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多種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溫病
溫病(warm disease[1][2])爲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簡稱“溫”[3]。後世泛稱“溫熱病”[3]。是指感受溫熱之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統稱[3][3]。
4.1 症狀
溫病具有起病急,熱勢甚,傳變快,易於傷津化燥傷津的特點,後期尤多陰枯液涸[3]。症見身熱、頭痛、嘔吐等,但《經》多以“病溫”爲名。如《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
4.2 分類
因發病季節、四時之氣、流行特點的不同,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暑溫、秋溫、春溫、溫瘧、秋燥、伏氣溫病、晚發等區別[3]。
4.3 治療
溫病的治療,一般按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證理論,選用解表、清氣、和解、化溼、通下、清營涼血、開竅、息風、滋陰、回陽固脫等法[3]。
5 傷寒病五種疾患之一·溫病
溫病爲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簡稱“溫”[3]。是傷寒病五種疾患之一[3]。《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
5.1 關於傷寒
傷寒爲病名[4]。泛指外感熱性病[4]。《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故張仲景《傷寒論》以傷寒命名,即爲多種外感病的總稱[4]。《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6 春季發生的熱性病·溫病
溫病爲病名[4]。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簡稱“溫”[4]。指春季發生的熱性病[4]。《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爲病溫……”此說成爲後世醫家“伏氣溫病”的理論根據[4]。
6.1 關於伏氣溫病
伏氣溫病爲病證名[5]。指感受外邪後,蘊伏於裏,或因平素內熱,復爲新邪誘發的一類溫病[5]。大多初起即以裏熱爲主,與新感溫病初起有表證者不同[5]。伏氣源出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冬傷於寒,春必溫病”一語[5]。《溫熱經緯》卷二有《仲景伏氣溫病篇》[5]。
6.1.1 症狀
臨牀特徵爲病發即內熱較重,或有顯著化燥灼陰的氣分或血分徵象[5]。症見脈細數或沉數而躁,苔厚膩,或舌赤無苔,溺赤,口渴,發熱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