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嶽全書》

明 張介賓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經義

太陰陽明論》曰∶陽受風氣,陰受溼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清溼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溼中之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地之溼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通評虛實論》曰∶跛,寒風溼之病也。《髒氣法時論》曰∶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禁溼地濡衣。《調經論》曰∶寒溼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五常政大論》曰∶太陰司天溼氣下臨。《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司天之政,民病寒溼,發肌肉萎,足萎不收。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溼腹滿,身憤,腫。太陰所致爲重,腫。《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氣,爲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經脈篇》曰∶胃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足陽明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平人氣象論》曰∶足脛腫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