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中藥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ìng wèi

2 英文參考

nature and flavou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性味(nature and flavour[1]同氣[2]。是指中藥四氣五味的統稱[2]。即藥物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的基本屬性,它們直接影響藥物作用與效能[3]

4 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屬性

性:指藥物的性質即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屬性,前人稱爲四氣。(古代以四時的寒、熱、溫、涼氣候變化-氣序,應用於藥性的說明,故性氣通用,沿用至今)。

四氣中溫與熱,寒與涼是具有共性的,溫次於熱,熱即大溫;涼次於寒、涼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異。而溫熱與寒涼是兩類不同的屬性,這是從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中概括出來的;治療熱證藥物是寒涼的,治療寒證藥物溫熱的,此外,還有一種“平性”藥,即藥性較平和,偏熱,偏寒不明顯,未越出寒、熱、溫、涼四性範圍,雖有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一般仍稱四氣,而不稱五氣

金元時王好古陰陽學說來比擬解釋藥性雲:“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其意義是說溫熱藥物能升人陽氣-增強人體的機能活動;寒涼性藥物能降低人之陽氣-減弱人的機能活動

因此,一般把具有溫裏散寒、助陽益火、活血通絡行氣疏肝芳香開竅興奮人體機能活動功能藥物定爲溫、熱性。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表平肝潛陽等降低人體病理性機能亢進的藥物寒、涼藥。

通過長期臨牀實踐,將寒、熱、溫、涼的作用加以歸納,給後人提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用藥原則。

此外,尚有某些藥物既有溫熱,又有寒涼藥性功能的存在,將在各論中述及。

5 味指藥物中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味:指藥物中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古時有“神農乃數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說明了人類在尋找食物過程中,必須要嘗試各類葉、草、根、莖、果,也必然遇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產物,例如有瀉、鎮靜、致吐、止血作用的物質,並品嚐到各種物質的不同滋味,當人們發生疾病時,根據經驗利用這些物質來醫治疾病,經無數次反覆實踐,某些天然產物就成了醫治疾病的藥物,並總結出藥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間的關係。所以說五味是由味覺所得,或由治療味覺所得,或由治療效果而確定的。

實際上除上述五種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於甘,酸澀功似,並不另立,仍稱五味

五味也是藥物作用的標誌,不同的藥味,就有不同的藥物作用綜合歷代用藥經驗歸納作用如下:

5.1

有發散、行氣血、滋補潤養的作用

發散:麻黃薄荷

行氣血:陳皮木香川芎

滋補潤養:菟絲子蛇牀子

5.2

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

滋補氣血黨蔘、熟地。

緩解腹中攣急疼痛飴糖甘草

5.3 酸(澀)

有收斂、固澀(止瀉止血作用

收斂-自汗盜汗龍骨牡蠣

固澀-久瀉脫肛赤石脂禹餘糧罌粟殼。

尿頻、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帶下芡實蓮子金櫻子

5.4

有瀉火、燥溼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氣杏仁-泄降肺氣止咳平喘

清泄(瀉火泄熱)山梔清心瀉火

燥溼黃連清溼熱;厚朴溫化寒溼

5.5

軟堅散結、瀉下、潛降之作用

軟堅散結海藻昆布瓦楞子

瀉下:芒硝

潛降:羚羊角石決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異,然其中某些藥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內經·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爲陽,酸苦通泄爲陰”,“鹹味通泄爲陰,淡味滲滲爲陽”按藥物之味,將它們歸入陰陽兩類以統轄之。即辛甘淡味藥物屬陽,酸苦鹹味藥物屬陰。

6 性味藥物功效

每種藥物都具有氣和味,氣、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須二者綜合而觀之,同性藥物五味之別,同味的藥物亦各有四氣之異。如同一辛味藥,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溫(半夏)、辛熱(附子)、辛平(佩蘭)等。

性味組合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蘇荊芥蔥白均爲辛溫,它們都有發汗解表作用,可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性味不同之藥物,功效就有區別,性同味異,或味同性異的藥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點。如寒性藥物,若味不同,則其作用有差異;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淡竹葉甘寒,清熱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尿退腫。共同之處是寒性均有清熱作用

甘味藥物其性不同,則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溫以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養陰潛熱生津甘草甘平,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共同之處是味甘,故均有補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藥物,則是一氣而兼有兩種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生地黃甘苦寒等。這種情況說明了藥物性味是複雜的,也體現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應根據某一藥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長於調和營衛、發散風寒,作爲解表藥,故首列辛味。尚有補益強壯作用,常合補益之品同用,此爲甘味之功。溫經通絡、溫陽化氣則辛甘溫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爲辛甘溫。當歸爲常用補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溫,並有活血調經之力,此辛味應之,故當歸性味定爲甘辛溫。藥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順序。

臨牀辯證用藥時,對五味要有選擇。如辛能散氣,故氣虛時不宜用;甘能助溼,故中滿者不宜用;苦能燥溼,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斂澀,故餘邪未盡者慎用之;鹹多滋潤,故脾胃虛寒者忌用之。

[附]中藥性味功能口訣:中藥品種多,性能各不同,寒涼能清熱,溫熱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緩能補中,苦味能泄降,酸澀收斂功,鹹味能軟堅,淡滲利水通,甘寒能養陰,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竄開竅能,氣味相結合,配伍貴變通。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