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嶽全書》

明 張介賓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痞塊(三十三)

小兒多有痞塊者,總由口腹無節,見食必啖,食上加食,脾胃化之不及,則胃絡所出之道,未免漸有留滯,留滯不已,則日以益大,因成痞矣。或以感寒發熱之後,胃氣未清,此時最宜擇食節食,若不知慎,則食以邪留,最易成痞,此實人所不知也。第痞塊既成,必在腸胃之外,膜膈之間,故作可以消伐之劑推逐而去者。若但知攻痞,則胃氣益弱,運化失權,不惟不能消痞,且致脾土虧損,則痞邪益橫而變百出矣。故治此者,當酌其緩急,專以調補胃氣爲主,外則用膏用灸,以拔其結絡之根,庶爲萬全之策。一、凡調理脾胃之法,若痞邪未甚,宜芍藥枳實丸加減用之爲善,或大健脾丸及楊氏啓脾丸,皆可擇用。若脾胃氣虛,食少體瘦,宜五味異功散。若脾胃虛寒者,宜調中丸溫胃飲五君子煎。若兼胃脘停積,食滯作脹者,宜保和丸消食丸,或大、小和中飲。苦脹急堅實,形氣尚強,不得不瀉者,宜赤金豆白餅子。若痞久成熱,致動陽明之火,而牙口潰爛成疳者,宜蘆薈丸胡黃連丸蟾蜍丸。此外,如貼痞膏及炙治之法,俱詳載積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