階段,包括Ⅰ、Ⅱ、Ⅲ期有抑制作用,對炎症毛細血管透性增加、滲出、水腫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抑制作用,對過敏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同時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因而麻黃湯有很強的抗炎作用

麻黃抑制生物活性物質釋放的作用,其水或醇提取物有抗補體作用,能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保護肥大細胞免受抗原攻擊,抑制組胺釋放,麻黃水提物可降低血清溶血素水平,並有抗變態反應作用甘草本身除上述提取物的類皮質激素作用外,甘草酸還能抑制組胺釋放劑——化合物48/80引起的肥大細胞脫顆粒,阻止過敏物質的釋放。甘草提取物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體產生,對過敏性休克有保護作用桂枝嗜異抗體反應顯示出抑制補體活性的作用,有很強的抗過敏反應作用。因此,麻黃湯具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

4.7.4 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君藥麻黃可直接興奮支氣管平滑肌的β受體,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升高細胞內cAMP,使支氣管平滑肌鬆弛。麻黃還可直接興奮支氣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體,使血管收縮,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支氣管黏膜水腫麻黃還能促進腎上腺素神經末梢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間接發揮腎上腺素作用,同時阻止過敏介質釋放,從而具有平喘作用麻黃所含麻黃鹼僞麻黃鹼均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擴張支氣管,還能興奮呼吸中樞,增加每分鐘呼吸量,故能平喘麻黃揮發油平喘作用外還有祛痰作用臣藥桂枝揮發油吸收後經肺排泄,可稀釋其分泌物的黏稠度,起到祛痰止咳作用杏仁在體內分解產生的微量氫氰酸不致引起中毒,卻有鎮靜呼吸中樞作用,從而起到鎮咳平作用苦杏仁還可以促進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使病變得到改善。使藥甘草煎劑口服後能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刺激,從而起到鎮咳作用;其所含甘草次酸膽鹼鹽有中樞性鎮咳作用甘草本身還可以促進咽喉支氣管的分泌,使痰液容易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

4.7.5 心血管的作用

君藥麻黃中的麻黃鹼能直接或間接興奮腎上腺素神經受體,使心肌的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國產麻黃苯丙酮是一種β受體激動劑,能增加冠脈血流量,但麻黃鹼對肺血管則呈收縮作用,因而能消除支氣管黏膜充血麻黃鹼能降低血液黏滯度和血漿黏度,提高紅細胞電泳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的生成。臣藥桂枝能解除毛細血管收縮,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漿黏度,消除血小板和RBC聚集,改善組織血液循環桂枝中的揮發油毛細血管有擴張作用桂皮醛則有增加冠脈血流量作用,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甘草提取物對多種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拮抗作用甘草次酸靜脈滴注能縮小急心肌梗死的範圍,同時具有血管緊張素ⅡAT1受體的激動劑樣作用,而且又有顯著降血脂、抗動脈硬化作用甘草中的異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甘草中的黃酮組分對膠原蛋白及ADP誘發的血小板聚集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強17.7倍。同時桂枝甘草均有利尿作用,從而可減輕心臟前負荷。

4.7.6 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君藥麻黃水提取物對Ⅰ型變態反應抑制作用,能抑制嗜鹼性粒細胞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化學介質。臣藥桂枝抑制IgE所引起的肥大細胞脫顆粒,抑制過敏介質釋放,具有抗過敏作用佐藥杏仁苷能明顯促進有絲分裂原對脾臟T淋巴細胞的增殖和增強脾臟NK細胞活性,同時對肝臟枯否細胞吞噬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使藥甘草中的甘草次酸甘草酸能誘生γ -干擾素甘草次酸可提高淋巴細胞比率,同時使NK細胞的活性明顯增強。甘草酸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性,使抗體產生顯著增加,甘草中的甘草L。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體生成,從而顯示免疫抑制作用,對抗青黴素所致的過敏性休克甘草多糖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單核細胞功能,誘導巨噬細胞NO的產生,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的能力,同時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β-甘草次酸人體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因此,甘草可起到免疫調節作用。上述各適應證在感染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免疫功能障礙,特別是哮喘本身就是一種免疫性疾病,這說明麻黃湯不僅能進行病因、病理治療,而且有促進機體免疫功能作用,這比單用西藥治療更先進、更合理。

4.7.7 參考資料

實驗研究表明,麻黃湯能使大鼠足蹠汗腺上皮細胞內水泡數目有所增加,汗液分泌增多;靜脈注射給藥30分鐘時可使升高的體溫下降63.8%,提示本方有較明顯的發汗解熱作用[6]

4.8 歌訣

歌訣1[7]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汗解表平喘發汗表實此方治。

歌訣2[8]麻黃湯劑屬辛溫,甘草桂枝杏仁

發熱惡寒項痛,喘而無汗此方臻;

加減:術添寒溼煩疼治(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方論》),麻杏薏甘熱痹尋(麻杏薏甘湯《金匱要略方論》)。

4.9 出處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麻黃湯

5.1 處方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 甘草(炙.一錢)

5.2 功能主治

方賢着《奇效良方》之麻黃湯主治傷寒頭痛發熱身痛惡風,惡汗而喘者。

5.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5.4 出處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6 外臺祕要》卷一引《崔氏方》之麻黃湯

6.1 別名

蔥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6.2 處方

麻黃6克(去節)葛根9克 蔥白14莖 豉12克(綿裹)

麻黃2兩(去節),葛根3兩,蔥白14莖,豉1升(綿裹)。

6.3 製法

上四味,切。

6.4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一引《崔氏方》主治傷寒無汗惡寒甚而拘急者。

6.5 用法用量

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汗出愈。

6.6 出處

外臺祕要》卷一引《崔氏方》

7 外臺祕要》卷三引《廣濟方》之麻黃湯

7.1 處方

麻黃5兩(去節),葛根4兩,梔子2-7枚(擘),蔥(切)1升,香豉1升(綿裹)。

7.2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三引《廣濟方》之麻黃湯功在發汗。主天行壯熱,煩悶。

7.3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8升,先煮麻黃葛根2-3沸,去沫,納諸藥,煎取2升5合,絞去滓,分爲3服。服別相去如人行5-6裏更進1服。覆取汗,後以粉粉身。

7.4 注意

忌風及諸熱食。

7.5 出處

外臺祕要》卷三引《廣濟方》

8 外臺祕要》卷九引《深師方》之麻黃湯

8.1 處方

麻黃(去節)2兩,細辛2兩,甘草半兩(炙),桃仁20枚,(去皮尖及兩仁者,研)(1本作杏仁)。

8.2 製法

上切。

8.3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九引《深師方》之麻黃湯主治卒咳逆上氣肩息,晝夜不止欲絕。

8.4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8.5 注意

海藻菘菜生菜

8.6 出處

外臺祕要》卷九引《深師方》

9 外臺祕要》卷九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

9.1 處方

麻黃8分(去節),蜀椒4分(汗),細辛3分,藁本2分,杏仁50枚(去皮尖兩仁者,碎)。

9.2 製法

上切。

9.3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九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主治人三十年寒冷,咳逆上氣

9.4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次服,每日3次。

9.5 注意

生菜

9.6 出處

外臺祕要》卷九引《古今錄驗》

10 外臺祕要》卷十引《深師方》之麻黃湯

10.1 方名

麻黃湯

10.2 組成

麻黃6兩(去節),桂心1兩,甘草(炙)2兩,杏仁(去尖皮)2兩,生薑8兩。

10.3 主治

外臺祕要》卷十引《深師方》之麻黃湯主治上氣咳嗽喉中雞鳴唾膿血腥臭。

10.4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半,分5次服。得力後,長將丸服。

10.5 製備方法

上切。

10.6 用藥禁忌

海藻菘菜、生蔥。

10.7 出處

外臺祕要》卷十引《深師方》

11 外臺祕要》卷十四引《深師方》之麻黃湯

11.1 方名

麻黃湯

11.2 組成

麻黃3兩(去節),甘草2兩(炙),石膏4兩(碎,綿裹),杏仁50枚(去兩仁及尖皮,碎),人蔘3兩,乾薑5兩,茯苓4兩,防風4兩,桂心3兩,半夏1升(洗)。

11.3 主治

外臺祕要》卷十四引《深師方》之麻黃湯主治中風氣逆滿悶短氣

11.4 用法用量

上以水9升,煮取3升,先食服1升,每日3次。

11.5 用藥禁忌

海藻、生蔥、羊肉、餳、菘菜

12 方出《外臺祕要》卷十五引《崔氏方》,名見《聖濟總錄》卷十一方之麻黃湯

12.1 方名

麻黃湯

12.2 組成

麻黃(去節)3兩,生薑3兩,防風2兩,芎1兩,芍藥1兩,當歸1兩,蒺藜子1兩,甘草(炙)1兩,獨活1兩,烏喙1兩,人蔘1兩。

12.3 主治

方出《外臺祕要》卷十五引《崔氏方》,名見《聖濟總錄》卷十一方之麻黃湯主治風瘙癮疹,搔之隨手起,癢痛煩悶。

12.4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8合,絞去滓,分3次溫服,訖,進粥食3日。

12.5 製備方法

上切。

12.6 用藥禁忌

慎生冷、酢滑、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12.7 出處

方出《外臺祕要》卷十五引《崔氏方》,名見《聖濟總錄》卷十一

13 外臺祕要》卷十六引《刪繁方》方之麻黃湯

13.1 處方

麻黃(去節)4兩,杏仁4兩(去尖皮兩仁,碎),梔子仁3兩,黃芩3兩,防風3兩,紫菀3兩,升麻3兩,桂心3兩,茯神3兩,人蔘3兩,大棗20枚(擘),石膏6兩(碎,綿裹),桑根白皮1升。

13.2 製法

上切。

13.3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十六引《刪繁方》方之麻黃湯功在消虛熱極,止汗。主心風傷風損脈,脈極熱,多汗,無滋潤。

13.4 用法用量

以水1鬥,先者麻黃3沸,去沫,下諸藥,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13.5 注意

忌生蔥、酢物。

13.6 出處

外臺祕要》卷十六引《刪繁方》

14 外臺祕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

14.1 處方

麻黃5兩(去節),桂心4兩,生薑3兩,甘草2兩(炙),附子2枚(炮)。

14.2 製法

上切。

14.3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主治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

14.4 用法用量

以水1鬥,先煮麻黃減2升,納藥,煎取3升,每服1升,每日3次。

14.5 注意

野豬肉蘆筍

14.6 出處

外臺祕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15 外臺祕要》卷三十四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

15.1 處方

麻黃(去節)1兩,黃連1兩,蛇牀子1兩,酢梅10枚。

15.2 製法

上切。

15.3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三十四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主治婦人陰腫,苦瘡爛。

15.4 用法用量

婦人良方》有北艾葉一兩半。

15.5 出處

外臺祕要》卷三十四引《古今錄驗》

16 外臺祕要》卷三十八方之麻黃湯

16.1 處方

麻黃4兩,黃芩3兩,甘草(炙)3兩,石膏3兩(碎),升麻2兩,梔子仁1兩。

16.2 製法

上切。

16.3 功能主治

外臺祕要》卷三十八方之麻黃湯主治下氣解肌,折熱。主乳不發動,熱氣上衝。

16.4 用法用量

以水1鬥,煮取3升半,分3次服。

16.5 出處

外臺祕要》卷三十八

17 外臺祕要》卷十九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

17.1 方名

麻黃湯

17.2 組成

麻黃4兩,芎1兩,莽草1兩,當歸1兩,杏仁30枚。

17.3 主治

外臺祕要》卷十九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主治頭風溼,面如針刺之狀,身體浮腫惡風汗出,短氣,不能飲食。

17.4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服,每日3次。

17.5 製備方法

上切。

17.6 用藥禁忌

以糜粥將息佳。

17.7 出處

外臺祕要》卷十九引《古今錄驗》

18 傷寒總病論》卷四方之麻黃湯

18.1 處方

麻黃2兩,石膏1兩半,貝齒5個(無亦得),升麻1兩,甘草1兩,芍藥1兩,杏仁40個。

18.2 製法

上爲粗末。

18.3 功能主治

傷寒總病論》卷四方之麻黃湯主治天行1-2日。

18.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2盞,煎至8分,溫服。取汗,止後服。

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2兩。

18.5 出處

傷寒總病論》卷四

19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方麻黃湯

19.1 處方

麻黃1兩,生薑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石膏半兩,芍藥半兩,杏仁十枚,桂心半兩。

19.2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方麻黃湯主治少小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者。

19.3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1升半,分2次服。

19.4 出處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

20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方麻黃湯

20.1 處方

麻黃4兩,甘草1兩,桂心5寸,五味子半升,半夏2兩,生薑2兩。

20.2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方麻黃湯主治咳逆上氣喘促不能安臥。

20.3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100日兒每服1合,大小節度服之。

20.4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寒傷營也,以本方無治肩息藥,故借小青龍去白芍細辛,易生薑,以闢除惡風疾氣,皆長沙方中變法,豈特嬰兒主治哉。

20.5 出處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

21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方麻黃湯

21.1 別名

麻黃散(《太平聖惠方》卷九十)。

21.2 處方

麻黃1兩,升麻1兩,葛根1兩,射干半兩,雞舌香半兩,甘草半兩,石膏半合。

21.3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方麻黃湯治小兒惡毒丹及風疹[8]

21.4 用法用量

爲粗末,水煎,分三次服[8]

21.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本方全從事於外解,升、葛、射干即前方獨活黃芩之意,雞舌香即前方桂心導伏熱之意;石膏甘草則與上二方無異也。

21.6 出處

《備急千金藥方》卷五

22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方麻黃湯

22.1 組成

麻黃一兩,大棗二十枚,茯苓三兩,杏仁三十枚,防風白朮當歸升麻川芎芍藥黃芩、桂心、麥門冬甘草各二兩[8]

22.2 用法用量

爲粗末,加清酒水煎,分四次(日三夜一)服,覆令小汗,莫令見風[8]

22.3 功效與主治

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語,毒氣衝[8]

22.4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

23 聖濟總錄》卷一六八方之麻黃湯

23.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煮掠去沫,焙)1兩,防風(去叉)1兩,芎1兩,羌活去蘆頭)1兩,葛根(銼)1兩,甘草(炙,銼)1兩,荊芥穗2兩。

23.2 製法

上爲粗末。

23.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六八方之麻黃湯主治小兒風壅,痰實阻絡,邪熱頭疼

23.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23.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24 聖濟總錄》卷五方麻黃湯

24.1 處方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3兩,桂(去粗皮)半兩,獨活去蘆頭)3分,羚羊角(鎊)3分,萎蕤(切,焙)1兩,葛根(銼)3兩,升麻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石膏(碎)6兩,甘草(炙,銼)3分。

24.2 製法

上爲粗末。

24.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五方麻黃湯主治中風肢體弛緩,言語謇澀,精神惛憒。

2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如人行5裏再服。用熱生薑稀粥投之汗出,慎外風

24.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五

25 聖濟總錄》卷七方麻黃湯

25.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芎1兩,當歸(切,焙)1兩,紫石英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遠志去心)1兩,獨活去蘆頭)1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2兩,石膏(碎)2兩,乾薑(炮)1兩半,杏仁25枚(去皮尖雙仁,炒)。

25.2 製法

上爲粗末。

25.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七方麻黃湯主治中賊風急強,大呼,不自覺知,身體盡痛。

25.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夜1次,不拘時候。

2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七

26 聖濟總錄》卷九主治麻黃湯

26.1 處方

麻黃(去節,先煎,掠去沫,焙乾)3兩,石膏(碎)2兩,桂(去粗皮)1兩,芎半兩,乾薑(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當歸(切,焙乾)1兩,杏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炒)40枚,甘草(炙,銼)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及半兩者。

26.2 製法

上銼,加麻豆大。

26.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九主治麻黃湯主治風痱,身體不能自收,不能言語,冒昧不識人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坐不得臥

26.4 用法用量

每服6錢匕,以水3盞,煎至1盞,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夜臥各1服。初服1日猶能自覺者,勿熱服,服訖密室臥,厚覆微汗出,漸減衣。未汗出,更用熱生薑稀粥投之。

26.5 注意

汗出忌觸外風,凡產婦並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虛羸人但當少服。

26.6 出處

聖濟總錄》卷九

27 聖濟總錄》卷十一方之麻黃湯

27.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桂(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當歸(切,焙)1兩,羌活去蘆頭)1兩,白芷1兩,王不留行1兩半,甘草(炙)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芎1兩半,白蒺藜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桑根白皮2兩,石膏2兩,紅藍花(炒)半兩。

27.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27.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十一方之麻黃湯主治風瘙癢癮疹,時時發動。

2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

27.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十一

28 聖濟總錄》卷十七方麻黃湯

28.1 處方

麻黃(去根節)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分,桔梗去蘆頭,炒)1分,秦艽(去苗土)1分,薄荷葉1分,牡丹去心)1分,防風(去叉)1分,芍藥1分,升麻1分,黃芩(去黑心)1分,紫菀(去苗土)1分,半夏(湯洗去滑)半分,羌活去蘆頭)半兩。

28.2 製法

上爲粗末。

28.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十七方麻黃湯主治頭面風。

28.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食後、臨臥熱服

28.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十七

29 聖濟總錄》卷十九方之麻黃湯

29.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羌活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側子(炮裂,去皮臍)1兩,防己3分,當歸(銼,炒)3分,海桐皮3分,牛膝(酒浸,切,焙)3分,甘菊花3分,羚羊角(鎊)3分,茵芋(去莖)3分,五加皮3分,甘草(炙,銼)半兩,防風(去叉)3兩,白朮3兩。

29.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29.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十九方之麻黃湯主治腎虛中風溼,腰腳緩弱,頑痹不仁,顏色蒼黑,語音渾濁,志意不定,頭目昏,腰背強痛,四肢拘急體重無力。

29.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9.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十九

30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方之麻黃湯

30.1 處方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細辛(去苗葉)3分,乾薑(炮)3分,甘草(炙,銼)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半兩。

30.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30.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方之麻黃湯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沉重。

3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每日3次。

30.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31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方之麻黃湯

31.1 處方

麻黃(去根節)1兩,葛根(銼)1兩,黃芩(去黑心)3分,梔子仁3分,芍藥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

31.2 製法

上爲粗末。

31.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方之麻黃湯主治時行疫癘頭痛體熱渴燥,骨節疼痛

31.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豉50粒,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31.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32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方之麻黃湯

32.1 處方

麻黃(去根節)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木香1兩,芎1兩,羌活去蘆頭)1兩,當歸(銼,米炒)1兩,檳榔(銼)1兩,防風(去叉)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炒)1兩,天麻(生)1兩,人蔘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32.2 製法

(口父)咀,如麻豆大。

32.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方之麻黃湯主治腎着腰冷,腹重痛,腳膝無力。

3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擘),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32.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33 聖濟總錄》卷四十九方之麻黃湯

33.1 處方

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1兩,前胡去蘆頭)3分,白前(去苗)3分,桑根白皮(銼,炒)1兩,甘草(炙)半兩,紫菀(去土)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

33.2 製法

上爲粗末。

33.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四十九方之麻黃湯主治肺感風冷多涕。

33.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蔥白3莖,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每日3次。

33.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34 聖濟總錄》卷四十八方之麻黃湯

34.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2兩,半夏(湯浸7遍,焙)2兩,桑根白皮(銼)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石膏(碎)5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紫菀(去土)1兩半。

34.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34.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四十八方之麻黃湯主治肺實熱喘逆胸滿仰息氣急。

3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竹葉2-7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

34.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35 聖濟總錄》卷八十一方之麻黃湯

35.1 處方

麻黃(去根節)2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獨活去蘆頭)2兩,秦艽(去苗土)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研)30枚,白朮3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桂(去粗皮)1兩,人蔘1兩,乾薑(炮)1兩,防風(去叉)1兩,防己1兩,芎1兩,甘草(炙,銼)1兩。

35.2 製法

上爲粗末。

35.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八十一方之麻黃湯主治腳氣。兩腳疼痛麻痹不仁

35.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近晚溫服

3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36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方之麻黃湯

36.1 處方

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1兩,葛根1兩,石膏(火煅)1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秦艽(去土)1兩,防風(去叉)1兩,當歸(切,焙)1兩。

36.2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36.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方之麻黃湯主治產後傷寒頭痛目眩

3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6.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37 聖濟總錄》卷一七六方之麻黃湯

37.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1兩,射干1兩,紫菀(去苗土)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半兩,半夏5枚(生薑湯洗10遍,炒)。

37.2 製法

上爲粗末。

37.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七六方之麻黃湯主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聲。

37.4 用法用量

5-6歲兒每服1錢匕,以水1盞,加大棗1枚,生薑少許,煎至5分,去滓,納蜜半錢匕,更煎1-2沸,食後溫服,每日3次。

37.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38 聖濟總錄》卷一八一方之麻黃湯

38.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乾)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生)1分,射干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分。

38.2 製法

上爲粗末。

38.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八一方之麻黃湯主治小兒咽喉腫熱,肺脹氣急,喉中似有物塞。

38.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4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8.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39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方之麻黃湯

39.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芍藥1兩,甘草(炙令微赤,銼)1兩,桂(去粗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39.2 製法

上爲粗末。

39.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方之麻黃湯主治傷寒後餘熱,脈浮者。

39.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39.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40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方之麻黃湯

40.1 方名

麻黃湯

40.2 組成

麻黃(去根節)1兩,葛根(銼)1兩,白朮1兩。

40.3 主治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方之麻黃湯風黃,病人愛笑,腰背急,手足強,口乾,舌上生瘡,三部脈亂。

40.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宜先烙肺俞,次烙第三椎風門兩旁相去各3寸,又烙手心足陽明氣海陰都百會下廉腎俞,不愈,更灸神庭天窗氣海、後心下100壯。

40.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1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方之麻黃湯

41.1 方名

麻黃湯

41.2 組成

麻黃(去根)2兩。

41.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方之麻黃湯主治代指

41.4 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煎至1升半,去滓,溫浸患指,日3-5度愈。

41.5 製備方法

上銼細。

42 聖濟總錄》卷一八○方之麻黃湯

42.1 方名

麻黃湯

42.2 組成

麻黃(去根節)半兩,桂(去粗皮)1分,射干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分。

42.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八○方之麻黃湯主治小兒喉痹咽喉傍腫,喉中噎塞。

42.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以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後分2次溫服

42.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3 聖濟總錄》卷一八三方之麻黃湯

43.1 方名

麻黃湯

43.2 組成

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2兩,石膏(碎)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半。

43.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八三方之麻黃湯主治乳石發。

43.4 用法用量

每帖以水3盞,煎至2盞,去滓,納雞子白2枚,芒消末1錢,熱攪令沫出,以塗摩瘡上。即愈。

43.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分作兩帖。

44 聖濟總錄》卷一二九方之麻黃湯

44.1 方名

麻黃湯

44.2 組成

麻黃(去根節)3兩,五加皮1兩半,防風(去叉)2兩,獨活去蘆頭)2兩,桂(去粗皮)2兩,當歸(切,焙)2兩,芎2兩,乾薑(炮)2兩,附子(生,去皮臍)1枚,牛膝2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80枚。

44.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二九方之麻黃湯主治醉酒汗出,風入經絡,成風疽

44.4 用法用量

以水9升,先煎麻黃,掠去沫,納諸藥,煎取3升,絞去滓,每用1盞溫服,並3服。溫覆微汗,慎外風

44.5 製備方法

上藥各爲細末。

45 聖濟總錄》卷一二二方之麻黃湯

45.1 方名

麻黃湯

45.2 組成

麻黃(去根節)2兩,乾薑(炮)2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五味子(炒)1兩,桂(去粗皮)半兩,半夏(湯洗7遍)1分。

45.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二二方之麻黃湯主治風熱客於脾肺經,喉間腫痛,語不出。

45.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用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每日3次。

45.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6 聖濟總錄》卷八十七方麻黃湯

46.1 方名

麻黃湯

46.2 組成

麻黃(去根節)半斤,甘草(銼)1兩,杏仁(湯去皮尖雙仁)1兩,蛤粉1兩半(青色者爲上,如無青色者,白亦得)。

46.3 主治

聖濟總錄》卷八十七方麻黃湯主治急熱勞;產後血風,搐卻腰腳者。

46.4 用法用量

每服以水3盞,同於銀石器內煎熬成膏,絞汁1盞,臨臥溫服。睡至二更汗出,次日無力,可思飲食爲效。

4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分作二服。

47 聖濟總錄》卷一七一方之麻黃湯

47.1 方名

麻黃湯

47.2 組成

麻黃(去節)1兩1分,鉤藤(銼)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赤芍藥3分,當歸(銼,炒)3分,桂(去粗皮)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黃(蒸3度,曬乾,銼)1兩,石膏(捶碎)1兩半。

47.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七一方之麻黃湯主治小兒6-7歲,發癇壯熱

4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去滓,取6分,食後溫服

4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8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方之麻黃湯

48.1 方名

麻黃湯

48.2 組成

麻黃(去節,先煎,掠去沫,焙)3兩,蒼朮3兩,白朮1兩,陳橘皮(去白,炒)2兩,甘草(炙)1兩。

48.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方之麻黃湯主治妊娠傷寒發熱惡寒,身體疼痛

48.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蔥白1寸,鹽豉7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8.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49 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嬰孺》方之麻黃湯

49.1 處方

竹葉(切)8合,貝母8分,柴胡7分,升麻7分,枳實麩炒)3分,紫菀3分,梔子仁6分,杏仁(去皮尖)6分,甘草(炙)2分,麻黃(去節)2分,大黃10分。

49.2 製法

上切。

49.3 功能主治

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嬰孺》方之麻黃湯主治小兒傷寒咳嗽喘息

49.4 用法用量

以水4升,煮1升3合,期歲兒分爲4服,4歲兒分爲2服。

49.5 出處

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嬰孺》

50 《幼科金針》捲上方之麻黃湯

50.1 處方

柴胡麻黃、蘇葉、甘草桔梗枳殼橘紅防風蘇子、熟半夏

50.2 功能主治

《幼科金針》捲上方之麻黃湯功在發散寒邪。主小兒寒嗽而多痰者。

50.3 用法用量

上加生薑3片,水煎服。

50.4 出處

《幼科金針》捲上

51 易簡方》之麻黃湯

51.1 處方

麻黃甘草杏仁五味子茯苓等分橘紅倍之。

51.2 功能主治

易簡方》之麻黃湯肺感寒邪咳嗽喘急。

51.3 注意

有汗者及虛勞咳嗽忌服。

51.4 出處

易簡方

52 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嬰孺》方之麻黃湯

52.1 處方

麻黃(去節)10分,牡蠣10分,雷丸10分,乾薑4分,桂心4分,枳殼4分,厚朴(炙)4分,白斂4分,大黃6分,蜀椒(汗)1合。

52.2 功能主治

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嬰孺》方之麻黃湯主治小兒傷寒寒熱往來

52.3 用法用量

上取豬脂1斤,細切,合藥杵熟,入絹袋中炙微熱,摩兒腹背手足令遍,如袋汁盡絞令汗出,摩訖粉之,厚衣抱汗出。

52.4 注意

宜春、夏用之,秋冬不可用。

52.5 出處

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嬰孺》

53 幼幼新書》卷十二引《嬰孺》方之麻黃湯

53.1 處方

麻黃(去節)1分,黃芩1分,黃連1分,大黃1分,甘草2分(炙)。

53.2 功能主治

幼幼新書》卷十二引《嬰孺》方之麻黃湯主治少小風癇,晝夜數10發。

53.3 用法用量

上以水1升,先煮麻黃5服,去沫,納諸藥,煮5合,分5服,日夜再服。

53.4 出處

幼幼新書》卷十二引《嬰孺》

54 《備急千金藥方》卷十七方麻黃湯

54.1 處方

麻黃3兩,芍藥3兩,生薑3兩,細辛3兩,桂心3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石膏4兩。

54.2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藥方》卷十七方麻黃湯主治肺脹

54.3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

54.4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於射干麻黃湯中除去生薑半夏細辛五味紫菀、款冬,但加甘草一味以和中氣也。

54.5 出處

《備急千金藥方》卷十七

55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方之麻黃湯

55.1 處方

麻黃(去根節)3分,烏梅肉(炒)3分,秦艽(去苗土)3分,柴胡(去苗)3分,甘草(炙)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犀角(鎊)3分,青蒿子1兩半,常山1兩。

55.2 製法

上爲粗末。

55.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方之麻黃湯主治諸瘧疾,先熱後寒,頭痛四肢煩倦。

55.4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以水1盞半,加桃柳枝心各7枚(銼細)、豉50粒,煎至1盞,入樸消少許,更煎1-2沸,去滓,分2次服,早晨及臥時溫服之。

55.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56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方之麻黃湯

56.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2錢,甘草3錢(生用),杏仁21枚(去皮尖雙仁,麩炒),烏梅7枚(錘碎)。

56.2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方之麻黃湯主治咳嗽聲嘶

56.3 用法用量

(口父)咀。用水3盞,石器內煎,去滓,取1盞半,分爲3服,食後溫服

56.4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57 聖濟總錄》卷八十方之麻黃湯

57.1 處方

麻黃(去根節)2兩半,白朮(銼碎,微炒)2兩,甘草(炙)1兩,石膏(碎)3分,赤茯苓(去黑皮)1兩。

57.2 製法

上爲粗末。

57.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八十方之麻黃湯主治水氣通身腫

57.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半,加大棗2枚(劈破),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每日3次。每服後蓋覆,令汗出愈。

57.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八十

58 聖濟總錄》卷一五○方之麻黃湯

58.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半,芎1兩半,升麻1兩,防風(去叉)1兩,防己1兩,桂(去粗皮)1兩,羚羊角(鎊)1兩。

58.2 製法

上爲粗末。

58.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五○方之麻黃湯主治婦人中風,口面斜。

58.4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以水1盞半,煎取1盞,去滓,入竹瀝半合,再煎3-4沸,去滓,分2次溫服

58.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五○

59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方之麻黃湯

59.1 處方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葛根(細銼)1兩,甘草(炙)1兩,石膏(碎)1兩。

59.2 製法

上爲粗末。

59.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方之麻黃湯主治產後傷寒煩熱頭痛,表未解者。

5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得汗解爲效。

59.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60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方之麻黃湯

60.1 處方

麻黃(去根節)2兩,甘草(生,銼)1兩,桂(去粗皮)1兩,芎1兩,杏仁15枚(湯去皮尖雙仁,生,研)。

60.2 製法

上四味爲粗末,入研杏仁拌勻。

60.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方之麻黃湯主治氣極熱。

60.4 用法用量

每用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分2次混服,空腹、夜臥各1次。

60.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61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方之麻黃湯

61.1 處方

麻黃(去根節)1兩半,梔子仁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白朮1兩半,石膏1兩,桂(去粗皮)1兩半,生乾地黃(焙)5兩,甘草(炙)1兩,赤小豆1合。

61.2 製法

上爲粗末。

61.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方之麻黃湯功在止煩下氣。主心勞煩多熱,喜笑無度,四肢煩熱

61.4 用法用量

每用藥末10錢匕,加雞子白1枚,竹瀝半合,以水3盞,煎至2盞,去滓,下芒消1錢,再上火令沸,分3次溫服,空腹、日午、夜臥各1次。

61.5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62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方之麻黃湯

62.1 處方

麻黃(去根節)1兩,桂(去粗皮)1兩,防風(去叉)3分,芍藥3分,芎2分半,白朮半兩,甜竹瀝2合。

62.2 製法

上除竹瀝外,並銼細,分作兩劑。

62.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方之麻黃湯主治產後中風四肢拘急,筋節掣痛

62.4 用法用量

每劑用水5盞,加生薑1分(切),煎至兩盞,去滓,下竹瀝,更煎3沸,分3次溫服。服了取微汗爲度。

62.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63 聖濟總錄》卷一五○方之麻黃湯

63.1 處方

麻黃(去節,先煮,掠去沫,焙)2兩,羌活去蘆頭)1兩,防風(去叉)1兩半,赤芍藥1兩半,桂(去粗皮)1兩,石膏(碎)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銼)1兩。

63.2 製法

上爲粗末。

63.3 功能主治

人中風,頭目昏疼,失音不語,煩躁喘粗,汗出惡風口吐涎沫,四肢不隨。

63.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取1盞,去滓溫服,每日2次。

牙頷冷痹舌強,加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竹瀝5合;若渴,加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生犀角1兩(鎊)同煎。

63.5 出處

聖濟總錄》卷一五○

64 方出《備急千金藥方》卷七引蘇長史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方之麻黃湯

64.1 方名

麻黃湯

64.2 組成

麻黃2兩,射干2兩,人蔘2兩,茯苓2兩,防己2兩,前胡2兩,枳實2兩,半夏1兩,犀角1兩,羚羊角1兩,青木香1兩,橘皮1兩,杏仁1兩,升麻1兩,生薑5兩,獨活3兩,吳茱萸1升。

64.3 主治

方出《備急千金藥方》卷七引蘇長史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方之麻黃湯主治腫已消,仍有腳氣者。

64.4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1鬥1升,煮取4升,分5次服,每服相去20裏久,中間進少粥,以助胃氣。此湯兩口服1劑,取病氣退乃止。

64.5 加減

若熱盛喘煩者,加石膏6兩,生麥門冬1升,去吳茱萸;若心下堅,加鱉甲1兩。

64.6 出處

方出《備急千金藥方》卷七引蘇長史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

65 普濟方》卷二六一方之麻黃湯

65.1 方名

麻黃湯

65.2 組成

麻黃(去節)3兩,升麻3兩,大黃3兩,黃芩3兩,石膏3兩,甘草1兩(炙),梔子仁3合。

65.3 主治

普濟方》卷二六一方之麻黃湯主治乳石發,上衝頭面及身體壯熱,服升麻湯內解外不解者。

65.4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服之。愈。

65.5 製備方法

上切。

65.6 出處

普濟方》卷二六一

66 聖濟總錄》卷十三方之麻黃湯

66.1 方名

麻黃湯

66.2 組成

麻黃(去根節)1分,荊芥穗1分,杏仁(去皮尖及雙仁,麩炒)1分,木香1分,當歸(切,焙)1分,黃芩(去黑心)1分,羌活去蘆頭)1分,芍藥1分,柴胡(去苗)1分,大黃(炮熟)1分,半夏(湯洗去滑7遍)1錢,牽牛子半兩。

66.3 主治

聖濟總錄》卷十三方之麻黃湯主治勞風。

66.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1片,同煎取8分,去滓,食後溫服

6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66.6 出處

聖濟總錄》卷十三

67 專治麻痧初編》卷四方之麻黃湯

67.1 處方

麻黃、熟石膏、淨蟬蛻、綠升麻炙甘草

67.2 功能主治

專治麻痧初編》卷四方之麻黃湯主治麻疹42日,應出不出,或風寒閉塞。

67.3 用法用量

上加蔥白3寸爲引,水煎服。

67.4 出處

專治麻痧初編》卷四

68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八方之麻黃湯

68.1 處方

麻黃3分(去根節),豉1合,甘草半兩(生用),梔子仁半兩,赤芍藥半兩,薺苨半兩,生薑半兩。

68.2 製法

上銼細。

68.3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八方之麻黃湯主治乳石發動,頭痛寒熱不可解者。

68.4 用法用量

以水5大盞,煎至2盞,去滓,分5次溫服,不拘時候。

68.5 出處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八

69 儒門事親》卷十五方麻黃湯

69.1 處方

麻黃(不去節)、甘草(生用)、杏仁(生用)。

69.2 製法

上爲粗末。

69.3 功能主治

儒門事親》卷十五方麻黃湯主治因風寒衣服薄致嗽。

69.4 用法用量

每服2-3錢,水煎溫服

69.5 出處

儒門事親》卷十五

70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麻黃湯

70.1 處方

麻黃(去根節,制過)、升麻炒牛蒡子蟬蛻(去足翅)、甘草各一錢[8]

麻黃(去根節,制過)1錢,升麻1錢,牛蒡子(炒)1錢,蟬殼(洗淨,去足翅)1錢,甘草1錢。

70.2 功能主治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麻黃湯功在托里發表。主發熱42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爲風寒襲之,曾有吐利,故伏而不出。

治小兒發熱六七日後,麻疹伏而未出者[8]

70.3 用法用量

爲粗末,加臘茶葉一錢,水煎[8]

上銼細。加臘茶葉1錢,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服。

70.4 加減法

若煩渴,加石膏末四錢[8]

70.5 出處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

71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方之麻黃湯

71.1 處方

麻黃5錢,黃連5錢,蛇牀子5錢,蘄艾3錢,烏梅3枚,大戟8錢,防風8錢,白礬8錢。

71.2 製法

上銼。

71.3 功能主治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方之麻黃湯主治陰腫或瘡爛。

71.4 用法用量

煎湯燻洗。再用孩兒茶1錢,輕粉冰片杏仁灰各5分,爲末摻之。

71.5 出處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72 傷科方書》方之麻黃湯

72.1 方名

麻黃湯

72.2 組成

肉桂3分,乾薑5分,半夏1錢2分,厚朴7分,桔梗7分,枳殼7分,麻黃(去節)2錢,蘇木5分,川芎7分,陳皮薑汁制)1錢。

72.3 主治

傷科方書》方之麻黃湯主治破傷風發寒者。

72.4 用法用量

水煎熱服

72.5 出處

傷科方書》

73 世醫得效方》卷十五方麻黃湯

73.1 方名

麻黃湯

73.2 組成

前胡5錢,柴胡去毛)5錢,石膏5錢,蒼朮(銼,炒)5錢,藁本5錢,赤芍藥5錢,白芷5錢,土芎5錢,幹葛5錢,升麻5錢,麻黃3錢。

73.3 功效

世醫得效方》卷十五方麻黃湯主治發散四時傷寒

73.4 主治

四時傷寒潮熱頭痛,及時疫

73.5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加生薑3片,連須蔥2根,水煎服,不拘時候。

73.6 加減

春加黃芩,夏用正方,秋加麻黃,冬加豆豉

73.7 製備方法

銼散

73.8 出處

世醫得效方》卷十五

74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方之麻黃湯

74.1 方名

麻黃湯

74.2 組成

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紫蘇莖葉半兩,葛根半兩,五味子(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紫菀(去苗土)半兩,石膏1兩半,葶藶(微炒)1分,桂(去粗皮)1兩。

74.3 主治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方之麻黃湯主治傷寒咳嗽,日夜不止。

7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大棗3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食後溫服

74.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74.6 出處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75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麻黃湯

75.1 方名

麻黃湯

75.2 組成

麻黃(去根節,制過)1錢,升麻1錢,牛蒡子(炒)1錢,蟬殼(洗淨,去足翅)1錢,甘草1錢。

75.3 功效主治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麻黃湯功在托里發表。主治發熱42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爲風寒襲之,曾有吐利,故伏而不出。

75.4 用法用量

加臘茶葉1錢,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服。

75.5 加減

煩渴,加石膏末4錢。

75.6 製備方法

上銼細。

76 證治準繩·女科》卷三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

76.1 組成

麻黃黃連蛇牀子各二兩,艾葉一兩半,烏梅十個[8]

76.2 用法用量

爲粗末,水煎外洗,避風冷[8]

76.3 功效與主治

證治準繩·女科》卷三引《古今錄驗》方之麻黃湯治婦女陰腫,或瘡爛者[8]

76.4 出處

證治準繩·女科》卷三引《古今錄驗》方。

77 普濟方》卷一五九引《集驗良方》之麻黃湯

77.1 方名

麻黃湯

77.2 組成

麻黃(去節)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研)3兩,紫菀3兩,柴胡4兩,橘皮4兩。

77.3 主治

普濟方》卷一五九引《集驗良方》之麻黃湯主治久患氣嗽,發時奔喘,坐臥不得,並喉裏呀呷,聲氣欲絕。

77.4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服。1劑不愈,頻服3劑。

77.5 製備方法

上切。

78 《增補萬病回春》卷二方之麻黃湯

78.1 方名

麻黃湯

78.2 組成

麻黃桂枝川芎杏仁白芷防風羌活升麻甘草

78.3 主治

《增補萬病回春》卷二方之麻黃湯主治冬月正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頭疼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

78.4 用法用量

生薑3片,蔥白3根,豆豉1撮,水煎熱服。以被蓋出汗

78.5 製備方法

上銼。

79 傷寒全生集》卷二方之麻黃湯

79.1 方名

麻黃湯

79.2 組成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川芎防風羌活

79.3 主治

傷寒全生集》卷二方之麻黃湯主治冬時正傷寒頭痛如斧劈,身熱如火熾,惡寒體痛,腰背項強拘急,脈浮緊無汗

79.4 用法用量

上加生薑蔥白豆豉1撮,水煎熱服。取汗。

79.5 加減

若渴,加天花粉噁心,加薑汁半夏泄瀉,加炒蒼朮升麻元氣虛,加人蔘,去杏仁;骨節煩痛,倍加羌活防風蒼朮;有痰,加半夏胸脅滿痛,加枳殼桔梗

79.6 用藥禁忌

中病即止,不得多服。

80 幼幼新書》卷十八引《疹痘論》方之麻黃湯

80.1 方名

麻黃湯

80.2 別名

杏甘湯

80.3 組成

麻黃1分,杏仁1分,桑白皮1分,甘草(炙)1分。

80.4 主治

幼幼新書》卷十八引《疹痘論》方之麻黃湯主治瘡痘,煩喘渴躁。

80.5 用法用量

每藥1兩,用水7合,煎至4合,放溫服。若脈數有熱未退,入竹瀝一半代水煎;或咽喉痛並嗽,入麝少許。

80.6 製備方法

上爲銼散

80.7 附註

杏甘湯(《醫學綱目》卷三十七)。

81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九方之麻黃湯

81.1 方名

麻黃湯

81.2 別名

獨味麻黃湯

81.3 組成

麻黃1兩(去根節,搗碎)。

81.4 功效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九方之麻黃湯功在發汗。主治黃疸內傷積熱,毒發出於皮膚

81.5 用法用量

上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以汗出效,如人行10裏汗未出,即再服。

81.6 附註

獨味麻黃湯(《痘治理辨》)。

82 普濟方》卷三七三引《醫方妙選》方之麻黃湯

82.1 方名

麻黃湯

82.2 組成

麻黃1兩(去節),防風1兩,細辛1兩,大川附子1枚(重半兩,炮),羌活半兩,黃芩1分,甘草1分(炙)。

82.3 功效

祛風,爽精神

82.4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錢,以水1盞,加生薑3片,薄荷2葉,煎至5分,去滓,稍熱時時灌之。

82.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83 幼幼新書》卷十八引《趙氏家傳》方之麻黃湯

83.1 方名

麻黃湯

83.2 別名

麻黃飲

83.3 組成

麻黃30寸(去節)。

83.4 主治

幼幼新書》卷十八引《趙氏家傳》方之麻黃湯主治痘乾枯,倒黶黑陷

83.5 用法用量

以水1盞,煎6分服

83.6 製備方法

上蜜拌,炒令香紫色爲度。

83.7 臨牀應用

斑瘡倒黶:李用之子斑瘡倒黶,已至危困,投此藥一服,瘡子便出,其應如神。

83.8 附註

麻黃飲(《種痘新書》卷十二)。

84 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方之麻黃湯

84.1 方名

麻黃湯

84.2 組成

麻黃2兩(去節),梔子14枚(擘),香豉1升,甘草1兩(炙)。

84.3 主治

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方之麻黃湯主治服石發睏不可解者。

84.4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酒5升漬1宿,加大1升,煮取3升1合,分3次服。

85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麻黃湯

85.1 方名

麻黃湯

85.2 組成

麻黃石膏、元紅、大力子荊芥防風杏仁前胡、幹葛、川芎連翹甘草

85.3 主治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麻黃湯主治熱邪在表,頭痛,骨節痛。

85.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8]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炙甘草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8]

麻黃(去根節,制過)、升麻炒牛蒡子蟬蛻(去足翅)、甘草各一錢[8]

8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1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
  6.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4
  7. ^ [7]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7
  8. ^ [8] 曹是褒,曹四豪.方劑歌訣394首[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