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乙類傳染病 疾病 感染內科 細菌性感染 感染性疾病 傳染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g hóng rè

2 英文參考

scarlet fever[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rosal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carlatin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猩紅熱(scarlet fever)是由A組溶血鏈球菌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1]。以發熱咽炎及皮疹爲特徵。凡能產生紅疹毒素鏈球菌均可引起猩紅熱[1]。本病多發於兒童,特別可以在托幼機構和小學校園流行;本病患者爲主要傳染源,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冬春季節多發[1]

猩紅熱屬於我國乙類傳染病,要報告疫情,患者需要隔離[1]

4 猩紅熱的病原學

爲不同型的A組β溶血鏈球菌,由於病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爲80型(type),各型可產生相應特異性抗體,沒有交叉免疫。致熱毒素有A、B、C三種,感染其中一種後,再遇到其它任一種,仍可發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猩紅熱,但這種機會很少。

5 猩紅熱的病理改變

病原菌及其毒素等產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症和化膿性變化,並進入血循環,引起敗血症,致熱毒素引起發熱紅疹。主要病理變化是皮膚真皮層毛細血管充血水腫表皮有炎性滲出,毛囊周圍皮膚水腫、上皮細胞增生及炎性細胞浸潤,表現爲丘疹雞皮疹,恢復期表皮角化、壞死,大片脫落。少數可見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結充血等變化。

6 猩紅熱的臨牀表現

潛伏期一般爲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寒戰發熱體溫一般爲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發生驚厥譫妄者。患兒全身不適,咽痛明顯,影響進食。咽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滲出物。舌質紅,乳頭紅腫如揚莓,稱楊莓舌。頸部及頜下淋巴腺增大,有觸痛。

皮疹於發病後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腹股溝及頸部,24小時內遍及全身。皮疹爲瀰漫猩紅色約針頭大的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如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面頰部潮紅、無丘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爲口周蒼白圈。於皮膚皺摺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其間有針尖大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橫行"帕氏徵",(Pastia's sign)。口腔粘膜亦可見粘膜疹,充血出血點。出疹期仍發熱

病程第一週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狀之一,首見於面部,次及軀幹,然後到肢體與手足掌。面部脫屑,軀幹和手足可能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淨,不遺留色素沉着

皮膚轉白試驗是通過皮內注射致熱毒抗體,觀察患兒皮疹是否爲致熱毒素所致。狄克(Dick)試驗是注射致熱毒素,檢測體內有爲普通型,但臨牀輕重懸殊,尤其有了特效青黴素的治療,猩紅熱的表現發生很大變化,嚴重感染極少發生

7 猩紅熱的臨牀分型

7.1 輕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徵性症狀,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極不典型,可僅限於腋下、腹股溝,疹稀少且色淡,1~2天即退。無楊莓舌。發病1周後,在面額部、耳殼、手足指趾端發現輕微脫屑或脫皮,此時才考慮猩紅熱的診斷。由於容易漏診,未能進行充分治療,繼發腎炎的可能性反而較多。

7.2 中毒

突然體溫升高達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驚厥嘔吐頭痛常見,咽部及軟齶充血嚴重,並有紅斑疹扁桃體有膿性滲出物,或形成壞死潰瘍,出現僞膜樣損害。皮疹很快出現,常有較多瘀點。若不及時治療可合併膿毒症狀,咽部周圍膿腫形成、扁桃體潰瘍感染可擴展至中耳、乳突、上頜竇;淋巴結明顯腫大或發生蜂窩織炎;更嚴重者爲敗血症休克,亦可繼發遷徙性化膿病竈。

8 猩紅熱的併發症

猩紅熱可併發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急性腎炎風溼熱

9 猩紅熱的診斷

典型病例診斷較簡單,患兒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確診需咽拭培養A組β溶血鏈球菌陽性。無足夠抗體。由於毒素不止一種,其診斷意義有限。

9.1 典型臨牀表現

猩紅熱典型臨牀表現包括感染性表現與中毒性表現;感染性表現主要是急性起病的發熱咽痛頭痛扁桃體腫大,有灰白色或黃白色點片狀滲出物覆蓋,容易拭去;中毒性表現爲皮膚黏膜疹,皮疹爲猩紅熱重要表現,一般在發熱2天后,皮疹從耳後、上胸部開始,迅速向全身擴散,典型皮疹爲在普遍充血皮膚上散布針大小的密集充血紅疹,壓之退色;在皮膚皺褶部位(如腕關節部位、腋窩、腹股溝等)皮疹密集伴皮下出血形成紫紅色線條;口周皮膚蒼白形成所謂“口周蒼白圈”;患者有“草莓舌”或“楊梅舌”表現[1]

9.2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明顯增加,中性粒細胞比例上升[1]

10 需與猩紅熱鑑別的疾病

許多病原感染可引起咽炎,也有很多病出現皮疹或猩紅熱樣皮疹,臨牀都應注意鑑別。如病毒性咽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白喉;出疹性疾病麻疹風疹藥疹、夏季痱子;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川畸病等。

11 猩紅熱的治療方法

11.1 對症治療

患者需要休息,隔離體溫高可適當補液[1]

急性期患兒應臥牀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爲宜;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11.2 抗菌治療

青黴素爲首選治療藥物,成人每日400萬~800萬單位,兒童10萬~20萬單位/kg,分次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地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由於我國臨牀分離鏈球菌對大環內酯類耐藥明顯,頭孢唑林頭孢拉定頭孢呋辛(酯)(青黴素過敏性休克者除外)也可選用,成人還可選用左氧氟沙星治療;兒童患者療程10~14天,成人可在熱退後3天停藥[1]。爲徹底清除細菌兒童抗菌治療時間應在10~14天(不短於10天)[1]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黴素G,療程7~10天,停藥後做咽培養。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口服,或頭孢菌素類藥物,療程不得少於7天。重者可靜脈給藥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

12 猩紅熱的預防

目前猩紅熱沒有自動免疫製劑,預防着重於控制感染的散播。隔離患兒,至咽培養連續兩次陰性後解除隔離。對體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觸者,應服複方新諾明或注射青黴素預防。帶菌者應接受10天青黴素治療。

13 猩紅熱的預後

猩紅熱早發現,早用青黴素治療能很快治癒。重症病人及伴有嚴重化膿病竈者已很少見到,但猩紅熱恢復後變態反應性的腎炎風溼熱仍有發生

14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7-5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