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ysenter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ysenter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ys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ysenter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ysenter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socol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testinorum torment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痢疾(dysentery[1][2])爲病名[3]。見《嚴氏濟生方》。《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爲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痢疾以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爲主證[4]。發病驟急,可伴有惡寒發熱;慢性痢疾則反覆發作,遷延不愈[5]。多發於夏秋季節[6]。痢疾的治療宜分辨虛實。實證用清熱化溼,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虛證用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說。
鍼灸治療痢疾效果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狀,而且能消滅痢疾的病原體。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險惡,需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5 古人論述
痢疾《黃帝內經》謂之腸澼,《難經》謂之大瘕泄,《傷寒論》謂之熱利下重與下利便膿血。至晉唐方謂之痢。《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中有赤白痢、血痢、膿血痢、熱痢等名稱。《千金要方·熱痢第七》指出:“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疳則赤白相雜……蠱則純痢瘀血。”並舉有治赤白滯下方。《外臺祕要·水谷痢》對痢之分型更多,列有治痢方劑一百七十餘首,其中有重下方六首。所謂“滯下”是指大便閉滯不利而言,“重下”是指下部疼重而言。可見把痢疾名爲滯下,在唐代就有了。
金元時代,已知本病能相互傳染,因而有時疫痢之名。如《丹溪心法·痢篇》指出:“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傳染相似。”《三指禪·痢證脈論》說:“風之所過,行於一家,則病一家,行於一境,則病一境……氣之所觸,染於一人,則病一人,染於一方,則病一方。”認識了本病既有散發性的,又有流行性的,痢疾流行,則具有強烈的傳染性。
6 痢疾的病因病機
痢疾常因外受六淫及疫毒之氣,內傷七情勞役,或飲食不慎,積滯腸中,傳導失常所致。
《醫碥》卷三:“痢由溼熱所致,或飲食溼熱之物,或感受溼熱之氣,積於腸胃,則正爲邪阻,脾胃之運行失常,於是飲食日益停滯,化爲敗濁,膠粘腸胃之中,運行之機,益以不利,氣鬱爲火,與所受溼熱之氣混合爲邪,攻刺作痛,……”有腹痛瀉次頻仍,下利赤白粘凍,裏急後重等症。後世更明確指出痢疾多由飲食不潔,感受疫毒之氣,使腸道產生積滯,傳導失常所致,當辨其虛實分別論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凍,《醫學原理·痢門》謂:“其赤者血分受傷,屬於小腸;白者氣分受傷,屬於大腸。”《明醫指掌》:“溼熱之積,幹於血分則赤,幹於氣分則白。”
痢疾多由外受溼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損傷脾胃與腸腑而形成,其發病多與季節有關。其病位在腸,初多累及胃腸,久病又多影響脾腎。《證治匯補·下竅門》指出:“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閉塞滯下,爲飧泄腸湃。滯下者,謂氣食滯於下焦;腸澼者,謂溼熱積於腸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曰無積不成痢,痢乃溼熱食積三者。”又說:“生冷油膩,留滯於內,溼蒸熱瘀,伏而不作。偶爲調攝失宜,風寒暑溼,幹觸穢濁,故爲此疾。其多發於夏秋者,因脾主長夏,脾感酷暑,肺金亦病,至秋陽氣收斂,火氣下降,肺傳大腸,並迫而爲病也。”葉桂在《溫熱經緯·三時伏氣外感篇》指出:“疾痢一證,古稱滯下,蓋裏有滯濁而後下也。但滯在氣。滯在血,冷傷熱傷而滯非一。”具體說明了其邪有冷、熱、飲食之分,其病有傷氣傷血之別。痢疾病因雖有外感與飲食之分,但兩者常互相影響,往往內外交感而發病。
6.1 外感時邪
暑溼、疫毒之邪,侵及腸胃,溼熱鬱蒸,或疫毒瀰漫,氣血阻滯,與暑溼、疫毒相搏結,化爲膿血而成爲溼熱痢或疫毒痢。正如《景嶽全書·痢疾》篇所述:“痢疾之病,多病於夏秋之交,古法相傳,皆謂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熱之毒蓄積爲痢。”一般認爲溼熱傷於氣分,則爲白痢,傷於血分,則爲赤痢;氣血俱傷,則爲赤白痢。
6.2 內傷飲食
飲食不節,或誤食不潔之物,如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釀生溼熱,溼熱內蘊,腑氣壅阻,氣血凝滯,化爲膿血,則成溼熱痢。若溼熱內鬱不清,又易傷及陰血,而形成陰虛痢。若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有傷脾胃,脾虛不運,水溼內停,中陽受困,溼從寒化,寒溼內蘊,如再飲食不慎,寒溼食積壅塞腸中,腸中氣機受阻,氣滯血瘀,與腸中腐濁之氣相搏結,化爲膿血而成寒溼痢。《景嶽全書·痢疾》篇又述:“因熱貪涼者,人之常事也,過食生冷,所以致痢。”具體說明了寒溼痢之形成,多由於外感寒涼,內食生冷所致。並有脾胃素弱之人,感受寒溼之氣,或熱痢過服寒涼藥物,克伐中陽,每成虛寒痢。
6.3 正虛邪戀
久痢不愈,或痢疾後失治、誤治,導致脾胃正氣虛怯,寒熱夾雜,留滯於腸,胃腸傳導失司而成下痢。
6.4 現代醫學解釋
7 病理變化
痢疾發生的原因與感受時邪及飲食不節有關,其病位在腸,溼熱、疫毒、寒溼之邪壅塞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使腸道傳導失司,脂絡受傷,氣血凝滯,腐敗化爲膿血而痢下赤白。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所以腹痛,裏急後重。
痢疾病位雖然在腸,但腸與胃密切相連,如溼熱、疫毒之氣,上攻於胃,或久痢傷正,胃虛氣逆,則胃不納食,而成爲噤口痢;如痢疾遷延,正虛邪戀,或治療不當,收澀太早,關門留寇,則成久痢或時愈時發的休息痢;痢久不愈,或反覆發作,不但損傷脾胃而且影響及腎,導致脾腎虧虛,形成下痢不止。
8 痢疾的分類
痢疾從病因分,有風痢、痧痢、暑痢、溼熱痢、寒痢、熱痢、疫痢、毒痢、氣痢。從大便性狀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膿血痢、五色痢等。從病情輕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恆痢、久痢、虛痢等。
臨牀上,依病因、症狀的不同,痢疾分有多種類型。常見的有溼熱痢、寒溼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8.1 溼熱痢
溼熱痢者,下痢赤白相雜、腹痛後重、肛門灼熱,或兼寒熱、心煩口渴、尿赤等。腹痛,痢下赤白膿血,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兼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苔黃膩,脈滑數。
溼熱痢因感受暑溼、疫毒之邪,食入不潔、生冷之物,外邪、食滯交阻腸腑,氣機不利,大腸傳導功能失職,溼熱相搏,氣血阻滯,臟腑脈絡受損,而致下痢膿血。
8.2 寒溼痢
寒溼痢者,下痢黏滯白凍、喜暖畏寒、口淡不渴。下痢赤白,白多赤少,粘凍,腹痛,裏急後重,胃脘痞悶,神疲納差,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寒溼痢因脾胃素虛,臟腑氣弱,貪涼受寒,外邪暑溼乘虛而入,以致寒溼不化而成。
8.3 疫毒痢
疫毒痢者,病情急重而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痢下膿血多而糞便少,常伴高熱神昏,劇烈腹痛。發病急驟,腹痛劇烈,痢下膿血,裏急後重甚,兼有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神昏痙厥,舌質紅繹,苔黃燥,脈滑數。
疫毒痢因感疫毒之邪,毒邪燻灼腸道,熱毒內盛,引動內風,矇蔽清竅而成。
8.4 噤口痢
噤口痢者,多由溼熱痢或疫毒痢演變而來,下痢赤白而嘔惡不能食,症情較重。痢下赤白,胸脘懊憹,飲食不進,食則嘔惡,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噤口痢因溼熱蘊結中焦,穢濁阻於腸腑,脈絡受損,脾胃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嘔惡不能食。
8.5 休息痢
休息痢者,病程日久,時發時止,時重時輕,便次較少。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愈,發則下利膿血,腹痛,裏急後重,倦怠怯冷,飲食減少,苔膩,脈濡緩。
10 類證鑑別
痢疾需和泄瀉相鑑別,兩者多發於夏秋季節,病變均在腸胃,皆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而發病。但瀉與痢,從證到治,實有不同,正如《景嶽全書·泄瀉》中所述:“瀉淺而痢深,瀉輕而痢重,瀉由水谷不分,出於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溼由脾胃而分於小腸,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腎大腸,分利已無所及,故宜調理真陰,並助小腸之主,以益氣化之源。”《局方發揮·滯下篇》又說:“瀉痢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唯覺睏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裏急後重,逼迫惱人……。”進一步闡述了痢疾和泄瀉的鑑別要點,有助於臨牀辨證施治。
證諸臨牀,瀉痢兩者,可以相互轉化,有先瀉轉痢者,亦有先痢轉瀉者。從腹痛而論,爲瀉、痢共有之證,但泄瀉之腹痛,則多與腸鳴同時出現;而痢疾之腹痛,則多與裏急後重同時出現。泄瀉亦可偶見裏急後重,但無便膿血之證。兩者病機以及臨牀症狀雖各有不同,而病變之部位皆在腸間則是一致的。所以症狀有同有異,臨證時必須同中求異。
11 痢疾的辨證治療
《景嶽全書·痢疾》說:“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痢中最大關係。”劉河間指出:“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故本病初起,證見腹痛,裏急後重,便下膿血粘液,舌苔黃膩,脈弦滑而實者,多爲實證、熱證,治宜清熱化溼解毒,兼以調氣行血導滯,忌用收澀止瀉之品,如罌粟殼、牡蠣、龍骨、訶子之類,以免關門留寇。若下利兼有寒熱身痛表證者,治宜外疏內通,合解表劑。若見噯腐吞酸,脘悶不食者,爲痢夾食滯,可配合導滯藥以消導積滯。若熱毒壅盛,發病急驟,下痢鮮紫膿血。甚至煩躁、昏迷痙厥者,爲疫毒痢,治宜清熱解毒,輔以開竅鎮痙。如溼熱疫毒蘊結腸中,上攻於胃,至胃失和降,受納無權而成噤口痢者,治宜清熱解毒,和胃降逆。下痢日久,多爲虛證,若屬脾陽不振,寒溼停滯於中焦者,治宜溫中理脾;若屬久痢不止,脾腎虛寒,關門不固者,治宜溫補固澀,忌用攻伐之品。若日久下痢無度,嘔不能食,脈虛氣弱者,治宜補脾健胃,益氣固脫。若下痢時發時止,經年不愈,名休息痢,多因治不及時或治不得法,止澀太早,以致正虛邪戀,治宜扶正祛邪。
痢疾的臨牀特徵是痢下赤白膿血、腹痛、裏急後重。辨證宜分清寒熱虛實。一般說來,暴痢多實,久痢多虛。實證又有溼熱痢和寒溼痢的不同,而以溼熱痢較爲多見。疫毒痢來勢急驟,病情嚴重,宜及早圖治。虛證又有陰虛痢和虛寒痢的不同。若下痢不能進食,或嘔不能食,又稱爲噤口痢。至於休息痢有時發時止的特點。
溼熱痢治宜清熱化溼,佐以調氣行血;疫毒痢治宜清熱涼血解毒,神昏者兼以清心開竅,驚厥者加涼肝熄風之品;寒溼痢治宜溫化寒溼。痢疾日久,傷及陰血者,治宜養陰清腸;脾腎虛寒、關門不固者,宜溫補脾腎,佐以固脫;休息痢宜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
總之,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實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並用;虛實夾雜者,通澀兼施。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初痢多見實證,久痢多見虛證,如反覆發作之休息痢,則多見本虛標實證。至於辨治,始終宜明確掌握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係,照顧胃氣爲本。
11.1 溼熱痢/溼熱蘊結
11.1.1 症狀
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相雜,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微黃,脈滑數。
11.1.2 證候分析
溼熱之邪壅滯腸中,氣機不暢,傳導失常,故腹痛,裏急後重。溼熱燻灼腸道,脂絡受傷,氣血瘀滯,化爲膿血,故下痢赤白。溼熱下注,則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爲溼,黃爲熱,脈滑爲實,數是熱的徵象。本證以肛門灼熱,尿短赤爲辨證要點。
11.1.3 治法
11.1.4 溼熱痢的方藥治療
芍藥湯[備註]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黃芩、芍藥、炙甘草、黃連、大黃、檳榔、當歸、木香、肉桂加銀花。本方具有調氣行血,清熱解毒的作用。方中芍藥、甘草、當歸和營以治膿血,木香、檳榔行氣以除後重。芩、連、大黃能清熱解毒。肉桂辛溫以通鬱結;銀花甘寒解毒,故加之。
若痢疾初起,發熱惡寒,頭身重痛,見表證者,可用解表法。如《溫病條辨·中焦篇》指出:“暑溼風寒雜感,寒熱迭作,表證正盛,裏證復急,腹不和而滯下者,活人敗毒散[備註]《活人》敗毒散(《南陽活人書》):人蔘、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炙草、生薑主之。”方中以人蔘坐鎮中州。爲督帥之師,以二活二胡合川芎從半表半里之際領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謂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殼宣中焦之氣,茯苓滲下焦之溼,桔梗開上焦之痹,甘草和合諸藥,乃陷者舉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倘身熱汗出,脈象急促,表邪未解而裏熱已盛者,則用葛根芩連湯[備註]葛根芩連湯(《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以解表清裏。如表證已減,痢猶未止,可加香連丸[備註]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黃連、木香以調氣清熱。本病多挾食滯,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膩脈滑者,溼偏重可加用木香檳榔丸[備註]木香檳榔丸(《醫方集解》):木香、香附、青皮、陳皮、枳殼、黑醜、檳榔、黃連、黃柏、三棱、莪術、大黃、芒硝;熱偏重可加用枳實導滯丸[備註]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大黃、枳實、黃芩、黃連、神曲、白朮、茯苓、澤瀉,以行氣導滯,破積瀉熱。
如屬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肛門灼熱,口渴引飲,苔黃脈數,宜白頭翁湯[備註]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以清熱解毒;如血熱瘀阻,腹痛較甚者,可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以涼血行瘀。
11.1.5 溼熱痢的鍼灸治療
11.1.5.1 方一
以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溼熱痢加曲池、內庭。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
11.1.5.2 方二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1.1.5.3 方三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穴爲主。取合谷、天樞、上巨虛、曲池、內庭穴。
隨證配穴:發熱、煩躁不安,甚至昏迷者,加大椎、水溝、十宣點刺出血。
方義:手陽明之原穴合谷和募穴天樞合用可疏調大腸,理氣行滯。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能清腸胃而化鬱滯。上述三穴相配,可使氣調溼化滯行,爲治痢的基本方,適用於各型痢疾。曲池、內庭可瀉陽明之熱,和腸化滯。
11.2 疫毒痢
11.2.1 症狀
發病急驟,痢下鮮紫膿血,腹痛劇烈,裏急後重較溼熱痢爲甚,或壯熱口渴,頭痛煩躁,甚則神昏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11.2.2 證候分析
疫毒之邪,傷人最速,所以發病驟急。疫毒燻灼腸道,耗傷氣血,故下痢鮮紫膿血。疫毒之氣,甚於溼熱之邪,所以腹痛裏急後重較溼熱痢爲甚。毒盛於裏,助熱傷津,所以壯熱口渴。毒邪上攻清竅則頭痛,毒邪內擾心營則煩躁。熱毒矇蔽清竅則神昏,熱盛動風,則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等,皆爲疫毒內淫熾盛之徵。本證以發病驟急,腹痛裏急後重較劇,或壯熱煩躁作爲辨證特點。
11.2.3 治法
11.2.4 疫毒痢的方藥治療
白頭翁湯[備註]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加味。方中白頭翁涼血解毒爲主,配合黃連、黃柏、秦皮清熱化溼。並可加黃芩、銀花、赤芍、丹皮、地榆、貫衆等以加強清熱涼血解毒之功。如見神昏譫語,甚則痙厥,脈象弦細,舌質紅絳而苔黃糙者,爲熱毒深入心營,病勢危急,上方加羚羊角、鮮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備註]神犀丹(《溫熱經緯》):犀角、石菖蒲、黃芩、生地黃、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豆豉、玄蔘、天花粉、紫草或紫雪丹[備註]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蔘、甘草、朴硝、硃砂、麝香、黃金、硝石以清熱解毒,開竅鎮痙。
11.2.5 疫毒痢的鍼灸治療
11.2.5.1 方一
以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疫毒痢加大椎、十宣。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
11.2.5.2 方二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1.3 寒溼痢/寒溼困脾
11.3.1 症狀
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爲白凍,伴有腹痛,裏急後重,飲食乏味,胃脘飽悶,頭身重困,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11.3.2 證候分析
寒溼者皆爲陰邪,陰邪留着腸中,則氣機阻滯,傳導失常,故見下痢腹痛,裏急後重。寒溼傷於氣分,故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爲白凍。寒溼中阻,運化失常,故飲食乏味,胃脘飽悶。脾主肌肉而健運四旁,寒溼困脾,則健運失司,故頭身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皆爲寒溼內盛之徵。本證以赤少白多或純爲白凍,脘悶,頭身重困爲辨證特點。
11.3.3 治法
溫化寒溼。
11.3.4 寒溼痢的方藥治療
胃苓湯[備註]胃苓湯(《丹溪心法》):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桂枝、白朮、澤瀉、茯苓、豬苓加味。方中蒼朮、白朮、厚朴燥溼運脾;桂枝、茯苓、溫化寒溼;陳皮理氣散滿。因痢疾最忌利小便,故澤瀉、豬苓可以減去。並可加芍藥、當歸以活血和營,檳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調氣。
11.3.5 寒溼痢的鍼灸治療
11.3.5.1 方一
以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寒溼痢加中脘、氣海。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
11.3.5.2 方二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1.3.5.3 方三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任脈穴爲主。取合谷、天樞、上巨虛、中脘、氣海、陰陵泉穴。
方義:合谷、天樞、上巨虛爲治痢的基本方,可化溼行滯,調理腸胃而止下痢。中脘和胃氣,降溼濁。氣海調氣、益氣,以行滯。陰陵泉健脾化溼。諸穴針後加灸,則增加溫經散寒作用。
11.4 陰虛痢
11.4.1 症狀
痢下赤白膿血,或下鮮血粘稠,臍腹灼痛,虛坐努責,食少,心煩口乾,舌質紅絳少苔,或舌光紅乏津,脈細數。
11.4.2 證候分析
素體陰虛,感邪而病痢,或久痢傷陰,遂成陰虛之痢。邪滯腸間,陰血不足,則下痢赤白膿血或鮮血粘稠。陰虧熱灼,故臍腹灼痛。營陰不足,則虛坐努責。胃陰虧虛,故食少,口乾。陰虛火旺,故心煩。舌質紅絳少苔,或舌光紅乏津,脈細數,均爲陰血虧耗之徵。本證以痢下赤白,或下鮮血粘稠,虛坐努責、舌紅絳或光紅爲辨證要點。
11.4.3 治法
養陰清腸。
11.4.4 陰虛痢的方藥治療
駐車丸[備註]駐車丸(《備急千金要方》):黃連、阿膠、當歸、乾薑加減。方中黃連苦寒以清腸止痢;阿膠、當歸養陰和血;少佐炮姜以制黃連苦寒太過。並可加白芍、甘草以酸甘化陰、和營止痛;加瓜萎以滑利氣機。如虛熱灼津而見口渴、尿少、舌幹者,可以沙蔘、石斛以養陰生津。若見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蓮、地榆炭以涼血止血。若溼熱未清,而見口苦、肛門灼熱者,可加黃柏、秦皮以清解溼熱。
11.5 虛寒痢
11.5.1 症狀
下痢稀薄,帶有白凍,甚則滑脫不禁,或腹部隱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腰痠怕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11.5.2 證候分析
痢久脾虛中寒,寒溼留滯腸中,故下痢稀薄帶有白凍。寒盛正虛,腸中失卻溫養,故腹部隱痛。胃主受納水谷,脾主運化四旁,胃氣虛弱,脾陽不振,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脾胃虛寒,則化源不足,腸中久痢,則精微外流,因而導致腎陽亦虛,關門不固,所以腰痠怕冷,滑脫不禁。舌淡苔白,脈沉細弱,皆爲虛寒徵象。本證以下痢稀薄或白凍,食少神疲,肢冷腰疫,或滑脫不禁爲辨證要點。
11.5.3 治法
11.5.4 虛寒痢的方藥治療
桃花湯[備註]桃花湯(《傷寒論》):赤石脂、乾薑、粳米,或真人養髒湯[備註]真人養髒湯(《證治準繩》):訶子、罌粟殼、肉豆蔻、白朮、人蔘、木香、官桂、炙甘草、生薑、大棗。二方均有收澀、固脫的作用。桃花湯中赤石脂收澀之力強,重用乾薑、粳米溫中補脾。真人養髒湯中的訶子、罌粟殼、肉豆蔻、白朮、人蔘既可收澀,又能補脾,且有肉桂溫腎,歸、芍調血,木香行氣,更爲合度。有時二方亦可合用。若服上方療效不顯,宜酌用附子理中丸[備註]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炮附子、人蔘、白朮、炮姜、炙甘草。
如痢久脾虛氣陷,導致少氣脫肛,可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加減以益氣補中,升清舉陷。
11.6 噤口痢
下痢不能進食,或嘔不能食者,稱爲噤口痢。多由溼熱痢或疫毒痢演變而來,下痢赤白而嘔惡不能食,症情較重。
11.6.1 實證
噤口痢有虛有實。實證多由溼熱、疫毒蘊結腸中,上攻於胃,胃失和降所致,證見下痢、胸悶、嘔逆不食,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
11.6.1.1 證候分析
溼熱蘊結中焦,穢濁阻於腸腑,脈絡受損,脾胃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嘔惡不能食。
11.6.1.2 噤口痢實證的方藥治療
治宜泄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備註]開噤散(《醫學心悟》):人蔘、黃連、石菖蒲、丹蔘、石蓮子、茯苓、陳皮、冬瓜子、陳米、荷葉蒂加減。方中黃連、石菖蒲、茯苓、石蓮子、陳皮、半夏、陳倉米、荷葉蒂等具有升清降濁、清熱化溼、降逆和中之功,宜煎成少量藥汁,多次徐徐嚥下。倘湯劑不受,可先用玉樞丹[備註]玉樞丹(《是齋百一選方》):山慈姑、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硃砂、五倍子磨衝少量與服,再予前方。若嘔吐頻繁,舌紅絳而幹,脈細數,乃胃之氣陰耗傷較甚所致。宜重用人蔘,並加麥冬、石斛、沙蔘以扶養氣陰。並可用人蔘與薑汁炒黃連同煎,頻頻呷之,再吐再呷,以開噤爲止,或外用田螺搗爛,入麝香少許,納入臍中,以引熱下行。
11.6.2 虛證
虛證多由脾胃素虛或久痢以致胃虛氣逆,證見嘔惡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脈弱。
11.6.2.1 噤口痢虛證的方藥治療
治宜健脾和胃爲主,方用六君子湯[備註]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蔘、炙甘草、茯苓、白朮、陳皮、制半夏加石菖蒲、薑汁以醒脾開胃。如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爲病勢危重,急用獨蔘湯[備註]獨蔘湯(《景嶽全書》):人蔘或參附湯[備註]參附湯(《婦人良方》):人蔘、熟附子、姜、棗,以益氣回陽救逆。
11.6.3 噤口痢的鍼灸治療
11.6.3.1 方一
以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噤口痢加中脘、內關。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
11.6.3.2 方二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1.7 休息痢/正虛邪戀
11.7.1 症狀
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飲食減少,倦怠怯冷,嗜臥,臨廁腹痛裏急,發時大便赤白粘凍或呈果醬樣,腹痛後重,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11.7.2 證候分析
下痢日久,正虛邪戀,寒熱夾雜,腸胃傳導失司,故纏綿難愈,時發時止。脾胃虛弱,中陽健運失常,故納減嗜臥,倦怠怯冷。溼熱留連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當而誘發,發則腹痛裏急,大便夾粘液或見赤色。苔膩不化,脈濡軟虛數,乃溼熱未盡正氣虛弱之徵。本證以時發時止,經年不愈爲辨證重點。並宜詳問是否有痢疾史。
11.7.3 治法
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
11.7.4 休息痢的方藥治療
連理湯[備註]連理湯(《張氏醫通》):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黃連、茯苓加味。方中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健脾;黃連清除腸中溼熱餘邪。可加檳榔、木香、枳實等以調氣行滯。
如脾陽虛極,腸中寒積不化,遇寒即發,下痢白凍,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脈沉,可用《備急千金要方》溫脾湯[備註]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附子、人蔘、大黃、甘草、乾薑以溫中散寒,消積導滯。此方爲脾胃陽氣不足,而積滯未盡之證而設,如單純溫補脾陽,則積滯不去,貿然予以通導,又更傷中陽,法宜兼顧兩全,故於溫補之中,佐以導下去積,實屬扶正與驅邪兼顧的方法。但腎爲胃關,開竅於二陰,若久痢不愈,勢必累及於腎,如下痢兼見腎虛證候者,宜於補脾化滯中加入補腎之品。或久痢頑固不愈,證見寒熱錯雜者,可服《傷寒論》之烏梅丸[備註]烏梅丸(《傷寒論》):烏梅、黃連、黃柏、人蔘、當歸、附子、桂枝、蜀椒、乾薑、細辛。
休息痢還可用鴉膽子仁治療,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5粒,膠囊分裝,飯後服用,連服7~10天,可單獨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藥使用。
11.7.5 休息痢的鍼灸治療
11.7.5.1 方一
以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休息痢加灸脾俞、胃俞、關元、腎俞。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
11.7.5.2 方二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1.7.5.3 方三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穴、背俞穴爲主。取合谷、天樞、上巨虛、脾俞、胃俞、腎俞、關元穴。
隨證配穴:大便粘滯帶血、午後低熱、心煩口乾者,加照海、血海。
方義:合谷、天樞、上巨虛三穴爲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調補中氣,以資化源。腎俞、關元培補腎氣,以扶正祛邪。針後加灸,可溫中祛邪。
13 痢疾的其他療法
13.1 耳針療法
13.1.1 方一
選穴:取大腸、小腸、直腸下段、下腳端、神門、脾、腎等穴,酌情選用3~5穴。
方法:急性痢疾用強刺激,每日治療1~2次;慢性痢疾用輕刺激,隔日1次。
13.1.2 方二
選穴:大腸、胃、脾、腎、腹
方法:每次選3~4穴,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穴位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13.1.3 方三
方法:每次取3~5穴,急性痢疾用強刺激,留針20~30min,每日1~2次。慢性痢疾用輕刺激,留針5~10min,隔日1次。
13.2 穴位注射法
14 痢疾的預後
關於痢疾的預後,一般說來,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有糞者輕,無糞者重;氣短、呃逆、脣如塗朱,發熱不休,口糜者重;痢色如魚腦、如豬肝,如赤豆汁,或下痢純血,或如屋漏水,均屬重危之候。然亦當全面觀察,脈證參合,不可執一而論。
15 醫案
黃××,女,22歲,因腹痛泄瀉4日入院。入院前曾針刺中脘、建裏等穴,治療4日未見效果。入院時,大便每日40多次。鏡檢:白細胞(++++),紅細胞(++),粘液(++),巨噬細胞(+),便培養髮現史氏痢疾桿菌,採用針刺治療。選穴:大腸俞、小腸俞、天樞、合谷、足三裏,針刺得氣後,留針30min。第二日大便次數減少一半,3日後大便次數和鏡檢皆恢復正常,各種症狀亦隨之消失,第五日大便培養轉爲陰性,共計6次,住院7日出院。(鍼灸學簡編)
16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篇》:“帝曰:腸澼便血何如?歧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歧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歧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歧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濇者曰死,以藏期之。”
《難經·五十七》:“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濟生方·痢疾論治》:“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蓋嘗推原其故,胃者脾之腑,爲水穀之海,營衛充焉。夫人飲食起居失其宜,運動勞役過其度,則脾胃不充,大腸虛弱,而風冷暑溼之邪,得以乘間而入,故爲痢疾。”
《赤水玄珠·痢門·休息痢》:“休息痢者,愈後數日又復,痢下時作時止,積年累月不肯斷根者是也。則因始得之時,不曾推下,就以調理之劑,因循而致也,,又或用兜澀藥太早,以致邪不盡去,綿延於腸胃之間而作者,或痢愈之後而腸胃虛弱,復爲飲食所傷而作者,當看輕重調理,或熱或寒或消導或再推下,然後以異功散等補劑加收澀之藥。”
《醫學心悟·痢疾》:“古人治痢,多用墜下之品,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之屬,所謂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纏綿難愈……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證初起之時。方用葛根爲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蔘爲臣,清溼熱也;麥芽、山楂爲佐,消宿食也;赤芍、陳皮爲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製藥普送,效者極多。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按手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
《類證治裁·痢症》:“痢多發於秋,即《內經》之‘腸澼’也,症由胃腑溼蒸熱壅,致氣血凝結,挾糟粕積滯,迸人大小腑,傾刮脂液,化膿血下注,或痢白,痢紅,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嘔吐,口乾溺濇,裏急後重,氣陷肛墜,因其閉塞不利,故亦名滯下也。”“……忌分利,痢因熱邪膠滯,津液枯濇,若用五苓等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濇滯愈甚,纏綿不止,第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