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嶽全書》

明 張介賓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述古(共二條)

張子和曰∶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後復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針刺去血,然後用藥吐下,此爲治之上策。若人畏懼而委曲旁求,瞬息喪命。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內經》曰∶火鬱發之。發,散也,吐中有發散之義,出血者,亦發散之端也。治斯疾者,毋執緩方小方而藥之,曰∶吾藥乃王道,不動臟腑。若幸遇疾之輕者而獲愈,疾之重者循死矣,豈非誤殺也耶。龐氏曰∶伏氣之病,古方謂之腎傷寒,謂非時有暴寒中人,毒氣伏於少陰經,始初不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當以傷寒治之。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痢。愚按∶此證亦所嘗有,是必以少陰少陽之火令,太陽之寒令,太陰之溼令,而復兼風寒之邪者,皆有此證。故治此者,不必治喉痹,但治外邪,其喉自愈。即如新方諸柴胡飲,及散陣諸方,皆可隨宜酌用。