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氣

中醫症狀名 中醫內科學 聞診 中醫學 聽聲音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ǎn qì

2 英文參考

shortness of breat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短氣(shortness of breath[1])爲症狀[2]。見《黃帝內經靈樞·癲狂》。是指呼吸短促而急,自覺氣息不能接續的表現[3][3]

4 短氣症狀

醫宗必讀·喘》:“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

5 短氣分類

短氣虛實之分[3]

虛證常兼見形瘦神疲,聲低息微頭眩乏力等症,多由體氣素虛或病後真元耗損所致[3]

實證常兼見胸腹脹滿、呼吸聲粗、心胸窒悶等症,多由痰飲、瘀阻、氣滯等導致[3]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平人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

諸病源候論·短氣候》:“肺虛氣少不足,亦令短氣,則其人氣微,常如少氣不足以呼吸。”

石室祕錄》:“蓋短氣腎氣虛耗,氣衝上焦,壅塞於肺經,症似有餘而實不足。”

6 短氣的治療

短氣治法當結合虛實見證而定[3]

7 關於少氣外感短氣實邪短氣氣虛短氣喘證

7.1 少氣

少氣指呼吸微弱短促,言語無力[4]。可由髒氣虛弱或水飲內聚所致[4]。《諸病源候論·少氣候》:“所由藏氣不足故也。肺主於氣而通呼吸,藏氣不足,則呼吸微弱而少氣胸痛少氣者,水在藏府,水者陰氣陰氣在內,故少氣。”亦有因痰氣、食積內阻所致者[4]。《䱐溪醫述·病症辨異》:“少氣者,氣少不足於言……由裏氣因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路使然。”

7.2 外感短氣

外感短氣外邪襲肺所致的氣短不能相續[5]。多因六淫之邪侵襲肌表,繼則鬱結於裏,致氣道受阻,呼吸不能接續[5]。《症因脈治》卷二:“外感短氣之症,身發寒熱,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滯之症也。”如脈緊爲寒邪,洪數爲風熱,躁疾爲燥邪,弦急爲肝膽邪[5]。治宜祛邪爲主[5]冒寒三拗湯冒風防風瀉白散;傷燥熱石膏瀉白散清肺飲;如脈見促結,應予宣通法;脈見沉伏,當用升散法[5]

7.3 實邪短氣

實邪短氣內傷短氣之一[6]。多由膏粱積熱或水飲停留,壅塞肺道所致[6]。《症因脈治》卷二:“實邪短氣症,身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脅肋作痛,不得仰臥,其形似腫。”脈多沉滑、沉緊或沉伏[6]。治宜利水除飲或清熱瀉肺[6]。祛除水飲,可選用葶藶大棗湯、桂苓術甘湯、十棗湯等方;兼表邪者,小青龍湯;如膏粱積熱,用厚朴大黃湯肝火上衝,用龍膽瀉肝湯肺熱喘逆,用瀉白散知母石膏胃火上升,用梔連二陳湯等方[6]。若兼虛象者,可用腎氣丸[6]

7.4 氣虛短氣

氣虛短氣內傷短氣之一[7]。多由本元素弱,勞傷中氣或大病後元氣耗傷所致[7]。《症因脈治》卷二:“氣虛短氣之症,氣怯神離,言語輕微,氣不接續。”脈象微弱或見浮大者,爲陽微或真陽外越;脈細數、芤澀,爲陰血不足[7]。治宜補氣爲主[7]。如有氣脫者,急用獨蔘湯中氣不足者,用補中益氣湯等;有痰用六君子湯參橘煎等方[7]

7.5 喘證

喘證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8]。古稱上氣喘息,一般統稱氣喘[8]。以呼吸急促爲特徵[8]。發病多與肺腎有密切關係[8]。《類證治裁·喘證論治》:“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景嶽全書·雜證謨·喘促》:“氣喘之病,最爲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氣失宣降者,多屬實;素體虛弱或元氣虧損,致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者,多屬虛[8]。治實喘以祛除病邪爲主,虛喘以培本攝納爲主[8]。亦有喘久病邪未除,元氣已損,症見虛實夾雜,當扶正與祛邪兼顧,或在發病時用祛邪,間歇時用扶正氣喘發作時,一般多兼見咳嗽[8]。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如拉鋸者稱爲哮或哮喘[8]。治療除服用藥物外,並可選用針刺、灸法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敷貼療法[8]。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現證候各有不同,故在實喘虛喘的基礎上又可分爲多種證型[8]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1.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9.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3.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3.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