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陰

經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ú tài yīn

2 英文參考

Foot-TAI Y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ranches of spleen meridi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ānyīnjiāo SP6[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足太陰:1.足太陰脾經的簡稱;2.經穴別名。[1]

4 足太陰脾經的簡稱·足太陰

足太陰足太陰脾經的簡稱[1]

足太陰脾經十二經脈之一。與足陽明胃經表裏五行屬土。本經大趾末端隱白開始,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第一蹠骨小頭後的太白,向上到內踝前邊的商丘,再上行於脛骨內側後,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到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臟,聯絡胃腑,向上貫穿膈肌,行於食道兩旁,連繫舌根,散佈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橫膈流注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2]

足太陰脾經[2]

5 經穴別名·足太陰

足太爲經穴別名。即三陰交。《備急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陰五十壯,穴在內踝上三寸。足太陰內踝上三寸名三陰交。”[2]

三陰交經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三陰:指足三陰;交:交會。此穴系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之交會穴,故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際。正坐垂足或仰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踇長屈肌。有健脾理血,益腎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胸腹脹滿、腹痛腸鳴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痃癖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癥瘕血崩血暈死胎惡露不止陰莖痛、小便不利遺精白濁七疝癲癇癡呆、不眠;瘡瘍癮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腎炎腎盂腎炎、尿瀦留、尿失禁遺尿性功能減退、高血壓神經衰弱、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等。一般直刺1.0~1.5寸。系回陽九針穴之一。可灸[3]

實驗研究:

①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患兒的三陰交足三裏等穴,可使原來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活性迅速升高。[3]

②針刺照海三陰交穴位,可引起輸尿管蠕動加強,對於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礙病人,可促使其排尿功能恢復正常,並可使急慢性腎炎患者尿量明顯增加;在慢性輸尿管瘻的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促進排尿作用[3]

③對妊娠7~8個月的胎位異常者,艾灸三陰交,能使腹壁鬆弛,胎動活躍,有助於矯正胎位。④在針麻施行胃大部切除術中,有較好的抗切皮痛和松肌作用[3]

三陰交[3]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