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neesm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4 古病名·後重
後重爲古病名[1]。即大瘕泄。《難經·五十七難》:“有大瘕泄,名曰後重。”《難經·五十七難》:“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本病後人有數解:1.痢疾;2.一種陰虛似痢症;3.腎泄;4.熱泄之一;5.泄而腹有瘕聚。
4.1 痢疾
大瘕泄即痢疾[2]。《研經言》:“今之痢,即《難經》五泄中之大瘕泄。”
4.2 一種陰虛似痢症
大瘕泄爲一種陰虛似痢症,由腎虛所致。《醫貫·痢疾論》:“又有一等陰虛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陰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其證紅白相雜,裏急後重,悉似痢疾,必小便短澀而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脫,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治宜補腎,用附桂八味丸加補骨脂、肉豆蔻、阿膠等。
4.3 腎泄
大瘕泄即腎泄。《羅氏會約醫鏡·雜證》:“又言大瘕泄者,即腎泄也。每在五更天明之時。”
4.4 熱泄之一
大瘕泄指熱泄之一。《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曰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即寒溼而變爲熱泄也。”宜用八正散加木香、檳榔,再用天水散。
4.5 泄而腹有瘕聚
5 症狀名·後重
後重爲症狀名。指腹痛急迫,肛門重墜不適。《醫宗必讀·痢疾》:“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幾復甚,芍藥湯;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以得解愈虛故也,真人養髒湯;下後乃後重者,當甘草緩之,升麻舉之。”
5.1 關於裏急後重
裏急後重爲痢疾主症之一[3]。其狀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肛門重墜,便出不爽。《景嶽全書·雜證謨》:“凡裏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凡熱痢、寒痢、虛痢,皆有之,不得盡以爲熱也。蓋中焦有熱,則熱邪下迫中焦;有寒,則寒邪下迫脾腎;氣虛則氣陷下追。欲治此者,但當察其所因,以治脾腎之本。”
5.2 關於虛坐努責
虛坐努責指時時欲便,但登廁努掙而不排便[4]。多因痢久傷及陰血所致。《丹溪心法·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爲無血證。倍用當歸身尾,卻與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