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分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背部腧穴 交會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ù fēn

2 英文參考

Fùfēn BL41[中國鍼灸學詞典]

fùfē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4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4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附分
漢語拼音Fufen
羅馬拼音Fufen
美國英譯名Small Supplementation
各國代號中國BL41
日本41
法國莫蘭特氏V36
富耶氏
德國B36
英國B36
美國BI41

附分經穴名(Fùfēn BL41)[1]。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1]附分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1][2]。附指附麗,分即分離足太陽脈自項而下,分爲兩行,本穴爲第二行之首,附於第一行之旁,故名附分[2]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肘臂麻木肩背拘緊,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肩背神經痛,岡上肌腱炎,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肋間神經痛副神經麻痹肺炎感冒等。

4 出處

鍼灸甲乙經》:附分,在第二椎下

5 穴名

附指附麗,分即分離足太陽脈自項而下,分爲兩行,本穴爲第二行之首,附於第一行之旁,故名附分[2]

附,有靠近、依附之義,在此指旁;分,有分別之義。足太陽互相依附之內外兩行,在此分行而下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之內外兩行,既屬互相依屬,而第2行各穴又實爲第1行之附屬,觀下文各穴名義自明。此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正近足太陽脈的支別“從膊內左右別下”之處,故第2行之第1穴即名附分[3]

7 所屬部位

背部[4]

8 附分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附分穴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5][5]

附分穴位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5]

一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鍼灸資生經》)[5]

附分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附分穴在背部的位置

附分穴的位置

附分穴在背部的位置

附分穴的位置

附分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附分穴的位置

附分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9 附分穴的取法

俯臥位,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附分穴位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5]

俯臥位,第2胸椎棘突下與肩胛骨內側緣之垂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高突向下推2個椎體,其下緣旁開4橫指處即是附分[7]

10 附分穴位解剖

附分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骶棘肌。有頸橫動脈降支及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外側支。分佈着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爲肩胛神經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佈。頸橫動脈發自甲狀頸幹。在肩胛提肌的前緣分爲升、降支。降支由肩胛提肌內側至肩胛骨的內側,角與肩胛神經伴行,在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脊柱緣下降,達該骨下角。該動脈發肌支至附近諸肌,並與肩胛上、下動脈,旋肩胛動脈肋間動脈互相吻合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豎脊肌[7]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2、第3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神經和第2、第3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爲肩胛神經;並有頸橫動脈降支及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外側支通過[8]

11 附分穴的功效與作用

附分穴具有舒筋活絡疏風散邪的功效。

附分穴有舒筋活絡作用[8]

附分穴有清熱散風、疏經活絡作用,治肩背拘急,肘臂不仁、頭項痛不得回顧[8]

12 附分穴主治病

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肘臂麻木肩背拘緊,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肩背神經痛,岡上肌腱炎,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肋間神經痛副神經麻痹肺炎感冒等。

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8]

附分穴主治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8]

附分穴主治經脈病: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9]

附分穴主治肩背拘緊,頸項強痛,肘臂麻木[9]

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肩背神經痛、岡上肌腱炎等[9]

1.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副神經麻痹

3. 其它:肺炎感冒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9]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9]

斜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脹感[9]

注意附分穴體內對應肺臟,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氣胸[9]

13.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艾灸附分10~15分鐘,可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9]

15 特效按摩

用力按揉或用刮痧板從上向下刮拭附分穴,可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9]

16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主背痛引頭。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頸項強痛,不得回顧,風勞臂肘不仁

鍼灸大成》: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理項痛不得回顧。

1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2.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9.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2-83.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